無人駕駛的四個階段,我們到哪了?

2020-12-19 電子發燒友

無人駕駛的四個階段,我們到哪了?

佚名 發表於 2016-08-10 09:43:03

  近日,有關谷歌自駕車的三個專利被曝光,一個是切換無人駕駛狀態的,一個是提醒乘客的,還有一個是手勢操控汽車的,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距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自從谷歌開始無人駕駛汽車項目,業界就很感興趣,本來無人駕駛汽車應該是汽車巨頭們的領域,網際網路企業谷歌偏偏要來插一腳,專利曝光,似乎距離項目成功已經不遠,這次的專利到底有多少價值呢?未來的無人駕駛汽車又會是什麼樣子呢?我們來看一下。

  

  谷歌自動駕駛試驗車

  一、無人駕駛汽車的來源

  所謂的無人駕駛汽車,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電控技術的進步一步步從有人駕駛輔助發展而來的。

  從有人駕駛到無人駕駛,業界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駕駛員輔助,駕駛員輔助系統能為駕駛員在駕駛時提供必要的信息採集,在關鍵時候,給予清晰的、精確的警告,相關技術有:車道偏離警告(LDW),正面碰撞警告(FCW)和盲點報警系統。

  第二階段是半自動駕駛,駕駛員在得到警告後,仍然沒能做出相應措施時,半自動系統能讓在汽車自動做出相應反應。相關技術有:緊急自動剎車(AEB),緊急車道輔助(ELA)。

  第三階段是高度自動駕駛。該系統能在駕駛員監控的情況下,讓汽車提供長時間或短時間的自動控制行駛,這個階段目前還比較初級。

  第四階段:完全自動駕駛,在無需駕駛員監控的情況下,汽車可以完全實現自動駕駛,意味著駕駛員可以在車上從事其他活動,如上網辦公、娛樂或者休息。

  按照這個分類。第一階段已經基本普及,現在高配置型的車型基本都帶了,包括10萬出頭的比亞迪。

  第二個階段正在普及,歐盟立法要求2013年11月前的車都必須裝上緊急自動剎車(AEB)。Volvo的城市安全系統、本田的CMBS、奔馳的Pre-Safe都是這個層次東西。英菲尼迪的新車也已經可以繞開駕駛員自動控制方向盤。

  第三個階段目前有雛形,新款的奔馳S系可以在堵車的情況下,電腦自己跟車,車主可以不必一直操控車輛。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廠商也在做相關的試驗與探索。

  第四階段則是谷歌一直在努力的目標,像紅色警戒2遊戲裡面光稜坦克的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看起來有點怪怪的。但是它經過了長時間的測試,成熟度已經很高了,是最貼近實用的無人駕駛汽車。

  二、無人駕駛的原理和谷歌的技術路線

  無人駕駛汽車其實可以視為是一種機器人。從原理上來說,不過是傳感器感知路況和周邊情況,然後傳輸到CPU,CPU根據人工智慧對情況做判斷,然後通知電傳系統,電傳系統根據信號操控機械裝置,最後機械裝置操控車輛做各種動作。

  在這個過程中,電傳機械控制這方面基本已經完善,因為過去的20年,汽車行業的進步主要就在這方面。如今大部分汽車都是電傳控制了,你的剎車、油門、換擋、甚至方向都是一組電子信號,你操作的動作被解讀處理,然後傳給機械系統,過去哪種直接機械對機械的操控只在極少數工具車上還能看到。無人駕駛無非是把這些信號脫離人的控制交由電腦處理,並不需要費太大週摺。

  而技術的難點就在前兩步,怎麼用傳感器準確的感知周圍的信息?人工智慧如何做判斷?

  從技術路線上來說,感知周圍情況有多種模式,谷歌選擇了雷射傳感器,雷射傳感器對距離的判斷非常準確,但是價格昂貴,惡劣天氣下實用性受限。目前,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的成本高的嚇人,主要就是雷射傳感器的原因。

  比較廉價是採用光學攝像頭,目前奔馳S級的魔毯技術就是利用攝像頭作為信息採集源來控制空氣懸掛,但是光學攝像頭用於無人駕駛的話,對圖像識別的人工智慧會要求很高,對距離速度的判斷也會很麻煩。

  目前,汽車上已經出現的輔助駕駛功能,一般採用的雷達,這個比較便宜,但是雷達的探測能力相當有限,車載雷達的發射功率也探測不了多遠,還怕物體阻擋,用到無人駕駛汽車上有多少實用性也值得懷疑。

  從目前來看,最靠譜的還是谷歌的雷射傳感器路線。

  人工智慧方面的考驗程度更高。其實高速公路上的無人駕駛並不太困難。谷歌現在沒有問題,奔馳、奧迪也沒有問題,VOLVO沒有問題,甚至中國搞的無人駕駛高速也跑了286公裡不出問題。這是以為高速路的情況現對簡單,對人工智慧要求的算法不是很苛刻。

