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冬至,又叫冬節、亞歲、長至節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冬至過節的習俗,最早起源於西周,正式成型於漢代,興盛於唐宋,沿襲至今。最初的冬至節,如同現在的春節一樣被重視。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逐日加強,代表下一個日月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歲首)。《漢書》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周秦時期的先民,在冬至這一天,要舉行祭祖與賀歲等儀式,慶祝新的一年到來。自漢武帝推行夏曆(即農曆)之後,才出現了專門的春節,但冬至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民間向來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稱為「賀冬」的祝賀儀式,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後漢書》云:「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冬至節成為「國家假日」,全民休息,愉快地度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冬至當天,地方官府還要在轄內選取多才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與民眾同樂,熱鬧的場景不亞於過年。
古時的冬至,最重要的習俗莫過於祭拜活動,上至宮廷貴族,下至鄉野平民都非常重視。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代,就有了冬至祭祀的習俗。《周禮·春官·神仕》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風調雨順,無災無病。唐宋以來的歷代皇帝在冬至這天都要到郊外舉行盛大的祭天大典,稱為「冬至郊天」。百姓在這一天也要向父母尊長拜節。舊時,在一些地方過冬至,媳婦要親手為公婆做一雙新鞋襪、襪底、襪墊,並繡上吉祥圖案以示孝敬之意。還有地方用九層「冬至糕」祭祖的傳統,在糕上多用糯米粉捏成豬、牛、羊等象徵吉祥的動物形象,用以祭祖,以示敬懷之意。
在南北朝時期,過冬至還非常流行一種具有濃厚文化意蘊的「數九消寒」民俗。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寫道:「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古人認為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已經到來,與「數九」相關的有「畫九」和「寫九」等娛樂活動。
「畫九」是從冬至這天起,開始在宣紙上畫梅花,每天畫一片花瓣,每九天畫出一朵梅花,八十一天正好畫出九朵梅花,九九八十一,代表「數九天」的八十一天。「寫九」是從冬至這天起,開始書寫「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個繁體字,每字九劃,一天一划,共計八十一天,正好完成一幅雙鉤描紅書法的消寒圖。一些古代文人和士大夫還熱衷於另一種娛樂活動,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是最早的教師節。中華民族有尊師重教的優秀傳統,冬至祭孔和拜師就是一種集中表現。《南宮縣誌》記載:「冬至節,釋菜先師,如八月二十七日禮。奠獻畢,弟子拜先生,窗友交拜。」「釋菜先師」即為一種祭孔的形式,是指以芹藻之屬禮先師孔子。冬至當日,許多地方的私塾學生要向孔子畫像行跪拜禮,並向教書先生敬酒,以示尊敬和酬謝。
冬至更是團圓節。國人最重家庭觀念,冬至節也是一家團圓的重要日子,全家族的人在這一天都會儘量趕回家中,吃一頓熱熱鬧鬧的團圓飯。北方的大部分地區都會吃餃子,冬至吃餃子是為了不忘醫聖張仲景。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不勝枚舉。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吃湯圓也是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餃子」「湯圓」等是冬至必備的食品,都意味著「團圓」「圓夢」「圓滿」。(文圖:米廣弘 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