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書展,我期待

2020-12-18 新民晚報

我和上海書展緣分不淺。去年書展一周前我膝蓋疼寸步難行,抹了女兒買的膏藥,可以走路了,竟然趕上書展最後一天!

進入上海展覽中心沒走幾步,發現展臺上擺放著各種精緻的書籤,讓我挪不動步子,一位志願者告訴我這是銅製書籤。髮絲般精細鏤空的花朵在燈光下閃爍著奇異的光,書籤下方標著「讓閱讀成為一種藝術」幾個小字,我一口氣選了五種:兩朵玫瑰雍容大氣;一枝銀杏飄逸灑脫;一片紫羅蘭呼之欲出;一葉百合清新脫俗。我要把書籤送給愛書的親友。

往前走幾步,看到「可攜式文房四寶」,含硯臺、墨、圖章各一枚,兩支純狼毫小楷筆,微縮的文房寶貝,真是開了眼界。抬頭仰望「博古齋」三個字,不由肅然起敬。滿眼的舊版線裝書。泛黃的一冊冊古籍,不用翻閱,仿佛就能感受到厚重的歷史。

我像個小學生,更像劉姥姥進大觀園。吸引我的除了書,還有書展裡新鮮的玩意兒。「百年傳承,活字生香」,1915年的上海字模一廠的手工拓印,留住了孩子們的步伐,也吸引了諸多大人的目光。我踱過一個個展臺,貪婪地瀏覽古今中外名著,尋覓自己鍾愛的作家,覺得自己瞬間成巨富。忽然,瞥見身邊一個六七歲小女孩正聚精會神地看著新版《小學語文字詞通解》。她怎麼不看童話、神話呢?我問她的媽媽:「小姑娘幾歲啊?」「幼兒園大班」。我注意到插圖有象形字,問道:「這是一本激發孩子學習漢字和母語文化興趣的書。從字形、字義、詞語、科學各個方面展示漢字邏輯和豐厚內涵,她看得懂嗎?我教了一輩子書,這樣孩子真少見!」「她對象形字很感興趣!」媽媽挺自豪。「聽口音,你是?」「我是河南來的,新上海人!」這位媽媽加重了「新上海」三個字。上海書展不僅影響著上海幾代人,也影響著全中國愛讀書的人。

我興衝衝滿載而歸,見大門口「快遞服務」窗口人滿為患。路中央,幾個年輕人正喜滋滋地將整摞新書小心裝進拉杆箱,像是得了一箱子珍寶。

回到家,意外發現當天《新民晚報》夜光杯「十日談」刊登了自己的徵文《書與夢》,令我驚喜萬分。

這麼多年,我在上海書展偶遇了一些書友,夜光杯編輯因由書展徵文一年來與我通過郵件和電話多次交流……一個又一個故事且珍藏給暮年的自己。慢慢回味……

2019年上海書展即將到來,我充滿期待!(董月光)

