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王」蝙蝠隨身攜帶4100多種病毒,如果被消滅了會有嚴重後果嘛

2020-12-23 騰訊網

如果要問地球最強毒物是誰,那非蝙蝠莫屬,據科學家統計,蝙蝠身上攜帶有4100多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就有500多種,蝙蝠有一份驚人的可怕病毒清單,包括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等等,蝙蝠甚至還會傳播狂犬病毒。

以伊波拉為例,生物安全等級為4級(愛滋病為3級,SARS為3級,級數越大防護越嚴格),伊波拉就是4級。

目前,人類已發現6種伊波拉病毒:薩伊、萊斯頓、本迪布焦、蘇丹和塔伊森林病毒。除萊斯頓外,其他4種都會在人身上引發嚴重且常常致命的疾病,而邦巴利病毒則不確定是否會感染人類,會引起怎麼樣的疾病,截止2014年10月18日,全球因伊波拉病毒死亡人數已超過4500人。

一個蝙蝠洞中甚至能棲息達2000萬隻蝙蝠,蝙蝠洞中的狂犬病毒會濃稠到了什麼樣的程度呢?可以直接通過空氣傳播,進入蝙蝠洞就有感染機率,全球有多人因此感染狂犬病毒。另外,蝙蝠具有長時間的飛行能力,能將身上的病毒傳播到很遠的地方,這也是它被稱為「病毒庫」的原因。

蝙蝠是如何將自己進化成毒王的呢?

科學家很早就注意到一個現象,那就是大型動物的壽命往往比小型動物的壽命要長。植物的情況也類似,身形高大的植物一般來說會比矮小的植物壽命更長。

而體型越大的動物心跳也會越慢,比如大象的心跳只有每分鐘26次,平均壽命60年;藍鯨的心跳可低至每分鐘2次(潛水時),平均壽命80歲;而和蝙蝠同大小的老鼠心跳可達500次每分鐘,壽命只有區區3年。

這是因為體型小散熱會非常快,因此需要更高的新陳代謝速度以維持體溫,比如,最小的鳥的蜂鳥,每分鐘心跳竟然超過了3000次,這也導致了它們的新陳代謝率非常快,為了獲取巨量的食物維持這種新陳代謝率,它們每天必須採食數百朵花。

超快的新陳代謝也讓蜂鳥體溫很高,但它們具有一種特殊適應性——「散熱窗口」,可以避免身體運動過熱。

而蝙蝠卻不一樣,大約在數百萬年前,作為唯一能飛的哺乳動物,蝙蝠因為其飛行特性導致其具有很快的新陳代謝,因為為了能飛,蝙蝠的心跳要達到1000多下,簡直就像一臺渦輪增壓的發動機(這也鍛造了蝙蝠超強的心臟結構),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

所以在飛行期間,蝙蝠的新陳代謝水平會增長15-16倍,相比之下,奔跑得精疲力竭的嚙齒類動物新陳代謝水平只會增長7倍,而大多數鳥類在飛行期間新陳代謝水平只會增長2倍。

超高的代謝率意味著,蝙蝠在進行著普通哺乳動物難以想像的細胞快速更新,但我們需要知道一點,那就是每種動物的細胞更新是有定數的,細胞更新過快就容易出問題,出問題多了,就容易死翹翹,所以高新陳代謝率的蜂鳥平均壽命為4~5年。

但蝙蝠不一樣,雖然具有難以想像的更新速度,但它進化出來了DNA損傷修復超能力,保證細胞更新不會出錯,這也讓蝙蝠具有了超高的壽命,它們擁有不合常理的超長平均壽命——30年,比大小相似的哺乳動物壽命長得多!

而且正如前面所說,隨著新陳代謝水平的提升,體溫也會升高——這就像發燒一樣可以縮短疾病的存活時間,增加大多數動物存活的概率。而更高的體溫可以激發許多免疫反應,包括產生更多抗體,蝙蝠又和蜂鳥不一樣,沒有散熱窗口,蝙蝠可以說永遠處於40度發燒狀態。

我們人類的免疫系統全開模式也是「發燒」,這是為了用高溫消滅多數病原體的應激身體狀態,當然,人類不可能做到和蝙蝠一樣免疫系統24小時全開,這會把人都燒成智障,除此之外,很多強大的病原體,也會在人類免疫系統沒有開啟工作之前,將人幹翻,但蝙蝠24小時全開的免疫系統就杜絕了這個問題。

