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參產業困境:正淪為韓國原料產地

2020-12-20 中國發展門戶網

揭秘高麗參:

人參產業的中國困境與高麗參的中國攻略

上世紀80年代後期,人參種植由於經營放開而導致盲目發展,產量劇增的同時品質下降,整個人參行業良莠不齊、混亂無序。目前,我國的人參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第一,質量標準混亂,嚴重破壞市場秩序和消費者認同;第二,價格體系混亂,沒有公開透明的定價機制;第三,精深加工缺失,人參價值未能充分挖掘和廣泛應用;第四,行業集中度低,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缺失。

上述問題曾一度導致「人參賣出蘿蔔價」的悲劇在我國上演。在人參的醫療保健價值日漸被國際社會認同並成為國際市場中重要農貿產品的背景下,中國的人參產業卻逐漸陷入——「高產量、低產值」的困境,令人扼腕嘆息。

在國際市場上,我國人參產業在與韓國的競爭中也處於劣勢地位。作為最大的兩個人參生產國,中韓鮮參總產量之和約佔世界的95%,而韓國也是中國人參產業在世界範圍內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中國雖有人參產業大國之名,卻無人參產業強國之利,人參產量和產值存在巨大脫節。以2010年為例,全球人參產業的產值超過500億元,我國的人參產值為50-100億元,僅佔全球產值的10%-20%。而韓國人參的產量僅有我國10-15%,但產值卻是我國的近3.5倍。韓國人參產品原料的50%以上來自中國,其加工後以成本價格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賣到歐美、東南亞,同時大量返銷給中國,中國正淪為韓國人參產業的「原料產地」。

要打破我國人參產業的困境,就必須從規模化生產和交易模式創新方面大做文章。而在我國人參產業中,野生人參雖然價值最高,但瀕臨滅絕;而移山參、園參雖具備規模化生產的基礎,但使用價值和流通價值較低,並不被消費者廣泛認同;唯有野山參,無論從規模化生產的角度還是從價值認同的角度,都是探索流通模式創新的最佳品種。

所謂高麗參,實為中國參

以2010年為例,全球人參產業的產值超過500億元,我國的人參產值為50-100億元,僅佔全球產值的10%-20%。而韓國人參的產量僅有我國10-15%,但產值卻是我國的近3.5倍。韓國人參產品原料的50%以上來自中國,其加工後以成本價格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賣到歐美、東南亞,同時大量返銷給中國,中國正淪為韓國人參產業的「原料產地」。

早在2008年,吉林省人參商會會長丁維連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指出,「1公斤中國紅參的價格為12美元~20美元,而1公斤高麗紅參的價格為120~200美元。長白山人參與高麗參的價格相差至少10倍。」而且,2008年,吉林省人參種植面積7000萬平方米,年產鮮參2萬多噸,鮮參產值4億元~5億元。吉林省人參的出口量是韓國出口量的20多倍,出口創匯額卻只有韓國的1/10。

更值得一提的是,坊間傳聞,相比於韓國所謂之高麗參,中國長白山人參在抗癌效果方面更為突出,而且韓國人參原料的不足,不得不大量進口;有行業人士指出韓國人參產品的原料有30%來自長白山人參。

如此差距,原因何在?韓國人參產量雖然遠遠不如中國,但是卻通過全方位發展,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績。其一,韓國政府大力支持參加工企業的發展,積極鼓勵人參產業聯合做大做強,其主要人參企業和品牌也具有很濃厚的政府背景。其二,韓國針對人參產業發展出臺相關政策法規,規定市場進入標準;其三,大力支持參農,提供資金、技術、產銷等全方位一條龍服務;其四,政企密切合作,強化高麗參品牌宣傳,提高人參深加工技術等。

正如多年來韓國政、商、學界刻意包裝韓國為人參「發源地」和「宗主國」,儘管其人參產量遠不及中國高,應用歷史中國也遠不如中國悠久;甚至追溯起來,韓國人參本源於吉林人參,從品質上也沒有太大差別。但其整個產業的發展完全形成通力合作,一致行動的模式。

