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中醫是「神」傳給人類的!

2021-02-12 天人合一885

天人合一885

只為直接通過圖片,語音,文字,視頻或者間接傳遞心中的宇宙之愛,驚醒更多人的靈魂,覺醒更多人的生命,引領更多人回歸真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為光輝燦爛的朝代,尤其是唐太宗的貞觀之治。

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大醫學家孫思邈為其鉅作《千金要方》寫序時,開宗明義闡明了醫道的創始和醫道的傳承。

孫思邈說:「黃帝受命,創製九針,與方士岐伯、雷公之倫,備論經脈,旁通問難,詳究義理,以為經論,故後世可得依而暢焉。……春秋之際,良醫和緩,六國之時,則有扁鵲,漢有倉公,仲景,魏有華佗,並皆探賾索隱,窮幽洞微。」

孫思邈說明了醫道是創始於黃帝、岐伯與雷公,而後世醫道的傳承者有春秋的醫和、醫緩,戰國的扁鵲,漢朝的倉公、張仲景與華佗。

本文將以下列三個論點來探討:

(1)中醫根源於黃帝的醫道,而黃帝的醫道來源於「上帝」。

(2)中醫是「道家醫學」。

(3)中國古代的中醫是相當發達的。

中醫,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

中醫,即相對西醫而言。在西方醫學沒有流入中國以前,中醫基本不叫中醫這個名字,而是有獨特且內涵豐富的稱謂。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

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

這種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黃老道家的典籍——《黃帝內經》,它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也是我國醫學寶庫中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

同時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

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後來的中醫學和養生學則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

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

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

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藥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

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

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誌著中藥藥理學沒落。

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鑑》。

 1 中醫根源於黃帝的醫道,而黃帝的醫道來源於「上帝」。

《黃帝內經》是歷代醫家所公認的聖經,其內有許多篇章敘述醫道的根源與傳承:

(1)醫道根源於上帝。

(2)醫道傳承的順序:

上帝→先師→岐伯→黃帝→雷公。

岐伯是黃帝的老師(黃帝稱其為天師),岐伯多次談到他的老師(先師),而岐伯的老師則是師承上帝。

所以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

上帝是天界的皇帝(主宰者),經文中沒有詳細說明,或許也是秘中之秘。

在《素問 六節藏象論》中,帝曰:「餘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

大多數篇章(112篇)是黃帝請問天師岐伯的問答經文,《素問》後幾篇從《著至教論》到《解精微論》是黃帝教誨雷公的經文,

另有些經文是黃帝問醫學於伯高(太師)、少俞、少師、鬼臾區,有少數經文沒有對話。

另有《黃帝外經》,即《外經微言》(傳於清代《陳士鐸醫書》中),是岐伯回答伯高、鬼臾區、雷公、少師、容成、鳥師等黃帝其他臣子的醫學問答錄。

在《外經微言 陰陽顛倒篇》中,帝曰:「俞哉,載之《外經》,傳示臣工,使共聞至道,同遊於無級之野也。」

所以《黃帝內經》是黃帝與岐伯及其他臣子的對話,而《黃帝外經》則是岐伯與黃帝其他臣子的對話,兩者是有區別的。

「醫道」之名首見於《素問 著至教論》,黃帝問雷公是否能通曉醫道?

雷公回答說能背誦也能了解一些,但是不能融會貫通。

黃帝就告訴雷公醫道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並傳授醫道予雷公。

帝曰:「善。無失之,此皆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後世,可以為寶」。

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

《靈樞 禁服》描述黃帝傳醫道給雷公(醫道傳承)的儀式,是非常莊嚴隆重的,必須行割臂歃血之盟:

①齋宿三日。

②正陽受盟。

③入齋室,雷公割臂歃血為盟。

④黃帝祝曰:「今日正陽,歃血傳方,有敢背此言者,必受其殃。」

⑤雷公再拜曰:「細子受之。」黃帝乃左握其手,右受之書,曰:「慎之慎之,吾為子言之。」

「口傳心授」是道家的一種秘傳方法,鮮為外人所知,是師父將經文的「心法」傳給弟子的方式。

心法是最為關鍵的部分,不知心法,即使知道經文也不知如何使用。

《黃帝內經》有關口傳心授的記載如下:

①《靈樞 口問》有「口傳」的記載:

黃帝閒居,闢左右而問於岐伯曰:「餘已聞九針之經,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願得口問。」

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口傳也。」

②《靈樞 師傳》有「心藏」(心授)的記載:

黃帝曰:「餘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於方。餘願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於後世,無所終時,可得聞乎?」

王勃是唐朝初年人(有名的《滕王閣序》是其作品),曹元是王勃的好友,當時住在長安。

根據《新唐書 王勃傳》,王勃與曹元交友,從曹元學習許多醫學的秘術。

所以才在《黃帝八十一難經》的序文中透露醫道傳承的譜序:

岐伯→黃帝→歷九師→伊尹→商湯→歷六師→姜太公→文王→歷九師→醫和→歷六師→扁鵲→歷九師→華佗→歷六師→黃公→曹元。

《黃帝內經》是以「陰陽五行」解釋人體醫學之理,稱其為醫道,為治病、養生的聖經。

老子《道德經》是以「道」為中心,解釋宇宙運行之理,為道家修煉的聖經。

兩者共同構成「道家」的核心。

依照道家的層次,下層是卜卦看風水(屬小道),中層是治病(屬醫道),上層是修煉(屬大道)。

古代修道的人大都兼修醫術,因為醫道與修煉原理是相通的;

此外,行醫不僅可以濟世救人,還可積德行善。

古代著名醫家修道的相當多,有葛洪、陶弘景、楊玄操、楊上善、孫思邈、王冰、王懷隱、劉完素、馬丹陽、崔嘉彥、李時珍、孫一奎、張景嶽、傅青主、陳士鐸等。

也因為修煉更能參透天、地、人之理,因而締造出偉大的醫學成就。

治病是治「已病」,能力更高的(上工)治「未病」;

而養生則是使人長壽,是進入修煉的必要階段。

《素問.上古天真論》對道家的養生,有下列兩個要點:

① 養生之道:陰陽調和、形神並重。

人體是由形體(有形)與元神(無形)所構成的,養生必須形與神並重。

道家的原理是陰陽,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德經 四十二章》)

人體亦由陰陽組成,養生是要使人體的陰陽調和。

所以《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② 養生之道:精神內守、清心少欲。

道家稱形體為「臭皮囊」,是後天得到的;

而道家養生的精髓是要保有先天的真氣,養生首重精神的修養(清心少欲,重德守真)。

所以《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道家修煉是要修成真人,其修煉的要旨是「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

通過修煉,將有形的「精」轉化成更高能量無形的物質(「氣」、「神」、「虛」),也就是將「有形」轉變成「無形」。

《素問 上古天真論》具體描述道家修煉得道的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煉虛合道就可以修成真人,真人是與道合一的。

