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人說話像粵語?教授稱還原古人說話難實現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唐代人說話像粵語?

  中古漢語朗誦版《唐詩三百首》引關注,語言學教授稱還原古人說話難以實現

  (記者劉雅婧)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唐詩具備文字之美,也具備音韻之美。只是唐代的詩人們早已不在人世,也沒有錄音設備,唐詩到底該怎麼讀,從何考證?

  近日,網絡上流傳起《唐詩三百首》的中古漢語配音朗誦版,部分聽過配音的網友們表示:「怎麼唐代人說話有點像粵語?」很難想像,大唐長安的詩人們朗誦詩歌,發音並不像現在的陝西話,而是像粵語?

  中古漢語朗誦版參考了《切韻》的音系

  這部在網絡上頗受關注的《唐詩三百首》中古漢語朗誦版,由電子書出版機構字節社推出,收納進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千古名作。記者還看到,杜甫的《望嶽》一詩,被逐字配上了音標,這些音標都有別於傳統的漢語拼音。

  作者嚴實自稱是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博士後,他向記者介紹,該版本的《唐詩三百首》,根據對韻書《切韻》的考據,構擬了一種中古漢語(註:中古,即三國至宋朝時期),進行朗誦。他表示,書中的整個音系,還有每一個音,都是有考證的,且參考了很多音韻學者上百年的成果。因此該書「雖不算學術著作,或類似於科普。」

  據介紹,在隋文帝年間由陸法言主編的《切韻》是現今可考的最古韻書,此前的語音已無法系統考證,代表了南北朝時期士族所使用的語言。之後各朝各代雖然口語發音有變化,但韻書依舊遵循《切韻》系統編修。大多數漢語方言以及域外方音——除閩語外——的發音基本都是切韻音系的繼承,例如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的漢字發音等。

  而北師大語言學教授王寧則告訴記者,根據某些韻書,對古代語音進行構擬,在學界很常見,但是多為對音韻的體系和關係進行的構擬,而根據一些方言和範文,對發音進行準確構擬還原,「比如對唐代人說話的聲音的還原」,則較難實現,她表示:「這種構擬是難以證偽也難以證實的。」

  中古漢語聽起來像粵語嗎?

  為什麼《唐詩三百首》中古漢語版讀起來像粵語?這個問題是很多好奇的網友關心的。

  在古漢語界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粵語保留了古代漢語的某些特徵(例如保留大量入聲字)。但是,嚴實表示,不能因此認定用粵語讀唐詩才是正宗發音,也不能認定以北方方言為本的普通話則是「不文」的外族語(「胡人話」)。他在《中古漢語語音教程》的序裡說,如果讀者覺得他的讀音聽起來像廣東話,是因為如今的普通話乃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人們比較熟悉北方話。

  針對粵語是否能代表中古漢語的問題,王寧認為,語言的演變非常複雜,方言都是由古音分化而來,都保留了一定的古音和古代詞彙。「在吳語區,贛南語系,山西方言中,也都保留了很多古代語音中的入聲字」,但是,沒有哪種現代方言會和一千多年前的漢語完全一樣,方言的演變,除了時間的影響,還有不同語言之間的接觸和同化,因此,「你也很難說哪一時期的哪一種方言更接近中古漢語,比如唐朝話。」

  ■ 微博眾議

  @忘機子_有父策風陸孫氏:經他口中讀出的中古漢語(三國至宋朝時期)奇異音聲,仿佛一條時光隧道,將我們送回數千年前的大唐盛世。——中古讀音應該不能完全復原的,這個系統還是構擬的吧?

  @曉風_機器學習:好悲劇,除了最後一句「一覽眾山小」,其餘的完全沒聽懂;敢情古漢語和當代漢語發音區別這麼大!

  @無所短長:這是很無聊的噱頭。古音作為專門的研究以及在特定的專業範圍內使用是有價值的,但播及民眾極其沒有必要。好比木乃伊擺放在博物館有展示價值,對考古學家有研究意義,但放到大眾家裡當擺設就恐怖了。

