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辛格說過這樣一句話:
「你最後一個動作,才是真正的增肌動作。」
還有一個大佬也說過一個類似的技巧:
「我做到舉不動的時候,才開始數數。」
這些說法,其實都指向了一個訓練指標,就是肌肉力竭。我們一直認為,肌肉不力竭,健身效果差。
但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要知道什麼叫肌肉力竭?
力竭這個詞,其實很容易力竭,就是肌肉練到沒有力氣了,就算是肌肉力竭。
但是如何判斷肌肉力竭呢?總的來說肌肉力竭有兩種形式。
每組力竭比如我們練臥推的時候,推了10次動作還算是標準,但是推到11次的時候,動作就變形了。
一般來說,我們把第10次就成為臥推每組力竭。
定義就是,當動作不能標準執行的時候,就算是每組力竭。
全組力竭而全組力竭,也叫最終力竭,很多人沒聽過、也沒經歷過,其實這個一般玩家一輩子都體會不到。
全組力竭,就是指整體訓練下來,肌肉完全沒有力氣的感覺。
比如我以前練胸肌,練到一定程度以後,感覺不到胸肌的存在了,怎麼擠都擠不起來,像一灘爛泥一樣。
這種程度就叫全組力竭,也叫最終力竭。
為啥肌肉力竭有利於增肌?
傳統觀念認為,無論是每組力竭,還是全組力竭,都有利於增肌。
今天我不是來反駁它,這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每組力竭,意味著肌肉疲勞程度我們都知道增肌訓練,訓練本身要對肌肉產生破壞,然後才能完成增肌。
那麼想要對肌肉產生破壞,除了重量這個因素以外,肌肉越疲勞,肌肉纖維彈性就越差。
所以小重量訓練,一般追求的就是每組力竭,也就是肌肉疲勞程度越高,肌肉纖維就越容易撕裂。
一般像手臂、肩膀、小腿這些小肌群的訓練,通常會採用每組力竭。
全組力竭,意味著肌肉代謝壓力全組力竭,普通玩家進行這種訓練,其實大部分恢復不過來,但是有一類人可以,那就是藥物玩家。
全組力竭,意味著肌肉張力的消失,同時也以為這肌肉整體疲勞程度的最大化。
這種方式肌肉不見得會撕裂更多,但是肌肉代謝缺口卻很大。
所以利用代謝增肌的藥物玩家,一般會追求全組力竭。
但很多人沒發現肌肉力竭的弊端
聽完上面說的,很多人躍躍欲試,覺得以前健身效果差,就是因為肌肉沒有力竭的原因。
其實整體訓練來說,追求力竭反而是低效行為,尤其對於自然玩家來說更是如此。
自然健身玩家採用的是張力增肌,簡單來說,就是重量為主,一定程度內重量越大,增肌效果越好。
但是假如你用了力竭練法。
首先你受傷風險很高有統計數據表明,健美玩家的受傷風險遠遠大於力量舉玩家,這一下子讓很多人納悶了。
為啥力量舉整那種1-5RM的大重量沒事,倒反而健美8-12RM的中等重量更容易受傷呢?
這裡面有一項重要原因就是「力竭」。
絕大部分人都聽過「力竭」,但是最後一次動作,為了追求最高收益,往往會竭盡所能衝最後一次動作,而這最後一次,也是最容易受傷的一次。
所以追求安全的健身玩家,最後一次動作,沒必要做。
其次重量上不去我之前講過「疲勞練法」和「負荷練法」,其中說了,力竭是疲勞練法。
疲勞練法的話,會讓你的負重能力無法突破。
比如說我深蹲正式第一組是120公斤,如果沒有疲勞練法,你第二組還可以蹲120公斤。
但是用了力竭的話,你第二組就要降低重量。
你整體容量可能不會變化,但是單次的訓練負荷就降低了,那麼自然健身玩家來說,你的肌肉張力下降了,增肌效果也就變差了。
最後是恢復不過來最後是針對全組力竭或者叫最終力竭來說的。
有些人平時訓練,也追求最終力竭,比如練背60組(我真的這樣玩過)。
這種練法,基本上就練傷了,很難恢復過來,追求最終力竭的方式,不適合推拉腿計劃,只適合五分化練法。
此外,如果沒有外掛加持和大量蛋白質供應的話,你的肌肉非但不能完成增長,反而可能會退化。
所以沒必要追求全組力竭,每個部位20組就已經很多了。
這裡要道個歉,之前我也鼓吹過力竭,但那個時候的訓練強度、重量都比較低,所以通過力竭來提高訓練刺激也是可以的,受傷機率也不會很高。
但是如果你要突破、或者整體負荷強度比較高的話,儘量不要練到肌肉力竭。
#百裡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