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塔克拉瑪幹沙漠「變綠」的真相

2020-12-13 環京津網

原標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塔克拉瑪幹沙漠「變綠」的真相

來源:「中科院之聲」微信公眾號

[編者按]

看寒來暑往雲捲雲舒,思古往今來氣候變遷,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開設「大氣悟理」,為大家介紹大氣裡發生的有趣故事,介紹一些與天氣、氣候和環境相關的知識。

「塔克拉瑪幹」是維吾爾語,關於這個地名的意思,真可以用眾說紛紜來形容:「山下面的大荒漠」、 「淹沒在沙漠底下的住所」、 「進得出不得」、「死亡之地」、「永遠不存在生命之地」。但不論是哪一種含義,都透露出濃濃的蕭瑟之意,然而近日有新聞報導說這片不毛之地竟被衛星監測到在悄無聲息地變綠?

「塔克拉瑪幹沙漠在變綠」新聞 圖片來自網絡

2020年2月23日(上)和4月29日(下)塔克拉瑪幹沙漠局部衛星反演圖對比 圖片來源:NASA

太長不看版:

1。 塔克拉瑪幹沙漠曾是古地中海一部分,後由於地質時間尺度板塊運動,逐漸變成沙漠。

2。 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衛星監測的區域本來就是綠洲,新聞有「標題黨」誤導的嫌疑。

3。 近幾十年來塔克拉瑪幹沙漠乃至整個中國都有在變綠,這主要得益於中國政府的大規模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工程。

4。 我國西北地區在快速變綠的同時,荒漠化也在快速發展,兩者過渡區域被不斷侵佔。

詳細細節版:

黃沙漠漠中的一點綠

地質時間尺度上的氣候演變會導致滄海桑田的變化,歷史上著名的城鎮如樓蘭,現在已成為廢墟,被掩埋在深深的流沙之中。據《漢書西域傳》記載,早在漢朝,塔克拉瑪幹沙漠南部一些地區農收業的發展已初具規模,有不少人口居住在且末(今在塔克拉瑪幹沙漠東南)、精絕(今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南部尼雅河的下遊)、皮山(今在塔克拉瑪幹沙漠西南)……像這樣的一些城鎮,當時不可能建立在流沙之中。那麼現在「疾風千裡兮揚塵沙」的景象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塔克拉瑪幹沙漠 圖片來自網絡  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我國新疆塔裡木盆地,地質研究表明,塔裡木地區過去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第三紀中期,強烈的地殼運動發生,古地中海消失,歐亞大陸連成一片。塔裡木盆地冬季在冷高壓控制下,氣候異常乾燥寒冷;夏季有高大的山脈作為屏障, 也難受到溼潤夏季風的影響;此外,塔裡木盆地位於青藏高原北側,從經向垂直環流上看,正處在高原上空上升氣流的補償下沉區,進一步導致其高溫少雨。因此,塔裡木盆地終年處於乾燥缺水的狀態中。

中國年平均降水量分布 圖片來源:地之圖  如今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mm,最低不到5mm,而平均蒸發量則高達2500-3400mm,蒸發量至少比降水量大一個數量級,這樣極端的水汽條件不足以維持植被生長。但是極度惡劣的環境中總是隱藏著生的希望,塔克拉瑪幹沙漠南部為崑崙山脈,冰川融水可以為植被提供生長用水。春夏季高山積雪融化為河流向北流動,在沙漠西南角延伸出兩條內流河(衛星圖片中向北延伸出的那兩條),即喀拉喀什河(墨玉河)與玉龍喀什河(白玉河),它們向北進一步匯流成和田河,在上述河流沿岸也形成塔克拉瑪幹沙漠最主要的河谷綠洲之一(劃重點,後面要考)。

塔克拉瑪幹沙漠及其綠洲分布示意圖 引自張琴琴等,2019  塔克拉瑪幹變綠的「真相」

沙漠中的綠洲可遇不可求,十分珍貴。因此衛星監測到的「沙漠變綠洲」的新聞才會使大家如此激動,這讓人不由得想起了前段時間同樣很火的西北「暖溼化」問題(詳見:我國西北變「暖溼」了沒?)。中科院大氣所學者魏科在文章中給出結論:儘管西北部分地區出現了短期降水過程和植被改善,但其大部分區域降水量遠低於潛在蒸發量,目前的降水增加並不能從質上改變這一區域乾旱的狀況,西北「暖溼化」基本上是一個偽命題。