莊子曰:「道者,……生天生地。……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南華經 大宗師》)

天地為道所生,而真人則與道合同,所以真人能掌握天地,壽命更超過天地,長生而不滅。

真人因為能與道合一,所以能修煉成「無形」之體,有「無形」之體就不會有「有形」之患,所以無病無痛,不生不化,而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

相傳黃帝拜見廣成子(為道家真人)於崆峒山,廣成子授予《陰符經》(為修道之法),後黃帝潛心修道,於一百二十歲時,得道成仙,乘龍白日升天。

黃帝是中國歷史上修道得道升天的第一人,所以被尊為道家的始祖,與老子並稱「黃老」。

古代許多著名的醫家是修道的,就是因為道家有完整的治病、養生、修煉原理,而經由修煉可以修出特異功能,因此展現出許多的「神跡」,其中最為人稱道的「神醫」是扁鵲與華佗。

① 扁鵲的「洞垣之術」:

明代孫一奎在《醫旨緒餘》中論述三焦是無形時,就提出扁鵲和華佗的特異功能作為證據。

當時醫界流行南宋陳無擇的「三焦如手掌大」的「三焦有形說」。

孫一奎就提出反證,舉出歷史記載扁鵲有「洞垣之術」(隔牆看人臟腑),為何扁鵲不說三焦如手掌大,反而說三焦是「無形之氣」呢?

② 華佗的「神目」:

孫一奎又引用何一陽(仙姑)所言說:「世傳華佗神目,置人裸形於日中,洞見其臟腑,是以象圖,俾後人準之,為論治規範。三國時殺人亦不少,華佗之醫,不可謂無精思,豈有三焦如是乃遺而不之載哉?」

華佗也有如扁鵲般透視臟腑的能力,三國戰亂,殺人很多,如真有三焦如手掌大,華佗一定會說出,並畫在《內照圖》中。

為何華佗也與扁鵲相同,說三焦是無形的呢?

《列子》(戰國列禦寇所著,列子為道家真人)曾記載扁鵲的「換心術」,兩個活人(公扈、齊嬰)互相交換心臟。

但是換心成功後,兩人走錯家門,公扈回到齊嬰的家,齊嬰回到公扈的家,引來紛爭,告到官府,後來扁鵲告訴其中的原委。

《三國志》與《後漢書》都有記載華佗做腹部手術的「神跡」,先用麻沸散麻醉病人,然後剖腹、切腸、取腫瘤(積聚),後縫合、塗以神膏。

金代張元素(潔古老人)曾經跟張吉甫(蘭泉老人)講述他有一個奇特的夢。

有天晚上張元素在睡夢中,有人用斧頭、鑿子將他的心竅打開,然後放進書好幾卷,看到書名是《內經主治備要》,然後突然驚醒,覺得心口很痛,認為是不吉利的事情,所以不敢告訴其他人。

但是從此之後張元素心目洞徹(一種特異功能,包括他心通與天目),完全通曉黃帝、岐伯與扁鵲的學問,並首創中藥的升降浮沉與歸經。

這是後來張吉甫為張元素所著《醫學啟源》寫序時透露出來的。

結 語

古代的大醫學家治病有「神跡」,是因為中醫是神傳文化。

「神傳文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醫道有形的醫理(文字)是神(上帝)所傳的,

(2)醫道無形的內涵則反映出修煉的「神跡」(特異功能),

因為中醫是「道家醫學」,而道家從治病、養生到修煉都是以「道」來一以貫之的。

經由岐伯及其先師,黃帝受醫道於上帝,後又受《陰符經》於廣成子而修煉得道,這就是中醫是神傳文化最好的明證。

現代中醫所繼承的只是皮毛(藥方與經驗),反而把中醫精華的東西(醫道)視為迷信,所以治病就顯不出奇效。

更有甚者,現代中醫拋棄固有的醫道(《黃帝內經》),卻把現代西方醫學的研究方法尊為圭臬,醫道已經失傳了。

為了感恩你 關注我的公眾號,特贈送你價值9999元的(終極生命真相)高能量錄音!請立刻識別二維碼加我為好友!

有大志大願者,可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天人合一885!

               念是輪迴苦之源,無是解脫自性光。

               知無止念是修行,無止無念是覺悟!


































相傳,潞水境內的露嶺是炎帝神農氏榆罔的封地。潞水及其周圍地區因此又被稱為「神農故地。」《潞水鄉志》(1990年12月出版)引《史略循蜚記》說:黃帝殺蚩尤,封榆罔於露。又引《湖廣通志》云:黃帝次子少昊金天氏葬茶陵露水。「潞水」一名即由這些記載而來,中間經由了由「露水」演變為「潞水」的過程。


露嶺,潞水人稱之為「露裡坳」,與楊柳仙、天堂山(一說叫天子山)相連為一體。山脈西側為攸縣涼江鄉,南段與虎踞茶澗相連,東側即潞水鎮,是大元村的主要林地所在地(但其中大部分屬國營雲陽林場)。露嶺在顏氏族譜中記為「鷺嶺」,如果單指一座山,露嶺就是「露裡坳」;如果指一個小山系就是包括露嶺、楊柳仙、天台山等山脈在內的山系。通常情況下,指的是一個叫「露嶺」的小山系,它是武功山的一個支系。潞水河的五大支流有四大支流發源於這個小山系,其中又以發源於露嶺山麓公彥龍的洋田江、發源於天台山茅葉龍深澗中的潞溪為兩大主要支流。在譜牒記載中,潞水河多記為「潞溪」、「潞水溪」。潞水河是潞水方言區內唯一的河流,它發源於露嶺這個小山系故而稱為「潞水」。潞水河流經潞水地區,故而人們把這個流域稱為「潞水」。一句話,「潞水」之名是因河而得的。所以,幾乎是所有的譜牒都把潞水這個地方稱為「潞溪」(如顏氏族譜稱其先祖「徙居潞溪」)。


《酃縣誌》載:「茶陵睦鄉有潞水溪,相傳炎帝卜葬於此,弗吉,乃歸棲鹿原。」酃縣即現在的炎陵縣。酃縣因「邑有聖陵」,於1994年改名為炎陵縣。這個記載與潞水的一個民間傳說完全一致。民間傳說,炎帝神農氏死後,決定安葬在封地附近的天子山,坑挖好後,發現坑下有溶洞,坑底是空的。風水先生陽丙吉認為這樣就「破氣」了,炎帝神農氏安葬在這裡會走了「龍脈」。於是,大家決定把炎帝神農氏的靈柩南遷,安葬在另一個風水寶地鹿原坡。這就是現在的炎帝陵。這個原本打算安葬炎帝的地方即天堂山。天堂山是潞水鎮最大的山,也是農元村的主要林地。因為這個傳說,潞水民間又把它叫做 「天子山」。民間稱炎帝神農氏為「神農皇帝」、「神農天子」,「天子山」,意思就是安葬神農天子的山。一部分老人甚至還能清楚地說出那個原本打算安葬炎帝神農氏的古坑位置。


說到這裡,似乎有太多的問題必須一問了,至少有這麼兩個問題要說清楚:炎帝神農氏和榆罔是什麼關係?榆罔為什麼會來到潞水這個地方?