  在市內駕駛就完全是兩碼事了。

  谷歌無人駕駛汽車項目主管厄姆森說,「在市區裡行駛一英裡路程要遠比在高速公路上更為複雜,因為前者在一個小的區域中會因為規則的不同存在數百種不同的路面情況。我們花了大量時間改進了我們的軟體,因此它現在可以實時的區別上百個不同物體——如行人、公共汽車、由協管員手握的停車標誌,或者是騎自行車者給出的要通過馬路的手勢信號等。」

  在人工智慧方面,其他廠商距離谷歌還差得遠,谷歌的人工智慧水平已經接近實用了,其他廠商還在表演階段。

  三、曝光專利的價值

  此次曝光的三個專利,一個是谷歌在2014年3月申請的一項名為「Determining when to drive autonomously」的專利。這個專利實際上是2012年一個專利的延續,具體內容是通過搭載在汽車上的各種傳感器收集信息,並將地圖數據與交通模型進行比對,一旦出現足夠大的偏離汽車便會自動向司機發出警告,提醒司機進行人為控制。如果乘客無人幹預,自駕車將會自動降低速度,或是進入一條更加安全的車道中。

  這個專利算是一個安全專利,要求人工介入,如果人工不介入,那就降低速度進入相對安全的車道,避免事故的發生。

  從人工智慧的層次來看,就是幾行代碼的事情,不算什麼高技術,這個專利並非核心專利。

  第二個是Google 在 2013 年申請的一項專利,當汽車檢測到行駛前方有行人通過時,它會做出一個正確的反應,比如放緩速度甚至停止行駛,隨後向行人發出汽車正在做或即將做的信號,信號可能是燈光、電子標牌或者聲音。

  這個專利的目的是讓車與行人之間有所溝通,解決無人駕駛汽車難以判斷意圖的問題,從人工智慧的角度看,不過是探測行人然後發出信號,也沒有太大價值。

  第三個是手勢自動控制,Google申請了一個名為「3D 手勢自動控制」的專利,司機駕駛位的左上方會安裝一個 3D 攝像頭,它能夠監測並識別司機的一些手勢動作,從而激活一些功能。根據專利的描述,手勢動作可以用於調整座位、改變風扇速度、調節空調溫度、開關車窗等功能。安全起見,一些涉及駕駛操作的功能則需要實體按鈕操作。

  此外,司機可以學習預設的手勢動作,由於系統支持人臉識別,不同的司機還可以設置針對個人的手勢。

  這個東西幾乎就是手機上人臉識別和遊戲機中體感操控的翻版,技術上都是早已商用化的東西,只是谷歌考慮到無人駕駛汽車的操控便利性,把它挪到車上申請了專利。實用性有限,還不如語音操控與識別更好用。更不是什麼核心的東西。

  所以,這次谷歌三個專利曝光,如其說是技術資料透漏,倒不如說是一次廣告。谷歌無人駕駛真正核心的是傳感器採集處理和人工智慧的算法。這次曝光的三個專利沒有太大價值。

  四、未來的汽車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從輔助駕駛到無人駕駛的探索道路上,目前谷歌處於最前方。

  當其他廠商還在高度自動駕駛的第三個階段探索時,谷歌已經在第四階段耕耘了數年。當其他廠商還只能在高速路上表演時,谷歌已經解決了難度高百倍的城市道路駕駛。

  而通過無人駕駛原理的研究,我們發現,谷歌現在的這套探索並不限於谷歌汽車,而且可以移植到任何一輛新款汽車上。

  只要是以電傳為操控方式的汽車,就可以把谷歌的信號採集,人工智慧移植過來,要適應的只是不同汽車的動力、剎車和方向參數。

  無論是電動車、燃油車、混合動力汽車,都可以毫無困難的移植上谷歌這套無人駕駛系統。

  當谷歌成功之後,寶馬、奔馳、奧迪、特斯拉、賓利、豐田、本田、日產、馬自達、長城、長安、比亞迪、奇瑞,無論哪家汽車廠商,只要用谷歌的方案,買谷歌的算法,買谷歌提供的硬體就可以實現無人駕駛功能。

  未來,無人駕駛的地位會類似於今天的自動跟車、自動泊車。只要你肯出錢,任何一個品牌一個型號的車型高配版本都可以提供。無人駕駛不是製造一批新車,而是在任何一款新車型上都可以安裝。

  當無人駕駛普及後,會衍生出一些新的功能和產業。因為無人駕駛普及的同時,意味著每輛車都有了一個高性能的車機,通過未來的5G網絡,它們之間可以通訊,可以與城市管理中心通訊,甚至可以與路面的傳感器通訊。人們可以像管理高鐵一樣管理汽車,交通事故成為歷史名詞。

