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木縣霍德村:酥油茶「越來越香了」

2020-12-20 瀟湘晨報

走幾步路,擰開門口的水龍頭,看著家中百餘頭牲畜喝著乾淨的水,格桑旺傑目光柔和。

格桑旺傑家住拉薩市尼木縣霍德村色覺組,這個海拔4900米左右、冬季夜晚最低溫度零下20多攝氏度的純牧業村組,2020年國慶節前通自來水了。通水後牧民的生活有什麼變化?水管在冬天裡有沒有出現問題?帶著這些疑問,記者從拉薩市區出發,沿著318國道,翻山涉河越草場,經過4個多小時的車程抵達格桑旺傑的家。

牧區人家相隔幾公裡是常事,平時很少有人到訪,格桑旺傑高興地讓大家進屋喝酥油茶。三個月前,格桑旺傑新買了一臺打酥油茶機,水裡沒有雜質打茶更方便了,酥油茶的口感也更好了,叮囑我們一定要嘗嘗。

伴著氤氳茶香,格桑旺傑說起自己和水的故事。

半個多世紀的「吃水難」記憶

自格桑旺傑有記憶起,吃水就一直是他家的難題。小時候,爸啦時常一個人扛著水桶去尋找水源,他總是會悄悄跟著爸啦,在坑坑窪窪的草甸低處踉蹌探尋。

初冬,裸露在地表的水會封凍,每年近一半的時間,格桑旺傑家的飲水就只能靠鑿冰化水。

開春,正是牲畜抵抗力最弱的時候。為了讓家裡上百頭牲畜喝上水,格桑旺傑家裡擺滿了盛放冰塊的容器,一桶一桶地解凍。

盛夏,水源地附近容易發生泥石流,附近的溪水混著牛羊糞從山上流下。爸啦打著滿是各種雜質的水,等著水慢慢沉澱澄淨。

入秋,草場開始枯黃,每當大風颳過,用來取水的窪塘就覆蓋著一節一節的斷草,既難尋找,又清理不淨。

爸啦去世後,格桑旺傑成了一家之主,他接過那一個個老舊的水桶,扛起了一家6口的日常用水重任。

格桑旺傑不是沒有嘗試過解決這個問題,他在山頂找到一個窪塘,用鐵絲將廢舊管道固定住,串起了一條近一公裡的水管。水滴答滴答,雖然接水慢,但也輕鬆許多。「那個時候道路還沒硬化,挖掘機也開不進來,我想辦法找了些水管接山頂的水,不過一年也只能用夏季兩個月。有時水太渾濁了,我會在附近的沼澤取水,可家裡人喝了後總是肚子疼。」格桑旺傑面露傷感地說。

百倍成本解決一戶「吃水難」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霍德村作為高海拔牧區,符合搬遷條件。可故土難離,在霍德生活了66年的格桑旺傑思忖良久都沒有做好決定。那段時間,格桑旺傑和家人、鄰居都討論過,他總是反覆問自己:「我們生活得更好了,還要搬嗎?」

「附近鄰居有些搬到縣城,有些搬到拉薩市裡了,家裡的牲畜吃草範圍更大了。我知道遷是為了我們生活得更好,但是割捨不下家裡這些牲畜。」兩相權衡下,格桑旺傑決定留下來。

搬遷遵循自願原則,政府和扶貧幹部們尊重了格桑旺傑一家的選擇。讓安土重遷的村民依然能穩步改善生活,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雖然格桑旺傑家不願搬遷,但他家的『吃水難』問題,一定得解決。」尼木縣水務局局長次仁羅布說。

霍德村和「吃水難」的鬥爭進行了許多年。牧區居住分散,設施投入大、維修難,「吃水難」的問題只能做好規劃後分步解決。

「住在村委會附近居民的「吃水」問題之前解決過一批。可我家距村委會30多公裡,要解決我家的喝水問題,村裡說,已經在『十三五』規劃裡安排了。」格桑旺傑回憶說。

格桑旺傑並不知道「十三五」規劃是什麼,但他知道,心心念念的乾淨水已經有希望了。

今年5月,尼木縣水務局和村幹部一起來到他家附近調研,決定採取自流引水的模式,鋪設引水管,新建給水臺和蓄水池,從山上引水下來,淨化後通到格桑旺傑家中。

後來他才知道,這項工程叫「脫貧攻堅統籌整合資金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專門為了讓他這樣的牧區邊遠散戶喝上放心水。僅他家一戶,通水成本就達8萬元,是村裡集中供水通水成本的一百多倍。

