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裡有一個研究,說的是全球96%的英語對話都有非英語人士的參與,純粹英語母語人士之間的交流只佔區區4%。
在這96%的英語交流中,當然會出現大量的英語語法和詞彙錯誤。
英語教育家Marianna Pascal 在TED演講中,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圖源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79481929296261
演講中Marianna Pascal 提到了自己女兒在學鋼琴。
「討厭鋼琴,討厭練習」是她女兒對於彈鋼琴的態度,學鋼琴這件事本身,就讓她女兒充滿了恐懼。
與很多學習鋼琴的學生一樣,對於學生包括對於老師來說,在鋼琴上的成功,是以錯誤少到什麼程度衡量的。
就像大多數人講英語一樣,在講英語時會不自覺帶著恐懼感。感覺自己將會被別人評判,在意自己會犯多少錯誤,或者是否會搞砸談話。
還有就是注重自我意識。
女兒在練鋼琴時,她知道談的好的鋼琴聽起來像什麼,因為我們都聽過好聽的鋼琴曲,她知道自己的水平怎樣,也知道她要彈多久才能彈出那樣的鋼琴。
同樣,大家知道好的英語聽起來應該是什麼樣,而自己說的英語又是什麼樣,也知道還要走多遠才能達到好的英語水平,從而會覺得自己水平太差。不想開口不敢開口。
可為什麼有的人英語不好,說英語時漏洞百出卻依然能夠自信的交流呢?
就是態度。Marianna Pascal 指出「一個人用英語交流的水平,實際上與他們的英語水平沒有多大關係,這與他們對待英語的態度有很大關係。」
這類人在講英語時不覺得自己受到了審判,全神貫注於和他交談的人,獲取自己想要得到的結果,他沒有自我意識,不考慮自己的錯誤。
英語是什麼?英語是用來得到結果的工具。
可直到如今,英語仍然被認為是一門需要掌握的藝術,對學生的評判更多的是給予正確性,而不是清晰度。
我們在上學時都做過英語的閱讀理解,要求我們通讀全文,然後回答一些問題來表明我們理解了課文。
但當我們展示我們理解了課文時,可能僅僅因為單詞的一個拼寫錯誤或語法錯誤而被老師打了一個大大的X。
但在現實世界,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很多人對於英語的態度是在學校裡形成的,進而帶到了成人後的生活和工作中。
想要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與外國人談笑風生,重要的是關注他人和獲得樂趣。
Marianna Pascal 指出兩種語言交流的態度,一種是像苦學鋼琴一樣,當作一個差事;另一種是像玩電腦遊戲一樣,當作一件趣事。
真正高效的語言交流,是要擺脫束縛,回歸交流的本質,找到交流的樂趣,才能保證語言學習的持續進步。
充滿對於交流的信心,英語這一工具是屬於你的。
你對如何用英語與外國人談笑風生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給小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