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孫立人以安徽省高考狀元的成績考取清華大學,在清華又以第一名的身份考上庚子賠款留美預科進入美國普度大學學習, 在苦讀一年即拿到土木工程學位後,孫立人心憂國內局勢,深思熟慮投筆從戎,進入美國維吉尼亞軍校學習,在學校德智體全面發展,以全校第三的成績畢業。維吉尼亞校長曾極為挽留孫立人留校執教,但孫立人以「祖國母親滿目瘡痍我那敢安心讀書」為由堅決辭謝恩師挽留,毅然回國。
孫立人不僅僅學習好,而且愛好廣泛,在清華時,孫立人是清華足球隊隊長和手球、棒球、排球隊丨隊長,在大三時率領校足球隊擊敗英國水手足球隊,引起巨大轟動,為了看他踢球,有人甚至專程從保定趕到北京,在當時颳起了一股足球旋風。
在第三屆遠東亞運會,孫立人以主力進攻後衛的角色帶領中國國家籃球隊,連克前三屆籃球冠軍隊菲律賓、日本,奪得1921年遠東運動會冠軍。
以上這些還不是他最牛的項目,他最溜的是帶兵打仗,論帶兵,他帶過的兵,國共兩黨都成哄搶之勢,國軍全軍大比武射擊比賽,他的兵拿下團體第一,個人前十又有七個是他的兵。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持續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傷亡30萬人。
8月24日,孫立人帶領部隊迅速趕往上海前線,與日軍血戰兩周,7次擊退了,強渡蘇州河的日軍,在虹口公園阻擊日寇的戰鬥中,孫立人身先士卒,冒著敵人鋪天蓋地的炮火,帶領官兵與敵人廝殺,部隊傷亡慘重,可謂「一寸山河一寸血」,儘管傷亡很大,但是他們沒有後退一步,始終用血肉之軀,抵擋敵人的飛機大炮。使該地成為,淞滬會戰中日軍傷亡最重之處。
而他親臨一線,身中13枚彈片,頭部腹部均受傷,肺部被打穿,昏迷三天不醒,被部下抬下火線,才救回一命。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2年2月,日軍經泰國對緬甸發起攻勢,深感「後院起火」的英軍苦於兵力不足,只得向中國求援。為鞏固邊疆,把敵人擋在國門外,「中國遠徵軍」這支擁有10萬精銳青年的軍事力量,由此組建。
日軍的進展很快,1942年3月8日,緬甸首都——仰光被攻克,敗退的英軍如潰決的洪水一般逃向印緬邊境。日軍也沒閒著,其下屬的第33師團兵分三路,於4月14日將逃往仁安羌的英緬第1師、英印第17師7000多號人包圍在了仁安羌。瘋狂的日軍步兵向著潰敗的英軍坦克不斷投擲反坦克武器。燃燒瓶、手榴彈,甚至是石塊。而擁有裝甲保護的英國車隊卻毫無鬥志,只是一心想跑路保命。當時的軍情十萬火急,英軍緬甸戰區總指揮斯利姆中將親自致電遠徵軍司令部,尋求中方幫助。
得知此事,孫立人將軍的新38師第113團迅速響應,全團1200名官兵乘坐汽車馳援。為保證軍事行動成功,孫立人親臨前線召開團營級軍官會議,研究對策。提出「我部兵力已不足千人,而敵有倭兵過萬,正面消耗必將是以卵擊石之舉。以我個人之見,當以夜襲為主,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方能取勝。」部隊決定利用夜幕的掩護,隱蔽渡河。在次日拂曉打日軍個措手不及。4月18日,第113團趕至拼牆河北岸,隨即與駐紮於此的日軍爆發激戰。孫立人親臨指揮一線,冷靜指揮,命令炮兵覆蓋式發射炮彈,炸得日寇人仰馬翻、鬼哭狼嚎。戰至凌晨,孫立人發現日軍在北岸的防線被撕的七零八落後,下令全師戰士上刺刀以最快的速度發起衝鋒,戰士們高呼著衝向日軍的陣地。經過一番血戰,19日正午時分,拼牆河一帶的日寇被盡數殲滅。
仁安羌一戰,第113團以不到千人兵力,擊潰日寇第33師團1.1萬人。日寇丟下1200多具屍體後,倉皇向南退去。7000多名英軍,還有500名為日軍所俘的記者、美國傳教士、戰俘都重獲了自由。
這一仗,不但振奮了國威,也使孫立人一舉成名。英皇喬治六世授予孫立人「帝國司令」勳章;羅斯福授予他「豐功」勳章,並稱讚「其智勇兼備將略超人之處,實足為盟軍楷模。」
隨後展開的滇緬反攻他更是指揮中國駐印軍以傷亡1.7萬人的代價擊斃擊傷日寇11萬人,打通滇緬公路與中國遠徵軍揮師芒友,取得滇緬戰役的完全勝利。其中日寇僅以損失數百人便橫掃東南亞盟軍,光英美俘虜就抓了十幾萬的代號為菊兵團(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徵)的日寇王牌十八師團被孫立人打的大規模補充了15次新兵,幾乎是全殲了3回,師團長田中新一被打的乘著小橡皮艇一個人逃跑,連師團官方信印都被孫立人繳獲,二戰史上日本王牌甲種師團被繳獲官方信印的唯此一例而已。
1945年9月7日,孫立人率軍進入廣州,接受日軍第二十三軍投降,並著手籌備建築新一軍印緬抗日陣亡將士公墓。新一軍一直有個不成文的慣例,仗打到哪兒,公墓就修到哪兒。為了建造新一軍公墓,孫立人曾三次乘坐軍用飛機盤旋於廣州上空,為公墓選址。新一軍公墓於1945年11月5日奠基並動工興建,孫立人命令600戰俘「以流汗報流血,以慰先烈於九泉。」1947年9月6日,孫立人特意趕赴廣州參加新一軍公墓的落成典禮,隨後,隨部隊撤往臺灣。
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逝世,讓人較為意外的是,孫立人的棺槨擺在地面,距今已經過去20餘年,一直沒有入土。直到後來,孫立人的後人應祖國邀請訪問大陸,面對記者的疑問,眾人才明白真相,原來孫立人臨終之前說:「不葬大陸,棺不入土。」孫立人誓要與舊日部下合葬一處,高風亮節、體恤將士的高貴品格由此可見一斑!
歷 史 人 物 簡 史
historical-figure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