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
香港土地短缺情況日漸嚴重
珠海桂山島填海借地予香港發展的傳聞
最近在社會引發熱議
▲桂山島近年開拓旅遊,吸引不少外地人登島投資興建酒店民宿
贊成者認為,桂山島或可成為珠海的另一個橫琴,但也有聲音對借地可行性提出質疑。
有立法會議員認為,桂山島選址佳,除了可作公營房屋用途外,更可以將貨櫃碼頭遷至島上,釋放更多香港市區用地。
資深城市規劃師、規劃署前署長凌嘉勤說,桂山島是大灣區無可替代的深水貨櫃碼頭選址,「住20萬人的地方可能有其他選址,但桂山島作為長遠策略性發展選址,未必有第二個」,相關城市應該協商共同發展。
民記贊成貨櫃碼頭遷桂山島
早前有消息指中央正研究將大嶼山以南、原屬珠海市的桂山島填海,再借讓給港府興建房屋。消息在社會一石激起千重浪。
7月12日,在香港民建聯舉行的題為「跳出框框覓地尋出路」圓桌會議上,與會的規劃界學者、立法會議員均認為,桂山島選址佳,除可作公營房屋用途外,更可將貨櫃碼頭遷至島上,釋放香港更多土地。
資深城市規劃師、前規劃署署長凌嘉勤指出,自己2018年已曾在內地學術會議提到桂山島填海初議。
他表示,葵湧碼頭40多年前發展,當時選址偏僻,但隨城市發展,現已變成核心地帶,鄰近城市亦面對類近問題,故建議可透過區域合作,搬遷貨櫃碼頭往桂山島一帶。
他又指,港珠澳大橋可作為貨櫃碼頭的主要運輸幹道,興建約15公裡長的大橋連接,依傍桂山島填海建貨櫃碼頭,惟他強調整個項目發展複雜和需時,應及早規劃,並研究包括填海面積、對海岸影響及各地如何合作。
▲往來交通不便可能妨礙桂山島的發展,有議員寄希望於建設海上大橋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立法會議員謝偉銓指出,桂山島於深圳、香港、珠海及澳門中央,位置上在大灣區中具優勢,而另一優勢是早已開發,並曾大規模填海。
他認為,除興建公屋和貨櫃碼頭外,亦可將本港的監獄、大學設施、高球場等遷往島上,釋放土地改劃作房屋等發展。
暫倡填海千公頃可納20萬家庭
民建聯對上述建議表示贊成,立法會議員梁志祥指出,香港境內填海造地阻礙重重,「明日大嶼」至今仍未取得前期研究撥款,而即使拿到錢做研究,需時起碼三至四年,之後還要向立法會申請工程撥款,存在很大未知數,「最快都要十年才會有眉目」。
他表示,民建聯暫建議於桂山海填海1,000公頃,預計可容納20萬家庭。
梁志祥還認為,若桂山島填海借地予香港,那將是中央送的一份大禮,因為中國的填海技術先進,填海過程不用香港操心,也不用經過立法會去尋求撥款,估計五年內便能興建首批房屋,幫助港人解決燃眉之急。
另一議員陳恆鑌補充,葵湧貨櫃碼頭只佔地數百公頃,若桂山島填海面積夠大,容納碼頭綽綽有餘,亦提供了跨城合作機會。
不過,中國銀行(香港)經濟及政策研究顧問謝國梁認為,桂山島填海面積至少要有5,000公頃才較「好用」,以容納100萬人口,該地日後可用「新社區」概念發展,即大灣區內地城市資格互認,為香港未來30年發展提供房屋及就業等機會。
對於搬遷貨櫃碼頭到當地,他認為難讓中央批准,因涉及關稅不一問題。
港府:樂意考慮任何方案
凌嘉勤解釋,內港的基建發展越來越多,例如跨江大橋、隧道等,無可避免對越來越大的越洋貨櫃船進出造成掣肘,將貨櫃碼頭遷到外海是大勢所趨。
桂山島位處港珠澳大橋以南,是大灣區無可替代的深水貨櫃碼頭選址,應該從更高的層面考慮,透過城市間合作,共同發展,「在『一國兩制』下跨城市合作,對香港、對大灣區會是更好的選擇。」
凌嘉勤強調,在本港「框框」之內的開拓土地建議,包括發展棕地及維港以外填海等,絕不能放棄;至於「框框」之外的開拓發展用地方案,例如桂山島借地發展,應以創新、策略視野,進行客觀務實的研究和協商。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本周三在立法會書面回複議員提問,有關桂山島填海借地給香港的消息時稱,未有進一步確切提案時,政府在現階段難以作具體回應,但樂意考慮任何能有助紓緩土地短缺情況的建議。
桂山島與大嶼山南端相距約三海裡,搭高速船往來大概需要20分鐘船程。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梁志祥認為,桂山島填海發展還可以搭建橋梁連通港珠澳大橋,不能只靠水路。他相信中央考慮周全,會將有關工程一併完成。
高速船及建橋解決交通
劉勵超昨日(17日)出席電臺節目時回應有關桂山島借地發展的傳聞稱,桂山島相較交椅洲前往香港島更遠,若居民要經常往返香港工作,且只能坐船,交通會出現很大問題;若將該地發展成房屋居住,也要考慮當區居民就業問題,否則就會出現天水圍初期的「悲情城市」。
香港資深工程師鍾國輝早前接受《大公報》訪問時指出,理想的填海選址應水較淺、風浪較小、便於與周邊地區接駁。
於有倡議在桂山島填海借地予香港,他坦言,若由內地填海,土地供應或會較快,但從增加住宅及商業用地角度看,在中部水域填海發展「明日大嶼」會更理想,因接駁更方便。
廣東有高校學者認為,澳門已有向內地「借地」和「借水域」填海的先例,若香港要「借水域」填海,相信技術上沒問題,建議粵港兩地可在具體執行上積極探討創新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