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起幼兒園孩子被針扎的事件發生了。
據報導,呼和浩特一個貴族幼兒園的三名老師,將11名幼兒用針扎傷。讓家長氣憤的是,如果不是其中一位女孩上廁所被家長發現屁股有三個針眼,並且說:「還有很多小朋友也被扎過!」可能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被蒙在鼓裡。
孩子被扎針的地方分別有頭部、腰部、下肢。目前,涉事教師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網友非常氣憤的說:這心是爛成什麼樣才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來,連頭都扎。必須嚴懲,不配做人。
東野圭吾說:從沒有想過,這世上竟然有這樣惡意的存在。
一、為什麼年幼的孩子遭受虐待時不會告訴父母?
1、不懂
在知乎有這樣的帖子:
幼兒知道自己遇到了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會有兩個反應:
第一、幼兒不知道自己受到的欺凌是不合法、不能接受的,他們會認為這是生活裡的正常現象,所以幼兒受到欺凌也不會跟家長說。
內蒙古幼兒園11個孩子被針扎的事件完美的印證了孩子的這個反應。據被針扎最多的一個孩子的爸爸楊先生描述:
「孩子回家都很好,還願意去幼兒園。因為她從內心裡已經認同了『我在幼兒園不聽話,老師扎我是應該的,所以回家我也沒必要跟爸爸媽媽說,因為每個小朋友都扎』。
據被採訪的家長說,參與扎孩子的三個老師平時都是非常好溝通的樣子,並且在群裡也積極的跟家長們溝通互動,完全沒想到會私底下這樣來傷害孩子。
第二、幼兒可能會覺得這樣不好、不對,但幼兒不知道這件事情是可以求助的,不知道爸爸媽媽可以幫助自己,不知道和其他受傷害的小朋友可以互相救助,不知道誰能幫自己。所以幼兒不會有求救的想法。
當面對老師這個有權威身份的成年人跟他們下達「不許告訴別人啊」的威脅命令時,他們只會乖乖的照做。
2、不敢
有時候欺負孩子的人會直接威脅孩子:「不許告訴別人,否則我下次還打你!」孩子擔心遭受更大的報復,所以選擇保密。
加上孩子不願意回憶不愉快的或讓自己害怕的經歷,父母有時候粗心一點,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遭遇了什麼。
A離婚了,女兒跟著爸爸一起生活。有次她看見孩子身上有淤青,以為被孩子的爸爸打的,但是孩子的爸爸也一臉的懵。後來詢問了孩子很久,孩子才說是被幼兒園的小朋友打的。
二、那怎樣才能讓孩子說出來呢
1、選擇正確的時間
放學後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或車上,孩子晚上入睡前,晚飯後一家人散步的時間,都是進行親子溝通的絕佳時機。這些時間段,比較容易不受打擾能夠安靜的跟孩子聊會天。
2、採用直接問問題的方式
第一、不要問孩子難理解,難回答,答了也不正確的問題
比如:
今天表現好嗎?
老師喜歡你嗎?
有人欺負你嗎
中午吃飽了嗎?
這樣的問題對於小孩子來說比較抽象,不是很容易理解,他們也無法記清他在學校裡經歷的所有事情。並且三歲多的孩子表達能力有限,因此難以回答。
第二、要分策略問具體的問題
容易讓孩子開口的問題一定是具體的,包括這3種:
唯一答案的題。今天學校最好玩的遊戲是什麼?今天老師對你生氣了嗎?今天老師表揚你了嗎?幼兒園裡最好玩的玩具是哪個?
選擇題,你今天在學校玩滑滑梯/滑滑/做手工了嗎?今天午餐最好吃的是哪個菜?你在幼兒園是一個人玩還是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
是非題,今天有啥奇怪的事情發生嗎?今天學校裡有不開心的事嗎?今天幼兒園有什麼讓你好笑的事嗎?小朋友不讓你玩玩具,是因為他不想分享嗎?