汩汩放心水 潤澤牧人心

今年6月,工程動工了。看到陣仗如此大的工程僅僅是為了解決他和鄰居的飲水問題,格桑旺傑很感動。

由於霍德村氣候條件惡劣,鋪設管道需要挖開近2米的凍土層。「針對牧區普遍存在凍土層厚的問題,我們採取了『兩頭暖』『中間深』的思路開展這項工作。」次仁羅布介紹說。

「兩頭暖」「中間深」是尼木縣今年針對牧區邊遠散戶的飲水項目設定的標準。「兩頭暖」意為蓄水池、給水臺修建深度為3米,並用保暖布、牛羊糞以及棉被進行三重保暖;「中間深」意為從蓄水池到給水臺這段700米左右的管道需要埋在地下近2米的土層裡。經過試驗,這樣的保暖措施,只要注意保養,即使是零下20多攝氏度,牧民家的水龍頭依然不會結冰。

6月,雖是雪域高原最好的時節,可施工隊還是遇到了很大的難題。由於凍土層太厚,工程隊只能挖兩天曬兩天,把凍土曬化了之後再挖。次仁羅布告訴記者,這樣的工程量,在內地只需要一兩周就能完工,而格桑旺傑家裡的飲水工程修了近3個月才完工。

通水那天,看著水龍頭裡汩汩流出清澈的自來水,格桑旺傑心情十分激動。他拿著準備了很久的哈達,獻給了工作人員。除了感謝的話,他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格桑旺傑邀請施工隊和水務局的工作人員,和他一起品嘗乾淨水打出來的第一壺酥油茶。

通水3個月,格桑旺傑的生活習慣變了,最愛的酥油茶想喝就喝,買了一臺新洗衣機衣服髒了就放進去,家中的牛羊也不會再因缺水而體質下降。

格桑旺傑一邊回憶一邊熱情地說:「現在的酥油茶越來越香了,再喝一點吧!」伴隨著話音,他將記者面前還未飲盡的茶碗又添滿了。多年「吃水難」的經歷,早已讓他懂得水的珍貴。現在的他總是帶著笑容,吆喝著想要再多養幾頭犛牛,把日子過得更好。