古語講: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眾所周知,中國是人參產量的大國,而且歷史悠久,應用廣泛,而我國的人參產業深化發展才剛剛起步,客觀事實讓國際競爭對手已經警覺並提前行動。對比韓國人參產業發展之道,反思中國產業發展現狀。不能不為中國人參產業的深化發展敲響警鐘。中國人參產業的深化發展之路可以說是「路漫漫其修遠兮」,深化發展依舊任重而道遠。

高麗參的「中國攻略」

其一,韓國政府大力支持參加工企業的發展,積極鼓勵人參產業聯合做大做強,其主要人參企業和品牌也具有很濃厚的政府背景。其二,韓國針對人參產業發展出臺相關政策法規,規定市場進入標準;其三,大力支持參農,提供資金、技術、產銷等全方位一條龍服務;其四,政企密切合作,強化高麗參品牌宣傳,提高人參深加工技術等。

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初期,韓國即開始系統地發動中國參農大量種植人參,並訂立收購合同。而到了80年代末期履行合同時,相關國際利益集團以所謂重金屬、農殘超標為由,拒收人參,導致市場價格波動。隨即,他們大量瘋狂收購,並故技重施,再次高價勸說參農大量。令人震驚的是,97年相關利益集團以儲備充足為由開出了比第一次更低的價格。在國外相關利益集團的操控下,本世紀初中國人參產業遭遇了「蘿蔔價」的尷尬。

數據顯示,以2010年為例,全球人參產業的產值超過500億元,我國的人參產值為50-100億元,僅佔全球產值的10%-20%。而韓國人參的產量僅有我國10-15%,但產值卻是我國的近3.5倍。韓國人參產品原料的50%以上來自中國,其加工後以成本價格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賣到歐美、東南亞,同時大量返銷給中國,中國正淪為韓國人參產業的「原料產地」。

在國外,韓國T&G籤合同栽培的原料人參由韓國T&G負責收購、加工和銷售。一般原料人參沒有法定批發市場等制度化的市場,只是通過產地收集商、中介人等進行包田買賣或韓國錦山水參中心等市場上自覺交易的流通結構。韓國T&G的紅參及紅參產品的國內流通依賴於韓國T&G指定的代理店,在香港的海外流通,設立香港有限公司當地法人,通過該法人統一進口,供應給當地批發商以及東南亞市場。在其他地區通過當地進口代理商,向各個代理店供應產品。