我們再說回上面的新聞,為什麼塔克拉瑪幹沙漠2月到4月會發生「沙漠變綠洲」的「奇蹟」呢?因為衛星監測的區域本來就是塔克拉瑪幹沙漠最主要的河谷綠洲之一。「奇蹟」發生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季節變化。春夏時節,高山融雪,河水豐盈,河谷綠洲的大片農田繁茂生長;而到了秋冬時節,河流幾近乾涸,衛星監測到的自然也就是一片荒蕪的景象。因此該新聞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個「標題黨」,不過這也不完全是國內媒體的鍋,標題是從NASA新聞原標題 Greening in the Taklamakan Desert 直譯過來的,NASA的本意是想表達即使在中國最幹最熱的沙漠,植物也會在春天煥發生機,但到我們中國這兒大家理解的又是另一個意思了。

早在10多年前,就有學者注意到了塔克拉瑪幹地區降水增加的現象。張山清等人利用塔克拉瑪幹沙漠周邊12個氣象臺站1961-2007年的歷史氣候資料,對近47年的年平均氣溫、降水量、潛在蒸散量和地表乾燥度等氣候要素的基本變化特徵進行了分析,發現該地區年平均氣溫呈升高趨勢,降水量呈增多趨勢,年潛在蒸散量和地表乾燥度總體呈減小趨勢。

但是前文也有提到,西北地區是蒸發「黑洞」,現階段任何降水量的增加基本無法改變該地區蒸發量較降水量強一個數量級以上的事實。塔克拉瑪幹地區近期水資源增多更多可能來源於全球變暖引起的冰川消融與冰雪圈的衰退,由於這種冰雪圈的變化具有不可持續性,待冰川完全消融後,西北地區可能面臨更嚴峻的乾旱風險。

變綠的不僅是塔克拉瑪幹

雖然新聞報導有「標題黨」誤導的嫌疑,但衛星監測資料顯示,近幾十年來塔克拉瑪幹沙漠確實有在變綠。

塔克拉瑪幹沙漠32年變遷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2019年植樹節專題視頻  其實不只是塔克拉瑪幹沙漠,在過去幾十年裡,整個中國都在變得更綠。2019年2月, Nature Sustainability 發表了來自波士頓大學的一項研究,研究者們利用NASA的空間遙感數據,指出自2000年以來,全球葉面積(leaf area)新增了5%,增長面積相當於亞馬遜雨林的大小,而其中四分之一的貢獻都來源於中國。

中國變綠的一大原因靠的是大規模植樹造林(佔比42%)。種菜和植樹可能是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基因。陶淵明在房子周邊種柳樹五棵,自稱「五柳先生」。柳宗元在柳州做刺史時寫詩:「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不過古人種樹更多的可能是出於「文藝青年」的心態,類似於園林藝術。

如今的植樹造林主要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相信有不少朋友都在玩「螞蟻森林」,看著播種下的一顆顆樹苗,感嘆也不枉自己每天早晨調好鬧鐘冒著被好友拉黑的風險收取綠色能量了。其實「螞蟻森林」最大的貢獻並不在於種了多少樹,而是把環保的理念深深植入了每個人的心中。

胡楊圖鑑 圖片來源:螞蟻森林  在荒漠化嚴重的地區搞綠化,一時半會兒是做不到的,需要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共同努力。中國政府於1978年啟動了 「三北防護林工程」,之後又於1999年發起了「退耕還林」工程,它們是中國真正的時代工程。以三北工程為例,啟動40多年來,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3萬公頃,在中國東北、西北和華北的廣袤土地上鋪出了一大片綠意。直接說這個數字大家感受也許不是很直接,東南亞島國新加坡以乾淨整潔聞名於世,其國土面積約719.1平方公裡,也就差不多把它綠化400多次的水平吧。

