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面對冰箱裡的灣仔碼頭水餃,內心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悲涼:香港知名水餃品牌灣仔碼頭創始人臧健和去世,臧姑娘享年73歲。
灣仔碼頭水餃創立於20世紀70年代,我們差不多在本世紀開始,因為那句「每一顆水餃都皮薄、餡大、汁多」,開始把它添加到自家冰箱裡,成了速凍食品的一個必備。
這個後期年賺六十億的成功女企業家,成長史完全不亞於老乾媽,現在被尊稱為水餃皇后的她,故事可以寫一部連續劇。
從上個世紀70年代簡單說起吧:
1977年深秋的香港街頭,一身外地裝扮的32歲婦女,身上背著沉重的包裹,兩隻手一左一右牽著兩個女孩,一個8歲,一個4歲。三人如同遊魂般在人群中茫然穿梭,陌生的語言,鄙視的眼神,無處落腳的悽涼……周遭的一切讓這個女人再也無法抑制早該流出的淚水,痛哭中,她蹲下身將兩個女兒擁進懷裡:「媽媽一定要給你們更好的生活。」
她就是來自山東一家縣醫院的護工臧健和,臧姑娘。
臧健和5歲就下田幫忙撿土豆,7歲在家剝玉米。10歲出頭做出的飯菜比媽媽做的還好吃。14歲那年,一場自然災害讓家裡斷了生路,父親出走臺灣一直杳無音信,母親帶著她和妹妹離開家鄉日照,輾轉到了青島,靠縫褲腳賺錢度日。多少次臧健和深夜醒來,母親仍在燈下穿針引線,雙眼已布滿血絲。
因為心疼母親,臧健和選擇了輟學,到縣醫院當了一名護工補貼家用,在這裡,她結識了一名醫生、後來的丈夫——一位來自泰國的華僑。
1968年8月,她生命中的那個黃道吉日,天下起了大雨。親友們圓場說:「有人緣的人沒天緣。」
婚禮上那場不受歡迎的瓢潑大雨,也許是臧姑娘不幸婚姻的開始。
婚後6年,丈夫有了回國打算,並允諾回去就為母女三人辦手續,全家在泰國團聚。
不曾想,這一等就是三年。
1977年,當母女們歡喜地來到泰國時,女兒眼中的爸爸已經為她們又添了一個弟弟。在允許一夫多妻的泰國,婆婆為了要孫子,「理所當然」地為兒子又娶了一個妻子。
突出其來的變故顛覆了臧健和從小到大接受的婚姻觀念,更不能接受的是,在短暫逗留期間,她目睹了婆婆對兩個女兒的種種不公和嫌棄,為了自己的尊嚴和女兒們的將來,她決定離開。
青島父老無顏再見,工作也已經辭掉,因為持的是香港護照,索性就在香港落腳。
在銅鑼灣舊電車廠附近的一幢舊樓裡,一個只有4平米的空間,除了上下鋪,沒有其他家具,沒有窗戶,這就是她們暫時的「家」。
為了儘快找到工作,臧健和四處打聽,不會英語和港語,她打了三份雜工:早上給一個糖尿病人打針,中間去酒樓洗完打雜,晚上11點酒店收工後去洗電車。每天只睡3、4個小時。
一位朋友來家中探望臧健和,為表感激,臧健和親手為朋友做了餃子。一口下肚,朋友讚不絕口,「你做的餃子這麼好吃,去外面賣一定賺錢。」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從此灣仔碼頭多了一個推手推車賣水餃的女子。彼時的香港還沒通地鐵,輪渡是人們往返於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的主要交通方式,灣仔碼頭則成了重要的交通樞紐,每天碼頭上人流不斷,各種小攤販也應運而生,隨處可見。此起彼伏的叫賣聲讓臧健和心有所動,她決定試試。
在臧姑娘的回憶中:這天周六一大早,臧健和帶著兩個女兒加入熱鬧的攤販隊伍「開業」了,大的擀皮,小的洗碗。
這就是灣仔碼頭水餃的第一步,從此開始了她的傳奇人生。
碼頭上的雜賣區是底層人謀生的舞臺,也是個憑真本事立足的競技場,做吃食的手藝單從客流就看得一清二楚,有的攤主忙得滿頭大汗,有的則只能看熱鬧。
初來乍到的臧健和,夢想著做其中最忙碌的那個。她這輩子最不怕的就是較真,研究高科技不行,三下五除二的手上活她還真沒服過誰。對於賣餃子,她給自己定下三個原則——高品質,講衛生,聽意見。
為此她還常說:「要是做給自己吃還沒這麼多講究,一想到是給別人吃的,咱得對得起人家的信任。」
某天,她發現有顧客只吃了餡,把皮全部留在碗裡,她趕緊追上去詢問,對方用地道的粵語回答:「餃子皮厚得像棉被,怎麼下得了口?」
在臧健和的經驗裡,餃子皮太薄就沒了面香,且容易破,不破也會變形,最終不像餃子。不過,她也轉念意識到,在香港地盤,就得順著香港人的胃口。