  @yuanshan偉嶺:《望嶽》之神曲。

  @寒潭俠隱:這怎麼看著都像是閩南話啊。

  @Captain在雲端:雖然不習慣,但是粵語是留存古漢語發音較多的方言,聽同學用粵語念過《鵝鵝鵝》,非常美。

相關焦點

  • 古人是怎麼說話的?古人吟誦詩歌用的音更像粵語?還是其他方言?
    常有人說用粵語讀古詩會比普通話更加押韻,事實有時確實如此,但卻不是所有古詩用粵語讀都押韻,用普通話反而更押韻,有時用其他方言也會很押韻。那麼問題來了究竟哪裡的方言更接近古代人說話呢?是一些網友所說的粵語?還是客家話?閩南話?還是普通話?還是其他方言?
  • 汪維輝 古人如何「說話」(下)
    (319首)  《王梵志詩》「說類詞」的使用情況告訴我們一個重要信息:在唐代口語中,「雲」和「曰」實際上可能已經被淘汰,「言」也用得較少,「說」和「道」已成為表示「說話」義的常用詞。「說話」這一組合大約產生於晚唐五代,最早的可靠例子見於《祖堂集》(共7例),如:  三人說話次,老宿見其僧氣色異於常人,又女人亦有丈夫之氣。
  • 古代的「文」與「言」:古人是怎麼說話的?
    如果孔子當時真這麼說話,估計衛靈公會這樣責備:「汝,可以講人話麼?!」抑或很不好意思地、弱弱地懇求:「老先生,你說口語好麼?」這裡就涉及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古人究竟怎麼說話的?所以,古代老百姓說話是不會用書面語的。(二)為什麼會文言不一呢?原因很簡單,書寫條件的限制。古代書寫條件極為有限,刻在石壁、龜背、竹簡等上面,所以力求簡練。能用一個字表達的,絕不會用兩個字。你想想,在龜背刻一個字,你得耗費多大的精力和體力?萬一不小心刻錯了呢?
  • 「說話討好」用粵語怎麼表達?
    賣口乖,猶賣乖,形容說話討好;用例:剩系識賣口乖(光會甜言蜜語)。源自習語「賣乖」,形容賣弄聰明,例如「得了便宜還賣乖」,形容得了實際上的好處還要說話討巧,例見明李開先《一江風·臥病江皋》:「賣乖來,緣木求魚,打草驚蛇,倒做莊家派。」
  • 好不容易學會粵語,為啥卻聽不懂當地人說話?
    東北黑吉遼三省的人,無論到哪,一張嘴說話,別人立馬來一句:哦,東北人,似乎黑龍江、吉林、遼寧只是東北省的三個市。而南方的廣東,卻似乎是不同地區不同風格。三個廣東人同桌吃飯,原以為可以聽一場原汁原味的粵語交流,沒想到仨人仨腔調。一打聽,原來一個是廣州的,一個是潮汕的,另一個則是梅州的。
  • 專家復原宋朝普通話:河南官話為啥像粵語?
    宋朝「普通話」為什麼像廣東話?馬未都在節目中介紹,這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科學家、學者用音韻模擬技術,結合史料中的音律記載,還原了宋朝人的口音。有網友感慨:「我活了20多歲,聽了這麼多年河南話,卻不知道宋朝人說話帶著港腔!」
  • 穿越有風險,選擇需謹慎,你以為古人真能聽懂現代人說話嗎
    那麼問題來了,縱使真的可以穿越到古代,古人是否能聽懂我們的說的話?我們又能不能和古人無障礙愉快的交流呢?答案是不能!即便古人個個都是人才,說話也好聽,但想要讓他們聽懂我們的話,是完全不切實際的。反之,我們也聽不懂他們說的是什麼。
  • 盤點各地方言,粵語最難學,網友:有個學了要不會說話了
    喜歡粵菜的小夥伴也當然會說幾句粵語啦,從最簡單的歌詞浪奔~浪流~,萬裡濤濤江水永不休~哎,這句話怎麼自帶語音呢?自動唱出的小夥伴就自動舉手吧。有很多小夥伴是為了喜歡的粵語歌曲學習粵語的,大家一起去唱歌,唱粵語歌好聽又有逼格,但是不好學習。
  • 「吃飯時不許說話」,媽媽吃飯說話被兒子「掌嘴」,稱是老師教的
    導讀:「吃飯時不許說話」,媽媽吃飯說話被兒子「掌嘴」,稱是老師教的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吃飯時不許說話」,媽媽吃飯說話被兒子「掌嘴」,稱是老師教的!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說話像「吵架」為哪般
    (原標題:說話像「吵架」為哪般)    劉天放
  • 微信上線按住說話「語音轉文字」功能 支持識別粵語和英語等
    站長之家(ChinaZ.com) 8月23日 消息:今日,iOS版微信正式上線按住說話據悉,語音轉文字」支持識別的語言有普通話、粵語和英語。今年 6 月,微信內測「發送語音過程」轉文字功能,用戶在進行語音輸入時,微信在原來的「取消發送」按鈕基礎上,新增了「轉文字」按鈕,拖動到此處,此前錄入的語音就會自動轉換成文字,然後發送給對方。對此,微信團隊方面回應稱,用戶在聊天中,有時會因對方不方便聽語音消息,導致信息傳達不便。
  • 1家6個大人說話4種口音 2歲孩子難學說話