三北工程 圖片來源:新華社

有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上圖「2000-2017年全球變綠趨勢」中印度好像全境都在變綠,印度也在大規模種樹嗎?答案是否定的。印度變綠主要是靠農作物面積的增加(佔比82%)。印度人口眾多,近年來一直在大規模開墾土地耕種糧食,農耕地的過快增長可能會引起為澆灌農作物而過量抽取地下水,進一步導致其枯竭,所以印度的這種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不可持續的。

地下水抽吸過程示意圖 圖片來源:美國地質調查局  變綠or變荒?這是個問題

中國北方大地快速變綠的同時,荒漠化也在快速發展。以新疆為例,蘭州大學學者李豔麗等2011年的研究發現,柴達木盆地南邊同時存在綠洲化和荒漠化兩種演變化趨勢。近10 年來綠洲化的總面積為1040平方千米,變綠區域主要集中在荒漠化區域與穩定區域之間;荒漠化的總面積為399平方千米,其中80%集中在綠洲邊緣,即綠洲的邊緣地區相對於其他區域更易於發生荒漠化現象。人類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與水資源仍是土地荒漠化最主要的成因之一。

此外,如果措施不當,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植樹造林工程可能並不能完全達到預期效果。北京林業大學學者曹世雄於2011年在 Earth-Science Reviews 上發表文章,題目翻譯成中文為《中國乾旱、半乾旱地區過度依賴造林:生態恢復中的經驗教訓》。曹教授在文中指出,1952到2005年間,中國植樹造林工程中只有24%的樹木存活了下來;過去30年間中國水土流失程度有所擴大,乾旱-半乾旱區的沙漠化速率加快。

中國西北地區乾旱-半乾旱問題是由地形、氣候、地理位置多重因素決定的。因此搞綠化不只是一個簡單多種樹就可以解決的,種上不合適的植物可能會把地下水給抽乾,從而使乾旱的地方更加乾旱,造成相反的效果。同時這也是一個經濟問題,西北某些地區好幾年才能種活一棵樹,承包土地的村民因為沒有收益又得大量砍樹還債,治沙成果也就隨之付之東流,土地荒漠化也可能再次出現。

我國西北地區的綠洲化和荒漠化是兩個反向發展又相互博弈的過程。中科院寒旱所學者張克存等2017年的研究發現,我國西北乾旱區綠洲化、荒漠化的過快發展會侵佔原本的兩者過渡區域,進一步加劇生態系統不穩定性。為了研究綠洲-荒漠生態系統的生態維護、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中國科學院也建設起了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NEN),旨在對綠洲-荒漠生態系統的大氣、水文、植被、土地等要素進行長期連續觀測。

西北地區綠洲化、荒漠化同時發展,兩者過渡地區被不斷侵佔 引自Xue et al。, 2019

面對西北地區複雜的生態環境狀況,我們又該做點什麼呢?對於政府部門而言,需要認識自然、利用知識因地制宜地保護環境,如減少樹木的密度,改種灌木或者草本植物,或者是在原生植物環境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同時還要兼顧當地農民的長期和短期利益,如有必要還需提供配套的產業鏈支撐。對於新聞媒體而言,引導大家關注我國生態環境建設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也不能時不時地就想搞個大新聞,還需更加理性客觀地報導。對我們普通人而言,建立環保意識,低碳生活從我做起,就是為改善環境做出的最大貢獻。

