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個字逼死呂不韋,嬴政為啥這樣做?任何人都別踐踏帝王的紅線

2020-12-15 正史漫談

殺人誅心,秦王嬴政雖然只是給呂不韋寫了一句話,但卻在不經意間把後者奮鬥一生所做的努力、貢獻,以及所秉承的理念全部否定了。呂不韋雖出身商人,但也算得上一位優秀的政治家,他自然明白,面對這種局面只有一條路可走。

我們先看看嬴政這句話的涵義: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竟然享受秦國封給你的食邑十萬戶;你跟秦王家族又有什麼血緣關係?竟然敢號稱仲父。你們全家都到蜀地去住吧!

即:你呂不韋,對秦國、對我本人都沒立下什麼功勞,憑啥敢享受眼前的榮華富貴?

那麼,呂不韋真的沒立下什麼功勞嗎?

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受傳統道德觀念影響極深的司馬遷,對於呂不韋這位戰國史上的風雲人物幾乎沒什麼好臉色,通篇充斥著負面評價。從這篇列傳字裡行間,我們可以對呂不韋形成如下臉譜化的印象:

毫無廉恥、唯利是圖,為了攫取個人的榮華富貴,不惜使用一些下三濫的手段,比如他包藏禍心、把曾跟自己同居的女子送給嬴異人;後來自己身為相國,卻與太后不清不楚,甚至還舉薦了嫪毐入宮;

陰險狡詐、卑鄙的投機分子,為了攫取機會,不惜砸重金包裝默默無聞的嬴異人,並買通華陽夫人,這些手段與儒家傳統理念格格不入;

厚顏無恥、欺世盜名,組織大批文人編寫《呂氏春秋》,給自己臉上貼金......

根據《呂不韋列傳》來看,他就是個大忽悠,靠著坑蒙拐騙,把錢、權、地位、名聲全部搞到手,對於傳統士大夫而言,就是個政壇中的恥辱。

但我們如果拋開個人觀念影響、以結果為導向的話,就會發現呂不韋其實挺有價值。

他是嬴政家的恩人。如果沒有他,世上只有嬴異人、而沒有嬴楚,更不會有嬴政。用「再生父母」來形容他對嬴異人父子的恩情,並不為過。

當初的嬴異人被塞往趙國當人質,「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物資不足、生活窘困,處境非常尷尬,以致於當時邯鄲城內其他諸侯國的人質都看他的笑話。

要知道,秦國可是當時的天下第一強國,堂堂王孫為啥如此窘迫?身份決定一切。嬴異人雖是秦昭襄王的孫子、太子安國君的兒子,但問題在於,他是庶出的,而且兄弟一共有20多人,在他前面的都有將近十個。按照常理而言,他以後不大可能在秦國政壇有太大的發展,秦王之位就更別想了。在秦、趙關係越來越僵的大勢下,搞不好他分分鐘成為肉票。

因此,不僅邯鄲人不怎麼待見他,即使秦國的自己人,也沒把他當回事,這才出現了「居住困」的可憐待遇。

而當呂不韋出現後,不惜砸下血本改善嬴異人的生活,幫他在邯鄲人質圈收買人心、營造輿論;替他在秦國打通華陽夫人的關係,使其由「嬴異人」變成了「嬴楚」,一步步把其推向了儲君之位;幫他在千鈞一髮之際逃出邯鄲、回到秦國......甚至還連嬴異人的對象都給安排好了,這才有了嬴政的出生。

因此,我們不管呂不韋而目的是什麼,但他確確實實改變了嬴異人的人生軌跡,也客觀上促成嬴政來到人世(並且幾乎是含著金鑰匙出生)。他與嬴氏父子之間雖沒有血緣關係,但提供的幫助卻遠遠超過了血親。

所以,嬴政說他「何親於秦」,顯然是不合適的。

我們在看呂不韋是否對秦國沒有功勞。

《史記·呂不韋列傳》基本講的是八卦,但在《秦始皇本紀》中,嬴政親政前的所有大事,幾乎都有呂不韋的影子。

公元前250年嬴異人繼位(即秦莊襄王);下一年,他立即回饋自己的恩人呂不韋,將其封為相國。緊接著,「東周君為諸侯謀伐秦,王使相國帥師討滅之」,呂不韋率領秦軍滅掉了東周君,立下了大功,隨後被封為文信侯、食邑洛陽十萬戶。

公元前247年,嬴異人去世,年僅十三歲的嬴政繼位,「國事皆委於文信侯,號稱仲父。」即,接下來的八年內,秦國的大權是掌握在呂不韋之手的。

呂不韋大權在握後,有這麼幾個動作:「招致賓客遊士,欲以並天下。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為將軍」。他大肆收攏人才,積極為秦國吞併天下搭建人事班子,李斯進入歷史舞臺,蒙氏、王氏兩大名將家族都受他重用。

