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1月16日的第七屆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能源基金會執行長兼中國區總裁鄒驥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享,並且針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
具體內容如下:
零排放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源清潔化、高效交通運輸系統、未來出行這四個方面是我們整個能源基金會交通項目主要的工作領域。圍繞這些工作領域,我們在過去的很多年裡持續支持開展交通減排或移動源汙染減排,近年來把工作的重點放在了交通工具的電動化。
習主席在2020年年9月22日和12月12日這兩個多邊會議上宣誓的這些目標,不僅僅是單純的減少某一個汙染物排放,而是實現全經濟範圍的、全社會範圍的轉型,意味著一場深刻的革命。我們未來整個中國經濟、世界經濟的發展途徑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已設定這個轉型的截止時間,從未來倒推到現在約40年時間。
這裡我要特別強調的是,這種深刻變化不是人們憑主觀想像,不是天上掉下來一個什麼東西。它的深刻依據在於科技革命,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大量技術成本的下降、穩定性的提高、功能的提高都是最活躍的,而且永遠是驅動我們社會、經濟、產業向前發展的原動力。
最近的數據發現,歐盟電動車發展在提速,市場佔有量上漲,實踐遠遠超前於理論、超前於這些政策。
當然這裡碳中和意味著技術產業和經濟格局的變化,其實大道至簡,我們用兩句話來概括:第一句話,電力系統的深度低碳化,高比例的非化石能源,將來一次能源都轉化成綠色的、低碳的電力。第二句話,終端用戶全面電動化,用的都是綠電,這時候整個能源系統、整個全社會的碳排放就會全面走向碳中和。當然還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問題沒有時間講了。
在這個大的背景下,我們交通的電動化無疑是要為未來的中國的碳中和以及全球的碳中和挑起一個大梁。
能源基金會根據多方的研究,把多方研究情景匯集到一起,描述中國的碳減排和碳中和的路徑。從現在開始到「十四五」期間(到2025年),中國已經進入平臺期了,在這個平臺上小幅振動,微微的可能還有一點上升,這個排放上升的很緩慢了,應該說在2025年前後,我們確認,由於有前邊的這個趨勢,還有它背後驅動因素的分析,中國正在走向達峰期,這個峰不是一個尖,而是一點一點走到山頂上的平地,這裡面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峰值時間,我們判斷工業最早達峰,交通領域大概在「十五五」期間(2025年—2030年)達峰。
有五大戰略來實現我們的碳中和,這裡包括能效、電力部門的脫碳、終端用能部門的電氣化(這跟我們最相關的)、非電力燃料的低碳轉換、負排放。
交通的需求、汽車的需求以及電動車的需求都是在持續上升。 「十四五」末期中國就應該變成一個高收入國家。而千人汽車保有量現在大概170輛左右,遠遠低於發達經濟體的水平,在這樣大的背景下我們的貨運、客運周轉量都在持續上升,這個持續10年、20年的上升是沒有一點問題的。汽車工業依然會是中國的一個支柱產業,而且它的排放又有不同的路徑,過去是處於持續上升的態勢。對於未來中國第一步達峰,我們比較有信心,但是達峰以後這個排放量是否下得來才是挑戰,而這個挑戰重要的決定因素就是我們的交通部門。
汽車行業碳排放的關鍵、碳中和的關鍵分兩個階段。在達峰階段,就是近期十年以內,燃油經濟性、燃油車的控制,不斷提高它的燃油經濟性標準,提高它的空氣排放標準,還是主力;但是到了我說的要往下走的時候,電動車就要全面的挑大梁,所以給我們這個行業5年—10年的準備時間,到了2030年要開足馬力。我們那個時候的保有量能夠到多少?我認為今天我們的預測可能都是保守的,實際情況可能要比我們所有人的想像都要大,技術的成熟程度、電池、道路的設施、充電、和電網的互動等都會在這十年中發生一個變革。
我們識別了幾個問題、幾個挑戰。國際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發展,但是相比之下中國商用車電動化進展緩慢,充電基礎設施仍然是一個薄弱的環節。能源基金會和中電聯一起探討戰略合作,要加大力度來推動解決充電設施的問題,就是我們汽車行業和電力行業必須得加速握手、加速合作、加速協調,去做跨界融合。中重型車零排放缺乏目標和推動機制,當然在中重型車上我們技術瓶頸可能比較大。我們有一層擔心,我們的戰略在大多程度上能夠依賴氫燃料電池汽車來解決中重型車的電動化問題,還是我們要把鐵路、軌道交通吃幹榨淨,減輕城際長途重載的負荷。
最後提幾個建議:
1、在地方全面開展電動化試點。慧明已經帶領能源基金會,在北京、上海、深圳、海南等諸多城市展開試點。
2、中重型電動貨車購置補貼延續到2025年。我們有這麼一個建議,特別是要結合現在經濟復甦消費的政策,國家有意要給一些補貼來拉動消費,這是它的出發點,這個出發點和我們電動車行業的出發點要有緊密的結合,補貼補到哪兒去這是關鍵、怎麼補也是一個關鍵。
3、商用車油耗標準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要繼續推商用車的油耗標準。
4、新能源商用車積分政策。
5、充電基礎設施中長期規劃,要結合我們的城市規劃和城鎮規劃。
6、交通超低排放區、零排放區要在一些重要地區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