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年輪」——海岸線嬗變的光陰故事

2020-12-25 新華網客戶端

  灣仔海岸線(2019年10月22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新華社香港4月19日電 題:灣仔「年輪」——海岸線嬗變的光陰故事

  新華社記者蘇萬明、朱宇軒

  灣仔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區域之一。從開埠之初的望海觀音古廟(位於如今皇后大道東上),到現存的當時順海而行的電車軌道,再到後來的告士打道、會議道……滄海變桑田,灣仔那一條條海岸線,不斷成為後來的內陸路,恰似灣仔成長的「年輪」,記錄著她從小漁港嬗變成繁華都市的光陰故事。

  灣仔海岸線(2月2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牛刀小試」

  香港嶺南大學教授劉智鵬介紹,1840年以前,香港居民多以務農為主,人口主要集中在新界,整個港島的人口不超過8000人。位於港島北面的小漁港灣仔,人口則不足2000人。開埠後,大量外國商戶活躍在灣仔、中區一帶,灣仔成為外國人、上流社會的社交活躍地。19世紀50年代,華南地區爆發變亂,不少居民「走難」至香港,香港人口激增。香港政府開始向灣仔以東一帶填海。

  維多利亞港附近的金紫荊廣場(4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根據灣仔區文化歷史旅遊推廣小組撰寫的《尋找灣仔海岸線》研究報告,1851年,香港政府制訂了第一個填海計劃,建議由西營盤至銅鑼灣一帶建築一條橫貫整個城市的海堤。

  沒想到,1855年正式公布計劃後受到當時上流社會的反對,因為這會影響他們的船塢經營。時任總督約翰·寶靈將目光投向了灣仔的一大片低洼地——灣仔摩理臣山以東、利園山以西,南面是黃泥湧村前的農地。每逢雨季,這片低地就會被從三面湧下的雨水淹沒、無法使用。寶靈計劃將這片低地填高,賣給發展商。

  灣仔海岸線(2019年11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寶靈還計劃將黃泥湧村前的農地填高作跑馬場。當時,上流社會人士都熱衷賽馬,計劃獲得他們大力支持。今天的鵝頸湧及其附近的地方,就是當時填海所得土地。

  此後至19世紀60年代,當時在任的總督也積極建設各類海堤工程。直至1868年,灣仔零星共增加了約3.5公頃的土地,新地由雲鹹街推進至般鹹道,再伸展至德輔道東一帶。

  規模填海

  19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間,香港人口攀升、住屋擁擠、衛生環境堪憂……各界人士紛紛呼籲,香港迎來有規模的填海時代。

  維多利亞港的展品裝置(4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政府首先啟動的是中區填海計劃。《簡明香港史》介紹,填海工程1889年正式展開,填海範圍西起西營盤的屈地街,東至中環的海軍船塢,全長約3.2公裡,寬76米,填獲新地共24公頃,原來的海岸線向北推移,延伸至現在的幹諾道中。

  隨著土地增加,外國人口不斷湧入,據統計,1900年左右,香港人口已經增加至30萬人,灣仔是當時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為繼續紓緩稠密的人口,香港政府在1921年展開海旁東填海計劃,填海範圍從海軍船塢以東的軍器廠街開始,至銅鑼灣怡和洋行貨倉為止。

  挖掘技術不足、工人罷工、工程費用不斷增加……填海工程困難重重,直至1930年,海旁東填海工程終於完成。灣仔不僅新增了35公頃的土地,還重建了輸水管道、排雨水渠、道路和建築等,城市配套設施逐漸完善。