來源:「中科院之聲」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屠正陽

相關焦點

  • 塔克拉瑪幹沙漠裡的科研「綠洲」
    塔克拉瑪幹沙漠裡的科研「綠洲」 2019-07-02 18:36:43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丁寶秀
  • 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
    塔克拉瑪幹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就是有無數的「沙粒」組成的浩瀚的「沙子海洋」,而且這些沙漠中的沙子還會在強風的作用下,被搬運並移動,形成新月形的移動沙丘,所以塔克拉瑪幹沙漠屬於「流動沙漠」,而且是世界上僅次於阿拉伯半島上
  • 塔克拉瑪幹沙漠中的「追沙人」
    (圖片由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提供)  一場沙塵,漫天黃色。在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當大風揚起細小沙粒,來不及戴上任何防沙裝備的沙塵研究人員,便眯著眼拉開門衝了出去……像這樣的「追沙人」總會第一時間衝進那片蒙黃。因為他們是氣象人,是觀測沙塵暴的研究人員。
  • 塔克拉瑪幹沙漠固沙忙
    截至2020年7月14日,格庫鐵路新疆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段固沙防沙防護工程完成90%以上的工作任務,今年下半年將開通運營的格庫鐵路新疆段工程及時完工打下了基礎。格庫鐵路新疆段的鐵路穿越荒漠、戈壁、鹽漠、礫漠、流動沙漠,風沙活動強烈鐵路防沙工作難度巨大。
  • 改造塔克拉瑪幹沙漠,可再造一個華北平原!然而這是個無解的難題
    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流動沙漠,面積達33萬平方公裡,比華北平原的面積還大,與德國和日本的國土面積差不多,然而我國華北平原上卻生活著超過4億人,是我國最大的人口集中地,也是我國經濟、農業和工業等方面的重要區域,塔克拉瑪幹沙漠與華北平原的緯度幾乎相同,然而這邊區域中卻是黃沙漫漫,荒無人煙,是我國國土上最為荒蕪的地區。
  • 塔克拉瑪幹沙漠名稱的由來
    塔克拉瑪幹,位於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南麓,舉世聞名的塔裡木盆地的中心,乾涸的羅布泊以西,塔裡木河以南,是一片浩瀚無垠、光寂無毛的大沙漠,地圖上成為塔克拉瑪幹沙漠,一稱塔裡木沙漠。它是我國最大的沙漠。在世界沙漠中,他僅次於非洲大陸的撒哈拉大沙漠,居第二位。
  • 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沙漠
    紅白山位於墨玉縣喀瓦克鄉,距離烏魯木齊1000多千米,距離和田市180千米,他守護著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西緣,也是唯一橫亙其間的綿長山體。雖然這山並不高,可是在茫茫的沙海之中顯得格外醒目。要知道塔克拉瑪幹沙漠可是我國最大的沙漠,同時也是全世界第二大沙漠,比我們的江蘇省和河南省面積加起來還要大。
  • 塔克拉瑪幹沙漠風沙運動特徵初步查明
    日前,我國學者通過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公路沿線複合沙壟等典型風沙地貌的風沙運動特徵進行研究,最終查明其風沙流結構與輸沙強度,並將典型風沙地貌組合區劃分出若干風沙運動狀態特徵帶,從而為工程設施沙害防護體系的構建與維護,提供了風沙物理學依據。
  • NASA:衛星圖顯示中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在變綠
    NASA衛星Terra上的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採集了2020年2月23日和4月29日和田附近一部分沙漠的圖像,發現4月底和田附近的沙漠較2月份局部出現綠色。NASA表示,植被正在大地上萌芽。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面積達33萬平方公裡,相當於德國國土面積。
  • 我國最大的沙漠,位於新疆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怎樣形成的?
    一般來說內力作用總是使地球表面趨向崎嶇,而外力作用總是使地球表面趨向平坦,了解地球的內力和外力作用再來看我國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形成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我國新疆南疆的塔裡木盆地,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第十大沙漠,總面積約為33萬平方千米,也就是相當於三個江蘇省的面積。
  • 有庫布齊、毛烏素沙漠的治理經驗,塔克拉瑪幹沙漠能變成綠洲嗎?
    據統計,全球十大沙漠的面積總和達到了1778萬平方公裡,這比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還多出了68萬平方公裡,可想這是一個怎樣嚴峻的現狀。對於我國來說,荒漠化總面積為128萬多平方公裡,想想我國陸地面積為960萬平方公裡,荒漠化面積就佔了整個陸地面積13.29%,而我國最大的沙漠非新疆境內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莫屬了。
  • 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裡引洪播種 為荒漠造林披綠
