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看鑑 ,作者看鑑君
看鑑
看懂中國之美
說起各省特色,中國一南一北兩個區域非常有趣。
東北黑吉遼三省的人,無論到哪,一張嘴說話,別人立馬來一句:哦,東北人,似乎黑龍江、吉林、遼寧只是東北省的三個市。
而南方的廣東,卻似乎是不同地區不同風格。
三個廣東人同桌吃飯,原以為可以聽一場原汁原味的粵語交流,沒想到仨人仨腔調。
一打聽,原來一個是廣州的,一個是潮汕的,另一個則是梅州的。
廣東人語言天賦咋那麼發達?
大中華語言博大精深,特別是方言千差萬別,各省都有「十裡不同音」的說法。
但即使是方言最為複雜的湖南話、江西話,本省之內,大部分都屬於一個方言體系,所謂「十裡不同音」,只是一些音調字詞有所區別罷了。
唯有廣東,三大方言之區別,不光是支、吃、獅與滋、次、思這種小CASE了,而是從DNA上就開始各走各路。
廣東話有三大方言:廣府話、潮汕話、客家話。
廣府話影響力最大,我們常講的粵語其實就是廣府話。
這種方言主要流行於以廣州為中心的地區,Beyond唱的黑(喜)福(歡)雷(你),就是廣府話。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電視上粵語歌曲、粵語電視劇滿屏飛,當今大多數30歲以上的人都能來一兩句雷猴、猴賽雷。
三種方言中廣府話形成最早,與中古漢語的關聯也最大,故而雖然也挺難懂,但因為音調保留豐富,說起來韻味十足,聽起來琅琅上口。
Beyond
而潮汕話卻不同,潮汕話從語系上更近於閩語,被稱為閩語的次級語系。
閩語其實比粵語更難懂,多達18個音調,例如那首著名的《愛拼才會贏》,自行腦補是什麼感覺……
潮汕話的歷史淵源與廣府話相比其實不相上下,但大概是潮汕一帶地處粵東,相比廣州一帶地理上更為封閉,受外來語音衝擊不大,很多古老的語音、語法,甚至壯、侗等少數民族的古音都在潮州話裡沉澱下來。
故而在粵語、閩語兩大方言夾雜之中,潮汕話竟然自成體系、練成獨門武功。
有多厲害呢?潮汕話是中國各大方言中,為數不多的有公開發行的方言字典的,例如翁子光先生的《潮汕方言》、詹伯慧先生的《潮州方言》。
潮州廣濟橋
估計潮汕一帶的小學生都挺鬱悶,上個學還得備倆字典,我真難啊!
客家話,顧名思義,是客家人專屬的方言,與廣府話、潮汕話分庭抗禮、不分軒輊。
現在通行的看法是,客家話是歷史上因戰亂而遷徙到南方的古代中原人遺留下來的方言,也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特徵。
客家話雖然不像粵、閩兩大語系土生土長、根深枝大,但因為客家人分布的廣泛性,使用者也很多,還一度被臺灣定為官方通用語。
除了福建人,廣東人有多好吃?
金庸先生從富庶的浙江來到廣東,對廣東的飲食讚不絕口,他在《射鵰英雄傳》中把洪七公寫成一個貪吃鬼,為了吃,他竟然從北方跑到廣東,一氣吃了好幾年。
其實不怪金庸這麼寫,廣東的飲食確實令人心馳神往。
廣式早茶
與方言一樣,廣東飲食也分為三個明顯的派別:廣府菜、潮汕菜、客家菜。
廣府人天上地上無所不吃,作為廣東人「食材」之一的福建人提起廣東便瑟瑟發抖。
論廣府菜的特點,大概佔了一個「全」,既有甘食厚味的菜,也有清甜寡淡的菜;既有煙燻火燎、爆炒爆錘的,更有慢工溫火、細細煲煮的。
最有地域特色的,便是早茶。
早茶從最早的茶水配粗糧,慢慢演化為以吃為主、以品為先的社交習慣,早已脫離了飲茶的本意,成為廣府人享受生活、社會交往的必備方式。
這種食、聊、品、悅兼得的飲食方式,在全國各地的飲食文化中是不多見的。
再來說說潮汕菜,潮汕菜特色非常鮮明,以海鮮為主打。
潮汕海鮮粥
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就指出「粵東善為魚膾」,嘉慶《潮陽縣誌》也說「所食大半取於海族,魚蝦蚌蛤,其類千狀」。
潮汕海鮮的吃法也與其他地區不同,口味比較清淡,不喜歡過鹹過辣,而注重提取海鮮的自然鮮味。這與東北、山東海鮮動輒紅燒、爆炒、鹽泡的狂野做法,咬一口滋滋冒油的吃法大異其趣。
到了客家菜,又是一番模樣。
由於地處粵東山區,交通不太便利,故而菜式風格又與潮汕、廣府差異較大,使用的食材大多是常見的畜、禽肉,口感也偏重肥、鹹、熟,與北方中原的飲食風格有些神似。
梅菜扣肉
客家菜一大特點是愛吃野味,其實這與潮汕人愛吃海鮮一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
外省人如果到廣東旅遊,如果能遊遍廣府、潮汕和客家人聚居區,品嘗各種迥然不同的美食,估計也要像蘇東坡一樣,抹著哈喇子說「不辭長作嶺南人」了。
廣東是中國歷史的避難所
廣東省之所以一省像三省,原因不複雜,就是移民太多了。
細數中國歷史,從來沒有哪一個省像廣東一樣,承載了太多的政治災難。
疍家人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代表。
所謂疍家人,就是廣東福建沿海在水面上生活的人,他們在陸地上基本沒有什麼產業,幾乎終生生活在船上。
這個族群的來源也是眾說紛紜,有說是中古時代被北方移民驅逐出大陸的百越族,有說是元朝滅亡後,南方的蒙古貴族無路可逃,於是跑到海上,成了黃金家族的南海遺珠。
不管哪種說法,疍家人的命運可以說都與災難相伴相生。
事實上,不光疍家人,廣東客家人,也是中國歷史災難的受害者。
從秦漢之際趙佗入嶺南,到南北朝北人南遷,再到五代十國時中原人渡嶺南,幾乎每次大動亂、大災難,中原漢民都要往南遷移,客家人就是在歷次移民中形成的。
潮汕人也是隔壁福建人遷移過來,究其原因,也是因為閩中兵亂,不得不前往廣東暫避難。
除了這些大規模移民,歷朝歷代還把廣東作為發配、流放之地。
唐宋八大家之首、中唐名臣韓愈,當年就是因為惹惱了唐憲宗,被貶到潮州。
據統計,唐朝有200多名官員被貶嶺南,宋代則有400多人次,包括宋之問、牛僧儒、李德裕、劉長卿、韓愈、寇準、蘇東坡、蘇轍、蔡確、黃庭堅等歷史名人。
毫無疑問,這些文化大咖,都為廣東文化的形成作出了積極貢獻。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正是廣東強大的包容性,造就了當今豐富多樣的粵文化。
如今,廣東省常住人口超過1億人,位居全國之冠,粵文化以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姿態,正在迎接新的繁榮。
原標題:《好不容易學會粵語,為啥卻聽不懂當地人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