而在這八年裡呂不韋以及他舉薦的人才,具體幹了些啥?秦國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元年,晉陽反叛秦國,蒙驁前去擺平;

二年,麃公率軍攻打卷邑(楚國領土),斬首三萬人;

三年,蒙驁攻取韓國的十三個城邑,不久後前去攻打魏國的篸邑、有詭;

四年,拿下篸邑、有詭;

五年,蒙驁率軍攻打魏國,一共奪下二十座城池;

六年,秦軍逼退韓、魏、趙、衛、楚五國聯軍,其後反擊衛國,逼迫對方退守野王;

七年,將軍蒙驁在徵戰途中死去;

八年,嬴政的弟弟長安君成蟜反叛。

可見,這八年裡,呂不韋舉薦的將領蒙驁、麃公東徵西討,延續了秦昭襄王時期的強勢擴張步伐;蒙、王兩家,更是繼承了白起的衣缽,成了後來嬴政一統天下的領軍人物。

因此,說呂不韋「何功於秦」,顯然也是不符合事實的。

那麼,嬴政為啥要「睜眼說瞎話」呢?他這純粹是故意的,呂不韋在兩方面觸犯了禁忌。

其一,路線問題。呂不韋豢養食客三千人,大多來自東方各諸侯國。在呂不韋的命令下,這些人編成了《呂氏春秋》一書,「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

這部巨著,包含了儒、墨、道、法等各家各派的思想,被後世稱為「雜」家,這與秦國長期以來堅持的商鞅法家治國之道並不完全吻合,極有可能與上百年軍功爵制體系下的既得利益集團產生了不和諧因素。後來在呂不韋死後,秦國人之所以大肆驅逐呂府門客,不僅僅只是因為利益的衝突,更有發展理念的考慮。

而對致力於強化中央集權的嬴政而言,顯然很有必要對呂不韋「除其人,去其言」,首先對這個人進行否定,才能撥亂反正。

其二,權力問題。

關於嬴政為何寫信給呂不韋,史書中是這樣說的:「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呂不韋被趕回封地帶了一年多,這期間,各諸侯國前來拜訪的人員絡繹不絕,「秦王恐其為變」,嬴政擔心他反叛,於是來信一封加以逼迫。

擔心呂不韋反叛,這幾乎是子虛烏有。如果真的有這個擔心,嬴政送給呂不韋的,就不可能是信件了。嬴政13歲開始,呂不韋開始專權;一直到八年後,他仍然沒有還政的意思;然而,當面臨嫪毐反叛這種可能危機政權大事的時候,我們幾乎沒看到呂不韋出力,何況這事還有他的責任。

專權,卻沒在關鍵時刻為主上分憂,呂不韋這是犯了封建時代臣子的大忌。在歷朝歷代的權臣中,說到對君主忠誠度以及立下的功勞,也許沒人比得過霍光;但在霍光死後,他的全家卻慘遭滅門。漢宣帝之所以如此殘忍,正是由於不能容忍任何人長期染指本屬於自己的最高權力。

因此,以上才是嬴政逼死呂不韋的原因。呂不韋本身並沒有什麼罪過,否則的話,嬴政不可能等了一年多才決心動手;呂不韋的最大罪過,就在於踐踏了至高無上的封建王權(皇權)。