先來說一說炎帝神農氏這個稱號的問題。以一個人生平的功業來給人命名,這大概是古人的一個習慣。「軒轅」的原意是指車轅。王逸在注釋《楚辭·遠遊》時說:「軒轅,黃帝號也。始作車服,天下號為『軒轅氏』也。」又,《太平御覽》卷七七二引《釋名》云:「黃帝造車,故號軒轅氏。」據此,王子今先生推測,這樣的稱謂「暗示交通方面的創製,很可能是這位傳說中時代的部族領袖諸多功業之中最為突出的內容之一。」「神農氏」一名也是這樣而來的。《白虎通·號》云:「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這段話告訴我們:神農之所以稱為「神農」,是因為他在農業生產方面有過重大的發明創造,使人民深受其益。至於「炎帝」這個稱號,則與古代陰陽五行學說有關。古人把這個學說與南方地理上的氣候特徵結合起來,於是,衍生了「炎帝」這個稱號。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以後,成為南方部落聯盟的首領,即「帝」,南方的「帝」。南方有炎熱的特點,五行屬火,所以,就稱之為「炎帝」。我國南方的一些省份有許多紀念、敬仰炎帝的遺蹟和傳說,乃至民俗,對此,趙世超先生在《陰陽五行學說與炎帝文化的南遷》一文中用五行學說作了解釋:南方丙丁火,氣候炎熱,與火的特徵相似,「把炎帝配成了南方之帝,所以南方才出現了炎帝崇拜。」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易》云:「炮犧氏沒,神農氏作……以火承木,故為炎帝。」蔡邕《獨斷》云:「木生火。宓犧氏沒,神農以火德繼之。」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云:「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這是陰陽家將陰陽五行理論推廣到政治領域,以陰陽消息、五德終始理論解釋遠古時期的帝王及後世的王朝前後更替現象的結果。


那麼,炎帝神農氏與榆罔是什麼關係呢?還得先說一些「題外話」。


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這幾乎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基本常識。但在歷史上,神農氏與炎帝的關係似乎一直是個懸案。一種意見認為兩者並非一人。司馬遷的《史記》沒有明確表述這種看法,但是,對此是有所暗示的。《史記·封禪書》引管仲的話說:「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管子是最早執這種理論的(語見《管子·封禪》,文字與《史記·封禪書〉相同。)後來,崔述《補上古考信錄》則直言:「神農非炎帝。」但是,似乎是從戰國時期開始,一種主流意見認為神農氏和炎帝是同一個人。許多文獻資料對此作了解釋,比如,王符在《潛夫論·五德志》中說:「有神龍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基於這種認識,部分文獻資料還特意記載炎帝神農氏所傳的世系。但是,文獻資料在敘述炎帝神農氏所傳世系時,有「八世」與「十七世」、「一百二十年」與「五百二十歲」之異。《春秋命歷序》說:「炎帝傳八世,合五百二十歲。」這八世即《帝王世紀》所說的:「神農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納奔水氏女聽談(又作聽祓)。生帝臨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釐,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世,及軒轅氏。」《呂氏春秋·慎勢覽》說:「神農氏十七世有天下。」古人以三十年為一世,十七世就是五百一十年,與前面所說的「五百二十歲」相符。但是,這樣的記載難以磨合之處也很明顯:到底是「八世」還是 「十七世」?是「一百二十年」還是 「五百二十歲」?神農真的「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嗎?「八世」怎麼可能「合五百二十歲」呢?對此,何光嶽先生解釋說,可能,《帝王世紀》所說的這八代只是神農氏也即炎帝氏族部落系統中較傑出的八代首領,他們的功業被自己的部落後裔傳誦著,所以,他們的名字才流傳下來,而其餘的幾代,他們的名字則可能不為人所傳記了。至於這八個名字的由來,也是因為他們在農耕文化史上的重大發明創造而來的。比方說,帝榆罔這個名字,可能是因為他發明了在農田周圍廣植榆樹以防風災和動物踐踏莊稼這種耕作技術而來的。這種解釋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不符合中國人祖先崇拜情結的傳統:祖先的後代是不會輕易忘記祖先的名字的。至於「一百二十年」這種說法,目前似乎還沒有找到合理的解釋,可能,這至少是兩代神農的在位時間或年齡。


還得來說一說炎帝神農氏這個稱號的問題:為什麼會有這樣兩個稱號呢?文獻資料似乎對此已作了解釋。王符說:「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世本·帝系篇》云:「炎帝身號,神農代號。」《史記補三皇本紀》云:「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始教農耕,故號神農氏。」《易》云:「以火承木,故為炎帝。教民耕農,故天下號曰神農氏。」這些解釋固然能說明一些問題,但似乎仍然是「語焉不詳」,缺少具體可感的信息。比較而言,何光嶽先生的解釋應該是最為具體的,因而也較為合理。他解釋說:神農和炎帝是同一個氏族的前後兩個不同時代的首領名稱。神農氏這個名稱在前,氏族首領叫神農氏,氏族以首領的名稱命名,也叫神農氏。後來,這個部落出了一個有名的首領叫炎帝,或者說,南遷以後,這個氏族部落的首領改稱炎帝,同樣,人們也以他的名字來作為氏族部落的名字,這個氏族改名為炎帝部落。這樣兩個時代的其他首領都沿用神農、炎帝這樣的稱號,所以,炎帝神農氏這個稱號和氏族部落世代也就流傳延續了八代或十七代,達一百二十年或五百二十年之久。但是,這種解釋至少與《逸周書·嘗麥》等古籍的記載不一致。看來,對這樣的問題還是存疑為好。


我們現在不妨以何光嶽先生的解釋為據來說炎帝神農氏與榆罔的關係:榆罔是炎帝神農氏這個氏族部落系統中的第八代首領,一個傑出的首領。因為他在農耕史上的重大貢獻,而在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系統中的眾多首領譜牒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那麼,這個叫榆罔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首領為什麼來到潞水呢?


