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悲慘的不是苦難,而是人的內心

2020-12-17 我手寫我心人生百態

他安息了,儘管命運多舛,

他仍偷生。沒有了他的天使他變喪生。

事情自然地發生。

就像白日西沉,夜幕降臨。

——《悲慘世界》

冉阿讓,《悲慘世界》裡的男主人公,因為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而被判入獄,三番四次逃跑,每次都被抓回,冉阿讓因此做了19年的苦役犯,後被假釋。在路過一個大主教家吃飯時,為了生計他又偷了一對銀器,警察抓他時,大主教說不是他偷的,而是自己送的。冉阿讓非常感動,靠著自己的努力終於成為富翁,並且樂善好施,收養了一個美麗可人的女孩珂賽特,前景可謂燦爛。但他一生擺脫不了「逃役犯」這個十字架,沉重的包袱使他沒有得到真正的快樂,只有珂賽特能稍稍稍給他帶去一點心靈的慰藉。他把宇宙縮小到唯一的一個人,把唯一的一個人擴張到上帝,這就是他對珂賽特的愛,珂賽特成了她的生命支柱。

然而,他九年來對珂賽特傾注的愛卻抵不上一個陌生青年對他投去的脈脈一瞥。珂賽特雖然也愛他,但他更愛那個陌生青年,並且最終選擇了那個青年——馬呂斯。他的生命由此落下帷幕舞臺也沒有他的戲,人生的悲哀莫過於此。

《悲慘世界》裡描述了形形色色的人,從不可一世的大人物到普普通通的小人物,無不刻畫的淋漓盡致。沙威,小人物,警察,為人古板刻薄,把自己所做的職業認為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他一生都在追捕冉阿讓,他恪盡職守到只懂得抓人,並把此作為自己一生的信仰。但他最後也被冉阿讓天使般的善良感動時,它的信仰動搖了,他的靈魂無助地飄蕩在這個悲慘的世界裡,找不到可以拯救自己的東西,他第一次沒有恪盡職守——放了冉阿讓,而他,也失去了信仰,生命只剩下一具空殼,最後投河而死。

悲慘的世界,悲慘的不是苦難,而是人的內心。

雨果以恢宏的氣勢,龐大的結構,再現了這個現實的悲慘世界。在這個不公平的世界裡,儘管有那麼多的醜惡與卑鄙,我們還是看到了人性的善良與仁愛。我忘不了芳汀為了她的女兒能有一件禦寒的大衣,而賣掉了自己兩顆像珍珠一樣晶瑩的牙齒,忘不了冉阿二讓拼盡全力拯救壓在車下的車夫。忘不了馬呂斯對珂賽特的純潔的愛:手牽著手,肩並著肩,同在一個墓穴裡,不時在黑暗中相互撫摸我們的一個手指尖,我生命的全部追求概莫如此。正如雨果所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相關焦點