所以這兩項特性也保證了蝙蝠不會被病毒所侵犯。簡單來說蝙蝠就是一個持續不斷地在發高燒還能蹦躂、DNA損傷修復能力超強、免疫系統24小時開機的超強怪物。

而且,蝙蝠可以感染疾病,但免疫系統強大並不意味著就可以將所有病原體消滅乾淨了,只是將這些這些病毒壓制住了。那麼可以想像,在蝙蝠免疫系統強力鎮壓下的病毒會受到超常的「鍛鍊」,在強大的選擇壓力下變得更「強大」、更「邪惡」。

這與濫用抗生素誕生的「超級細菌」類似,蝙蝠的身體反而成了培養「超級病毒」的容器,再加上蝙蝠具有長時間的飛行能力,能將身上的病毒傳播到很遠的地方,

但自然界其實是非常公平的,蝙蝠這種毒王,為了讓它儘量少禍害人,大多數蝙蝠選擇了夜行模式。而且,蝙蝠在築巢時,會選擇遠離人群的地方,並且大多數蝙蝠都選擇在山洞中生活。

蝙蝠的生活方式其實讓它很難和人類接觸,但是,許多生物的棲息地和蝙蝠是重疊的,當該地區的生物接觸過蝙蝠,以及蝙蝠的糞便時,很有可能染病。這就是我們說的中間宿主,它們代替蝙蝠將病毒傳播到人類之中,比如2003年的非典中間宿主就是果子狸。

那蝙蝠這麼毒,人類能夠人為將其滅絕嗎?不能!

是哺乳動物中僅次於齧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全世界總共有19科185屬962種,遍布於各大洲,除了兩極和海洋中個別島嶼以外,無論是沙漠還是雨林,高山還是平原,處處都有它們的身影!

人類根本無法徹底捕殺這些蝙蝠,而且蝙蝠洞中的病毒十分多,稍有不慎,就十分容易感染。《自然·微生物學》雜誌指出,以前的研究表明,撲殺蝙蝠不會減少疾病的傳播,反而會增加易感蝙蝠的數量,增強疾病傳播,也就是人類如果對蝙蝠進行撲殺,反而會促進病毒的傳播,反而對人類社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而且蝙蝠也是是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多數種類是夜行性昆蟲的主要捕食者;有些種類是植物授粉者、種子傳播者,森林生態系統的重建者;它們是食物鏈、食物網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且很多蝙蝠已經是受脅物種!有許多蝙蝠因為人類的原因,生存環境惡化,自身種群也受到了嚴重威脅。

而且蝙蝠之所以會傳染病毒,中間有許多複雜的過程,說到底,如果人類愛護環境,不濫吃野生動物,蝙蝠身上攜帶的病毒又怎麼會通過中間宿主傳播到人類自身呢?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人類的貪慾在作祟!