先來看一看文獻資料。《史記·五帝本紀》對此透露了一定的信息。司馬遷寫道:「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諸侯,諸侯鹹歸軒轅。……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這些記述暗示了這樣的信息:


其一,黃帝軒轅氏部落崛起的時候,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開始走向衰落。這時,這個氏族部落已無能力控制其它氏族部落,最終因為一系列的內憂外患而遜於黃帝軒轅氏部落。從此,黃帝軒轅氏取代炎帝神農氏而為天下共主。


其二,在黃帝軒轅氏取代炎帝神農氏的過程中,內政方面,黃帝軒轅氏經過了「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的勵精圖治;外交方面,黃帝軒轅氏有過「撫萬民,度四方」的努力,還有「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這樣的重大戰事。


其三,阪泉之戰可以說是炎帝神農氏反黃帝軒轅氏取代天下共主地位的反擊戰。這場戰爭之後,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與黃帝軒轅氏氏族部落之間是什麼關係?黃帝軒轅氏徵蚩尤的涿鹿之戰時,有過「徵師諸侯」的外交、軍事活動,這項活動中的諸侯是否包括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還有,蚩尤與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是什麼關係呢?這些信息很有弄清楚的必要。


一般的歷史書籍認為,蚩尤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中的成員。他趁自己的氏族部落在阪泉之戰中大敗,大傷元氣的時候,發動內亂並打敗自己的首領,一度取得了氏族部落的領導權。可能,蚩尤是個鷹派人物,不甘於被黃帝軒轅氏打敗的命運,有過整兵再戰黃帝的舉動,這就是涿鹿之戰。所以,黃帝軒轅氏部落乘機與既吃了敗仗又大權旁落的炎帝神農氏聯合,在涿鹿大敗蚩尤。對此,《逸周書·嘗麥》做了明確的記載,原文是這樣的:「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翼。」很明顯,前面所說的「帝」,應該是黃帝,後面所說的「赤帝」應該是炎帝。這些記載基本上可以解釋上述疑難問題。還有一些記載認為,與黃帝軒轅氏合作打敗蚩尤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首領就是榆罔。清代大學士傅恆、劉統勳、尹繼善主編的《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卷之一·軒轅氏》載:「蚩尤好兵喜亂,作刀戟大弩以暴於天下,兼併諸侯,攻炎帝榆罔,榆罔遜居涿鹿。」《呂氏春秋·慎勢覽》載:「神農氏十七世有天下,至榆罔失。」這些記載明確的告訴我們:與黃帝軒轅氏進行阪泉之戰的,以及後來與黃帝軒轅氏聯合,在涿鹿之戰打敗蚩尤的都是炎帝神農氏榆罔。這說明炎帝神農氏到榆罔時代,至少在北方地區,已是徹底衰落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榆罔可能應該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在北方地區的末代首領。


衰落的榆罔及其氏族部落到哪裡去了?《史略循蜚記》載:「榆罔名參盧,居空桑。尤居之,乃封榆罔於路。路,露也。」就是說,榆罔被蚩尤打敗,原來的居地被蚩尤佔了,流落到「路」這個地方,黃帝軒轅氏便賣了順水個人情,「乃封榆罔於路」,「路」也叫做「露」。《路史》也有類似的記載:黃帝軒轅氏封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參盧於潞,守其先塋,以奉神農之祀。」


我們假定這個「路」或「露」指的就是以露嶺為中心的潞水鎮,這些記載也就暗示著衰落了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在榆罔的領導下,已經南遷到湖南茶陵這個地方了。至於說黃帝軒轅氏封榆罔於潞水的露嶺,似乎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順水人情。


《帝王世紀》載:(神農氏)「有聖德,繼無懷氏之後,以火承木,住在南方,主夏,故謂之炎帝。都於陳,作五弦琴,始教天下種穀,故人號曰神農氏。又曰本起烈山,或稱烈山氏。一曰魁隗氏。是為農皇,或曰炎帝。時諸侯夙沙氏叛,不用帝命,箕文諫而殺之。炎帝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炎帝。炎帝自陳營都於魯曲阜。」看來,炎帝神農氏南遷途中,還有過勤修內政的努力,並取得了招撫夙沙氏這個氏族部落的重大外交成果,而向南遷徙的路線,則是由北方的姜水流域(今陝西寶雞市附近)遷至今河南省開封市附近(即「陳」這個地方),向東遷徙的方向則是由河南開封附近遷至今山東省的曲阜(即「營都於魯曲阜」)。


這樣的遷徙並不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的終結。《水經·漻水注》說:漻水西經歷鄉,「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傳雲,是神農所生處也,故禮謂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書》所謂:『神農即誕,九井自穿』,謂斯水也。」歷鄉即湖北省隨縣的歷鄉,這個記載說明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又由河南省南遷到了湖北省。《管子·輕重》云:「神農種五穀於淇田之陽」,這個「淇田」據說就是今湖南省宜章縣的騎田嶺。又王應章在《嘉禾縣學記》中解釋嘉禾縣得名的原因時說:「嘉禾,故禾倉也,炎帝之世,天降嘉種,神農拾之以教耕作,於其地為禾倉,後以置縣,徇其實曰嘉禾縣。」又《衡湘傳聞》中說:神農氏之裔「赤制氏作耒耜於郴州之來山」。《明一統志》說:「耒水出郴州之來山」。這些記載又說明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又由湖北省繼續南遷到了湖南省。今湖南的宜章、郴州、嘉禾、耒陽、安仁、茶陵、炎陵諸縣多炎帝神農氏的遺蹟和傳說,大概就是因為這樣而來的。這大概也是榆罔氏之所以到潞水的原因。


據文獻資料記載,湖南境內似乎應該是這個氏族部落南遷的最後一站。其原因,據何光嶽先生考證,大概是這樣的:南遷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歷經唐、堯、夏、商數代,都處於南方江漢流域之間。到周初,黃帝軒轅氏部落的姬姓周朝勢力向南方滲透擴張到了江漢流域,並將其親族隨、唐、蓼、蔣、聃、曾等侯國分封到這裡。這樣,原來遷徙到這裡的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生存便受到了周朝威脅,因此,不得不繼續南遷到湖南境內了。


文章寫到這裡,已經回答了第二個問題,這也就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的原因和路線的問題。但與此有關的其它幾個問題仍然有交代的必要。


第一、這個氏族部落南遷的過程中,有過什麼重大歷史和文化意義上的活動呢?從文獻資料的記載來看,這個氏族部落在歷史上標誌性的文化成就就是農耕技術的發明和推廣。因此,可以肯定,把中原地區先進的農耕技術推廣到南方,這是這個氏族部落的南遷過程中的重大或主要的歷史文化意義上活動之一。其它如醫藥文化的創製、商業文化的創製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事情,無須贅述。


第二、方國的建立問題。這本來應該歸之於前一個問題的範疇來討論,只是因為這個問題似乎歷來被人們所忽視,所以,有必要單獨立為一項來討論。其實,前面所引《帝王世紀》中的記載似乎對此有所暗示,「炎帝自陳營都於魯曲阜」,在山東曲阜「營都」了,自然也就有了方國。何光嶽先生從姓氏源流的角度考證,考察了我國一百來個姓氏的來源,認為歷史上這一百來個姓氏都是由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及其後裔演變而來的。這些姓氏,至少在商周時期分建了很多國家,即方國,比方說,呂氏之後的呂尚,即姜子牙建立了齊國。當然,這樣的國家應該是諸侯國了,或者說,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後裔在周朝受封的諸侯國,而不是寬泛意義的方國了。楊向奎先生的《論「以方以國」》一文對此作了系統的考證,認為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在向南遷徙過程中及遷徙後,確實建立了一些方國,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申、呂、齊、許諸國。「申呂文化即屬於炎帝一支,炎帝姜姓,申呂是其後裔。」「申先楚後而王,本為一族,疆界相接,後申衰而楚繼之稱王,逐漸申楚為一,而申在政治、文化上實為楚之核心。」這四個方國中的申、呂均在今河南西南部,許在河南許昌,只有齊在今山東省,處在北方地區。這個問題的釐證給我們的暗示是:方國的建立,有可能擴大到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聯盟的範圍,即這些方國也可能對外打著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這個旗號,他們的首領也以炎帝神農氏自稱。


