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沂蒙「兵媽媽」朱呈鎔,擁軍沒有前方和後方,不分兵種和地域。一年365天,天天都是擁軍日。一聽「擁軍」兩個字,她就倍感親切。2月2日,她帶領裝有20噸水餃的車隊抵達武漢。
「兵媽媽」走進火神山
文 | 盧昱
這裡有我——「人民所需,使命必達」。
2月2日下午,朱呈鎔趕到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現場。920公裡的路途,14小時日夜兼程,這位來自沂蒙革命老區的「兵媽媽」看上去有些疲憊。她顧不得這些,一下車就迫不及待地找到軍區領導,請他安排戰士們協助卸車,讓他們儘快吃上熱乎乎的水餃。
「我得為他們做點什麼」
「我當時正在長白山擁軍,聽到電視裡播放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消息越突然,說明事態越緊急。」朱呈鎔說。
這在朱呈鎔的記憶中是少有的。她清楚,新建火神山醫院時,吃喝肯定面臨諸多不便,應該把食品公司的拿手活亮出來,送一批山東餃子,慰問第一批到達的解放軍官兵。
「戰士們這次肯定有一場硬仗要打。他們的生活保障怎麼辦,我得為他們做點什麼。」朱呈鎔一邊往老家趕,一邊聯繫生產。
由於春節放假,外地員工趕不回來,朱呈鎔就讓人挨個打電話先把本地員工叫回來。她的合作夥伴金鑼集團得知她要趕製水餃支援武漢,緊急調撥10噸上好的庫存肉過來打援手。「肉的問題解決了,可菜卻不好買了。我就聯繫人,買進白菜、蓮藕、芹菜、蘿蔔等共十噸菜。」朱呈鎔介紹道。
一切準備就緒,朱呈鎔帶著71名工人加班加點,挑燈夜戰,備料、調分類、包裝,一環扣一環……這一幹,三天三夜。累了,她就給大家鼓勁:「這些水餃是送給前線子弟兵的,大家再辛苦一下。」
1月31日,20噸水餃加工完成,速凍冷藏。
在趕製水餃的同時,朱呈鎔隨時關注著武漢的消息。她從新聞上了解到,到武漢的道路完全封鎖了,必須出具物資運輸通行證。
臨沂市婦聯幫助辦理了武漢通行證、介紹信,準備了消毒酒精、口罩,交給慰問車隊。2月1日,朱呈鎔順利拿到通行證。
緊接著又遇到了問題。「車輛很難找,因為防控疫情形勢嚴峻,很多物流公司都沒有開工,好不容易才找到願意去的物流公司。」朱呈鎔表示,為了能把水餃送到前線,她和家人商量:「我要到武漢去。」兒子隨即表態:「媽,我陪你去!」
2月1日下午4點,和兒子一起坐上為貨車引路的商務車。關上車門的那一刻,丈夫趙樹明塞給朱呈鎔一個蘋果,代表著一路平安的祝福。眼淚開始在朱呈鎔的眼睛裡打轉。
「一路上還算順利。我在出發前,把四個鹹菜疙瘩切絲炒了一下,路上好卷煎餅吃。」煎餅、鹹菜是朱呈鎔出門的標配。她對自己總這樣「摳門兒」。一位陪她擁軍的女企業家說:「每次擁軍她都會帶一個行李包。有次我偷偷打開一看,裡面只有煎餅和鹹菜。」
車隊到達安徽後,大車司機在服務區休息,朱呈鎔把準備好的煎餅分給大家吃。開吃前,一人分幾瓣蒜,大家以煎餅相碰助威,邊吃邊喊:「武漢加油!中國加油!」這一幕,恰巧被同去武漢送複合板的臨沂老鄉拍下,傳到網上。
「兵媽媽」慰問團接受部隊錦旗。
越是困難的地方,越有人民子弟兵
2月2日7時30分,朱呈鎔的車隊抵達武漢。
「沒想到你敢來這裡。這個非常時期能來看望戰士的,沂蒙人民是第一個!」看到朱呈鎔有些疲憊的樣子,工作人員既有驚訝,更有讚許。
