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團引來崑崙深處莫勒切河水建成了18萬畝灌區。
中新網庫爾勒7月21日電(楊東沈建紅)出新疆著名石油城庫爾勒向西行,再向西南行,經過輪南油田,便進入了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汽車飛一般行駛在蜚聲中外的世界首條沙漠公路上,只見被風雕塑得幾乎都像雄獅的沙丘連綿不絕。天色微黑,婆娑胡楊林的朦朧中突然燈火輝煌——一座小城聳立眼前。這便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三十八團所在地。
遙遠天邊的夢境
從庫爾勒到三十八團,12個小時,讓遊客覺得自己幾乎是一步就從天山跨過800公裡橫穿塔克拉瑪幹沙漠,來到了天邊。站在巍峨高聳的崑崙山腳下,「黃河遠上白雲間,一座孤城萬仞山」的詩句很自然地躍上腦際,如夢如幻。
三十八團經國家批准於2008年開發建設,2010年11月3日掛牌成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年輕的國營農場。
三十八團高起點規劃,大手筆建設,成立之日起城鎮化率就達到百分之百。團部全是3層以上的樓房,一個小區一種顏色。站在高處鳥瞰團部,團部就像一個玲瓏剔透的花園。柏油路四通八達,全團人口都住在團部,人們上下班騎摩託。電視全部實現了數位化,天然氣進入家家戶戶。
向東不遠,一片枯死近百年的胡楊樹群,沒了葉和皮,只剩下赤身裸體的軀幹和枝杈。遠看像一群恐龍從遠古疾奔而來;近看,每棵形象各異,軀幹大都三四人方可環抱;枝杈或者勾心鬥角,或者直刺斜張——富於動感,共同特點是奮力向上與天抗爭的不屈氣概,印證著「活著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爛」的「胡楊精神」。
向西,活著的原始胡楊林鬱鬱蔥蔥,碧綠如玉。
向南,緊傍315國道新開發的棗園生機勃勃。
向北:塔克拉瑪幹沙漠一望無邊。
三十八團團部建在生死兩片胡楊林之間的沙漠裡,但是,努力保持原始生態,往往在一些樓群中會有幾株胡楊。為了讓這些樹更好地生長,空出大片地種草,樓房掩映在胡楊樹蔭下,更添了詩情畫意。
蒼茫沙海的明珠
三十八團開發規劃總面積30萬畝,到目前,僅僅4年,建起了自壓式高新節水灌溉區、生態農業科技進步示範區,形成灌溉面積18萬畝,其中種植紅棗6萬畝,陸續掛果。
諾大的灌區,種植園內地面卻不見一條灌渠。
該團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從團部所在地到80公裡外的引水渠首部海拔高差近1000米,從沉沙調節池到距離最遠的耕地高差90米;水從崑崙深處的莫勒切河引入距離團部16公裡的沉沙調節池,與骨幹管網、田間管網組成輸水工程,經過三級過濾減壓,將水壓由每平方釐米8公斤降至2.5公斤後,實現灌溉。
引水渠閘門、灌區管網、田間系統等設備運行狀態,水情信息的遠程監測和控制,灌區水的調度和運行自動化、一體化,由設在團部辦公大樓五層的中心控制室遙控。整個輸水系統的設備運行狀態和水情信息全部都會在中控室的螢屏上清晰顯示。
灌區共分成327個田間系統,設198套田間現地測控單元。田間現地測控單元負責電磁閥控制命令的實施、閥門狀態、壓力、流量等數據的採集以及與集控系統的通信。田間現地測控單元由太陽能供電,將信息傳輸到中控室,中控室控制田間閥門的開啟或關閉,實現對作物定時、定量的精準灌溉和用水量的科學調度與管理。
大漠深處的改革先鋒
據該團團長周成軍介紹,三十八團與高水平建設相匹配的是生產經營的新體制、新機制——公司化運作。
三十八團成立了城建水電經營公司,下設城投經營公司、水電經營公司、物業服務公司等,多種方式經營團部城鎮;組建了社區,承擔團部城鎮社會化服務。組建了農林總公司,經營全團的農林產業,下設3個分公司(每個連都是一個分公司)。1225個勞動者分歸三個分公司。分公司與農戶籤訂土地承包經營合同與產品訂單合同……實現了政企職能分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經濟管理與社會公共事業發展分離;定位明確、分工清晰、責任到人、運轉協調、高效廉潔,從而保障了團場增效、職工增收、連隊基礎得到夯實、社會民生得到改善。
「我們團誕生在國家改革的攻堅期,再走老路,發展必然緩慢。我們必須借鑑、吸收先進的理念和經驗,找到經濟社會發展和增長的最佳方式,避免走彎路,降低發展的成本,才能增強戍邊維穩的力量,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沙海明珠、才能在大漠深處引領現代化。」周成軍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