相關焦點

  • 蝙蝠的諧音是福,那它是瑞獸還是毒王?
    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裡,蝙蝠跟福諧音,所以我們中國人把它當作一種富貴吉祥的象徵。在很多磚雕木雕或者瓷器裡,都能找到蝙蝠的身影。但是蝙蝠其實是超級毒王,科學研究發現,它身上有170多種病毒,其中很多都是可以傳染給我們人的,那麼蝙蝠為什麼會成為超級毒王呢?
  • 毒王蝙蝠為什麼這麼毒,可能是為了飛行,不得不做出的犧牲!
    而這一切,可以使得它們感染病毒後,並不會發病,而是溫和地與病毒「和諧相處」。科學家們從世界各地的蝙蝠當中,搜羅出了4100多種病毒,其中狂犬病毒、sars病毒,伊波拉病句的自然宿主都是蝙蝠。蝙蝠之所以被稱為「病毒的播種機」,是因為蝙蝠屬於群居動物,一隻大型蝙蝠洞中甚至會有上千萬隻蝙蝠同時存在,而這些蝙蝠在群居過程中可以相互「交流」病毒,也就是說,原本一隻蝙蝠攜帶了病毒,可能經過幾天的相處之後,上千萬隻蝙蝠都可能染病。
  • 蚊子是害蟲為何不消滅它們?科學家:蚊子消失了後果很嚴重
    比方說如今被很多人厭惡的蝙蝠,其實,蝙蝠雖然是「毒王」,可是蝙蝠本身從未想過將病毒傳播給人類,蝙蝠生活在陰暗潮溼的洞穴之中,如果不是人類吃野味,人類是不太可能感染到蝙蝠體內病毒的。
  • 蝙蝠身上為何如此多病毒?是與生俱來的?科學家如此解釋
    然而,就是有一些人為了滿足自身的私慾,捕捉野生生物進行使用。可他們怎麼也意料不到,這些野生生物身上攜帶著大量病菌,食用後會讓食用者受到感染,當他再去進行社交活動時,便會出現大規模傳播。此次武漢新型冠狀肺炎病毒便是一個例子。病毒的危害,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若想儘快控制病毒瘟疫情況,那麼就必須儘快尋找到病毒的原始宿主,從它身上下手,研發疫苗和解藥。
  • 四川蝙蝠動物學家:蝙蝠是人類的好朋友
    在這裡,蝙蝠自述為「長得醜、脾氣怪、性格孤僻,全身還攜帶了100多種病毒」的「毒王」。一時間,不少人都對蝙蝠產生了恐懼情緒,甚至談「蝠」色變。蝙蝠是不是真如網文所描述的那樣可怕?我們該怎樣與它和平相處?記者採訪了四川專門研究蝙蝠的動物學家、綿陽師範學院教授石紅豔,讓我們一起更科學地認識蝙蝠。
  • 除了蝙蝠還有幾種野生動物攜帶大量病毒
    除了蝙蝠攜帶200多種病毒還有幾種野生動物也攜帶大量病毒。但是狐狸也是能夠傳播病毒的一種野生動物,最為常見的就是狂犬病毒,鼠疫也可以通過狐狸傳播,非典過後人們從狐狸身上發現它也可以傳播非典病毒,狐狸身上帶有許多細菌,可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在人類沒有對狐狸進行傷害時,狐狸一般不會先攻擊人類,但是如果人類對狐狸發出攻擊,自身保護能力很強的狐狸是會做出反擊。狐狸沒有攻擊性,但也不要小看他的能力。
  • 蝙蝠攜帶超500種冠狀病毒,為何自己不生病?它每天都在「發燒」
    眾所周知,在疫情爆發初期,很多的病毒攜帶宿主,被大家發掘了出來,其中蝙蝠就是其中之首。蝙蝠脊索動物門哺乳綱動物,是唯一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外耳向前突出比較靈活,靈動靜短胸及肩部寬大胸肉發達,經常居住在一些大小的山洞,古老建築物的縫隙,天花板隔牆以及樹洞山上的巖石縫中。
  • 蝙蝠如何被感染的?它的免疫系統如何在保持健康的同時攜帶病毒?
    蝙蝠可能會咬人,或者人類可能會吃蝙蝠以前咬過的水果,或者人類可能會接觸到蝙蝠的糞便。另外,蝙蝠可能被人類捕獲並吃掉,因為在非洲和亞洲的部分地區,蝙蝠通常是蛋白質的來源。 然而,蝙蝠是如何成為伊波拉病毒攜帶者的,目前尚不清楚。在Kitum洞穴中,有許多昆蟲、古老的巖石和晶體結構,處於乾燥、不新鮮的環境中。
  • 蚊子在地球上到底有什麼用?如果全被消滅了會有什麼嚴重後果
    儘管在我們眼裡,蚊子似乎都是一個樣子的,但迄今為止全世界已記錄蚊蟲共3亞科(巨蚊亞科、按蚊亞科、庫蚊亞科),35屬,3600多種和亞種。中國已發現370餘種。蚊子和其他雙翅目昆蟲的區別主要有喙細長,比頭部長几倍,便於吸食液體食物或穿刺吸血。翅脈特殊,被有鱗片。足細長,足及身體其它部分均有鱗片。
  • 數十萬隻蝙蝠「奔襲」澳大利亞城市,澳大利亞人是否會有別樣擔心?
    大家的恐慌不是無端的,因為蝙蝠已暴得大名「活動病毒庫」,身上攜帶的病毒有80種以上,是名副其實的毒王。它的體溫恆定在40°以上,比其他哺乳動物偏高,所以病毒對它們無法構成任何威脅,但人類一旦感染上往往在劫難逃。大家一定知道,我國2003年爆發的SARS病毒攜帶者就是蝙蝠,目前在中國肆虐的冠狀病毒也很有可能就是蝙蝠攜帶的,而科學家剛剛在它體內發現一種病毒跟伊波拉病毒相似,但比伊波拉更可怕。
  • 動物中的卡西莫多,如今被喊著要消滅,對蝙蝠的偏見何以至此?
