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娃爸把娃狠狠教訓了一頓,然後我把娃爸狠狠教訓了一頓。
娃爸為啥教訓娃?
因為最近小傢伙總是愛拆東西,前幾天給他買的幾套積木好不容易組裝起來,然後一瞬間就拆了。
今天下午娃爸又給他搭了個樂高消防局,也是剛搭好就秒拆,娃爸看著自己幾個小時的勞動成果瞬間被破壞,平時脾氣很好的他也忍不住抓狂了。
那我為啥批評娃爸?
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愛破壞其實是正常現象,面對孩子的破壞,家長要做的不是抓狂和批評,而是正確的引導。
可能很多父母都有類似的困擾,2、3歲的孩子孩子愛撕書,愛扔東西,再大一點就各種亂畫、破壞玩具,家長氣得夠嗆,小傢伙們還樂的咯咯直笑。
孩子的破壞行為分為「無意識破壞」和「有意識破壞」兩種,低齡孩子的破壞行為大都是無意識的,主要是下面這些原因引起的。
2歲以前的孩子無論是手部精細動作,還是整體的反應協調能力,發育的都是不完善的。
這個時候,如果給孩子超出他駕馭範圍的東西,孩子很可能無意識的就會破壞了。
我家娃兩歲多一點的時候,娃爸單位一同事送了個早教機,娃爸回來嘚瑟的拿給娃玩,結果孩子一拿到手裡,「啪」一聲掉地下了,馬上摔出個小裂縫。
他太小了,根本拿不了那麼大的東西,非要往孩子手裡塞,能不摔壞嗎?
研究表明,人與生俱來具有攻擊性和破壞性,這種破壞性會在2-3歲的時候開始顯現,這也與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出現的時間不謀而合,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出現這一個階段。
這一點家長不必過於擔憂,要相信,隨著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接受教育的規範和道德的約束,這種本能的破壞性就會慢慢減少。
3歲以後,孩子們的好奇心開始爆棚,除了每天不停地問「為什麼」之外,另一個表現就是不停地探索家裡的各種東西,什麼都要摸一摸、看一看、畫一畫、拆一拆。
這雖然挺讓大人抓狂,但是也是發展孩子探索精神和求知慾的好機會。
孫儷也曾受這個問題困擾。
她曾在社交平臺上發文,說家裡的兩個孩子也是在家裡的牆上各種亂畫,她想阻止,但是好在鄧超比較理智,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去探索。
父母對孩子缺乏足夠的關愛是很多問題產生的根源。
有些父母在孩子乖乖的時候,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注,而當孩子出現破壞行為的時候,反而會反應過度。
慢慢的,孩子就會發現,只要他一調皮搗蛋父母馬上就會關注他,所以有時候孩子就會故意破壞來引起父母注意。
那麼孩子在破壞東西的時候就完全放任他嗎?當然也不是。
首先要明確的是,孩子的一切行為都必須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有些東西孩子現在還不具備去玩的能力,那我們必須給孩子講明原因和可能出現的後果。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嘗試這麼做。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疏」永遠比「堵」更有效。
如果家裡的孩子到了破壞期,父母可以給孩子專門開闢一塊「破壞角」,同時給孩子提供一些可供破壞的「資源」。
比如,2歲內的孩子給他一些撕不爛的布書、紙板書,3歲多的孩子給他多買一些可以重複搭建的建構類玩具、工具箱,孩子愛塗色,就給孩子準備些水洗顏料、畫筆等。
加拿大著名的藝術家Todd McLellan小時候也是喜歡拆各種玩具,父母給了他充分的尊重和自由讓他去探索,現在他是一名藝術家,成功的把興趣變成了職業。
他依然喜歡解構東西,並把他們拍成了藝術品。
相機拆解,拍成藝術品
孩子破壞的過程,也是探索的過程,父母可以參與進來,給孩子一定的引導。
比如,孩子要拆一個玩具,那就一起拆,過程中讓孩子看一看裡面的構造、不同部分的功能,記住各個部件的位置,之後再努力拼裝起來。
在「搭建、拆解、重組」的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滿足了好奇心,也明白了要珍惜東西,拆東西沒問題,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怎麼把它恢復原樣。
父母給與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注,就自然會減少孩子的故意破壞行為。
6歲以前,是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最重要的時期,把玩手機的時間拿來陪孩子讀讀繪本、玩玩遊戲、鍛鍊下身體,不更好麼?
不要總是等到孩子長大了才抱怨孩子跟自己有隔閡。
我是,多平臺親子遊戲達人,專注親子陪伴與啟蒙!歡迎關注,一起聊聊養娃兒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