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很多地區都有吃生海鮮的習慣,一般會蘸些醬料食用。不過,對外可不是直接叫生海鮮的,而是刺身。那麼,為什麼會把生海鮮叫做刺身呢?
刺身,這一說法其實來源於日本,指的就是生吃新鮮的海魚,後來成了日本的特色美食。至於為何把生海鮮叫做刺身,傳言說是日本漁民在提供生魚片的時候,將魚皮去掉之後不太好區分魚的品種,所以想出了在每種魚的魚皮上刺上竹籤這個該辦法,於是將其稱為「刺身」。
其實,說到刺身,和我國早期叫做「膾」的烹飪手法極為相似,因此很多人都說日本的刺身就是效仿我國的這種手法而來。
「膾」,指的是生吃魚肉,據相關歷史文獻記載,早在南北朝時期我國就出現了生吃魚肉的說法,一直流傳至今,只不過我們國家現在叫「魚生」,在廣西、廣東一帶比較流行。
所以,其實還有一種說法,日本為了區分開「魚膾」這種方式,將本土的製作方法先定名為「切身」,意思就是切開的魚身。但後來人們覺得「切身」與「切腹」很是相近,不太吉利,所以就用意義相近的「刺」來代替。
常見的刺身,大多是海魚,像比目魚、金槍魚、三文魚等等,或者還可以用貝類、蝦蟹類等海鮮作為刺身材料。再與蘸料相互配合,確實是一道吸引人的美味。
大家對於刺身,還有什麼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