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心理學

2020-12-20 澎湃新聞

中醫心理學——上工守神破譯疾病成因

摘要:2020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開來,成為世界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疫情之下,中醫重新走到防控疫情的第一線,在挽救危重病人的過程中力挽狂瀾,大疫面前,我們除了眾志成城,更重要的是因此覺醒,我們應該重新認識中醫心理學,心神觀在防疫情,治疫病的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讓中醫因「疫」重生,因「疫」復興。

何為中醫心理學?追溯古代中醫,中為正,為德,中醫即是德醫,醫,最早為「毉」,上古之毉為道,巫指通天地鬼神者,古時的巫毉是輔佐帝王的良相,能醫天、醫國,稱為上毉、上工,是天人合一者。故有「黃帝臣巫彭作醫,為巫氏之始」之說。心即靈,即神,《黃帝內經》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心神之學即是心理學,心即理,也指良知、本心本性,真正的中醫心理學是具有醫者仁心的上醫,用上工守神,治未病的方式,療愈患者心疾,提升能量頻率,固本培元,獲得身心健康。

中醫心理學的精髓—心神魂魄

古語云,萬物有靈方為生,人為萬物之靈。靈者,心神也。中醫自古講人體結構——精、氣、神,即物質,能量,意識所組成。其中心神為本,是生命的主宰。早在西漢的《淮南鴻烈》就記載了人體機構:「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說明人體為房舍,是生命的承載;氣為能量,遍布周身,使機體運行;神是生命的主宰,心神決定了氣的能量頻率,而頻率的高低則決定了肉體的症狀。所以《黃帝內經》說,「得神者生,失神者亡。」

心神之陰陽為魂魄,故《類經》載,「陽神曰魂, 陰神曰魄。」 神魂魄就人體而言,是生命的根本,隨人而生,是形而上的真實存在,這一點《黃帝內經》清楚地記載了:「神氣舍心,魂魄必具,乃成為人」。因此,研究生命健康必須抓住「根本」,心神魂魄決定著人的生死,健康與否。

東晉神醫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說:「人無賢愚,皆知己身之有魂魄,魂魄分去則人病,盡去則人死」,一語道破疾病生死的真相。神不守位,失魂落魄人則病;神歸其位,招魂復魄人即健康。因此,古代中醫看病,多從心神、魂魄入手,觀其心神是否守位,魂魄是否離散。神醫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描述魂魄離體,即離魂症的病狀,孫思邈也在《千金藥方》中提及心神魂魄。

現行中醫教材缺乏神魂魄理論

1964年編寫的中醫教材刪除了形而上的「神魂魄」理論,取而代之的是形而下的「神經物質」層面,將人先天存在的神魂魄意志,歸納為神經系統,出現嚴重偏頗,導致現行中醫教材缺乏這一核心理論的正確釋義。嚴重影響和阻斷廣大醫者對神志魂魄學理論的正確認知,更沒有具體的操作方法。

對此首都醫科大學曾在《北京中醫2004年12月第6期》文刊中發表《中醫神魂魄理論及其科學性》,指出:「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缺乏關於神志、魂魄理論的內容,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從教材中徹底刪除,至今未能恢復,致使許多青年中醫不知神志、魂魄為何物,或對其存在很大誤解。神志、魂魄理論是中醫理論中的瑰寶,是科學理論,值得認真發掘整理,應該在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恢復其相關內容。」

從冠狀病毒看疾病的成因

萬物皆有靈,有靈方為生。細胞病毒也是生命體,有意識,冠狀病毒是細菌病毒在意識形態上的一種變異,它的能量場破壞了人體的能量場,造成人體的不適與死亡。現在的醫療手段無不針對細菌病毒的基因進行研究,找到相剋之物,研究出一種能消滅它的藥物,製成疫苗,這樣無疑在人體內產生一次生化大戰。殊不知殺的了物質體,卻滅不了意識。冠狀病毒的復發,變異,恰恰說明人們忽略了意識形態上的神志魂魄部分,要真正解決問題,必須回到心神靈性層面。