  當車機與餐館、酒店、加油站、充電樁的通信建立以後,汽車可以自動去加油、充電,把車主帶到餐廳,酒店。

  當車機與手機、平板、電腦聯通後,就可以隨時實地向汽車發出指令,實現更高級的功能。

  未來的生活是這樣的,我們只要在家中對著手機說一句,我今天中午12點要吃法國蝸牛。手機就會推薦給你飯店,策劃好路線,安排好時間,你需要做的只是在約定時間走出家門,登上汽車,然後下車走進西餐廳的大門。而汽車會自動開往加油站加油,在約定的時間回到西餐廳門口接你上車。

  這種看似科幻片的生活,也許在10年內就會實現,未來很美好,而且觸手可及。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自動駕駛發展的五個層級和立法的四個階段
    這意味著,在自動駕駛的設計與製造中,法律成為了社會倫理與算法之間的紐帶。一些諸如「電車悖論」這樣持續數百年的倫理討論,需要得出一個可以公允的答案落實為法律,再以代碼的形式寫入算法的「大腦」。眾所周知,業界將自動駕駛分為 L1 - L5 五個等級,而在法律人看來自動駕駛立法對應這 5 個等級的落地也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 百度獲準無人化路測 自動駕駛進入新階段?
    北京市自動駕駛測試管理聯席工作小組向百度Apollo頒發了首批5張無人化路測(第一階段)通知書。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我國自動駕駛技術處於由輔助駕駛向無人駕駛進化的新階段,自動駕駛真正的商業化應用還需行業充分協作。
  • 我們體驗了百度自動駕駛計程車,試著回答無人駕駛還有多遠
    這部分網友可能想不到,三年後,湖南長沙人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到自動駕駛計程車。近日,中新經緯記者在長沙體驗了百度自動駕駛計程車Apollo Robotaxi,試著回答「無人駕駛發展到哪一步」以及「真正的無人駕駛離我們還有多遠」。自動駕駛有多「聰明」?
  • 無人駕駛 | 了解工作原理及關鍵技術
    據湯森路透智慧財產權與科技最新報告顯示,2010年到 2015年間,與汽車無人駕駛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超過22,000件,並且在此過程中,部分企業已嶄露頭角,成為該領域的行業領導者。 無人駕駛汽車技術圖解
  • 百度智能駕駛總經理陶吉:與主機廠合作分四個階段:產品定義、研發...
    這裡面並不是簡單說主機廠成為一個代工,它需要深刻理解目前自動駕駛涉及到的軟體和硬體到底有什麼需求,有什麼樣的長處和不足,需要通過什麼樣的設計方法克服它帶來的問題。所以我們劃分為四個階段,從產品定義、研發、量產、運營階段,雙方要各自貢獻出長處。
  • 無人駕駛時代,可以在車上吃著火鍋唱著歌嗎?
    我們常在科幻片中看到無人駕駛汽車,尤其是《西部世界》3,更是把無人駕駛汽車體現得淋漓盡致,智能控制,隨叫隨到,讓小編羨慕不已!尤其是看到電視裡,因為汽車不需要人駕駛了,雙手雙腳都得以解放,也不需要注意路況了。
  • 從主駕駛到後排再到主駕駛——成功男人的三種不同人生階段
    人生在世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不同的階段和扮演不同的角色,就像汽車一樣,作為人類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必不可少的夥伴,在車上不同位置的變化,也體現了我們不同人生階段的轉變。比如男司機,從主駕駛到後排老闆座再重回主駕駛,是人生三個階段的過度,也是三種角色的轉變,這期間你用了多久?
  • 無人駕駛已有10萬人體驗過,到底離我們有多遠?
    電影《我與機器人》,一部奧迪RSQ四輪雙門超級概念跑車,以可旋轉的球體代替了輪胎,內部與普通汽車區別很大:座位無司機、沒有方向盤、沒有換擋杆、只要設定目的地,無人操作狀態下自動駕駛任何地方。電影不僅帶給我們一場技術與想像的盛宴,也讓我們首次認識到無人駕駛真正的模樣。
  • 無人駕駛汽車有哪些好處與壞處
    不論你喜歡與否,無人駕駛汽車都在逐漸成為現實。大多數汽車製造商已經承諾,到2020年,至少半自動駕駛汽車將會上市。許多業內專家預測,再過幾年,全自動駕駛汽車就將上路。這些無人駕駛汽車的到來,將給我們帶來遠超過預期的巨大變化。
  • 無人駕駛距離我們多遠 從 Apollo Go 窺見自動駕駛的未來
    12月15日,百度舉辦鯤鵬內容行業交流會,邀請多家媒體參觀百度 Apollo Park 測試基地,並試乘百度無人駕駛計程車。在亦莊的 Apollo Park 測試基地,百度展示了 Apollo Go 的發展歷程,從和北理工合作的原型車,到如今和紅旗合作的前裝自動駕駛汽車, Apollo Go 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歷史一一呈現。