相關焦點

  • 嬴政和呂不韋都不在鹹陽,嫪毐攻打蘄年宮的意義何在呢?
    蘄年宮之變是秦朝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歷史事件,經此一事,嬴政誅殺嫪毐、驅逐趙太后、逼死呂不韋,這才算是徹底掌握了秦國的軍政大權!那麼,此次事件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呢?作為本次叛亂的主角,嫪毐為何選在秦王嬴政和呂不韋都不在鹹陽的時候發動政變呢?難道他的攻擊目標不是嬴政嗎?
  • 秦始皇嬴政是呂不韋的兒子嗎?歷史早給出了答案
    電視劇《大秦賦》裡,秦莊襄王子楚身體堪憂,華陽太后為了把秦國大權掌握在自己手裡,決定立嬴政的弟弟成蛟為太子,但嬴政是子楚的嫡長子,按照慣例應該是嬴政接替王位,華陽太后為了達到目的,把秦王子楚,嬴政和嬴政母親趙姬都軟禁起來,派弟弟陽泉君羋宸到處散播謠言:說嬴政不是秦莊襄王的兒子,嬴政的親生父親是相國呂不韋
  • 呂不韋到底是不是始皇帝嬴政的親爹?
    其三,則是本文的主角,呂不韋。呂不韋是個投機客,但不僅僅是個投機客,他組織人編撰了《呂氏春秋》,嬴政年幼他實際主政對韓、趙、魏的蠶食鯨吞一刻也未停止,堪稱立功立言。而呂不韋被逼自殺後,他的門客李斯又接任秦國相位,為秦國統一大業做出巨大貢獻。
  • 秦王忘恩,逼死呂不韋,當秦末1個女人的出現,讓我對此細思極恐
    已經專業科普歷史10年了1個人忘記恩情,對恩人恩將仇報,是真可能遭報應,且有時還來得很快,秦王逼死呂不韋就是最好的例子
  • 呂不韋努力一生,為何因為秦始皇僅30個字的信,而飲鴆酒自盡?
    仲父雖說名義上是父親的大弟,但畢竟有個「父」字,怎麼都是好說不好聽。為何在嬴政的統治下,秦朝實行暴政,一定程度上和其早年的遭遇有關,有個不靠譜的母親,到處私通,連自己父親的身份也是糊裡糊塗,所以,嬴政將這一切歸咎到呂不韋身上,待其掌控政權,必定要殺呂不韋洩恨。二、串通嫪毐,禍亂後宮秦始皇小的時候,呂不韋和太后的醜事還能敷衍過去,但秦始皇長大了,這事就瞞不過去了。
  • 《大秦賦》呂不韋不是奸臣,得知嬴政誅殺嫪毐計劃後,留下了眼淚
    嬴政偏心嫪毐是整個朝廷當中都眾所周知的事情,眾人都不知道他到底有何心思,殊不知這種偏心也是一種另類捧殺。雖然呂不韋早就懷疑嬴政的真實目的,但他卻並未拆穿,因為當時的嬴政還沒有實權在握,在朝堂之上是由他和趙姬掌握大權。
  • 千古第一帝嬴政,成就大業竟是一個商人的政治手段,最後霸氣親政
    呂不韋是一個商人,還是一個有政治頭腦的商人。他將自己投機倒把掙來的錢準備投機到政治上。這個四處做生意的商人已經預見秦國即將成為最強大的存在,於是他打起了秦國未來繼承人的主意,無疑流落異國他鄉的質子更需要溫暖,也最容易被改造。呂不韋給了異人很多錢,用來作為異人的政治盤纏,並送了一個美人給異人作伴,生下了未來的始皇帝嬴政。
  • 《大秦賦》嬴政見呂不韋丞相已經開始害怕 呂不韋人物簡介最後結局...
    拿當下呂不韋的權力地位來說,他什麼也不用做,六國來賀,權力地位金錢一樣不缺;可如果攻打其他國家,可能有失敗的風險,一旦失敗他也可能要被罷免。這樣的情形下,他還願意出兵攻打其他國家嗎?要知道,戀棧權位,其實是每個固權者都會考慮的事情。就像李斯,他目前急需要建功立業來提升自己政治地位。
  • 《大秦賦》:張魯一版嬴政出bug了嗎?與歷史中嬴政的區別
    論演員的外形條件,富大龍是最不合適的,他臉有嬰兒肥,像是娃娃臉,並不是那種一本正經的嚴肅帝王相。而且身高略低,沒有八尺之風。但是那又如何呢?他做不到「形似」卻做到了「神似」,他臉上嬉笑打鬧,心裡卻什麼都明白,說一句話,前半句還是正常的,後半句就讓人不寒而慄了。所謂「翻臉和翻書」一樣大概就是如此了。
  • 秦始皇短短30個字,為何讓呂不韋飲鴆自盡,是羞愧還是恐懼?
    我的志向是輔佐一個國家的君主,這樣就可獲得享不盡的榮華富貴。於是,他去拜訪在趙國作質子的秦王孫異人,說服他保全自己,早立爭王位之心。一來二去,二人成了關係莫逆的兄弟。有一天,異人在呂不韋府中做客,飲酒作樂時,一眼看中了正在跳舞的趙姬,而呂不韋也很知趣地把趙姬送到了異人府中。
  • 皓鑭傳大結局:趙高離間嫪毐和呂不韋 李皓鑭為嬴政運籌帷幄