「疾病」是一種生命現象,決定人生老病死肉體之相的是心,《性命圭旨》 說:「心病則身病,心不病則身不病,故身病由於心病。」 一切疾病都是心病的投影,當人的心念意識長期處於低頻情緒中,比如生氣、怨恨、痛苦等等,這些低頻意識會產生低頻能量,長期匯聚就會凝結,造成越來越低頻、沉重、鬱結,輕者堵塞經絡,影響臟器功能,造成亞健康,重者使身體機能受損,不能正常運行,惡性循環,出現能量超低頻,就會有物質化的顯現,就形成了醫院儀器能檢測出來的「實病」了。

《黃帝內經》曰:「人虛即神遊失守衛,使鬼神外幹,致有夭亡。」 人心的低頻會使身體「內虛」,無法固守魂魄,也就等同於失去了守衛,即神不守位,致使「風寒溼邪」入侵,導致氣血循環變慢,出現人體(精)的病狀。整個過程是從人體精、氣、神的「神」開始的,所以治療病證,恢復健康也必須回到「神」上面。如果只專注於人體「精」的層面,神病治形,必然本末倒置,人類不斷地「製造心病」,又不停地「治療形病」,如何能獲得健康?

正如《東醫寶鑑》一書說:「古神聖之醫,能療人之心,預使不致於有疾。今之醫者,惟知療人之疾,而不知療人之心,是猶捨本逐末也。不窮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不亦愚乎!雖一是僥倖而安之,此則世俗之庸醫,不足取也。」

中醫「上工守神」治未病,醫心調神為本

《黃帝內經》曰:「上工守神,粗工守形。」 上工為上醫,德醫,是具有高頻能量的天人合一者,守神即療愈心神,《醫宗金鑑》說:「心藏神, 補神者必補其心。」一切疾病皆生於心,傳於氣,成於物質,顯現於肉體,所以心病非病,是未病,上醫治未病,調未發之時為調心,以神治心,由因及果從根上治病,所以上工治未病就是以先天心神的高頻意識和能量,照見低頻的人心意識,引發高頻共振,讓低頻意識能量回歸先天高頻,以不至於發而成病。此為《黃帝內經》所說的:「上工治未病。」

所以,治療變異的新冠細菌病毒,不是相剋,殺滅,而是愛,無我無私之愛是最高頻率的能量,是「才可近仙,心可近佛」的上醫之心,有此心此德才能做到守神,治未病。這種高頻意識產生的高頻能量,可以帶動細菌病毒在內的一切意識體以正心為心,有正心即有正氣,心通則百脈皆通,內強則外邪不侵,這才是最究竟的免疫力,也是真正的「固本培元」,在這個過程中,化神變氣,最高頻率的能量能超越一切阻礙,使神歸其位,魂魄俱全,身體機能運行暢通無阻,整個機體乃至每一個細胞都充滿能量,在正心覆蓋下的高頻能量場裡,提升了生命本身的運行機制,自然實現了修身,重塑生命系統,重回原來的健康態。

中醫心理學在於守護人類心靈文明

真正的中醫心理學以德治心,以心調神,站在天人合一的本源本心之處,以德道一體的最高頻率的能量來療愈病患的「含靈之苦」,這個過程不是「醫者」治癒「患者」,而是醫者幫助自身低頻的患者看到內在的良知本性,讓患者通過轉變心念,反觀內照,轉換自身能量頻率,解決因心的低頻而帶來的心理,身體,生活等方面的問題,從而實現自醫,醫他,德行天下,而真正的中醫心理學者則是授人以漁的先知先覺者、領路人。

從古到今,古人的智慧告訴我們,這就是上醫、德醫,所傳之醫道是來自於本源,本體心神的。中醫始終遵循著天人合一、正心修身這一心靈文明的大道之行。由此正心、天人合一之德,必能實現修身、齊家、治國、乃至太平天下。未來,中醫心理學「上工守神」治未病思想,必將解決人類健康危機,造福世界。

上工守神之案例實記

來自湖南的王星,今年32歲,是一名肺氣腫晚期患者。從12歲開始,他跑遍中西醫醫院,嘗試過各種治療方法和偏方,但越來越嚴重,現在體重只有76斤,靠14臺制氧機維持呼吸,王星5年沒有離開過病床,他4、5年不能說話,2年不敢摘帽子,一摘就覺得冷,聞不了洗髮水的味道,眼睛看不了陽光、強光,沒有飢餓感,只能吃流食......