想知道老師怎麼對待孩子的,那麼可以試著問一下孩子: 「玩滑梯時老師有沒有表揚你」,「今天你的褲子尿溼了,是老師給你換的嗎?他有沒有因為尿褲子批評你?」。上面每個問題,又可以延展出更多的問題。
如果你經常和孩子聊天,並且會問問題,那麼你就會知道以下的細節:
放學後孩子會跟你說到幼兒園一個小朋友的名字;
孩子會告訴你學了什麼新歌和新遊戲,戶外活動有難度的是什麼;
會告訴你今天吃了什麼;
會告你他的好朋友是誰;
會告訴你哪個老師今天表揚了他,抱了他。
3、 通過遊戲表達自己
對於年齡小不,或者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的孩子,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感受,模擬情境遊戲是個不錯的方法。 具體做法有兩種,一是讓孩子假扮老師/同學,你扮演孩子,和他對話,看孩子會如何模仿老師和同學的行為。
這個互換角色的遊戲很多家長都嘗試過,算是很有效的一個方法。
第二種方法是準備一些不同表情的貼紙,或者是不同顏色的球,讓孩子指一指,在幼兒園,老師、同學是哪個表情,自己是哪個表情,從某種程度上能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緒。
4、反覆引導孩子用講故事的方式講出在幼兒園的點滴
知乎上有位家長在大概孩子三歲的時候,就這樣教育孩子。
不管孩子能不能聽得懂,就多次反覆告訴他:遇到什麼事要跟我講,比如高興的事、有意思的事、你能記得的事、讓你驚慌或者害怕的事等等,都要告訴我,讓我跟你一起面對這些事,你看我給你講故事,就是因為你不知道這個故事,我給你講了,你就知道了,你也可以給我講你的故事。
因此這位家長能夠清楚的知道孩子的幼兒園有哪位小朋友尿床了,哪位小朋友中午因為沒有好好睡午覺,老師下午不讓他玩玩具。孩子在學校把誰打哭了,把什麼東西弄壞了。
不管孩子說什麼,聽到孩子做錯了什麼,這位家長一概不批評不訓斥孩子,因為她明白,所有的孩子,只要被父母訓斥一次,就不會什麼都跟父母說了,怕被再次訓斥。
最終這位家長只給孩子講道理,告訴類似的事情怎樣做才是對的。於是這位家長順利的知道自己孩子在幼兒園被打的事情:
有一次幼兒園老師不知因為什麼打了他一回,他也當講故事一樣講給我聽,我還跟他分享挨打的感受,嘻嘻哈哈的(這樣做是為了淡化挨打帶來的心理陰影,讓他正面接受這個事實),然後第二天叫老師單獨出來談話。老師從此對他好得不得了,完全不敢報復或冷暴力虐待,因為他什麼都會跟我說,老師再給他看臉色或者什麼表現,他當天晚上就都告訴我了,包括「老師說不能告訴你」這句話他也會講出來,老師明白了這一點之後,就不會對他做任何惡劣的事了。
由此可見,培養孩子什麼都跟父母傾訴的好習慣,在孩子遇到傷害時,就能夠第一時間給孩子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和避免更多的傷害。
三、語言會產生誤會,但身心不會
孩子每天回家都已經把在學校的狀況透露出來了。不過是父母不懂得讀取。因為父母都習慣了等著孩子主動來告訴我們,但是孩子越小語言能力越弱,也是缺乏邏輯的。語言描述不清楚的時候,就可以觀察孩子的身體和情緒。
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信號:
1、孩子的情緒狀態好還是不好
孩子的情緒容易外露,他不會掩蓋自己的真實感受,如果在幼兒園過得不開心,他可能會有這樣的行為表現,爸爸媽媽應該多關注:
第一、孩子是否開始變得脾氣暴躁,喜歡指使人
第二、孩子是否不喜歡去幼兒園。
孩子受傷害後會不準提幼兒園的事情,不吃幼兒園的飯菜,會吐出來。
2018年,濟南一幼兒園的4歲的小男孩騰騰被老師用開水嚴重燙傷,整個背部、屁股、腿的皮都掉下來了。
騰騰媽媽提到,小騰騰是曾經向她發出過信號的,可是卻被她忽略。
面對小騰騰不想上學的請求,她並沒有問孩子為什麼不想去,只對騰騰堅決地說:「哭沒有用,必須得上學。」