相關焦點

  • 我與書展的故事|我與上海書展
    我與書展的故事|我與上海書展 張金福(原上海新華書店總經理) 2019-07-11 08:34 來源:上海書展
  • 十位上海書展忠實粉絲講述的書展記憶
    2016上海書展將於8月17日-23日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至此,這個以「我愛讀書,我愛生活」為主題的書展已經舉辦至第十三屆。十三年裡,每屆的上海書展都為炎炎夏日中的上海帶來了濃鬱的書香,書展現場也累計迎來了三百餘萬人次讀者的熱情參與。
  • 我與書展的故事|丁浩磊:我與上海書展15年
    我與書展的故事|丁浩磊:我與上海書展15年 丁浩磊(中國圖書進出口上海公司副總經理) 2019-08-01 09:44
  • 2020上海書展:見證閱讀的力量
    剛剛拿到同濟大學建築學錄取通知書的小夥子孔維康笑著說:「我今天逛展給自己設定了購書目標,不達目標、買不到自己心儀的圖書,絕不罷休。看到這琳琅滿目、品種豐富的圖書,我的目標又怎會達不到呢!」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各家在書展主會場呈現的圖書品種及閱讀活動數量均有所壓縮。面對上海讀者高漲的熱情,大家減數量、提質量,以高品質圖書和活動回饋讀者。
  • 我與書展的故事|上海書展,每年都要有所進步
    從某種角度來看,「上海書展」這張文化名片正是由千百萬讀者共同打造而成的,他們是這場文化盛會的主角。上海書展彰顯了上海的文化自信。上海,中國近現代出版業的發祥地和出版中心,如今也佔據著半壁江山。記得首屆上海書展曾以四幅大型油畫展示張元濟、鄒韜奮、魯迅、巴金等中國近現代出版界的巨匠,展示出版界滄桑歲月和文化積澱,折射了上海出版的內在力量。
  • 2018上海書展落幕:書香「清涼」 書展很暖
    中新社上海8月21日電 (王笈)21日晚9時,當最後一位讀者在工作人員的目送下走出展館,2018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於上海展覽中心落下帷幕。回顧本屆書展,無論是盛夏裡的驕陽似火,還是颱風登陸時的狂風暴雨,都未能影響主會場裡人潮湧動的盛況,全民閱讀風生水起。書展7天,上海人民出版社銷售碼洋約200萬元(人民幣,下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銷售碼洋逾100萬元。始於2008年的「首發機制」,在今年書展更顯有力。
  • 我與書展的故事|我為書展「搬磚頭」
    作為一名完整經歷了15屆書展的出版人,我每年都會給這座殿堂「搬磚頭」。記得有一年,為了給後道印刷工序搶時間,爭取讓《新金融資本家》一書趕上書展,我熬了整整一個通宵讀樣、拼稿,累到頭昏眼花,也算是完整體驗了一把「東方泛出魚肚白」的味道。
  • 2019上海書展 | 為什麼來書展?他們這麼說——
    臺下坐著的還有來自寶山區行知中學的學生們,馬上要升高三的小陳去年才從南京搬到上海,第一次參加書展的他充滿期待,「我想去多淘一些經典名著和自己喜歡的名家作品。」我也希望來上海書展舉辦更多講座和互動,了解讀者想聽什麼,關心什麼。」從專業教育轉向普及教育,也是不少學者共同的選擇。8月14日下午,書畫鑑定專家勞繼雄的《說畫》一書舉辦籤售,幾年前他在書展辦過專業性書籍的籤售活動,這次則是針對大眾的。「這本書帶有專業研究,同時也向大眾普及書畫知識。
  • 新民晚報數字報-我收藏上海書展入場券
    自2004年首屆上海書展舉辦至今,已是第16屆了,很開心的是,我收藏了這16屆書展的入場券。  和上海書展結緣起始於我的一本《奇珍異藏話火柴》專著。工作之餘我收藏火柴40年了,又痴迷於人類取火文化研究並樂此不疲。環顧家中7千多件火柴藏品,愉悅欣賞之餘,總有一個願望,想把這些辛苦尋覓來的藏品與大家共享。
  • 2018上海書展|上海書展,一場「界限消失」的旅行
    直到書展開幕後的第四天,我發現自己居然還從未進過主展館,但又無時無刻不在「書展」之中,才意識到今年的上海書展已經瀰漫到了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這種或有意或無意的「邂逅」是一種很美好的體驗,它指引著一個旅行者沿著書的行跡進行一場「城市漫步」。
  • 今年的上海書展,轉型力度前所未有
    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將於8月12至18日如期舉辦。這是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舉辦的一屆書展,尤顯特殊,更具挑戰。    今年的上海書展如何在確保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的基礎上辦好,更好回應市民期待與需求?如何把握機遇,加快創新轉型,讓上海書展的特色更特、優勢更優、長板更長?
  • 再見,2019上海書展
    2019上海書展最後一天,現場出現了「周二四折」的提示板。場館裡也迎來了不亞於雙休日的超大客流。回顧7天的上海書展,我們發現,經過16年的積澱,上海書展在推動出版行業高質量發展,引導全民有品質、有深度閱讀上有了驚人的進展。
  • 夜遊上海書展
    □尹 畫 上海書展,是一年一度愛書人的盛會。今年因疫情原因,門票改在網上出售。我雖在出票的第一時間就去購票,仍沒能買到日場票,只購得夜場票,可見書展依然火爆。
  • 【我與書展的故事】徐穎:親曆書展15年——我在書展「追星」
    徐穎(《新聞晨報》記者)每年8月,因為書展的緣故,上海這座城市總瀰漫著濃濃書香。作為一名記者,有機會親歷與見證了15年上海書展。因此對於8月,感情是矛盾與複雜的。這是讀書人的年度盛會,愛它的理由是,幾乎每一年在書展上總能與心儀的人物不期而遇,但怕的理由似乎更多,集中在7天時間裡如潮水般湧來的閱讀活動,讓人應接不暇。
  • 2020上海書展 夜場新書首發引讀者駐足
    新書發布,作家與觀眾面對面交流,一直是上海書展的亮點,也是不少圖書從上海走向全國乃至國際的重要舞臺。雖然今年因為疫情原因,線下活動縮減為700多場,但讀者熱情絲毫不減。今晚7點,書展夜場,《倖存者之歌》英文版新書首發就吸引了現場不少讀者駐足。
  • 徐炯:今年上海書展要「破圈」
    日前,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上海書展要「破圈」,以更大力度推動書展轉型升級,「我們一直講,上海書展為讀者而變,回應讀者需求,回應市場變化,這是上海書展始終的一個追求」。
  • 期待遇見下一個更美的南京書展
    為期四天的2018南京書展完美落幕,本次書展主會場共吸引7.1萬讀者參與,人流量最大的一天,有3.2萬多人一起逛書展,7.3萬冊書被淘走。  3月31日,3月的最後一天,由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金梧桐·創學院承辦的南京出版業創新融合發展主題沙龍在臺城書房舉行,近20位南京出版發行界的大咖集聚,為南京出版業發展出謀劃策,也在期待遇見下一個更美的南京書展。
  • 2020上海書展開幕
    8月12日,讀者在位於上海展覽中心的2020上海書展主會場上選購。當日,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今年上海書展首次採用實名預約制入場,同時對位於上海展覽中心的主展場實行「限流」。
  • 2010年上海書展簡介
    以「我愛讀書,我愛生活——與世博同行」為主題的2010上海書展8月11~17日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本屆書展將大力倡導「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發揮新聞出版行業的優勢與特點,讓書展效應與世博效應匯聚放大,優化上海「世博之城」的全民閱讀環境。
  • 我與書展的故事|關於書展的一些零星記憶
    15年來,上海書展越辦越好,不僅成為上海重要的文化品牌,在全國也產生了廣泛影響。我在市委宣傳部新聞出版處期間,有幸參與前幾屆書展的組織籌備工作,留下了一些零星的記憶。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大潮湧動,出版社只管出版、新華書店負責徵訂和包銷這種傳統的圖書發行模式已走到盡頭。上海圖書發行開始從兩個方向尋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