第三、南遷的部族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的本系還是支系?這實際上牽涉到了榆罔和湖南、潞水的關係這個細節問題了。文獻資料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只能聯繫某些資料及炎帝神農氏在南方的遺蹟、民間傳說來作一些推測。《水經·漻水注》記載的這個遺址和傳說與陝西歧山姜城堡神農廟和九聖泉的遺址和傳說相同。這說明湖北省隨縣歷鄉的神農誕生地,應該是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之後一個襲稱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的誕生地,因為同一個人不可能在兩個地方誕生。有專家考證後認為,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途中,炎帝神農氏的臣屬重黎(即祝融氏)曾定居於今河南滑縣東的北楚丘一帶,其後裔又徙居湖北、湖南,今湖南炎帝陵(即炎帝縣的炎帝陵)安葬的很可能就是其中一支部族的首領。這就是說,這個部族南遷的,既有部族的本系,又有部族的支系,乃至於臣屬的方國部眾。


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歷時悠久,部眾龐大,工程繁浩,當他們最終遷徙到湖南境內的時候,要問它的領導人是誰,特別是作為這個龐大、複雜的部族的唯一共主的首領是誰,這實在是不可能可以得知的事情。《史略循蜚記》所載及民間傳說記載說是一個叫榆罔的人到了潞水,這個具體到了某一個人的說法,應該可以斷定是不確切的。榆罔這個名稱,似乎以籠統的「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及其部眾」來代替更為準確一些。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南遷,不可能確切說是由哪一個人領導的,由哪一支哪一派參與的部族遷徙。但是,可以肯定,這是以炎帝神農氏為載體、以中原地區先進的農耕文化為代表的史前南北文化交融史。


現在應該「言歸正傳」,說一說炎帝神農氏與潞水的關係了。但還得說兩句題外話,算作一份「申明」,這實際上還是我在前面說的、必須交代清楚的一個問題:炎帝神農氏與潞水的關係,應該首先置於炎帝神農氏與歷史上的茶陵(即古茶陵地區,包括現在的炎陵縣在內)的關係這個大背景中來談。


關於炎帝神農氏與歷史上的茶陵的關係,在文獻資料記載及民間傳說中都是有據可依的事情。


羅泌的《路史﹒後記》云:「炎帝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明一統志》云:「古炎帝陵在縣西三十裡。」《茶陵州志》載:「炎帝葬茶流傳已久,自宋置酃縣,炎陵在望也。」至於前面所引的《酃縣誌》的記載,更是把文獻資料與民間傳說合而為一了,並且,它還把《明一統志》的記載具體化了:現在的潞水鎮的確「在縣西三十裡」這個位置(應該是講潞水鎮通往縣城的古道)。


這裡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信息:羅泌的記載告訴我們,茶陵因炎帝陵而得名。接下來我們就要討論兩個問題:「茶鄉之尾」在哪裡?「茶鄉之尾」的炎帝陵與炎陵縣的炎帝陵是不是同一個炎帝神農氏的陵墓?


茶水是今茶陵縣境內洣水的兩大支流之一,發源於今秩堂鄉景陽山,即《茶陵州志》(清嘉慶版)所說的「茶山」。茶水流經高隴納巖水、芝水、白水,經火田合芙水、貝水,經腰陂匯潞水、堯水,由此向南經洣江到舊縣城北門歸入洣水。地理區域上的茶鄉因茶水而得名,指的是茶水流域,大致包括今天的秩堂(含小田)、高隴(含湘東)、八團、火田、腰陂、潞水、思聰、洣江等鄉鎮。這是廣義的茶鄉。早在五代時期,今秩堂鄉毗塘村龍頭境內的茶水左岸就建有龍王廟,當地人稱之為茶江裡廟。據此,茶江裡廟周邊地區的今高隴鎮龍集、光泉兩村及秩堂(含小田)鄉,又合稱茶鄉。這是狹義的茶鄉。因此,直到現在,像潞水鎮這些地方的許多老人還稱八團、火田、高隴(含湘東)、秩堂(含小田)為「茶鄉」,這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三八區」。在今秩堂(含小田)鄉的合戶村中和堂還能看到嶽飛的題詞石碑(文字為「墨莊」),碑文後的跋中有「茶鄉」之名。另外,在狹義的茶鄉地區,自古至民國期間,道士刊布的文書和口頭文詞中,均有「長沙府茶陵州茶江鄉」的文字。這些都可以說是狹義的茶鄉存在的證據。明洪武二年,今茶陵縣分為西陽、睦親、茶陵、衷鵠四個鄉,其中的茶陵鄉又簡稱茶鄉。這是行政區劃意義上的茶鄉,這個「茶鄉」大抵上與我們現在所說的三八區(火田鎮芙江以下屬睦親鄉。睦親鄉又寫作「睦鄉」)一致。


在漢語詞典中,「尾」原本指動物的尾巴,比喻事物的末端,或者主要部分以外的部分。現在的潞水鎮(潞水方言區)自宋代以來一直屬於睦親鄉之永居裡,至清代順治十二年,改裡為都,潞水鎮(潞水方言區)又屬睦親鄉的上十一都。道、佛兩教的冥司文書以及民間安梁文書中,均有「長沙府茶陵州睦鄉」這樣的文字,「睦鄉」即睦親鄉。在地理位置上,它屬於廣義的茶鄉,而又與狹義的茶鄉有一定的距離之隔:中間有腰陂、火田這兩個地區,屬於茶鄉這個地區的邊遠地區,或者說,不是茶鄉的主要部分,稱之為「茶鄉之尾」是比較合適的。這個說法也與《明一統志》的記載一致。這就是說,在文獻資料記載和民間傳說中,「茶鄉之尾」指的完全有可能是潞水。


《湖南通志》載:「古蹟曰陵墓,茶鄉之墟,蒼梧之野,古帝弓劍之所藏也。國家有大典,遣官祭告。」如果這個記載所說的「古帝弓劍之所藏也」的陵墓就是《明一統志》所載的古炎帝陵的話,這就暗示潞水的炎帝陵可能只是一處象徵意義上的陵墓,就如同後世所說的衣冠冢。把這個推定與《酃縣誌》記載的資料聯繫起來看,這就有可能是:潞水和炎陵縣兩個炎帝陵安葬的是同一個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首領,前者是一座衣冠冢,後者是一座實質意義上的陵墓。正因為前者是一座衣冠冢,所以它逐漸被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後人忽略,乃至遺忘了,祭祀漸少,乃至於無。因此,後世也就只祭炎帝陵而不禮祀這個衣冠冢了。