  • 《悲慘世界》——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小時候,看的是《悲慘世界》小人書。印象中有,冉阿讓偷了一個麵包;芳汀剪去美麗的秀髮,敲掉兩顆漂亮的牙齒;善良的主教;威風凜凜的沙威等等。少年時讀《悲慘世界》,被波瀾壯闊的故事情節所吸引。哀嘆冉阿讓的苦難,同情芳汀的遭遇。苦難中的人性掙扎,使年少的內心感到壓抑。
  • 關於《悲慘世界》——愛、恩典與救贖
    這並不是我的房子,這是耶穌基督的房子。這扇門並不問走進來的人有沒有名字,卻要問他有沒有痛苦。您有痛苦,您又餓又渴,您就安心待下吧。並且不應當謝我,不應當說我把您留在我的家裡。您是過路的人,我告訴您,與其說我是在我的家裡,倒不如說您是在您的家裡。這兒所有的東西都是您的。我為什麼要知道您的名字呢?並且在您把您的名字告訴我以前,您已經有了一個名字,是我早知道了的……您的名字叫『我的兄弟』。」
  • 康曉蓉:基督教電影《悲慘世界》影評--世界究竟悲慘在哪裡
    電影《悲慘世界》照例第一時間看了,卻在長長的沉思中。世界究竟悲慘在哪裡呢?命運多桀,罪惡不義,還是掙扎無力?是,這些無不悲慘,無不築成苦難的長城。可這些還是表象,在無常的風中低吟淺唱,如春過草原,秋即枯乾,一代代的生靈呵一輪輪悲劇的輾轉。何止在講述法國大革命前後的故事呢,它在不息地述說生命的哀嘆。
  • 法語文學翻譯家餘中先談《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悲慘的人的世界
    1978 年,他考上北京大學法語系,進入法語文學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雨果和他的小說《悲慘世界》無疑都是熠熠生輝的。《悲慘世界》最早叫《貧困》,是一個名詞,後來改為形容詞「悲慘的」。「悲慘世界」其實是指悲慘的人的世界。十幾歲:從事法語文學翻譯和研究後,您是如何一步步加深對雨果及其小說《悲慘世界》的理解的?
  • 從《悲慘世界》的開篇,看那飽經困苦的趕路人,悅納包容他們吧
    不知你可曾聽過《悲慘世界》這本書?或許,你很久以前就略有耳聞吧。其實,我們往往熟知一些名著的書名,可是卻沒有時間真正好好去閱讀。那就讓我們用短短的幾分鐘去領略一代文豪雨果《悲慘世界》的開篇吧!▲書《悲慘世界》部分封面這部著作以一個悲慘的趕路人為開篇,或許,你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如此呢?如果你知道它的創作背景,你就會知道答案。
  • 評:《悲慘世界》歸來與顛倒的世界
    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近期獲得第85屆奧斯卡獎三項大獎。這部劇有著奢華布景和奇觀式舞台風格,因扮演「金剛狼」而出名的美國演員休·傑克曼,化身為19世紀的冉阿讓。在原著作者雨果筆下,冉阿讓既是19世紀上半葉「悲慘世界」的受害者——因偷一塊麵包而被判處19年苦役,又是那個時代的拯救者——他在完成內心救贖之後成為善良的資本家和市長,進而拯救遭受凌辱的妓女芳汀及其女珂賽特,這種通過幾個典型人物來全景式再現時代的創作方式,被命名為批判現實主義。
  • 《悲慘世界》把俯視深淵的傷痛,轉換為仰望星空的歌唱
    小編知道很多人喜歡看有關於戰爭的電影,因為在那樣緊張又動蕩不安的環境中,人物的情感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升華。而電影《悲慘世界》講述了在十九世紀的巴黎,貧苦的冉阿讓為了挨餓的孩子去偷麵包,結果被飽食終日的法官判處19年的苦役。
  • 平凡世界不平凡,悲慘世界不悲傷
    平凡世界不平凡,悲慘世界不悲傷《平凡的世界》和《悲慘世界》這兩本書都是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要說哪一本書更好,這個不好說。因為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平凡的世界》是反映七八十年代,中國城鄉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以孫少安、孫少平等人物為中心,塑造了他們這些平凡的人,為了追求理想,幸福,而默默地拼搏奮鬥,雖經歷苦難,但仍然不懈努力。從這些平凡的生活經歷中,創造著那個時代不平凡的業績。世界正是由這些平凡的積累,才推動著社會文明不斷發展進步!
  • 《悲慘世界》裡,努力去看清世界真相
    偉大的作家總能洞察世界的本質。雨果便是這樣的作家。他的《悲慘世界》已過去了一百多年,今天讀來,仍然把人震撼到掩面痛哭。這也不是他的本意。但他把柯賽特交給誰都不放心。他已經見識了太多太多險惡之人。他在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價值觀裡,判斷什麼是真正的犯罪和懲罰,什麼才是一個人該做的事情,他無力規避制度和法律,只得逃開。後來冉阿讓的一系列行為,都是基於內心裡的真善美與是非對錯而定。他沒有錯,卻在世界裡,苟且偷生。這的確是一個悲慘的世界。
  • 電影解析《悲慘世界》:以悲憫拯救悲慘,是最精緻的藝術
    金剛狼在這裡演繹得很出色,一個墮落、掙扎到新生,從愛的付出到救贖,一個讓人流淚讓人感動的人物。角鬥士的悲情英雄角色也令人嘆息,只是對於前半段代國家機關執法的冷硬、固執與無情感稍顯不足,可能是慣性表演的關係吧,好人演多了,想變壞也難,這也間接影響到了後面的悲情效果。飾演阿曼達的珂賽特年輕漂亮,她是這個悲慘世界的唯一亮色,也可以算是這個悲慘故事的一些光明的希望與慰藉,她代表了幸福的未來。