連續幾個晚上不眠不休,她做出了又薄又爽滑、筋道的餃子皮。
此後,在臧健和的攤位前,顧客總是絡繹不絕,回頭客也越來越多。她的水餃還進了寫字樓、酒店等高檔場所。
臧健和不知道的是,在這些顧客中,有一人是《文匯報》的專欄記者,他在偷偷觀察著母女三人,並將事跡在報端發表。此後,臧健和「街頭水餃皇后」的大名傳遍了大街小巷。
她的攤位前開始排起了長龍,有的甚至從澳門趕過來,只為了能吃上一口「水餃皇后」做的水餃。
吃的人多了,就有人建議該給這餃子起個具體名字,臧健和直接想到了讓她走出絕境的這個碼頭,「灣仔碼頭」水餃由此誕生。
與日俱增的名氣為臧健和帶來可觀的收入,她創下了灣仔碼頭攤販中6小時賣1000份的最高紀錄。
之後,更大的驚喜也從天而降了:日本大丸百貨公司老闆要跟臧健和談合作。起因是他12歲的女兒重度挑食,唯獨對灣仔碼頭水餃情有獨鍾,一口氣吃了20多個,這引起了他的注意。
大丸百貨是日本最大的零售集團,在國內外開有數十家連鎖店,在香港也已經營了20多年。女兒的表現讓商業嗅覺敏銳的父親看到了灣仔碼頭水餃的市場潛力。
不過,這位日商並不知道灣仔碼頭水餃出自流動攤販之手,當臧健和毫不隱諱地直言相告時,他決定結束談判。
本以為此事作罷,但幾天後,臧健和又接到對方的邀約,並以公司給她牌照為條件,讓她在大丸公司的工廠裡生產,用日式包裝,以大丸公司產品名義出售。
這直接遭到了臧健和的拒絕,「進商場可以,但要體現出是她的灣仔碼頭。」
臧健和雖沒做過大生意,但道理想得通。按日商的精明打算,臧健和等於把自己苦心創造的品牌和技術都拱手於他,自己隨時可能被踢出局,以後再想吃這碗飯也吃不成了。
日商考量再三,做出讓步,同意用「灣仔碼頭」的牌子,但要去掉現有包裝盒上的地址和電話。
「不行,電話是我跟顧客溝通的唯一渠道,灣仔碼頭有今天全靠顧客們的意見和提醒。」
這樣的理由讓對方無法拒絕。
至於供貨價格,按常理批發價要低於11元的零售價,臧健和一開口,變成了「12塊半」。
臧健和的道理是:「我不懂做生意,但我得考慮成本。現在我的餃子包裝簡單,費用也低。到商場賣,必須給顧客留下好印象,換更好的包裝,這成本就高了。」
有責任心,有追求,未來不會錯。這個合同一直用到大丸百貨撤出香港。
後來,合作的商場也越來越多,八佰伴、華潤、吉之島、百佳等大型賣場都陸續找上門,成了臧健和的大客戶,僅八佰伴開業第一天,灣仔碼頭就賣出4萬元。藉此,灣仔碼頭水餃佔領了香港大部分的新鮮水餃市場和30%以上的冷凍餃子市場。
1996年,以臧健和為原型的電視連續劇《水餃皇后》的播出更讓她成了風雲人物,找臧健和談合資合作的電話不斷,其中就有哈根達斯的母公司——擁有120多年歷史的美國品食樂(pillsbury)食品公司。
在品食樂工廠,臧健和看到了現代化的管理和機械化生產、先進的HACCP食品安全控制系統以及操作工人嚴謹用心的工作態度。更讓她驚嘆的是,研發部門竟然比一些香港企業的工廠都要大,每年的研發基金就有一億美金。臧健和覺得,自己的老師找到了。還沒等參觀結束,她就拍板決定合作。
最終,品食樂「連名帶姓」買下灣仔碼頭七成股份。在其強力運作下,「灣仔碼頭」快速在上海、廣州建起現代化工廠,進軍國內市場,並推出手工包製的餛飩、湯圓、雲吞等新產品。
1999年,灣仔碼頭水餃銷售額達5億元,牢牢佔據華東冷凍食品市場的半壁江山。這一年,臧健和被評為香港首屆「傑出專業女性及女企業家」。次年,她獲得第四屆「世界傑出女企業家」殊榮。
此後不久,灣仔碼頭又「意外」迎來了再上臺階的機會。
2001年,全球第六大食品企業——美國通用磨坊收購了品食樂,其超強的資金能力和冷鏈優勢幫助灣仔碼頭實現了更高速的全國擴張。
彼時,中國商超體系以及冷鏈物流設施尚不完備,通用磨坊以向商超贈送冷櫃的方式,使灣仔碼頭得以在全國迅速鋪貨。
同時,其利用產品研發和渠道能力,幫助灣仔碼頭開發出適合美國人的炒麵、炒飯系列產品,並順利進入美國商超。
至今,灣仔碼頭在國內外擁有15家大型生產基地,產品出口到東南亞、北美、歐洲多個國家。
尼爾森調查公司數據顯示,在水餃市場佔有率上,灣仔碼頭達44%,在廣州、上海更高達56%-60%,每年銷售額超過15億元人民幣。
從天涯淪落人到水餃皇后,再到世界傑出企業家,今天,臧健和把自己的酸甜苦辣都默默帶走了。
很遺憾,女性的創業故事都太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