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產力比較低下的中國古代農業社會,因為女性在體力上劣勢,和儒家對女子「無才變是德」的宣揚,使得女性必須要依靠男性才能生存下來。這就造成了對女性的各種歧視和迫害。
第一點就是纏足,也叫裹足,一般在女孩八九歲的時候就開始纏足,通過幾年的強制纏裹,把正常的腳骨纏骨折才算成功,可以想像下這是何等的痛苦。纏好的足稱為「三寸金蓮」在清朝還有個叫方絢的,自稱「評花御史」對女子纏足從各方面進行品評,並寫下了關於小足的書,就是臭名昭著的《香蓮五觀》。變形的腳不足以支撐身體重量,不能長時間站立和行走,使得女性更不能從事生產活動,更要依附男人生存,行成惡性循環。
第二點就是儒家大力宣揚的「三從四德「,這是從周朝的時候就開始的一種陋習,出自《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周禮·天官·九嬪》:「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這麼幾項就把女性的一生窂窂的拴在條條框框裡了,這種種規定都是為了維護父權-夫權的利益需要。比如」貞潔牌坊「,有的女孩還沒等到出嫁,未婚夫就死了,然後抱個白公雞出嫁,孑然一生,到死後鄉賢和縣令給立塊碑,這是何等絕望的一生啊!這些封建社會的性別特權明明是糟粕,現在居然還有人在宣傳,並且開班教學,真是開歷史倒車。
第三條」七出之條「也叫七去、七棄,是規定的在七種情況下男人可以隨意把妻子休掉再娶新妻,並且在多個朝代這些是被寫進法律裡的,內容主要從丈夫和其家族角度考慮利益,可以說是對女性的一種壓迫,是男性處於優勢下的一種男權意志體現。這個又是出在周朝語出《儀禮.喪服》包括: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
看了以上種種,應該說絕大多少糟粕思想都出自周朝的周禮,還老有人喊著禮崩樂壞,我覺得崩的好壞的也好,象這種垃圾東西如果還不壞,那才是中國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