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齡的小朋友有不同的「破壞」方式
0-1歲:從能抓東西那天起,寶貝就開始扔東西、撕扯物品。
1-2歲:寶貝總是這裡摸摸,那裡敲敲。看到的東西,總想方設法拿來敲敲、摔摔,再看看物品會變成什麼樣。
3歲以上:寶貝「為什麼」不離口,開始喜歡拆卸物品,改變物品原來的形狀,產生更多的有意「破壞」行為。
前幾天有個媽媽跟豆媽聊孩子,說她家的小壞蛋現在太讓人頭疼了,家裡的玩具全是七零八落的,一個小汽車,剛買來小半天,就能拆到組裝不起來。家裡的小物件,能拆的基本上都拆了,再拆就該拆電腦電視洗衣機啦。
小孩子過了3歲就開始喜歡拆東西,特別是男孩子。其實也不是惡意的破壞,只是他很好奇,拆下來會怎麼樣呢?拆了之後還很有成就感。
豆媽表哥家的孩子,從小也喜歡拆東西,小到玩具車,大到電風扇都拆過。最開始家長也很煩,拆啊拆啊,家裡他能夠著拿到的都給拆了。提到孩子拆東西,表哥頭都疼。可是孩子的爺爺就不覺得煩,反而還會買很多小玩具給孩子拆,聽說還買過小鬧鐘,小手錶拆,連孩子騎的自行車也給拆。最開始我們都不理解,覺得孩子的爺爺有點太寵孩子了。可是後來,孩子慢慢的從拆東西變成了組裝東西,家裡的東西拆了又組裝回去,而且玩很久都不會累不會煩。現在那個孩子都已經上高三了,快高考了,成績非常的好,特別是動手能力很強,已經是航模高手了。
相信很多的家長都會面對孩子的「破壞行為」,多半的家長都會及時的制止孩子的行為,呵斥孩子不允許再拆東西了。
從兒童心理學上來講,孩子的這種「破壞欲」源自孩子的好奇心理,是孩子探索學習的一個過程。他們並不是惡意的想要損壞東西,而是他們很好奇,為什麼小汽車會跑,為什麼小鬧鐘裡面的指針會動……他們想知道答案,於是就自己動手拆拆看。
如果家裡有這樣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辦?
豆媽認為,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儘量去滿足孩子的這種「破壞欲」。我們可以制定一定的「規則」,比如我們可以單獨的指定一個箱子,裡面的東西是孩子可以拆的,並且拆下來的東西必須要放回箱子裡。我們還應該提醒孩子必須要在大人在場的情況下才能開始拆卸遊戲。同時家長應該參與到孩子的遊戲中去,不妨告訴孩子拆下來的這些東西都是什麼名字,都有什麼作用。在孩子拆完一件物體的時候鼓勵孩子將物體組裝回去。
家長除了要滿足孩子的「破壞欲」,還應該引導孩子去思考,提出一些簡單易懂的問題,比如為什麼杯子蓋子可以阻止水流出來?為什麼小鬧鐘到到時間會響?為什麼氣球使勁一壓會爆炸……並且帶著孩子去尋找答案。
相信將來你一定會收穫一個聰明的寶寶!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萌豆媽媽v)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