    嬴政為了紀念以前在邯鄲為質的日子,特意安排今天絕火寒食,派宦者令趙高給嫪毐送來涼糕炒奇果脯,嫪毐正在生悶氣,趙高故意搬出呂不韋一字千金的事來氣他,原來,呂不韋編纂了26卷《呂氏春秋》,還在鹹陽市口設下布告,號召天下諸侯遊士來參觀,只要有人能改動其中一個字,就賞金千兩,可大家都畏懼呂不韋的權勢不敢改動,李皓鑭就讓嫪毐撕下布告,從裡面找出了108處錯誤,趙高聲稱李皓鑭是利用嫪毐和呂不韋作對
  • 為何大家都懷疑嬴政的父親是呂不韋,而秦莊襄王卻堅信不疑?原因很...
    很多現代編者筆下的呂不韋以及秦始皇之間的關係,都非常的複雜。甚至給觀眾們留下了一種印象,說呂不韋很有可能被更多人懷疑就是嬴政的親生父親。 那麼,既然有那麼多人懷疑嬴政的血統並非最純正的秦國宗室之後,為什麼作為嬴政的父親,秦異人卻始終堅信不疑,肯定嬴政的血脈是最正統的呢?首先說呂不韋,他是戰國時期魏國的一個商人。
  • 呂不韋之死:表面是因為牽涉嫪毐,實際上卻是因為犯了嬴政的忌諱
    怎麼處置呂不韋,顯然要費嬴政一番心思,弄不好有可能整出一場新的叛亂。 因此,對於呂不韋的處置,嬴政一直拖到了第二年的十月,也就是車裂嫪毐的十三個月之後。此時對呂不韋的處理也相對平和,僅僅是免去了相國職務,讓他回到自己的封地洛邑賦閒。但事情似乎並沒有就此結束。
  • 趙姬和嫪毐愛得如膠似漆,嬴政為何要棒打鴛鴦?嬴政不得不這樣做
    趙姬死後被秦始皇追尊為「帝太后」,看起來嬴政對母親趙姬不錯,但嬴政在親政掌權後,對這位母后並無好感。俗話說「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但秦始皇不僅對生母趙姬母親沒有好感,並且還很厭惡。只因這位太后,在嬴政父親死後,不守婦道,放蕩不羈,與人私通,還縱容男寵嫪毐幹涉朝政,最終在嬴政確認母親趙姬和嫪毐之事後,嫪毐被嬴政五馬分屍,趙姬被囚居秦國舊都。
  • 《大秦賦》如果贏柱不是只做三天帝王,秦朝的江山早毀了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 秦王嬴政:你呂不韋與我有什麼血緣關係?憑什麼號稱仲父?
    一代名相呂不韋,為何會淪落至此?是做了什麼?觸了秦王嬴政的逆鱗!公元前249年,太子子楚繼位,號稱「秦莊襄王」。正是由於呂不韋的特殊功績,即位之後的子楚,即刻封呂不韋為相國,為文信侯,主持國內一切軍政大權。此時的呂不韋,在秦國那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單單是家裡的食客就多達三千人。
  • 秦始皇的生母趙姬,是一個怎樣的女人,嫪毐與嬴政,她更愛哪個?
    相似之事,秦國羋太后、西漢呂后、唐朝武則天、遼國蕭太后與她一樣有權勢地位的女人也曾做過。自己的丈夫(帝王)去世後,私下裡找情夫、養男寵的太后不少,但與趙姬大不同的是,上述幾位在歷史上留下的名聲,都遠遠好於趙姬。為什麼呢?因為她們心裡有底線,自娛自樂可以,但不能影響國政,更不能威脅到帝王傳承。
  • 《大秦賦》嬴政三次提親政,呂不韋才答應,提出的條件卻讓他為難
    而這次親政被拒絕之後,嬴政的內心徹底涼了,充滿了憤怒。也正是因為在此親政被拒絕,他才開始為自己親政之路,開始做準備了。嬴政第三次提出親政,是兩年之期快到之前。而這一次太后因太過寵愛嫪毐,導致朝臣們都看不下去了,甚至連嬴政內心也充滿了憤懣,然而卻因為太后而不得不忍讓。
  • 《大秦賦》嬴政追羋華,一個帝王權衡利弊的決定,卻最終毀了秦國
    而嬴政在與羋華的感情線中,也終於學會了宮廷政治的核心要素,那就是不動聲色的爭取中立的,麻痺敵對的,最終逮住機會一舉擊破,這才是帝王的終極智慧。於是聽到羋華崴了腳,嬴政立馬轉身,短時間內他就改了主意,他決定利用羋華來接近華陽太后,以此來利用楚系實力,對抗趙太后的勢力。趙姬果然也不甘示弱,他給嬴政安排的是齊國公主,由此看來嬴政的反應是對的,不管是哪個太后,他都得罪不起,與其這樣還不如順從她們的決定。
  • 《大秦賦》:深謀遠慮的呂不韋,為何會從權力巔峰一步步走向毀滅
    呂不韋的飛黃騰達,是因為秦王異人,在異人眼裡,呂不韋是老師是朋友,是他的救命恩人,他們是生死之交, 兩人的感情和信任,無人能比 。但是到了秦王嬴政,嬴政和他並沒有這樣的感情基礎和恩德。嬴政想要親政,一展抱負,就要大權在握,必然要扶植自己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