簡單寒暄後,朱呈鎔趕忙招呼大家抬水餃。她帶去的不僅有水餃、餛飩、湯圓,還有一部分鞋墊。
來不及休息,朱呈鎔請求:「我要去火神山給戰士們送餃子。」
「不行,那裡太危險了。」首長回絕道。
「見不到他們我就放不下心,就算回去也睡不好覺。」朱呈鎔堅持道。
看到朱呈鎔如此真切,部隊首長終於答應協調。
2月2日下午3點左右,做好防護措施的朱呈鎔帶著100箱水餃來到火神山醫院。經過6天不間斷奮戰,火神山此時可收治病號。朱呈鎔身邊,不時有醫護人員抬著病號經過。
「短短幾天,一個現代化的醫院就建起來了。我在現場感受到我們國家真的強大了。」朱呈鎔說,「建這所醫院,戰士們受苦了。大冷天,他們住的是帳篷,吃的是方便麵,白天黑夜連軸轉。」
在簡短的交接儀式上,朱呈鎔對戰士們說:「作為沂蒙人,給你們帶來了餃子。我會把你們的精神、困難情況帶回老家,讓沂蒙人知道:越是困難的地方,越有人民子弟兵!」
來去匆匆,自武漢返回臨沂後,朱呈鎔和隊員們自行隔離了18天。她說:「我們比規定的隔離期延長了四天,不給政府添麻煩。」
這18天,只是朱呈鎔18年擁軍熱潮中一朵小浪花。「我爺爺是老紅軍,也是聽著老人家講故事成長起來的。他們那一代人都受了那麼多苦,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朱呈鎔說。
紅色沃土裡的成長曆程,讓朱呈鎔對部隊有著特殊感情。擁軍18年來,從「中國西口第一哨所」之稱的阿拉山口邊防哨所到西藏邊陲,從非典一線到抗旱打井,從黑瞎子島、鴨綠江畔、青藏高原到三沙市,她擁軍支前的足跡已經遍布大半個中國。
駐守在武漢火神山醫院的官兵們領到了來自沂蒙老區的水餃。
每年拿出企業30%的利潤擁軍
說起朱呈鎔與部隊的淵源,還要追溯到20多年前。1998年,45歲的朱呈鎔從臨沂市毛毯廠下崗,自謀職業的她從人力腳蹬三輪車運輸起步,發展創辦了集速凍食品加工、餐飲服務、連鎖服務於一體的集團化公司,而創辦公司的起點正是她的「軍人情結」。
1999年,朱呈鎔在平邑出差,看到山區一位老人正在砍山楂樹,詢問一番後,得知老人是位退役軍人,前些年大量種植的山楂賣不出去,只能忍痛砍樹。朱呈鎔不忍心看這位老兵難過,便出資將山楂全部收購。
為了不讓堆積如山的山楂爛掉、浪費掉,朱呈鎔決定加工成冰糖葫蘆售賣。她反覆試驗熬糖溫度,終於做出了既不粘牙又不苦的無核冰糖葫蘆。她還創新給糖葫蘆去核的地方填充了巧克力、果醬甚至熟牛肉,深受市場歡迎。
牛刀小試後,朱呈鎔決定大幹一場。她貸款租了一間房,開始創業,要強的她給自己的品牌取名「朱老大」。隨著「朱老大」糖葫蘆在全國的熱銷,朱呈鎔順勢開發新的產品——速凍水餃。
2000年冬,朱呈鎔到吉林考察速凍餃子生意。在帶著5噸餃子返程的路上,她的貨車遭遇翻車事故。正巧經過的一隊解放軍看到後,立刻下車幫忙救助。朱呈鎔說,從那時起她就打定主意,用中國人最愛吃的餃子,慰問為人民保衛家園的軍人們。
2001年3月,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朱呈鎔說,是沂蒙精神一直在推動著企業發展。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發生後,朱呈鎔從電視上看到有醫務工作者不幸感染犧牲時,身邊還放著一個尚未動筷子的盒飯,裡面連菜都沒有。此情此景,讓她難過極了。她當即決定,去小湯山送水餃給解放軍吃。「戰爭年代我們沂蒙老區人民擁軍支前,連死都不怕,現在又需要支前了,咱能不去嗎?」第二天,朱呈鎔備好五噸水餃奔赴小湯山醫院。