《茶陵州志》又載:「炎帝葬茶流傳已久,自宋置酃縣,炎陵在望也。」這個記載似乎又否定了上述推定,即所謂炎帝陵指的是鹿原坡的炎帝陵墓。羅蘋注《路史》時更是言之鑿鑿的說:「今陵山尚存二百餘墳,蓋妃後親宗子屬在焉。」如果排除前面的推定,這樣的記載就更使人難得其詳了。


《宋史·地理志》載:南宋紹定年間,茶陵縣隸屬湖南制置使衡州衡陽郡,境內分為西陽、睦親、茶陵、衷鵠、康樂、霞陽、常平七個鄉和永安、茶陵、霞陽、船廠四個鎮。清代《衡州府志》記載,南宋寧宗嘉定四年平定「黑風峒寇」羅世傳之後,湖南安撫使曹彥約認為茶陵軍轄區過大,地裡遼遠,難於管轄,建議增置郡邑,以便於控制。於是,這一年,析出康樂、霞陽、常平三個鄉設置酃縣,但酃縣仍屬茶陵軍管轄。最早的《茶陵州志》修於明代嘉靖四年,《茶陵州志》記載的是 「現時意義」上的炎帝陵而不是傳說中的炎帝陵,即潞水的古炎帝陵,這種可能性比較大。這就是說,兩種縣誌的記載和民間傳說並不矛盾,前面這個推定仍然是有可能成立的事情。也可以理解為兩個地方的炎帝陵安葬的並非同一個人,兩者可能同為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南遷湖南境內的後裔,他們都沿襲炎帝神農氏這個稱號而為各自分支的首領。


那麼,斷言潞水境內有炎帝陵及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的後裔有何其它證據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如同問炎帝神農氏這些後裔的去向一樣,實在是無從稽考的事情。遠古杳杳,古蹟湮滅,叩蒼天無語,問大地無聲,實在是一個不可能找出確鑿證據的事情。我們只能從民間傳說和民間風俗習慣中捕捉歷史的蹤跡,以期獲知映證的信息及現在與過去相遇的吻合點。


據《湖南通志》記載,今潞水鎮的農元村有個叫「神堂灣」的地方,相傳炎帝神農氏曾徙居在這裡,並常常翻越露嶺嘗草採藥。農元村與這個地名有關的村莊就是「神背」,在這裡,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神農殿。這座神農殿建於清代光緒年間。據當地老人解釋,神背一名的由來有兩說:一是從前村莊的主體部分在壇官廟之後,二是村莊的主體部分在神農殿之後。處於某一人一物後面,在潞水方言中就是「在某人某物的後背」。這種解釋大約是可信的。儘管這個解釋沒有直接涉及到炎帝神農氏,但還是與此有很大的關係(這個內容後面再說),《湖南通志》記載的似乎是言之有信的。另外,與神背比鄰的大臺村有一個叫「神堂」的地方。但這個地名似乎是確有所指的一口水塘,據一些人解釋,這口水塘大而且深,經年不竭,如有神助。按這個解釋,神堂這個地方似乎與神堂灣及炎帝神農氏無關了。


今農元村的大隴組(即所謂「大隴坳上」)與神背比鄰。相傳炎帝神農氏經常在這裡採藥,也在這裡傳授農耕技術,還在這裡發明了米篩這種糧食加工工具。當地百姓感恩不盡,便把炎帝神農氏發明米篩的事跡刻在潞溪岸邊一個深潭的巖壁上。這個潭就叫米篩潭。至今,米篩形象依然清晰可見。又有傳說,炎帝神農氏教授農耕技術的地方就在現在的神背,百姓們為感謝炎帝神農氏的這份恩情,就把這裡叫做「神背」。


事實上,神堂、神背、大隴這三個地方彼此緊鄰,是一個相連一體的區域。《湖南通志》所說的神堂灣,大概是指這個區域。


在潞水清水方言區的龍溪村有一個叫「藥塘」的地方。藥塘指的是一口水塘,相傳炎帝神農氏常在這裡洗藥,因此就叫「藥塘」。這個地名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明末清初的一個儒生以方言中的同音字「鬱」代替「藥」字,將它改名為「鬱塘」,但是,在方言中,這個地方地名的讀音仍然與「藥塘」一致。


潞水鎮的獅子巖,相傳為炎帝神農氏的獅毛犬晚年休養的地方。至於天子山(即天堂山)上的天子坑遺址,則前面已經講到,這裡不再重複。這些遺址遺蹟可以看作是炎帝神農氏曾經在潞水活動乃至生活過的痕跡。


與潞水的腰陂鎮,有一個地方叫太子坑,潞水方言稱之為「罈子坑」。相傳為炎帝神農氏的太子安葬處。另外,露嶺南側的虎鋸鎮茶澗兔子衝,還有一個叫太子墳的土堆。相傳為炎帝神農氏的太子炎居在這裡打獵,無意之中,從兔子受傷自救的舉動中發現了一種金創藥。為了找到這種金創藥,炎居凍餓而死。死後,螞蟻銜土為墳,所以稱之為「太子墳」,又叫「螞蟻墳」、「天子墳」。這些可以說是炎帝神農氏在露嶺周邊地區活動的遺蹟。如果把視線再放寬一點的話,在古茶陵(包括今炎陵縣)的其它地區,我們還可以找到很多這樣的遺址遺蹟以及傳說。


下面要講述的可能是古茶陵這個大背景下,為古茶陵地區所共有的現象。


一是境內的藥農,雖然師承關係不同,執有的儀軌和禁忌不同,但有兩點似乎是相同的:近乎咒語而頗有神秘意味的封山、禁山或藏山的默念口訣中提到的歷代本草祖師中,必有「神農」的名諱;採藥時諱稱鐮刀、鋤頭這兩種工具,而把前者稱為「鷹」,後者稱為「鹿」(或「雷公」),並且特別忌諱有褻瀆它們的言行。這似乎與傳說中作為醫藥文化開山鼻祖的炎帝神農氏有鷹、鹿兩位母親有關聯。


