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為王安石初次拜相、始行新政時所作,是一首「主旋律」作品。作者通過描寫辭舊迎新的節日氣氛,抒發了變法革新的豪情,洋溢著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全詩四句,寫到三種有代表性的春節習俗,自然流暢,無堆砌之病。
第一句寫春節燃放爆竹的習俗。這種習俗由來已久,最早是用火燒竹,竹子炸裂發出巨聲,用來驅除山鬼和瘟神,故稱「爆竹」。火藥發明後,出現用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製成的「爆仗」,後來又改為用紙包裹火藥。到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鞭炮)。節慶日燃放鞭炮爆竹的習俗,歷千百年,至今未斷。一歲除,指舊的一年過去了。除,逝去。起句斬截明快,氣勢不凡,成為描寫春節的名句。
第二句寫春節飲屠蘇酒的習俗。屠蘇酒,相傳為漢末名醫華佗首創的藥酒,用大黃、白朮、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藥浸泡,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疫癧的功效。正月初一飲用屠蘇酒,也是古老的習俗。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春風送暖之際,飲用益氣溫陽的屠蘇酒,預示陽氣回復,萬象更新。
第三、四兩句,寫春節更換桃符的習俗。桃木又稱「鬼怖木」,被認為有鎮鬼闢邪之功效。古人用兩塊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鬱壘」二神名,懸掛於門首。到五代時期,出現除夕在桃符上題寫對仗句子的做法,這就是春聯的起源。
現存第一幅春聯句子,是五代後蜀廣政二十七年(公元964年,北宋乾德二年)除夕孟昶(也有說是學士辛寅遜)題寫的。但春聯的普及並取代桃符,是明代的事。宋代春節,民間仍然流行更換桃符,而題寫在桃符上的文字,從史料上看僅有零星可以明確為對聯,更多的還是詩句。宋人詩中提到桃符的很多,如:「桃符詩句好,恐動往來人」(趙庚夫《除夕即事詩》),「桃符自寫新翻句」(朱淑真《除夜》), 「懶將詩句上桃符」( 陸文圭《丁卯新正紀懷四首》),「起寫桃符覓詩句」(舒嶽祥《守歲行》),等等。
三、四兩句是說,千家萬戶迎著溫暖光明的曉日,紛紛把舊桃符換成新桃符,一派歡快喜慶的節日氣氛,寓示著政治變革帶來的新氣象。曈曈,形容太陽初升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