  • 交大「雙頭」無人駕駛校車上路
    全車8座,都是乘客座位,沒有駕駛座和副駕駛座,也沒有方向盤、油門、剎車等。  「上車後,乘客可通過車載觸控螢幕或人工智慧語音交互系統,告訴小巴想去哪兒,大屏幕顯示徐匯校區現有4站。」上海交大智能車實驗室負責人楊明說,這款無人小巴目前處於試驗階段,行駛區域限定在校園內,從5月2日試運行至今,情況良好,雙休日單車載客量達200人次。閔行校區也規劃了電院、機動學院、南大門3個站點。
  • 「無人安全駕駛」島城圓夢,山東首個園區內載人無人駕駛項目在海洋...
    無人駕駛車輛在園區內行駛。無人駕駛車輛的指揮室。韓星攝日前,在國內頂尖技術的「加持」下,青島的「無人安全駕駛」夢想變成了現實——全省首個園區內載人無人駕駛項目在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園區內試運營。可以實現最高時速60公裡 在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的園區內,6輛無人駕駛小巴正在平穩運行;目前,園區共設置了7個站點,每個站點前都會有車輛自動停站。
  • 讀懂ADAS,無人駕駛的過渡,卻是實現自動駕駛的第一步
    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SAE(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在2014年制定了自動駕駛的分級標準,按照汽車是否能控制關鍵駕駛功能的原則,將自動駕駛分為了L0至L5六個等級。
  • 無人駕駛:7萬億市場格局
    (3)放眼於無人駕駛產業鏈,進行分層投資布局在無人駕駛和新能源的投資版圖裡,共分為四個層次,如下表所示:這類投資機構偏向於無人駕駛產業鏈投資,通過在四個層次的投資布局,形成強大的協同效應,完成投資的閉環。以君聯資本為例,圍繞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無人化」,進行了多層次布局。
  • 無人駕駛汽車對UX設計的挑戰
    探索用戶信任與自主車輛之間的聯繫 安全是目前無人駕駛車輛最主要問題。如果道路上的每輛車都過渡到完全自主,它可以永遠消除車禍。然而,這個烏託邦的未來可能需要數十年的時間。
  • 無人駕駛攻堅戰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競爭壁壘?
    「技術是基礎,從技術到著陸,不可能一happen而就,因此運營需要儘早部署,儘早著陸並繼續發展。如果政策不開放,企業運營將很難真正實現了「沒有人」的步驟。技術無法達到一定的標準,政策也不會發布,因此我們現在將這三件事推到一起。」
  • 盤點| 從加州路測資質看無人駕駛產業格局
    我們判斷,伴隨傳感器、晶片和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2019年前後有望出現智能駕駛汽車產品投放加速,2020年之後逐漸迎來銷量提升。L3-L4級自動駕駛有望較快落地,全天候、全路況的L5級全自動駕駛或需十年以上時間進入大規模部署。我們預計,到2025年20%以上量產汽車有望實現不同級別的智能駕駛,市場規模或超千億美元。初創公司:數量佔比快速提升,輕裝上陣助力高速發展。
  • 上海交大校園現師生自製「無人駕駛小巴」
    記者了解到,車上的自動駕駛系統採用了感知地圖匹配的方法,通過雷射點雲對無人車進行定位和導航,小巴不僅能自主駕駛,還能自動躲避行人。  「國外無人駕駛汽車一般採用64線雷射雷達裝置,但我們出於成本考慮,自主研發了功能幾乎一樣的16線雷射雷達三維地圖。」楊明告訴記者,上海交大團隊在這款無人駕駛小巴上採用了很多與國外無人駕駛汽車不同的設計和裝置,既要使小巴行駛安全可靠,也要求節省成本。
  • 【工業之美】垂直起降無人駕駛飛機 身負24個風扇起飛
    早期的垂直起降飛機需要垂直起飛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航空網如今,一款名為「雷擊」的垂直起落無人駕駛飛機成功結合運用了垂直起降和無人駕駛兩種技術,據美國國防部先進技術研究局(下稱DARPA)官網消息,它由美國極光飛行科學公司研發而成
  • CAIPC2020|Dolcera夏海容:無人駕駛汽車和C-V2X
    自動駕駛汽車的構成主要包括雷射雷達、攝像頭、傳感器、GPS定位系統、數據處理平臺,這些硬體技術構成了無人駕駛汽車的關鍵部件,類似人的大腦、眼睛和耳朵。 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歷史,主要分為三個階段,90年代左右,無人駕駛汽車屬於早期的探索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