    1家6個大人說話4種口音 2歲孩子難學說話 2014-09-09 15:33:02著急的父母帶著凱凱到醫院一檢查,這才知道孩子遲遲不能說話,正是因為家裡的語言環境太複雜。  凱凱出生時非常活潑可愛,一雙大眼睛忽閃忽閃的,好像會說話,而且一直以來家裡大人對他都精心照料,平時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輪流值班照顧,父母下班回家也會買來各種益智玩具帶著孩子玩,抱著他和同齡的小朋友咿咿呀呀的交流。
  • 說話也是藝術 會說話是智慧
    那麼怎麼說話才算是智慧的說話呢?人和人之間的溝通是一門大學問,在人際交往中,中國有句古話叫「看破不說破」,道破了少言、寡言的智慧。作家海明威曾說過一句話:「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懂與不懂,不多說。若真沒話,就別說。「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古人在發表言論方面是非常謹慎的,一定要以此為戒!
  • 古代文言文這麼難,古人是怎麼交流的?你用文言文說話嗎?
    在這個過程中,繼承了倉頡衣缽的人一定開啟了宗理學派,這個學派的構詞速度開始加快,可供大家說話交流的詞多了,不同層次、不同場合的代用詞也多了。從秦漢開始,文言文開始落後於他的同伴,也可以說是他的教師口語,大多數普通人在日常交流中不使用文言文,偶爾夾雜一些文言詞,文言文已經不是一種交流語言了,畢竟大家都在忙著養家、務農,沒有那麼多臺階來思考文言詞。
  • 古人說話真的是用文言文嗎?天天之乎者也?
    古人說話真的是用文言文嗎?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看什麼是「文言文」。我們一般按照字面理解,「文言文」就是「寫文章的語言」?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文言文其實相對於老祖宗千百年來不斷變化的口語,是一種提煉過的,修飾過的語言,大家都能看懂,但平時並不會這麼說話。這個道理其實也很好理解。就拿我們今天使用白話文來說。我們都知道聊天整理出來的文字,那是雜亂的,需要進行再加工的。因為聊天使用的口語就是為了表達清楚意思的日常交流。
  • 寶寶學說話該不該跟他說方言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經典育兒經,ID:jdyuerjing】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看著其他小孩像小麻雀一樣嘰嘰喳喳地吵著爸媽要這要那真是羨慕呢,為什麼同齡的自家寶寶卻「金口難開」呢?一些家長疑問是不是因為家裡語言環境複雜影響了寶寶學說話?
  • 古人平時怎麼說話?都是用文言文嗎?其實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孔乙己》在《孔乙己》這一短篇小說中,「孔乙己」這個人一直生活在別人的嘲笑中,之所以受人嘲笑,主要是因為他每天的「之乎者也」。當時孔乙己生活的時代背景,正是文言文到白話文過渡時期,人們生活中交談普遍都是白話,他還講文言文顯得非常滑稽。
  • 古人說話也是滿口文言文嗎?不,這是一場天大的誤會
    最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就是孔乙己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可是,孔乙己生活的年代,正是從文言文到白話文的過渡時期,為什麼會讓人半懂不懂,甚至惹人嘲笑呢?因為「之乎者也」這種方式,只適用於書面寫作,孔乙己在一場生活中也這樣說話,就顯得不倫不類,十分滑稽。
  • 古人云:「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半句更經典,講透人性
    古人經常說「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下半句更是經典,講透了人性。其實關於大部分的俗語,我們基本上只知道其中的半句俗語而已。如此一來我們想要理解的它們的意思的話,光靠這半句話是很難的,只有看見了完整的句子,我們才能明白他們到底是想要表達什麼意思,也明白古人到底是想要教育我們後人什麼事情。古人云:「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半句更經典,講透人性
  • 專家:古代人說話不說"之乎者也" 是書面語符號
    在人們的心目中,仿佛古代讀書人平時說話就是滿口「之乎者也」,用這些來表達自己的疑問、憤怒、歡喜……  然而,南開大學文學院孟昭連教授告訴我們:這其實是個誤會!  古代人說話不說「之乎者也」  長期以來,傳統語言學理論認為,文字是語言的客觀反映。也就是說,文言就應該是古人口語的忠實記錄,即所謂「映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