  填海工程完成後,灣仔吸引不少海外華僑華人和內地居民來港投資及居住。一時間,工廠、商鋪、酒店等建築拔地而起,有軌電車沿著海岸線駛過,灣仔一派欣欣向榮。

  全盛時代

  香港商貿迅速發展,現有土地已不足以滿足龐大的需求。1922年,香港成立了負責城市規劃的委員會,規劃了香港未來50年的長期發展。委員會建議,香港繼續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包括將旺角避風塘及中環添馬艦總部進行填海,以鋪設九廣鐵路及其支線。1948年英國城市規劃師艾伯克隆比又在一份報告中建議,填海工程擴展至九龍南部以增加土地,同時開發新界,興建新市鎮。

  維多利亞港矗立的「電視機」裝置展品(4月4日攝)。 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1965至1972年間,灣仔填海計劃迅速展開。工程完成後,灣仔的範圍隨即伸展至今天的會議道一帶,港島北岸的海岸線再次延伸、向北推進。這段時期,香港正經歷「經濟起飛」,商業活動也因中環區的商業樓宇供應飽和而漸漸向東擴展,灣仔填海工程正好回應這一趨勢,灣仔順理成章成為另一個重要的商業區。

  隨後,香港藝術中心、新鴻基中心、香港演藝學院、華潤大廈、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及中環中心(舊翼)等建築相繼落成,這些建築不少已成香港地標。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灣仔填海工程快馬加鞭進行。從1983年至1991年,香港刊發的《海港填海及市區發展研究》《全港發展策略》及《都會計劃》等多份官方文件都提及灣仔急切需要填海。

  香港特區政府飛行服務隊的飛機在會展中心附近的海邊降落(4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攝

  特區政府土木工程拓展署資料顯示,灣仔填海計劃分為兩期。第一期1994年開始,1997年結束,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北面,以填海的方式開拓一個島,為擴建會展中心提供土地。第二期自2009年開始,旨在提供土地興建中環及灣仔繞道、東區走廊連接路和其他道路,計劃容納港鐵沙田線至中環線和北港島線,並興建一條延伸的海濱長廊。目前,大部分工程已完成。

  去年9月出版的《灣仔畫當年》一書寫到,隨著灣仔的海岸線變遷,灣仔碼頭由昔日的海旁東遷至分域街,再遷到會展附近的位置,一再北移,「或許不久將來,九龍與香港兩岸又會再走近一步」。