二是境內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還盛行一種叫「踩田」的古老耕作技術,即在禾苗下田扎穩了根將要長出側根的時候,人一手拄棍,一手配合身體協調擺動,雙腳交替在禾苗根部附近來回划動,目的是劃斷側根,好讓主根深入泥土吸收養分(也有改為彎腰,用雙手划動的,潞水方言稱之為「抓田」)。據說,這種耕作技術最初是遷葬炎帝神農氏時無意「發明」的:抬靈柩的人被允許直接從禾田間路過,踩塌過的禾苗不僅沒有死去,相反,長勢良好,結實較多。後來,人們受到啟示,就發明了「踩田」、「抓田」技術。還有一種叫做「薰草皮」的農耕技術,就是將草連同泥土挖來,經火薰燒後作為肥料入田。這被認為是炎帝神農氏引導原始先民燒畲墾荒的遺留。三是境內有「吃新」的習俗。茶陵地區的儀式是第一碗飯敬神靈,以感謝神靈賜予五穀種子。這樣的神靈實際上就是傳說中的炎帝神農氏。炎陵縣地區的儀式是第一碗飯盛給狗吃。傳說,最初的幾粒水稻種子是炎帝神農氏的獅毛犬無意從天宮帶來的。這個儀式有不忘獅毛犬給人間帶來稻穀種子的感恩意義。四是境內迄止民國時期為止,民間為禳災祛疫而舉辦的「做盂蘭」,衣匠的眾多紙紮中必有炎帝神農氏的紙紮神像,形象是頭頂雙角,手執禾蕙,名字就叫「神農皇帝制米谷」。


上述儀軌和農耕技術,以及民間習俗,都可以認為是古茶陵地區為紀念作為醫藥文化、農耕文化祖先的炎帝神農氏而保留下來的遺俗。我們還可以找到反映炎帝神農氏氏族部落曾經在古茶陵地區生產勞動和繁衍生活的文化意義上的遺存。


考察炎陵縣和潞水鎮的民間傳說,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這兩個地方都流傳著一個「井水變酒賣」的故事。這兩個故事的發生地點不同,主人公卻都是先窮後富再窮的酒家,並且都有貪心的特點,他們的姓名、性別不同,但炎帝神農氏這個主角相同,故事情節也大同小異,但又有彼此移接的痕跡。這個傳說似乎也可以映證炎帝神農氏的活動軌跡。


最有意思的一個文化遺存就是古茶陵地區和安仁地區的壇官和壇官廟。茶陵人稱它們為「石公老爺」、「石公老爺廟」。在民間,壇官是一種兇惡而且好作祟的神靈。一般的,田間地頭,或者山間溪頭,有一棵高大的樟樹,樹下有一塊大而且有點恐怖的石頭,前面有焚香的痕跡,或者還有矮小的房子,這就是壇官廟。關於壇官使惡作祟害人的傳聞,從古到今,在潞水這個地方,可以說是多得無法統計。古茶陵和安仁地區多壇官廟,這在湖南乃至我國南方地區似乎是獨一無二的現象。據傳說,壇官就是安葬炎帝神農氏時守靈護喪的大小護壇人員。當初,安葬炎帝神農氏後,天帝把護喪有功的人員一一分封為各路神仙,惟獨忘了封賞大小護壇人員。問題反映出來以後,天帝沒辦法再給他們什麼封賞了,只好無可奈何的叫他們「隨遇而安」,自己隨意找個地方去當快活神仙。但這些人聽錯了:有人以為是到安仁去安身,有人以為是到有樹的地方去安身。於是,在安仁和古茶陵地區的田間、地頭、村莊、山間,有大樟樹和大石頭的地方,往往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壇官廟。這個頗有人性化的傳說和神靈的存在,與炎帝神農氏首葬潞水不吉而改葬鹿原坡的傳說,可以互為映證,更有近乎「信史」的意義。


趙世超先生說:「我個人只承認炎帝文化的南遷,不承認炎帝族和炎帝本人從陝西遷到河南,最後又遷到湖南,葬在湖南。」透過文獻資料和遺址遺蹟,以及民間風俗習慣和傳說來探討炎帝神農氏和潞水的關係,實際上也就是將這一傳說時代的歷史人物及其氏族部落的活動,置於南北文化交融史的大背景下的一次歷史搜尋和梳理。炎帝神農氏和潞水有什麼關係?炎帝神農氏及其氏族部落與中國古南方地區有什麼關係?我們說炎帝神農氏,炎帝神農氏的氏族部落,這只是一個區域文化的代表和載體。這個代表和載體表證和承載的是古老的華夏大地,南北區域文化交融發展的文化密碼和信息。


最後說一句與本文無關的話:我個人不贊同炎帝神農氏這種說法。

(版權聲明:文章以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速於本平臺聯繫,馬上刪除)

