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後期,人參種植由於經營放開而導致盲目發展,產量劇增的同時品質下降,整個人參行業良莠不齊、混亂無序。目前,我國的人參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第一,質量標準混亂,嚴重破壞市場秩序和消費者認同;第二,價格體系混亂,沒有公開透明的定價機制;第三,精深加工缺失,人參價值未能充分挖掘和廣泛應用;第四,行業集中度低,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缺失。
上述問題曾一度導致「人參賣出蘿蔔價」的悲劇在我國上演。在人參的醫療保健價值日漸被國際社會認同並成為國際市場中重要農貿產品的背景下,中國的人參產業卻逐漸陷入——「高產量、低產值」的困境,令人扼腕嘆息。
在國際市場上,我國人參產業在與韓國的競爭中也處於劣勢地位。作為最大的兩個人參生產國,中韓鮮參總產量之和約佔世界的95%,而韓國也是中國人參產業在世界範圍內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中國雖有人參產業大國之名,卻無人參產業強國之利,人參產量和產值存在巨大脫節。以2010年為例,全球人參產業的產值超過500億元,我國的人參產值為50-100億元,僅佔全球產值的10%-20%。而韓國人參的產量僅有我國10-15%,但產值卻是我國的近3.5倍。韓國人參產品原料的50%以上來自中國,其加工後以成本價格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賣到歐美、東南亞,同時大量返銷給中國,中國正淪為韓國人參產業的「原料產地」。
要打破我國人參產業的困境,就必須從規模化生產和交易模式創新方面大做文章。而在我國人參產業中,野生人參雖然價值最高,但瀕臨滅絕;而移山參、園參雖具備規模化生產的基礎,但使用價值和流通價值較低,並不被消費者廣泛認同;唯有野山參,無論從規模化生產的角度還是從價值認同的角度,都是探索流通模式創新的最佳品種。
所謂高麗參,實為中國參
以2010年為例,全球人參產業的產值超過500億元,我國的人參產值為50-100億元,僅佔全球產值的10%-20%。而韓國人參的產量僅有我國10-15%,但產值卻是我國的近3.5倍。韓國人參產品原料的50%以上來自中國,其加工後以成本價格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賣到歐美、東南亞,同時大量返銷給中國,中國正淪為韓國人參產業的「原料產地」。
早在2008年,吉林省人參商會會長丁維連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指出,「1公斤中國紅參的價格為12美元~20美元,而1公斤高麗紅參的價格為120~200美元。長白山人參與高麗參的價格相差至少10倍。」而且,2008年,吉林省人參種植面積7000萬平方米,年產鮮參2萬多噸,鮮參產值4億元~5億元。吉林省人參的出口量是韓國出口量的20多倍,出口創匯額卻只有韓國的1/10。
更值得一提的是,坊間傳聞,相比於韓國所謂之高麗參,中國長白山人參在抗癌效果方面更為突出,而且韓國人參原料的不足,不得不大量進口;有行業人士指出韓國人參產品的原料有30%來自長白山人參。
如此差距,原因何在?韓國人參產量雖然遠遠不如中國,但是卻通過全方位發展,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績。其一,韓國政府大力支持參加工企業的發展,積極鼓勵人參產業聯合做大做強,其主要人參企業和品牌也具有很濃厚的政府背景。其二,韓國針對人參產業發展出臺相關政策法規,規定市場進入標準;其三,大力支持參農,提供資金、技術、產銷等全方位一條龍服務;其四,政企密切合作,強化高麗參品牌宣傳,提高人參深加工技術等。
正如多年來韓國政、商、學界刻意包裝韓國為人參「發源地」和「宗主國」,儘管其人參產量遠不及中國高,應用歷史中國也遠不如中國悠久;甚至追溯起來,韓國人參本源於吉林人參,從品質上也沒有太大差別。但其整個產業的發展完全形成通力合作,一致行動的模式。
古語講: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眾所周知,中國是人參產量的大國,而且歷史悠久,應用廣泛,而我國的人參產業深化發展才剛剛起步,客觀事實讓國際競爭對手已經警覺並提前行動。對比韓國人參產業發展之道,反思中國產業發展現狀。不能不為中國人參產業的深化發展敲響警鐘。中國人參產業的深化發展之路可以說是「路漫漫其修遠兮」,深化發展依舊任重而道遠。
高麗參的「中國攻略」
其一,韓國政府大力支持參加工企業的發展,積極鼓勵人參產業聯合做大做強,其主要人參企業和品牌也具有很濃厚的政府背景。其二,韓國針對人參產業發展出臺相關政策法規,規定市場進入標準;其三,大力支持參農,提供資金、技術、產銷等全方位一條龍服務;其四,政企密切合作,強化高麗參品牌宣傳,提高人參深加工技術等。
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初期,韓國即開始系統地發動中國參農大量種植人參,並訂立收購合同。而到了80年代末期履行合同時,相關國際利益集團以所謂重金屬、農殘超標為由,拒收人參,導致市場價格波動。隨即,他們大量瘋狂收購,並故技重施,再次高價勸說參農大量。令人震驚的是,97年相關利益集團以儲備充足為由開出了比第一次更低的價格。在國外相關利益集團的操控下,本世紀初中國人參產業遭遇了「蘿蔔價」的尷尬。
數據顯示,以2010年為例,全球人參產業的產值超過500億元,我國的人參產值為50-100億元,僅佔全球產值的10%-20%。而韓國人參的產量僅有我國10-15%,但產值卻是我國的近3.5倍。韓國人參產品原料的50%以上來自中國,其加工後以成本價格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賣到歐美、東南亞,同時大量返銷給中國,中國正淪為韓國人參產業的「原料產地」。
在國外,韓國T&G籤合同栽培的原料人參由韓國T&G負責收購、加工和銷售。一般原料人參沒有法定批發市場等制度化的市場,只是通過產地收集商、中介人等進行包田買賣或韓國錦山水參中心等市場上自覺交易的流通結構。韓國T&G的紅參及紅參產品的國內流通依賴於韓國T&G指定的代理店,在香港的海外流通,設立香港有限公司當地法人,通過該法人統一進口,供應給當地批發商以及東南亞市場。在其他地區通過當地進口代理商,向各個代理店供應產品。
目前,中國內的流通內容或價格形成都在極其不透明的狀態下進行,在包裝、標準化、計量單位等方面還沒有脫離以前的流通慣例,因此導致了流通的非效率性和費用的增大。
稿源:中國網
作者:編輯:胡武龍
相關報導
江西文明網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