目前,中國內的流通內容或價格形成都在極其不透明的狀態下進行,在包裝、標準化、計量單位等方面還沒有脫離以前的流通慣例,因此導致了流通的非效率性和費用的增大。

相關焦點

  • 揭秘高麗參:人參產業的中國困境與高麗參的中國攻略
    在人參的醫療保健價值日漸被國際社會認同並成為國際市場中重要農貿產品的背景下,中國的人參產業卻逐漸陷入——「高產量、低產值」的困境,令人扼腕嘆息。  在國際市場上,我國人參產業在與韓國的競爭中也處於劣勢地位。作為最大的兩個人參生產國,中韓鮮參總產量之和約佔世界的95%,而韓國也是中國人參產業在世界範圍內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 韓國並非人參最佳產地
    很多人喜歡看韓劇,而一部部大熱的韓劇中常會出現一款似乎深受韓國人民喜愛的食物——紅參。一些去韓國旅遊的外國遊客也總是會買點紅參作為伴手禮帶回去,還美其名曰「強身健體良藥」。    其實,紅參並非人參的一個品種。
  • 韓國人參產業的現狀 市場調研報告精選
    人參產業佔韓國整個農業產值比重的118% , 2004年人參產值達到51681億元韓幣,出口額達到8900 萬美元, 佔農產品出口額的511% ,是對韓國農業經濟貢獻很大的主要農作物。生產現狀韓國高麗人參栽培總面積約1000公頃。其特點是:平地栽參,人工施肥,栽培期只移植1次,質量好。
  • 韓國人參產業規模可達120億元!養生意識增強,帶動人參產品受關注
    在韓國,人參收穫有「六年苦等,一朝功成」的說法。經過長達六年生長而成的六年根人參營養成分最為充足,商品價值也更高。一位當地的參農表示,近幾年韓國颱風天氣不多,降水量也適中,儘管遭遇了幾次酷暑,不過總體來看今年採收的這茬六年根人參收成很不錯。
  • 中國人參為何不抵韓國參
    每年9-10月份是人參產銷的「黃金季節」,人參成為國內外業界人士關注的焦點。人參是百草之王,吉林人參聞名遐邇,然而在國際市場上,中國人參與韓國高麗參卻是冰火兩重天:前者產量佔世界70%以上,出口佔70%-80%,但產值不到世界人參總產值的4%;後者年產值是中國6倍之多,並大舉向中國進軍。
  • 高麗參為什麼都喜歡買產地是韓國的?
    人參的產地因為品種的不同而有很大區別,其中韓劇中經常出現的高麗參則是以韓國產為好,那麼為什麼大家都熱衷於購買原產於韓國的高麗參呢?今天元力參堂帶你探尋答案。高麗參的產地不同高麗參是指產地,國產的不叫高麗參,是長白山人參,或者叫別的名字,產於韓國的高麗參,很多高麗參都是長白山人參包裝而成。生長周期不同真的高麗參是選用生長6年的人參炮製而成的,有白參和紅參兩種,但通常高麗參是指紅參。
  • 中國人參差在哪兒?產量第一,價格只有韓國高麗參的1/10
    毋庸置疑的是,高麗參作為補品,早已成為韓國的一張名片。根據韓國人參公社數據顯示,韓國人參年總產量超過兩萬噸,2019年,韓國人參產業市場規模達2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20億元,出口額突破2億美元大關,其產值是我國人參的10倍。
  • 中國人參被韓國「搶」了
    一邊是韓國企業從中國大量購買人參原料(韓國人參產量少),加工後以成本價格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賣到歐美、東南亞,同時大量返銷給中國,一邊是韓國政府、商界、學術界刻意包裝韓國為人參「發源地」和「宗主國」。 韓國聯合通訊社報導稱:「中國試圖通過推出『長白山人參』成為人參宗主國。對此,韓國以高麗參的品牌對中國市場進行反擊。」
  • 中國人參差在哪兒?產量第一,價格為何只有韓國高麗參1/10
    毋庸置疑的是,高麗參作為補品,早已成為韓國的一張名片。根據韓國人參公社數據顯示,韓國人參年總產量超過兩萬噸,2019年,韓國人參產業市場規模達2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20億元,出口額突破2億美元大關,其產值是我國人參的10倍。
  • 萬良長白山人參市場構建國家級人參產銷平臺
    萬良長白山人參市場發起人之一、長春新宇製藥公司董事長楊新宇表示,正通過新建擴建、升級改造、技術引進、規範運營,打造以長白山人參為主、其他長白山山珍產品為輔的全國性產銷平臺。預計到2020年,該市場總投資將達到100億元。同時,積極打造人參產業千億產值,爭取實現毛利100億元。
  • 人參市場之爭:物美價廉中國參為何不敵價格高昂韓國參?