    這次蝙蝠所攜帶的SARI病毒再次闖入人類世界,一些理性的人們知道,人類這次被瘟疫肆虐是人類不尊重自然的結果,然而也還有一些不理性的人們在狂熱地呼喊著口號想要消滅蝙蝠,或許他們認為如果把蝙蝠消滅了,就不會再有這樣可怕的瘟疫出現。人類對蝙蝠的偏見何以至此?
  • 蝙蝠長相難看,為何還有人吃得下去?馬來西亞人:有點像雞肉味
    特別是在東南亞、非洲等地區,依然會有很多人喜歡吃這樣的東西。蝙蝠攜帶著大量的病菌病毒。蝙蝠是超級毒王,是病毒的自然宿主,作為全球攜帶病毒最多的動物之一,蝙蝠自己卻百毒不侵。蝙蝠長相難看,為何還有人吃得下去?蝙蝠身上能攜帶超過 100 多種毒性極大、兇險無比的病毒,有伊波拉,狂犬病、SARS等。
  • 病毒專家石正麗見到蝙蝠「鏟屎官」會怎麼說?
    「我收集蝙蝠糞便已經40年了,從來沒有生過病,」他說:「不,我不擔心,因為病毒不是從這裡來的。」武漢病毒研究所專家石正麗在新冠病毒疫情暴發時,宣布是人們吃野味引起的。之後她發文稱:雲南菊頭蝠身上發現的新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同源性高達96.2%,表明其自然宿主就是蝙蝠。但是,據《曼谷郵報》3月16日報導, 泰國西部省份Ratchaburi的蝙蝠糞便收集者在疫情期間,仍然不受影響,還在照常收集蝙蝠糞便。
  • 病毒是生物嗎?地球上有多少種病毒?科學家的答案讓人沉默
    在這裡為大家插一句,我們都知道,在自然界中,蝙蝠是天然的病毒宿主,一隻蝙蝠的體內可以攜帶近百種病毒,它們大多都是RNA病毒,離開宿主沒有辦法生存,必須要進入活細胞內,才可以複製。在這類,讓我們繼續用蝙蝠舉例子:雖然蝙蝠是公認的「毒王」,但是蝙蝠卻百毒不侵,這是因為它們的免疫系統非常強大,而且蝙蝠體內的溫度很高,病毒沒有辦法複製,可是卻可以通過蝙蝠的飛行來讓蝙蝠傳播到其它野生動物身上,拿人類來說,人類很多流行病毒其實直接宿主都是蝙蝠,人類因為對大自然沒有敬畏之心,貪吃野味,而受到了懲罰。
  • 英媒文章:蝙蝠是病毒高風險宿主 但感染人類風險並不特別高
    現將文章內容摘編如下:據認為,蝙蝠和齧齒動物是高風險的病毒宿主,也就是說,它們身上的疾病可以傳給人類,有時會導致流行病。一些科學家甚至認為,這種動物具有的某些特點增添了從動物到人的溢出事件的可能性,因此要對其進行更嚴密的監測。但一項新的分析表明,蝙蝠和齧齒動物體內病毒感染人類的傾向性「很普通」。
  • 回國攜帶違禁品入境,後果會有多嚴重?
    很多時候忽略了海關違禁品清單,中國海關也往往對國人的不太嚴重習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過也會遇到被攔截執法的時候,筆者就曾被海關罰沒過隨身攜帶的小量水果。回國攜帶違禁品入境,後果有多嚴重?近日由於一位明星引起大家對這個話題的談論。有媒體報導明星彭于晏在過海關的時候,由於攜帶了違規的水果而被海關執勤人員處罰,罰款3000元臺幣(約663元人民幣)。
  • 深度科普:消滅地球上所有蚊子會有啥後果
    它們傳播,或攜帶諸如瘧疾、黃熱病、登革熱、基孔肯雅熱、西尼羅河病毒和寨卡病毒等疾病和病原體。每一年,所有這些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戰爭和殺人案件的總和。消除這些疾病將拯救數以百萬計的生命,同時也能減少許多苦痛和殘疾。如果沒有蚊子,這些疾病將不會存在……但是,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需要殺死所有蚊子嗎?不,因為並不是所有蚊子都是有害的。
  • 人類無法徹底消滅病毒?已知4000多種病毒中,它們都在進化
    在相關研究中,很多隱藏在原始森林中的病毒,近年來也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展而顯露出來。面對更加嚴峻的局勢,人們試圖探索出更加高效的治療方案,以應對不斷進攻而來的病毒。有說法表示,人類其實無法徹底消滅病毒,作為地球上最小的生物之一,它們本身並不能算是完整的細胞,卻能夠通過各種方式潛入人體。
  • 最新重磅:吃了蝙蝠的流浪狗,可能才是人類感染新冠病毒的源頭
    自從新冠病毒(SARS-CoV-2)導致的疫情爆發以來,已在全球範圍內感染了近 200 萬人。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找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起源,以了解其究竟如何從動物宿主轉移到人類身上。之前,科學家們一直圍繞著蝙蝠(一種攜帶多種冠狀病毒的動物)來尋找一種首次將該病毒引入人類的中間動物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