    中新網新疆新聞8月27日電(殷琳 劉雨珊 魯紅光 帕日哈提)隨著全國最長內陸塔裡木河向下遊生態補水的啟動,新疆巴州尉犁縣搶抓機遇,開展人工播種、引洪灌溉,為塔克拉瑪幹沙漠東北緣荒漠造林披綠。  這兩天,在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東北緣的巴州尉犁縣墩闊坦鄉國家公益林北側,廣大護林員正兩人一組、三人結合將收集的紅柳、胡楊樹種有序的播散在沙漠裡,隨著塔裡木河生態洪水的澆灌,不久這裡將會被綠色覆蓋。  新疆巴州尉犁縣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 阿里木·沙吾爾介紹說:「這個項目區是我縣的三北防護林工程中的灌木造林項目區,造林面積2萬畝。
  • 塔克拉瑪幹沙漠—中國最大的沙漠
    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新疆南疆塔裡木盆地,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第十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是維吾爾語音譯過來的,「塔克拉」在維吾爾語裡面的意思是「地下」、「下面」;「瑪幹」在維語中的意思是「生活的地方」、「領域」。
  • 71年前的今天,有一隊人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究竟幹了什麼?
    面對死亡之海 這群人高唱著戰歌從阿克蘇出發 向塔克拉瑪幹沙漠開進 衣著陳舊,裝備並不豪華 但每個人清澈的眼神中充滿的信仰的力量 沒錯他們就是解放軍
  • 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肚臍」通電
    新華社烏魯木齊11月14日電(記者杜剛、白佳麗)13日下午,有塔克拉瑪幹沙漠「肚臍」之稱的新疆和田地區于田縣達裡雅布依鄉易地扶貧搬遷點終於通上了穩定的大電網電,一條85公裡長的電線拉近了這個國家級深度貧困村和現代社會的距離。
  • 新疆塔裡木沙漠:南北貫穿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幹沙漠
    為何新疆塔裡木沙漠,貫穿南北被稱為「死亡之海」?塔裡木沙漠公路不是一條平常的公路,這條長達522公裡的公路由北往南縱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大沙漠,被列入金氏世界紀錄,它是世界奇蹟。百萬年前,這裡河湖眾多,植物繁茂,滄海桑田,如今這裡僅剩下環繞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帶狀綠舟。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塔裡木盆地當中,塔克拉瑪幹維吾爾語的意思是進去出不來。塔克拉瑪幹沙漠又被稱為恐怖的死亡之海,但就是在這令人生畏的大漠中,卻有一條非常獨特的貫穿大漠南北的公路。
  • 塔克拉瑪幹沙漠|生命的禁區The Takan Desert Hint erland
    「塔克拉瑪幹」一詞分為兩部分,「塔克拉」和「瑪幹」其中「塔克拉」意為「地下」,「下面」「瑪幹」意為「領域」,「家園」,「生活的地方」:因此「塔卡拉瑪幹」意思是「地下的城市」或「地下有座城市」。地理位置: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塔裡木盆地中央,東西長約1000餘千米,寬北寬400多千米,總體面積達33萬平方千米,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世界第二大沙漠,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動性沙漠。
  • 塔克拉瑪幹的「播綠使者」——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高級...
    新華社記者 宿傳義 攝  鬱郁綠意,蔥蔥草木——沿著世界最長的沙漠公路走進這片「死亡之海」腹地,人們更會震撼於人類不屈奮鬥創造的奇蹟。  是誰,給塔克拉瑪幹披上了綠色的衣裳?  29年前,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常青和同事們頂著漫天黃沙走進沙海。如今,被視為「生命禁區」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一片片綠色「希望之洲」正萌發蓬勃生機。
  • 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開展GPS探空科學試驗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吳燁報導 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沙漠邊界層氣象研究團隊於7月1日至31日在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塔中地區開展GPS探空觀測試驗。目前,根據試驗觀測數據顯示,塔克拉瑪幹沙漠夏季晴空高溫背景下邊界層高度可達到4800米左右。同時,邊界層80米鐵塔通量、風廓線雷達和雷射雷達配合此次探空試驗進行同步觀測。
  • 一個人去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這個想法靠譜嗎?
    沙漠裡沙丘綿延,受風的影響,沙丘時常移動。以最長軸橫穿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越野線路,被認為是當今難度最大、最難完成的世界頂級越野線路。塔克拉瑪幹沙漠穿越歷史:1895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首先提出以東西最長軸的方式橫穿塔克拉瑪幹沙漠,並付諸於實踐,結果以慘敗告終,N39線路自此登上歷史舞臺;1987年,中國職業探險家劉雨田為趕在法國探險隊之前,首次嘗試穿越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