王星偶然看到中毉大夫微博中的文章和視頻,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 "疾病",他多次表達要把真正的中醫文化翻譯並分享給世人,讓更多人獲得健康。正是因為這個善念,2020年10月13日,中毉大夫給王星做了一次遠程調理,十分鐘後,他的身體感覺如下:

"以前我對氧氣機吹出來的冷氣沒有感覺,像麻木一樣,但現在能感覺到冷風。我的左側肺部開始越來越舒服,緊繃的感覺開始鬆動,我可以聽到肺部有咕嚕咕嚕的聲音。右側肺部的緊繃感漸漸舒緩了。以前吞咽的時候會喘息幾分鐘,現在正常了,不喘了,也不疼了。一直以來的喘息聲幾乎沒有了。以前每天4點到7點是最難受的時候,今天到目前為止已經正常了,也可以喝水了。我右肺的不適感消失得很快,腫脹和疼痛也沒有了,身體感覺輕鬆多了,呼吸也好多了......"——2020年10月13日

隨後的20多天,中毉大夫的學生在瀋陽為遠在湖南的王星做遠程調理,每天通過視頻電話分享人體的構成精氣神,人體疾病形成之因,多維空間宇宙生命實相,並通過「天眼觀相」,王星身體的能量場是黑色的,魂魄不在,細胞枯竭萎縮,因長期循環往復的低頻後天人心意識,聚集低頻的意識能量體,大宇宙之中沒有時空的局限,因而同頻感召了不同維度空間的低頻暗物質,暗能量,隨心的改變呈現不同的相,通過不斷的引領,化解因緣,王星所有的「病相」即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以下是從2020年10月14日至今的實錄:

10月14日,王星早上醒來後有輕鬆的感覺,以前喘氣的時候,手腳都會發麻,手也是冰涼的,現在呼吸比以前輕鬆多了。

10月17日,王星摘掉了戴了兩年多的帽子,以前摘掉就覺得冷。晚上洗了頭,以前一聞到洗髮水的味道,他就喘不過氣來。

10月19日,他能感覺到飢餓,十幾年的便秘也正常了。氧氣機由6臺改為4臺,流量是最小的。呼吸順暢,能正常說話,幾年來一直不能正常交流。

10月20日,王星戴了3年的耳塞摘掉了,以前他一聽到噪音就會心慌。他的眼睛也能適應光線了。

10月23日,四年來第一次關掉14臺氧氣機後,王星可以自主呼吸了,多年來十幾臺氧氣機對著他的臉吹,他的臉又紅又腫,對稍高的溫度會有很強的排斥和抗拒,現在可以接受了。

10月29日,王星可以平躺著睡了。他已經很多年不能平躺,只能半坐半靠著床頭睡覺。

10月31日,王星已經4年沒有下過床了。今天他可以穿上鞋,下床站起來了。

11月3日,王星下床練習走路。可以從床邊走到客廳,而且腰板挺得很直,腿比以前更有勁了。

11月12日,王星的小腿強壯了許多,他可以吃更硬的食物,他幾年來一直只能吃流食。他的體重明顯增加了。

11月15日,王星第一次可以下樓了,四年多沒看過外面的環境了。

無數人見證了王星以驚人的速度在恢復,從垂死到重生,從絕望到希望,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每一個當下都在見證中醫的力量。真正的中醫從心靈層面解決根本問題,超越一切時間和空間。通過這個案例,更加證實了古人上工守神的智慧真實不虛。中醫作為國粹,是打開中華文明智慧寶庫的一把金鑰匙,是我們的祖先世代相傳留下來的寶藏,是從未斷層的文化,是我們每一個華夏子孫應有的文化自信。用上工神補的方式可以治療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一切疾病,應該大力挖掘、弘揚中醫心理學之神志魂魄理論,並應用於臨床實踐當中,這是未來醫療界應該探索的新天地。今天的地球村,各個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只有這樣才能解決世界性的健康危機,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導,共享共建和平盛世。

作者:王單單

參考文獻:

【1】張松輝《抱樸子內篇》中華書局 2017 北京

【2】邢汝雯 《黃帝內經》靈樞篇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7 武漢

【3】邢汝雯 《黃帝內經》素問篇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7 武漢

【4】【清】孫希旦 《禮記集解》十三經清人註疏 中華書局 北京

【5】劉文典 《淮南鴻烈集解》中華書局 2017 北京

【6】【明】許浚 《東醫寶鑑》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8

【7】【明】尹真人高弟《性命圭旨》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3

相關焦點

  • 關於中醫心理學的科普
    駐馬店市第二人民醫院 劉愛紅科普一什麼是中醫心理學?中醫心理學是中醫學和心理學相結合,遵循中醫理論體系,運用心理學的知識,研究人的心理因素在人體疾病發生、發展、診斷、治療過程中的作用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
  • 中醫心理學之儒家哲學思想的心理學意義
    「天地之性以人為貴」的哲學思想,同時也影響著先秦醫學的理念,如《素問.保命全形論》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而中醫心理學吸收了先秦儒家思想,提出「人貴論」作為中醫心理學基礎理論之一。中醫心理學 國家二級學科
  • 中醫心理學:情志相勝療法
    駐馬店市第二人民醫院 劉愛紅中醫心理學是中醫學和心理學相結合,遵循中醫理論體系,在中醫學思想指導下,突出中醫特色,中醫心理學療法有很多,其中情志療法為最具特色的方法。情志療法主要是用五行相剋理論來表述情緒之間相互制約關係。
  • 「河圖」心理妙意——象思維下的中醫心理學
    中醫心理學源自古老的中醫學文化,而中醫學本身又是從古老的中國文化中孕育產生的。在古代文化傳承中,並未明確提出心理的概念,而關於心的傳承在我們古老的中國文化中卻有著深刻內涵,古人是把心作為生命的核心規律來對待。
  • 大會逐字稿系列 | 中醫心理學助力社會心理服務——五態心身辨識調心養身系統的應用與思考
    主持人:這裡是第14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本場活動的主題是「中醫心理學助力社會心理服務——五態心身辨識調心養身系統的應用與思考」。今天的主講人是楊秋莉,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臨床所醫學心理學研究室主任,歡迎楊主任。
  • 中醫是獨立的一門科學
    正文共:2826字,預計閱讀時間: 8 分鐘有一次參加會議,席間回答兩位測量學家中醫原理問題之後,兩位做出評價:中醫是一門科學,西醫是一門技術。
  • 河南中醫學院新增設第二學位專業 今年首次招生
    大河網訊(記者 許會增)7月10日,記者從河南省中醫學院獲悉,為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應用心理學複合型人才的需求,河南中醫學院依託學校醫學大平臺的優勢及心理學科的優勢,於2011年2月成功申報了應用心理學專業(第二學士學位)。
  • 跨界遇林師——從心理走向中醫
    當我從這個視角,重新看待來自西方的心理學和自己日常的心理諮詢工作時,更加清晰自然的把心理學、心理諮詢目標,調整和設定為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了。一炁周流這個目標也與我學習了10餘年的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Satir Model)的成長目標「內在和諧(Peace within)」「人際和諧」 (Peace Between)「與世界的和諧(Peace among)」同出一轍,無縫對接。
  • 張建新:讓心理學真正服務於中國人民
    在報告中,張建新闡述了中國心理學發展的「三個分化」和「兩個整合」。「三個分化」指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的分化,對心理幹預效果評價標準的分化,群體取向與個體取向心理幹預的分化;「兩個整合」指身心一體化整合傾向和應用心理學與網際網路及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整合。
  • 心理學類專業人才需求趨於穩定,應用心理學更受歡迎!
    心理學類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人際關係、社會關係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
  • 和一位心理學博士談話後給我的感想