「反正不會再缺水了,對吧!」

【來源:拉薩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西藏拉薩市尼木縣帕古鄉完全小學校長強巴次仁:「好起來的是條件...
    1977年出生的強巴次仁,在1997年決定去西藏拉薩市尼木縣霍德村當老師時,也沒有想到,才剛剛20歲的他,這一留,就是二十多年。當記者向這位校長說明來意時,校長欣然將自己這些年的經歷向我們娓娓道來。  條件艱苦 教育任務任重道遠  「我畢業於拉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1997年畢業後被分配到尼木縣霍德村當老師,一是當時自己還沒有想好幹什麼,二來我也想為偏遠地區的孩子們做一些事情。」強巴次仁告訴記者,但他沒想到這裡的條件遠遠比他想的還要艱苦。  ——教學條件落後。
  • 盤點少數民族日常飲用茶,藏族酥油茶回族刮碗子茶蒙古族鹹奶茶
    一) 藏族的酥油茶藏族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在雲南,四川,青海,甘肅等省的部分地區也在居住。茶成了當地人們補充營養的主要來源,喝酥油茶便也成了他們如同吃飯一樣重要的事情。在藏族家庭中,幾乎隨時隨地都能看到酥油茶的蹤影。人們常說,沒有喝過酥油茶,就不算真正到過青藏高原。
  • 藏族人的獨特飲茶風俗,家家必喝,「打」出來的酥油茶
    19世紀,英國旅行家威廉· 莫克洛夫特在遊歷到西藏的時候發現,喜馬拉雅區的西藏各階層人飲茶量極大,最令人他感到稱奇的藏族人獨有的酥油茶,在茶中加入了黃油或其它成份,而且西藏各個階層的人都有飲茶的習慣,上至王公貴人,下至庶民百姓,飲茶成風,嗜茶成性。
  • ...來自青藏高原的美味,西藏特色飲料酥油茶,還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西藏自治區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來自青藏高原的美味,西藏特色飲料酥油茶,還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想必不少朋友在去西藏旅遊時都嘗過當地的特色飲料——酥油茶吧西藏的酥油茶是真的用茶葉做成的,是茶葉和酥油完美的搭配,在西藏人們都和這種飲料,還有禦寒和提神的功效,一般都是鹹口的,因為會向酥油茶中添加食鹽。酥油茶是來自青藏高原的美味,關於酥油茶的由來還有一段感人的傳說故事,相傳在之前藏族分成好多部落的時候,各個部落都互相不服氣對方,都想統治整個藏區,所以部落直接就經常爭鬥,這樣有兩個部落就因此結下了仇怨。
  • 酥油的功效與作用
    藏族人的主食以高纖維的青稞為基地,配合酥油、牛肉乾、以及甘南有助於代謝的特殊水質組成了藏族人獨具特色的飲食體系。為什麼藏族的女孩子從不擔心會肥胖和身形會走樣,她們每天吃高熱量、高營養的食物,卻依舊能保持苗條的身材。那麼作為藏族人三大主食之一的酥油,它的神奇之處到底在哪裡呢?
  • 創造奇蹟的新滇藏線,感受秘境品嘗酥油茶
    你可以親手印經幡,可以著色刻有六字真言的瑪尼石,還可以看酥油茶的製作,一邊品嘗酥油茶,一邊吃糌粑,用味覺感受滇藏生活。
  • 尼木縣在繼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上做文章以產業為體文化為魂 奏響...
    一直以來,尼木縣堅持把以尼木「三絕」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重要優勢,以藏文字發源地、藏香源產地、藏地原鄉體驗地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為依託,把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發展優勢,在繼承中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拓寬了建檔立卡群眾的就業增收平臺。
  • 風味雲南,一片茶的盛宴
    原標題:風味雲南,一片茶的盛宴  中國人自古就有喝茶的習慣,家裡來了客人,泡上一杯清茶更是不可缺少的待客之道。然而,你知道嗎?茶不僅可以喝,還可以做菜。隨著生活的改善,吃慣了大魚大肉的人們,對飲食越來越挑剔,不僅口感要好,健康和養生已成為必不可少的因素。
  • 那些從宜家到我家吃灰的東西 by「酥油茶的大草原」
    那麼因為產品好看/好吃,價格又合適而被大家熱愛的宜家,就真的沒有缺點嘛(除了人多=_=),今天酥油茶就來挑挑宜家這顆蛋裡的骨頭,總結一下宜家裡買回家註定吃灰的魔幻產品!然後再來康康這個桌子,年少無知的酥油茶沉迷於它的顏值把它帶回了家,當時甚至它都沒打折組裝時候我就發現,它的四個腿並不能在同一平面上,於是就導致它很容易晃動,所以令我一直不知道該放點什麼在上面。
  • 酥油與起酥油的區別與作用
    對於常做烘焙的人來說,酥油和起酥油這兩種材料一定不陌生,但如果是剛剛開始接觸烘焙的廚房新手,就會對這兩種材料感到一頭霧水。不就是只差了一個字而已嗎?真的有很大區別嗎?其實,在烘焙及其他製作食品的過程中,很多材料的名稱幾近相同,但是作用卻大不一樣。