  • 《悲慘世界》—心的救贖
    內容簡述這是一個悲慘的世界,霧月政變、滑鐵盧之戰、七月王朝……一系列的苦難折磨著這個世界上的人們。有一個悲慘的人他叫做冉阿讓,年輕時為即將餓死的外甥偷了一口麵包,結果他就度過了十九年的牢獄生活。但是,有一天他聽說有一個叫冉阿讓的人要接受審判,他內心十分震驚,僅僅是貌似卻要替自己去死,他還記得主教的叮囑——做一個誠實的人,有了主教善的啟示,他公布了自己的真實身份。但是,他工廠的女工芳汀在冉阿讓無意之下失去了自己的一切,他最後決定撫養她的遺孤,帶著珂賽特隱姓埋名的生活。珂賽特給了他愛的啟示,父女兩人漸漸的開始相濡以沫,親密無間。
  • 《悲慘世界》:音樂與電影的交融
    電影《悲慘世界》劇照 張婷  自好萊塢電影《悲慘世界》在全球上映後,各國觀眾對該片的評價褒貶不一:美國人很喜歡它,此後,幾乎每隔幾年就有不同國家的導演拍攝的電影《悲慘世界》上映,迄今為止,該片已被搬上銀幕30多次。  這時候,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來了。不同於以往任何一個電影版本,它的重點不在於對著作內容的改編,而是綜合了音樂與電影兩種藝術形式,用電影語言將一部音樂劇呈現於大銀幕。同時,它又與《芝加哥》、《歌劇魅影》等由音樂劇改編的電影不同,它沒有一句對白,只有唱白,音樂劇形式正宗。
  • 悲傷不是悲慘真相的終點,而是死而復生的起點!
    01悲慘的事實我特別喜歡書中的一句話,悲傷是完結悲劇的力量!不過,我反倒認為這是悲慘的事實或真相給予我們的饋贈!告訴我們什麼是最緊迫、最重要、最需警惕的!世界之大,相信一定有很多人遭遇過不幸或悲劇。但我想說,既然悲慘的事實發生了,就永遠不可能更改和挽回了。
  • 重溫雨果傳世佳作:《悲慘世界》的人道主義精神
    後來冉阿讓利用搶救一個海員的機會假裝墜海死去,在經歷了無數苦難之後,他終於把芳汀的私生女柯塞特撫養成人。   在《悲慘世界》中,雨果通過對窮人苦難的真實描繪,對社會的黑暗和司法的不公提出了強烈的抗議,宣揚了仁慈博愛可以杜絕罪惡和拯救人類的人道主義思想。
  • 《悲慘世界》:所有的鬼怪都來自內心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怕他,特別是其他幫派的成員,他們會無視他的命令,會站出來挑釁,因為這會損害幫派的利益。所以市長只是眾多學校中的一個,而不是領導。3、 馬戲團馬戲團是吉普賽人的組成力量,主要出現在電影的前半部分。
  • 《悲慘世界》,瑕疵難掩自然美
    在奧斯卡最佳導演湯姆霍伯眼裡,一百五十年也許並不太久,儘管製片宏大、明星雲集,他仍用一種正統到近乎朝拜、虔敬的方式,詮釋了一個創作於1862年、剛剛過完一百五十歲生日的著作《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的故事對很多觀眾來說並不陌生,它讓我們跟隨著冉阿讓跌宕起伏的人生和足跡,去身臨其境地感受法國大革命後社會的骯髒炎涼、卑微親情和熱血夢想。  《悲慘世界》已經十九次被改編成電影。而今年這一版本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改編自維克多·雨果的原著小說,而是1985年登陸倫敦西區而聞名世界的音樂劇,是二次改編的產物。
  • 這是一部音樂劇也是一部悲劇《悲慘世界》
    1845年11月,雨果動筆,初命名為《苦難》。創作至近五分之四,他捲入政治漩渦,被迫流亡。小說於1848年2月停筆,一晃又是十二年。在大西洋的蓋納西島,流亡的雨果忍耐苦難,重拾《苦難》。經過大幅修改增添,於1861年6月30日完成,正式定名為《悲慘世界》。
  • 《悲慘世界》:愛和善良可以救贖黑暗中苦苦掙扎的靈魂
    世間的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黑暗的時代裡,雨果讓我們看到:男人因窮困而道德敗壞,女人因飢餓而生活墮落,兒童因黑暗而身體羸弱。這是一個黑暗的社會。但是他們有一顆顆在苦難的洗禮中透明、純潔的心靈,在黑暗中,愛和善良熠熠閃光,拯救苦難!
  • 《悲慘世界》簡介
    誕生百餘年來,《悲慘世界》被演繹成多種表演版本,卻遲遲未登上過歌劇舞臺。偉大的作曲家普契尼曾嘗試改編,終因嫌其過於複雜而放棄。而中國觀眾所最熟悉的《悲慘世界》,莫過於由法、德、意三國合拍的電影版,該片的主角正是與阿蘭•德隆、保羅•貝爾蒙多等並稱為「影壇四雄」的法國已故電影明星裡諾• ;凡杜拉。
  • 《悲慘世界》: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雨果最深沉的思考
    《悲慘世界》的經典性毋庸置疑。它堪稱世界上擁有讀者最多的法國文學作品之一。至今,人們對它仍是愛不釋手,好萊塢曾多次將它搬上電影銀幕。音樂劇也廣受讚譽。託爾斯泰甚至將《悲慘世界》居於小說之冠。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有太多話想表達,但是,愛也許是所有話題的永恆。作品整體上是二元的善惡並行,"大愛與小愛"雙線交織,烘託出"人道與秩序"之間的平衡取捨,在結構上對稱而完滿。冉·阿讓和芳汀都只是最普通不過的人,因為一次"小失足"後,所遇之人對待其過錯的態度不同,得到了兩種截然相反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