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優美、生態優良的脫貧路
不僅讓人們看得見風景
也能經得起任何檢驗
貴州省思南縣,退伍軍人王明禮帶著當地的貧困村民,開荒山、種茶葉。茶樹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又能帶動鄉親脫貧致富,一舉兩得。
因為腿部負傷,每栽一棵茶苗,王明禮都要單腿跪地。為了實現帶領老鄉親種茶脫貧致富的願望,十年的時間,王明禮不知道磨壞了多少條褲子。
十多年轉戰荒山,開闢茶園。今天,王明禮帶領合作社,集中流轉土地4000多畝,將荒坡建成高山生態茶園。周圍6個貧困村,從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增加到近萬元,不僅脫了貧,而且實現了穩定增收。
在新疆和田的阿日希村,70歲的李鵬帶著當地群眾治沙種棗。
沒有錢買樹苗,李鵬把自己的退休金全部拿了出來,還賣掉了在烏魯木齊的學區房,把親戚朋友能借錢的人都借了個遍。十年的努力,沙漠變棗園。
每天7點,是棗園的下班時間,大家聚在李鵬的小院子裡,說說笑笑,消解一天的疲勞。
阿日希村曾經全村90%的村民都是貧困戶。李鵬的棗園不僅擋住了風沙,也給村民們帶來了穩定的收入。
如今,70萬棵棗樹、5萬株楊樹,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生長起來。處在風沙前沿的38個自然村,不再是被風沙逼退的弱者。鎖住了風沙,他們的口袋也鼓了起來。
在河北省淶水縣南峪村,曾經貧困人口比例超過80%。
黨支部書記段春亭,從上任以來,就一直琢磨著怎麼改變村裡的貧困面貌。南峪村與野三坡景區只有一河之隔,段春也想讓本村村民吃上旅遊飯。在他的努力下,南峪村爭取到中國扶貧基金會1000萬元的幫扶項目。2017年的春節,村裡的民宿推出,青磚灰瓦的院落、簡約而又現代的裝修受到遊客追捧,僅僅兩個月,就收入8萬元。
依託好的生態環境,南峪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村,好風景帶來了好錢景。南峪村的年人均收入達到8800元,11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
脫貧路上
湧動的綠色力量
帶來澎湃的創造力
萬水千山,大有可為
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請收看10月31日21點
CCTV-1綜合頻道系列專題片
《遍地英雄下夕煙——致敬脫貧攻堅的人們》
第四集《對望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