    前天和一高中同學夫婦倆,一起去見他老婆的同學——一位在國內學術水平非常高的心理學女博士,唐博士。見面後有以下幾點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1、和唐博士見面的地點是在一家看中醫館,她正和一位老中醫在學中醫。我很好奇,心理學博士學習中醫做什麼?後來經過親自向她求證後,才知道她學中醫是為了提升心理學的臨床治療效果,用心理學和中醫結合來治療心理和精神疾病。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兒科專家郭薇薇,特邀到北京北城中醫醫院坐診
    為此孩子的健康是父母最大的心願,也是我們的責任,我院特聘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兒科診療專家郭薇薇到院坐診。針對醫院兒科診療工作進行提升與研究,並親自在北京北城中醫醫院坐診,運用其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與專業診療技術造福廣大兒科患者。
  • 以成語典故解讀中醫的新嘗試!《讀成語 學中醫 1》出版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在「抗疫」戰場上,中醫又一次以嶄新的姿態走入大眾視野。近日,由河南大學出版社策劃的趣讀成語系列叢書《讀成語 學中醫 1》正式出版。這是趣讀成語系列叢書的第一本,也是以成語典故來解讀中醫的全新嘗試。
  • 漢方 誠心堂:有關失眠的中醫調治
    周密大夫我叫周密,來自中國上海,是文革之後第一屆應屆大學畢業生,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現名上海中醫藥大學),畢業後分配在大學附屬醫院內科,擔任內科臨床和臨床教育,從門診,病房到中醫急診滾爬了5到6年之後來到日本,在這期間,正式拜師章慶雲老中醫,結為師徒2年。
  • 心理學:中國本土的心理學發展如何能夠彎道超車
    通過學習心理學知識,我們知曉心理學的源頭是古代的哲學體系,在很長的一段歷史中,心理學的所有內容都在古代的哲學體系中存在著,因此,我覺得所謂心理學,其實是世界的文化結晶,是各種種族發展過程中對於身心進行探索的經驗總結。
  • 為什麼心理學突然不香了?
    曾經有一段時間,心理學,勵志學、成功學成為了很多人閱讀的主要內容,毫無疑問這些學科並不是我們的科學,而是舶來品。最近很多人的閱讀習慣慢慢回歸到咱們自己的文化上面。心理學其實以前並沒有那麼火熱,也不是沒有。只是沒有這麼多人追捧,形成一種文化氛圍。但是當大家都在掙錢的時候,很多人的心理就發生了變化,而西方的資本主義心理學恰好能夠解決經濟發展下國人的心理問題。一個是經濟壓力下的問題,一個是想要通過心理學獲得更多的利益,想要讀懂別人心理。
  • 英國「中英文化交流學會」舉行《中醫抗疫系列講座》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歐洲時報】為積極協助在英華人華僑自信、樂觀地應對發生在身邊的慘烈疫情,英國「中英文化交流學會」分別在4月30日、5月3日、5月7日和5月10日成功舉辦了四次線上《身邊的大師—中醫抗疫系列講座》,既為在英中醫工作者提供了更多高效可靠的抗疫「武器」,也為公眾提供了便捷實用的自救知識和方法。
  • 分析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丨第21屆國際分析心理學大會報告
    本文選自申荷永老師在第21屆國際分析心理學大會(8.25—8.30)期間所做的報告,主題為:「IAAP/ISST整合性培養」。我是來自中國的沙盤遊戲諮詢師和心理分析師,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分析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1994年,時任國際分析心理學會主席的託馬斯·科茨和榮譽秘書長默瑞•斯丹及其夫人等一起訪問中國,開啟了分析心理學在中國的正式發展。為後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的舉辦,以及華人區域心理分析聯合會的形成播下種子。
  • 心理學能夠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人生和我們自己的真相
    ,而實際情況呢,我們還有本土心理學。 第一,西方心理學本質上是實證學,它派生於西方醫學,起源於二十世紀初 西方心理學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從中國文化的分支上,也包涵了豐富的心理學內容比如:琴棋書畫、十二生肖、傳統文學、傳統思想、傳統節日、中國戲劇、傳統中醫、中華武術、民風民俗等。 3.
  • 疫情結束別忘了中醫,中醫太不容易了,看後笑了又哭了
    疫情結束了想學個中醫光宗耀祖結果度娘一邊告訴你中醫可以拯救全人類一邊中醫被罵成騙子中醫學專業的學生都要學什麼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學中醫就是用中醫理論為別人治病。為了了解患者心理要懂一丟丟心理學是的當你選擇了中醫這個專業中醫就是你的生命放假了中醫的學生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