  • 一個美國人,在西藏喝過酥油茶之後,硬是山寨出了風靡全球的咖啡
    多年前有個叫戴夫·亞斯普雷的美國胖子,135公斤,還有點糖尿病高血壓的症狀,所以為了自己的健康,他不遠萬裡跑到西藏學習打坐,期間爬山的時候累了喝了當地藏民的一碗酥油茶,頓時神清氣爽,回到美國更是念念不忘。
  • 酥油、糌粑、茶葉、牛羊肉,為啥它被譽為藏族食品四寶之首?
    藏族食品有四寶——糌粑、酥油、茶葉、牛羊肉,糌粑排在首位,可見它對藏族人民的生活影響有多大。據說早餐必須吃過糌粑喝了酥油茶,才算藏族真正意義的一天開始。而製作糌粑的主要原材料就是被譽為雪域神草的青稞。糌粑是藏語炒麵的音譯,磨糌粑首先要炒青稞,有幸跟隨好友源泉來到他的家鄉——地處四川甘孜州的康北中心爐霍縣,親眼目睹了當地康巴藏族炒制青稞的全過程。
  • 藏族酥油:用牛酥油製作後營養價值比羊酥油更高
    「藏族酥油」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酥油可以說是藏族食品當中的精華,凡是生活在高原地區的藏族人們都離不開它,更是生活中一種不可缺少的食物。說到酥油也許大家會不太熟悉,接下來我就帶大家一起走進這份「藏族酥油」的世界,讓大家對藏族的飲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 玩轉西藏第四天,賞盛夏雪花,品藏區小姐姐親手做的酥油茶!
    (大家可別笑小編哈)由於時間的緊迫,小編只能和小朋友們說再見了,再次踏上我們的旅程,去到藏族當地居民的家裡參觀和喝酥油茶。在藏區,其實會有少部分人家會開放,給遊客體驗一下他們不同的生活方式。藏民姐姐帶著小編和夥伴們參觀了一圈,就開始製作酥油茶了。小編也跟著學著做了一次,不過其實小編也就是跟著調配一下而已,畢竟酥油是早就提煉好的,聽說是用牛羊身上擠出來的奶汁加熱,用力抽打,使得奶汁油水分離而成。不得不說,這茶是真的很香,泡出來的茶是乳白色的,小編不要臉地向姐姐又討了一杯。
  • ...千村行:看浮雲星星、擠犛牛奶、打酥油茶……來打卡爐霍宗塔草原
    記者在爐霍縣採訪時,來到爐霍縣宗塔七彩草原——這裡不僅可以看草原,還可以住星空帳篷看星星、看浮雲,還可以騎馬、擠犛牛奶、打酥油茶……早看浮雲,暮看朝霞,夜看星星。在宗塔草原上,新建起的星空帳篷,拉近了人與星星的距離。「這裡晚上,可以打開屋頂的窗簾,看得到天空裡閃耀的星星,非常清晰,也非常浪漫。」
  • 舌尖上的美味糕餅:錫林草原的酥油酸奶麻餅
    舌尖上的美味糕餅:錫林草原的酥油酸奶麻餅文|中國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錫林郭勒大草原共計兩市、10個旗縣,基本是純蒙古族地區。本地人民酷愛喝茶,老麻餅則是茶品必饕之食。老麻餅也叫酸奶麻餅、酥油麻餅、麻油麻餅、酥麻餅。分為酥麻餅、軟麻餅、牛奶麻餅、酸奶麻餅、酥油麻餅。
  • 香格裡拉,必吃的藏族美食,香
    一酥油茶酥油茶是藏家待客所必備的飲料,多作為主食與糌粑一起食用,酥油茶因具有極高的熱量,能消除寒氣,補充人體所需的熱量,是香格裡拉地區最好的飲料。二酸奶酸奶是香格裡拉地區藏族家裡特有的一種奶製品,用提煉過的酥油的奶製品,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有助於消化生津止渴,最適合老人和小孩吃。
  • 早穿棉襖晚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酥油糌粑吃得香
    酥油糌粑是很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小吃之一,具有很濃厚的人文情懷,大多數人到了西藏或者青海,喝過的飲品是酥油茶,吃過的最多的糕點是糌粑等,可是吃過酥油糌粑的就少了一點,酥油糌粑是藏家牧民最喜歡吃的傳統主食之一,平常喜歡當作早餐的主食食用,或者是飯後餐點,也是接待客人必備的美食。
  • 原來你是這樣的起酥油,花旗起酥油成就酥脆口感
    這些炸物的誕生都離不開一種材料——起酥油。起酥油這種油脂製品不僅適用於煎炸,還可用於烹調、烘烤,以及作為甜點的配料,用途十分廣泛。今天,就讓我們走近花旗起酥油,看看起酥油這一類產品的風味營養幾何。根據《油脂精煉與加工工藝學》中對於起酥油的定義:起酥油是用動植物油脂配製而成,為具有某些功能特性而進行了各種加工,它脫除了不合乎要求的氣味和風味,為典型的百分之百含油脂的製品。起酥油具有出色的可塑性、起酥性、酪化性(攪打充氣能力)、乳化性、吸水性、氧化穩定性和煎炸性,廣泛地用於烘焙食品、糕點、煎炸食品、冰淇淋、糖果巧克力等。
  • 你真的了解起酥油嗎?花旗起酥油打造美味炸物
    要知道專業的餐飲門店,用的可都是花旗起酥油這類專用於烹調、烘烤的起酥油。那麼問題來了,起酥油是什麼?花旗起酥油又有什麼獨到之處了?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什麼是起酥油?根據《油脂精煉與加工工藝學》中對於起酥油的定義:起酥油是用動植物油脂配製而成,為具有某些功能特性而進行了各種加工的專用油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