相關焦點

  • 灣仔「年輪」(看香港)
    從開埠之初的望海觀音古廟(位於如今皇后大道東上),到現存的當時順海而行的電車軌道,再到後來的告士打道、會議道……滄海變桑田,灣仔那一條條海岸線,不斷成為後來的內陸路,恰似灣仔成長的「年輪」,記錄著她從小漁港嬗變成繁華都市的光陰故事。
  • 「光陰故事」vs「光陰的故事」,一字之差的商標之爭
    近日,瀋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駁回原告揚州光陰的故事音樂文化推廣有限公司(下文簡稱揚州光陰公司)的訴訟請求。一家在揚州,一家在瀋陽,還都跟音樂或多或少扯上了些關係。兩家「光陰的故事」糾紛從何而來?
  • 從灣仔碼頭創始人辭世 看企業如何講好故事塑造品牌本
    有人說,幾乎每一個成功品牌背後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灣仔碼頭水餃在國內市場上能夠迅速走紅與其品牌定位和品牌背後的故事不可分割。   灣仔碼頭以單親媽媽臧健和的一生為線索,描述了單身媽媽臧健和攜兩位幼女利用祖傳包水餃的手藝贏得消費者喜愛、最終成就一番事業的故事。這個品牌故事不僅感動了消費者,同時也是對灣仔碼頭系列產品的宣傳。
  • 「灣仔碼頭」創辦人去世:感謝,你的水餃好吃,你的故事動人
    公司 「灣仔碼頭」創辦人去世:感謝,你的水餃好吃,你的故事動人 2019年2月12日 21:07:06
  • 【隱形紀念·光陰的故事】《我們是兄弟》作者:光陰的故事
    第482篇點擊上方「隱形紀念」加關注有400多篇文章可免費閱讀作者:光陰的故事---【作者簡介
  • 灣仔碼頭創始人臧姑娘去世,又是一個女性悲情創業故事
    今天,再面對冰箱裡的灣仔碼頭水餃,內心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悲涼:香港知名水餃品牌灣仔碼頭創始人臧健和去世,臧姑娘享年73歲。 這個後期年賺六十億的成功女企業家,成長史完全不亞於老乾媽,現在被尊稱為水餃皇后的她,故事可以寫一部連續劇。 從上個世紀70年代簡單說起吧: 1977年深秋的香港街頭,一身外地裝扮的32歲婦女,身上背著沉重的包裹,兩隻手一左一右牽著兩個女孩,一個8歲,一個4歲。
  • 一個轉身,光陰就成了故事
    時間過於匆忙,光陰瞬間成為過往。讓人來不及告別,顧不上回想。再回首,有幾許溫暖,也有幾許薄涼。一個轉身,光陰就成了故事;一次回眸,歲月便成了風景。離開,只需要一個轉身;相守,卻要用盡一生。歲月總與滄桑相關,無常才是人生常態。一次道別,可以是一個結束;一次期待,可以是一個新的開始。
  • 「灣仔碼頭」創始人山東臧姑娘的傳奇故事
    今天網上媒體公布了一則消息:「灣仔碼頭」的創始人臧健和於2月11日去世,終年73歲。「灣仔碼頭」這個香港品牌的速凍水餃我在超市經常買,應該算是包裝最精緻的,與北方水餃略有不同,灣仔碼頭的餃子皮要比北方的水餃薄很多,甚至煮熟了都能看見裡面的餡兒,但是味道又帶有很強烈的山東水餃味道。
  • 以「鮮」入味霸屏今夏,灣仔碼頭如何講好娛樂營銷新故事?
    以好故事基因馳騁娛樂營銷市場的灣仔碼頭,如何在綜藝內容裡抓住市場痛點、增量市場呢?它究竟有何種魅力,讓嘉賓們爭相安利打造大型「綜藝現場」呢?在這場「新銳者」的攜手裡,或許可以一窺究竟。入味「青年文化」,為年輕人定製的「尊鮮」體驗搬進新家的馬伯騫擺好餐布、香薰點綴,獨居生活也要充滿儀式感。
  • 【隱形紀念·光陰的故事】《「太姥姥」「奶奶」「小蟹甲」》作者:光陰的故事
    第541篇點擊上方「隱形紀念」加關注有500多篇文章可免費閱讀作者:光陰的故事---【作者簡介
  • 年輪造句和解釋_年輪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每一環是一個年輪,包括春季長成的顏色淡而疏鬆的早材和夏末秋初長成的顏色深而緻密的晚材。常見於溫帶的喬木和灌木。可推測樹木年齡。熱帶喬木因終年生長,年輪多不明顯。 魚類骨鱗和鰓蓋骨等表面以及耳石斷面上疏密相間的同心環紋。能推知魚的年齡等。
  • 光陰的故事:解讀臺灣眷村歷史文化