    那麼,問題來了,我國作為人參主產國,為何是韓國人參品牌和東阿阿膠合作?從國內的人參市場來說,韓國人參似乎更受歡迎。中國人去韓國旅遊,必帶的一樣產品就是韓國人參。那麼,隨著國人生活水平提高和對健康的重視,我國巨大的人參市場潛力(預估到2025年將達339.53億元),就要被韓國參企搶走了嗎?
  • 市場規模120億,價格是中國人參10倍:韓國高麗參到底強在哪兒?
    毋庸置疑的是,高麗參作為補品,早已成為韓國的一張名片。 根據韓國人參公社數據顯示,韓國人參年總產量超過兩萬噸,2019年,韓國人參產業市場規模達2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20億元,出口額突破2億美元大關,其產值是我國人參的10倍。
  • [陳慶][荷花池藥市]人參能否成為中藥界的「恆大」~
    韓國人參產業的球星球員,毫無疑問為正官庄,根據前兩篇文章中筆者羅列出的調研數據,大家也可以看出正官庄在韓國基本上「獨步武林,無人能出其右」。而且正官庄這位「球星」,是真真正正的國際巨星(可以看看前兩篇文章中的國際貿易數據)。         我國人參產業,也有幾位「球員」比較引人注意,他們分別是益盛藥業、紫鑫藥業以及康美新開河藥業。
  • 2020年全球人參貿易行業市場現狀與競爭格局分析 中國韓國是人參產...
    產於中國東北的叫「關東人參」或長白山人參、吉林人參;產於朝鮮、韓國的叫「高麗參」;產於美國北部和加拿大的叫「西洋參」,其皂苷種類和人參略有差異。韓國「高麗參」的栽培種植主產區主要集中在韓國的錦山、扶餘、忠南、慶北等地,人參產業在韓國農業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被視為韓國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
  • 韓國人參一年出產三千噸 "皇家珍品"淪為胡蘿蔔
    初到日本的人常常會被超市裡「人參」賣一百日元一袋的標牌雷得外焦裡嫩——人參啊,那在我國古代是被稱作可以吊命的神藥,怎麼可能這個賣法?要知道一百日元才合人民幣不到十塊錢呢。這當然是一個誤會,日語中「人參」的含義是胡蘿蔔而已。
  • 韓國人參巨頭布局中國
    作為吉林省的特色產業,2011年人參產業實現產值133億元人民幣。但是,和韓國人參熱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國內目前還沒有形成全國口碑的人參品牌。來自吉林省質監局的數據顯示,吉林省人參年出口量約是韓國的20倍,但出口創匯額僅為韓國的1/20。
  • 東阿阿膠與韓國人參合作,瞄準的是1600億保健品市場
    11月26日,東阿阿膠與韓國人參公社(正官庄)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渠道、原料、研發、生產、營銷等方面展開進一步戰略合作。東阿阿膠是央企華潤醫藥集團所屬上市公司,中華老字號品牌。公司主要產品為九朝貢膠、東阿阿膠塊、複方阿膠漿、桃花姬阿膠糕、真顏阿膠糕。2017年公司實現收入73.7億元,同比增長16.7%。
  • 韓國人參公社新品種高麗參育成!強勢賦能旗下健康產業發展
    近日,旗下擁有「天豐」、「連豐」、「金豐」等20多個自研品種的韓國人參公社(以下簡稱「KGC」)成功研發全新高麗參品種——「仙明」!據了解,此次培育的新品種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時擁有巨大優勢,並能賦能旗下正官庄等品牌,幫助其在多變的行業局勢中實現高速發展。
  • 吉林人參,向著千億元產業進發
    這些企業的從業人員素質、加工條件、工藝設備參差不齊,產品同質化嚴重且各自為戰,缺乏像韓國「正官庄」那樣出口量佔全國80%、出口額超億美元的國際知名品牌。 今年1月末,「長白山人參」巨幅廣告牌已經在北京首都機場T2航站樓國內出發通廊黃金位置刊出。3月1日起,「長白山人參」品牌宣傳廣告在中央電視臺正式播出。 為加快人參品牌整合步伐,我省正集中力量打造「長白山人參」品牌。
  • 中國人參賣「蘿蔔價」 為韓國參1/15(圖)
    吉林人參產業化發展之路該怎麼走?「東北三件寶,人參、貂皮、鹿茸角。」吉林人參聞名遐邇,然而與韓國高麗參在國際市場的局面相比卻是冰火兩重天:前者佔世界人參產量近半,賣的卻是「蘿蔔價」,鮮園參每千克20元上下;後者鮮園參每千克300元以上,年產值是我國6倍之多,並大舉向我國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