相關焦點

  • 未解之謎 | 中醫的起源(下)
    但如果說巫師發明了中醫學,恐怕很值得商榷。據神話記載,在很久以前是沒有巫師的,當時天與地是相連的,人與神也是相雜的,根本不需要一個中間環節來溝通。後來天地發生了分離,神與人的關係變得遠了,神在天上,而人留在了地上,此時才出現了巫師。
  • 全能神「傳福音攻略」
    用化學方法在雞蛋上偽造顯示「神已到來」等一些騙人的把戲,在雞蛋上寫上全能神,再偷偷放進被爭取者家的雞窩裡;用珠光筆在雞蛋、鴿子蛋上寫字,然後放到菜地裡,等農民刨地時挖出來,騙他說是天意讓他信教;用薑黃在白紙上寫字,然後放到偷偷加了鹼的水盆裡,待顯出字後說是「神」顯靈等。用裝神弄鬼的欺詐手段發展信徒。除了這些騙人手法外,全能神組織還利用天國來信、帶字雞蛋等欺詐手段迷惑群眾,以達到拉人入教的目的。
  • 在創造論中都說人類是神創造的,那麼神又是被誰創造出來的?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存在著神創造論,都認為神創造了人類,如果是這樣,那麼神又是被誰創造出來的呢?其實呀,這個命題出現了一個邏輯上的錯誤。 就比如說,聖經為什麼被這麼多人推崇並堅信其真理,那是因為這些信徒認為聖經是神說的話,而神本來就是正確的;神又為什麼會存在,那是因為聖經裡這麼認為的,認為神是存在於世間的。
  • 周三講道題目:人類對神犯罪後的狀態
    先恢復神給的祝福,這個當中我們要守住啊!不然的話今天晚上也許可能你想像不到的事情會發生的,這不是咒詛,這不是嚇唬你。你看看吧,這麼違背神,這麼不信仰的人類,神還是只是給了痛苦,沒有說給咒詛,可是人自己爬進咒詛當中,這個精神病自己爬進咒詛裡,自己找,神沒給咒詛,什麼是咒詛啊?跟魔鬼天天在一起啊!天天過精神病的生活,所以和魔鬼一樣的生活,這就是咒詛。所以現在要正確的看我們犯罪後生活的狀態。
  • 中醫心理學
    追溯古代中醫,中為正,為德,中醫即是德醫,醫,最早為「毉」,上古之毉為道,巫指通天地鬼神者,古時的巫毉是輔佐帝王的良相,能醫天、醫國,稱為上毉、上工,是天人合一者。故有「黃帝臣巫彭作醫,為巫氏之始」之說。心即靈,即神,《黃帝內經》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
  • 中醫分三品,為什麼說真正的中醫一定在民間?
    中國人往往以為中醫的敵人是西醫,表面上是這樣,其實不然。因為醫學是講究實證的。如果中醫的療效真的很好,在療效的比較下,病人就不會去找西醫,西醫也就不得不承認中醫的價值。因此,作為兩種醫學,彼此其實不是敵人,而是人類共同向疾病作戰的同一條戰壕的戰友,只是大家的打法不一樣。雙方的作戰優點,是可以相互借鑑的;同樣,雙方的失誤和教訓,也是可以相互吸收改進的。
  • 午安中醫 - 中基 - 神
    不過,個人認為這無法創造出真正有獨立思維的人工智慧,因為這種方法創造不出中醫中所說的神。1: 本神五臟藏神,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五臟所藏之神是狹義的理解,而中醫定義了廣義的神。2: 神的表象 - 七情五志與書中所講述的方式有了一點區別,我還是從表裡去看廣義狹義神的關係。
  • 中國傳統文化之中醫魅力
    目前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就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健康危機,中國傳統文化及中醫擔當著重要使命。中醫興則文化興,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中醫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沒有讓中醫抬起頭來,依然是西醫主體的醫療思想和觀念,所以又來了這場「新冠」。幸好,關鍵時刻,中央果斷決策,中醫上場,那一刻,我們看到了中國中醫、中國傳統文化崛起的希望,無數古老華夏文明的靈魂為之振奮。
  • 北大博士王福重:中醫是偽科學,根本不能治病,他為什麼這樣說?
    近幾年,網絡上有一句「你有行醫資格證嗎」直擊我們的靈魂,傳統中醫的地位變得非常尷尬。從實際而言,中醫的確是非常值得傳承的,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中醫裡面很多知識連西醫也無法達到。在民間有很多老中醫,他們可能沒有行醫資格證,但也並非不想考證,而是他們只懂醫學卻不會考試。
  • 為什麼中醫總說「五臟六腑」,而不是「六髒六腑」?圖說中醫:【心...
    為什麼中國人說到心是在正中間?老外說起心都在左邊? 為什麼中醫常說心為君主之官,不受病,可是生活中卻有那多人得心臟病? 為什麼中醫總是說五臟六腑,而不是六髒六腑? 今天我們就來拆解一下吧。
  • 《女醫明妃傳》現神翻譯 笑料亮眼遭網友吐槽
    允賢救治外國王妃遭遇神翻譯   搜狐娛樂訊 由李國立執導,劉詩詩、霍建華、黃軒、金晨、李呈媛、袁文康聯合主演的古裝勵志傳奇大戲《女醫明妃傳》正在江蘇衛視幸福劇場熱播。  允賢救治外國王妃遭遇神翻譯 網友實力吐槽「編劇當我們是智障」  今日,《女醫明妃傳》中一段允賢為外國王妃治療水土不服的視頻突然走紅網絡,視頻中令人捧腹的神翻譯引發了網友的吐槽轉發。
  • 樂草元清潔洗護的前世今生:秉天然恩賜 傳中醫國粹
    如今的中醫經過與現代科學技術辯證結合後,應用面更加廣泛,甚至能將中醫理論運用到治病、養生乃至清潔洗護用品當中。其中,由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專家團隊研發的頭皮護理品牌——樂草元,就是一家憑藉傳承中醫國粹,將中藥與洗護產品相結合的典範。
  • 為什麼您學不到真中醫
    有的人四處拜師學中醫,但始終學不到真中醫,這是為什麼呢?
  • 普世人類都是神的兒子麼?【下】——世人若不悔改信基督都是神的仇敵
    普世人類都是神的兒子麼?【上】第一章 普世人類都是神的兒子麼?
  • 中醫健康養生的理念及哲學智慧
    人類的產生不是來自超自然的神,人類生命和其他萬物一樣,都來自自然界天地陰陽之氣交感和合而生成。這一觀點徹底擺脫上帝創造人類的說法,充分體現了唯物主義無神論的生命觀念。人類是自然演化過程中產生的不可勝數的生物之一,人類是迄今為止宇宙間一切生命現象的最高存在形式。《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靈樞·玉版》認為:「人者,天地之鎮也。
  • 人為什麼會做惡夢?中醫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
    中和是中醫的靈魂中醫診所,才是培養鐵桿中醫的真正大學!百歲老中醫再三勸告(值得收藏)越來越多的疾病,寄希望中醫能力挽狂瀾!細思極恐!藥神不敢說的真相和隱藏劇情!「看病就是看時間」,懂這一點就懂中醫精髓了!
  • 中醫的魂與魄
    小師妹:師兄啊,給講講中醫的魂魄吧,我好像學不明白啊二師兄:這個確實不好講,實際上我也不是很明白。我就勉強講一下吧。中醫的五臟又叫五神(廣義的神)髒,每一髒都有自己主導的神志範圍。即神(狹義的神)、魂、魄、意、志,其中神是主體,是精神意識,我們的識別判斷思考都是神的作用。魂魄主要是指人的情感欲望,如果說神是老闆,魂魄就是跟班的。
  • 為什麼說「腎藏志」?有感:中醫是感覺出來的
    總之,「感覺」二字是中醫產生的重要基礎,可以說沒有感覺就沒有中醫。呵呵,不知不覺中,又為「中醫不科學」論提供了一些依據。管他呢,不科學就不科學吧。(作者:狂練五筆,選自:BBS 藍色星空站)【延伸閱讀】向醫易同修公眾號後臺回復「腎虛」,查看中醫角度腎虛的預防治療建議;回復「清肺」,查看應對霧霾的中醫妙招;回復咳嗽、感冒、發燒、失眠、高血壓,冠心病,中風,繼續查看中醫防治建議及妙法。(需點擊頁首藍字「醫易同修...」,進入公眾號的主界面下方輸入框內回復。)
  • 十世家傳之民間中醫的開診歷程
    看季羨林老寫辣椒書,說每天到北大圖書館查資料,有時幾個星期都查不到一點有用資料,資料完善後加了自己的見解,後學對他的辣椒書推崇備至。我覺得沒什麼了不起,季老做的是文獻索引工作,治學非常可貴,但中醫可不是如此。索引的東西一定要上臨床檢驗,有用了才行,否則就是空談,說的天花亂墜,百無一用。
  • 你所傳的福音合乎聖經嗎?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
    傳純正的福音,我們必須要認知福音的本質(福音的真諦)。神的創造:起初神創造天地,神照著他的形象和樣式造了人類,並賦予人類有他的真理,仁義和聖潔。這就是福音!神的護理:全能、全愛、負責的神,無微不至地護理著他自己的受造之物和人類,在我們身上施恩眷顧,賜給我們陽光、雨露;賜下豐年養育我們;顧念我們肉身生活的一切需要;賜給我們心靈平安、喜樂和滿足。這就是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