    臺灣中視連續劇《光陰的故事》傳神地描述那個年代的故事,得到觀眾的熱烈共鳴,受歡迎程度就像臺灣去年熱賣電影《海角七號》。  臺灣連續劇始終在灑狗血、濫情、荒謬的窠臼中打轉,鮮有例外,《光陰的故事》卻能打破傳統的商業模式,不以俊男美女做號召,而以溫馨的手法刻劃大時代兒女的親情、友情跟愛情,讓許多人重溫那段歲月,在這個價值觀錯亂的社會真誠地傳遞出一份感動。
  • 光陰的故事
    光陰的故事文/南筱距離我離開這座城市還有一周,準確來說是剩下最後的五天。昨日收拾東西,將衣櫃裡的書籍整理出來,大概三十本的樣子。囊括小說、散文、詩詞,其餘不計其中。從15年的冬天千裡迢迢跑到江南,不知不覺間已經過去了五年之久,那些曾經出現在我生命中的人,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還好有幾本書,陪我度過這些歲月。它們真正屬於我,不曾離去。
  • 《童年》《光陰的故事》原唱,都不是羅大佑
    說起羅大佑,不少人可能首先會想到《童年》《光陰的故事》。兩首歌的旋律一起來,搭配無比貼切的歌詞,瞬間能讓任何年齡段的人進入童年或進入自己的某一段光陰故事。說到這裡不得不感慨,現在這樣的歌這樣的音樂人越來越少了。
  • 老同學,好久不見——光陰的故事——張艾嘉
    春花秋月冬日暖陽,這就是光陰的故事。回首過往,因為通訊方式不發達,很多值得珍惜的朋友,因為各種分別,失去了聯絡。你的心裡是不是有一些惦念的朋友,分別已經很久,久到已經模糊了對方的模樣,但是心裡一直有個執念,想著再聯繫上對方,問候一下,聊一聊現在,聊一聊過往。
  • 「水餃皇后」灣仔碼頭創辦人臧健和逝世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2月12日電綜合港媒報導,香港知名水餃品牌灣仔碼頭品牌創辦人、「水餃皇后」臧健和逝世,享年73歲。「灣仔碼頭」的母公司通用磨坊11日晚確認她已離世的消息。獅子山下奮鬥的傳奇故事「灣仔碼頭」是家喻戶曉的水餃牌子,也是臧健和於獅子山下奮鬥的傳奇故事。據香港《大公報》報導,來自山東的臧健和,自小為補貼家計輟學到縣醫院工作,認識了泰國華僑醫生,結成夫妻,不久誕下兩個女兒,她本以為找到幸福美滿,卻遭到夫家拋棄。
  • 詩詞|一轉身,光陰就成了故事
    有人把光陰剪成了煙花,一瞬間,看盡繁華。有人把思念翻起了浪花,一轉身,相隔天涯。電影《後會無期》裡有句臺詞說:每一次告別,要用力一點;多說一句,可能是最後一句;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後一眼。這世間,最大的遺憾不是失去,也不是離別,而是擁有的時候沒有好好珍惜,分開的時候不曾好好告別。
  • 灣仔碼頭霸屏今夏,女團也愛的美食
    從實踐的角度,品牌到底如何用場景化去和特定的群體做溝通,灣仔碼頭最近提供了一個思路。42年的國民品牌,要與年輕人溝通,肯定是要放下包袱走社交、綜藝路徑,但如何保持自身品牌基因,不被過度娛樂化的趨勢帶偏。灣仔碼頭選擇了用有溫度的場景化內容,達到一個平衡點,兵兵將其概括為「用美食場景治癒人心」的路線。
  • 灣仔碼頭創始人臧健和逝世 留下的傳奇故事更勵志
    「一路走好,一直都特別喜歡灣仔碼頭的水餃」「灣仔碼頭真的是最好吃的餃子了,沒有之一」,消息傳出後,不少網友留言悼念這位「水餃皇后」。臧健和曾說:「我最愛聽的一句廣東話就是,好好吃啊。」這成就了她一生的水餃,也成為她被銘記的符號。
  • 羅大佑跨年開唱 與觀眾共敘「光陰的故事」
    原標題:羅大佑跨年開唱 與觀眾共敘「光陰的故事」 當晚羅大佑演唱了《追夢人》《童年》《是否》《野百合也有春天》《戀曲1990》《光陰的故事》以及《鹿港小鎮》等一系列耳熟能詳的經典歌曲,充滿震撼力的全新編曲搭配他標識性的蒼涼嗓音,將現場歌迷帶入對青春往事的回憶之中。正如羅大佑之前所說:「這絕不僅是一場演唱會,而更是一次老友重逢的聚會。」   在熟悉的老歌中,仿佛打開了一條時光隧道,於此重溫羅大佑過往的一個個音樂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