如今,朱呈鎔的企業已成為一家集速凍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現代標準化企業,擁有固定資產2000多萬元,年銷售收入達到數億元。
企業發展讓朱呈鎔的擁軍路更寬闊。她每年抽出二分之一的時間、拿出企業30%的利潤擁軍。十幾年來,她擁軍行程幾十萬公裡,送鞋墊8萬多雙,送水餃900多噸,做報告400餘場。她還積極安置退伍軍人,目前,公司接納的退伍軍人已佔全部員工的30%。
把沂蒙精神代代傳承下去
「一般人擁軍都是在建軍節前後,她擁軍沒有前方和後方,不分兵種和地域。一年365天,天天都是擁軍日。一聽到『擁軍』兩個字,她兩眼就放光。」對於妻子的擁軍事業,趙樹明打趣說。
最初,趙樹明說妻子「不正幹,放著企業不管,整天往外跑」,但2012年的一趟西藏之行,讓趙樹明觀念發生了轉變。在海拔4800多米的某哨所,他看到戰士們的臉是黑的,手指甲是平的,嘴唇凍得發紫,朱呈鎔作了一場40分鐘的報告,部隊官兵都哭了。「觸動很大,現在她擁軍我一般都會跟著。」趙樹明說。
「現在不光丈夫跟著我做,我親家也參與進來。」朱呈鎔說,部隊最鍛鍊人了。她將家族中的12個孩子送出去當兵,包括她的侄子、外甥,還有她自己的女兒。2019年,他們家獲評「全國最美家庭」。
為動員社會各方更多的力量加入擁軍隊伍,2009年11月,朱呈鎔籌集資金28萬餘元,成立山東省第一家擁軍優屬協會,現在會員已有200多人。她還發動大家送科技、送法律、送文化到軍營,開展「一幫一」「多幫一」活動,幫助軍烈屬脫貧致富。「我深深感到,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全社會擁軍的氛圍就會越來越濃厚。」
2016年,地處沂蒙山腹地的老紅嫂祖秀蓮家鄉——沂水縣院東頭鎮上小莊村,急需修建兩個攔水壩,但苦於沒有資金,當時朱呈鎔的公司正在興建新廠區,資金非常緊張,但她依然想方設法籌措資金,兩次共籌集35萬元,用於該村興修水壩和硬化鄉村山路。
同年,為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朱呈鎔帶上老紅軍黃洪瑞親手編制的一雙草鞋,發起了歷時8個多月的「草鞋傳」全國接力傳遞活動……從軍營到學校,從邊關哨卡到鄉鎮街道,從白山黑水到齊魯大地,行程26萬多公裡,足跡遍及24個省(市)。
「沂蒙精神蘊含著無窮力量。我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讓沂蒙精神代代傳承下去。」2017年,朱呈鎔籌資1800萬元,在自己的水餃廠建設了「紅嫂文化博物館」。博物館珍藏著「紅嫂」祖秀蓮使用過的扁擔和賣酒的酒簍,抗戰時期的地雷、槍炮,老紅嫂支前做軍鞋的鞋樣,支援前線的小推車,以及雷鋒於1960年1月8日親筆籤名送給遼陽縣兵役局政委餘新元的留念照片等300多件革命文物。2019年,博物館接待12萬人次參觀學習。
朱呈鎔說,她要把擁軍的路走得更寬一些。「我雖然不是最有錢的人,但我是最幸福的人。能在有生之年,盡己所能把沂蒙精神傳承下去,這是我最大的榮幸!」
來源:載於《中國退役軍人》雜誌2020年第3期,作者:盧昱
原標題:《【戰「疫」臉譜】「兵媽媽」走進火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