哪怕後來騰騰激烈的哭和反抗的時候,她一心只想著孩子必須上學,堅決把騰騰送到了學校,沒有探究孩子到底為什麼不願意去。
在騰騰跟她說:「媽媽,老師打我了」,她想的老師給點懲罰是好的,畢竟孩子比較調皮。
就這樣,這位媽媽一步一步的的將孩子送到壞人的身邊,這真是讓人痛心和憤怒的結局,哪怕騰騰媽媽能夠認真的對待一下兒子不想去幼兒園的原因,騰騰大概率也不會被燙成重傷。
第三、孩子是否經常哭,晚上會做噩夢
比如前面提到的楊先生,他開始並不知道孩子身上有被針扎的情況,是因為孩子班上有家長發現自己孩子身上出現被針扎的情況後,建了微信群,他和別的家長才發現的。「我家孩子現在回家就哭,昨天更嚴重,身體一直發抖,一直到半夜4點多才睡覺。甚至還有自虐情況,經常打自己,有時還會打我和她媽媽。」
而另一位被扎針孩子的媽媽則表示: 「孩子現在晚上睡覺之前會一直說媽媽我害怕,問媽媽會保護我嗎?而且一直用雙手打自己的臉和頭。」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孩子已經被傷害得挺嚴重的了。而當孩子連續不想去幼兒園的時候,父母就該仔細留意一下孩子是不是被欺負了。
第四、在幼兒園喜歡一個人玩,不合群,很少和小夥伴交流
2、放學後孩子願意逗留在學校嗎?
當孩子願意在放學後逗留一會幼兒園,就能判斷出孩子是喜歡和依戀幼兒園的,如果不是,那就會迫不及待的要回家。
所以父母可以嘗試在接孩子後,不要著急離開,有意逗留十分鐘,觀察孩子是繼續開心玩耍還是會煩躁不安,大概就能夠知道孩子這段時間在幼兒園生活是否愉快。
3、孩子願意在幼兒園裡大便嗎?
著名的繪本作家五味太郎先生曾寫過一個故事幫助小朋友如何正確如廁,原因很簡單,對大人來說,上廁所很正常。但是對三歲左右的孩子來說,正常的放鬆的上廁所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大便卻是一件非常隱私、非常令人害羞的事情,如果沒有放鬆的環境,他們就寧願憋著。
從這點可以看到,孩子是否願意在幼兒園裡大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孩子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適應了老師的教育方式,他們就會願意在幼兒園裡拉大便。
如果老師表露出一點厭煩情緒,孩子就能感受出來,不敢在幼兒園裡拉大便。我忽然回想起女兒當年在幼兒園是不敢拉大便的,一般都是晚上回家的時候才拉。那時候不以為意,覺得只要孩子每天在家有規律的大便,就沒有問題。現在看來,女兒當時在學校還是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放鬆。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能夠順暢的在幼兒園裡大便,至少能夠從側面說明,孩子的老師是非常有耐心和溫和的,孩子在幼兒園是感到安全的,精神狀態是放鬆的。
4、孩子上幼兒園後在家睡覺是否有規律
剛上幼兒園的孩子因為不適應新生活,睡覺會晚睡,或者驚醒和哭,很正常。適應幼兒園生活後很快就會養成良好的睡眠規律和習慣。
但是如果孩子長時間不午睡,晚上晚睡,早上起不來。那麼家長就要重視這些情況,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在睡覺上不能夠很好的融入幼兒園的生活?
其實在網上輸入幼兒園針扎的關鍵詞,你會發現,這樣傷害孩子的事件幾乎每年都有報導。可是每次出事後沒多久,大家對這些事情的關注就轉移了。
當這些社會問題不停發生時,我們只能暗自祈禱:這樣的事情別發生在我的孩子身上。畢竟一旦發生,就是整個家庭的災難。
作為家長,就只能提起十二分精神,細心用心的關注孩子一切反應,從孩子的語言上,孩子的身心反應上捕捉讓他們不安以及害怕的東西,以求在孩子發出被欺負的求救信號時,第一時間給予孩子支持和幫助,早介入,孩子才會獲得有效的支持和幫助,最終少受點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