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包養」這個詞組,求是請求的意思,這個動詞表達了個人為主體的現代人,對更廣闊的世界的需求和呼喚。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凌海青
「求包養」這個簡短的詞組,已經成為流行用語。微信上搜索「求包養」,有200多個表情,一年前搜索的時候只有個位數。這說明這句話的流行速度之快。
前些年在我使用這句話的時候,很多小夥伴對此表示不屑,還有小夥伴致電我,說這句話容易引發誤解。
現在這些小夥伴們已經頻繁地使用「求包養」。
我為什麼會在比較早的時候開始使用這個短語呢?不僅僅因為我預料到這句話一定會紅。更重要的是,我認為這個短語表達了現代人內心深處的缺失,反應了現代人的本質需要。
「包養」這個詞,上世紀末從港臺傳來,是錢色交易的專有名詞。語言是活著的,隨著時代的變化,詞語的內涵也在擴大。
我們考察一下這個詞的原意,什麼叫「包養」?包養是世界上最古老行業——色情產業中,相對穩定和安全的一種交易方式。
在人類社會的人際關係中,男女關係是最普遍的關係,男女關係免不了錢和色交換問題,只是以何種方式進行交換。在古代農業社會中,主流方式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私有制交換,這種「包養」關係是終生的、全面的,與此相應形成了整套的家族共生制度。
現代社會是原子化和個人化的,以家庭血親為基礎的「包養」關係被打破。現代人失去了穩定的「包養」,情感孤獨,精神空虛。
德國哲學一直在尋找家園,法國後現代哲學直接呼喚虛妄。都市精神問題比例年年升高,現代人享受著空前的物質繁榮,同時承受著孤獨和虛無。
「求——包養」這個詞組,求是請求的意思,這個動詞表達了個人為主體的現代人,對更廣闊的世界的需求和呼喚。
通常,面對孤獨感,人的出路有幾條選擇。
1.走向更廣泛的人群,古代的家庭制度已經被打破,那麼更廣泛的人群有可能是民族或國家,或者利益人類的事業。
2.走向自然和審美,山水作伴,明月清風,也可以通過藝術創作表達對世界的感受和響應。
3.向超自然的力量尋求拯救,通神通靈,回歸彼岸。
《聖經》中耶穌教誨:愛你的鄰人。基督教傳統的西方社會將這種愛廣泛化後,博愛成為了沒有具體對象的泡影。回到耶穌的教誨,愛鄰人,愛身邊的人,也就是愛伸手可見的人。「求包養」正是這樣一個句子,表達了真實的愛和需要。
我們需要宗教,需要人類公義,需要民族國家,需要天地自然。
而我們需要的一切,具體落實在生活中,可能是路人的一個微笑,失落時旁人的安慰,發怒時旁人的寬容。給行動不便的人多一些等待,給不熟悉操作的人多一些耐心。如果您認為您在餐飲店就餐時,正巧需要一張紙巾,而不是因為付錢理直氣壯的要求服務員提供,這便是「求包養」了。
上文提到,「求包養」表達的是人本質的生存狀態,人性的匱乏使人不能獨立生活而要依靠他人。「求包養」表達的是人之間最真誠的關係,彼此需要,彼此呼求。正是因為這個短語過於本質和直接,因此這句話在生活中的作用是多層面的。
在一般的場合下,這句話可以拉近人之間的距離。主動表達需要,並不是單方面的索求,表達需要,意味著承認對方的付出和回報這種付出的態度。很多人小心翼翼地掩蓋自己的需求,心態上是自卑和傲慢的混合,同時也是吝嗇不肯承認別人付出的體現。
有些人並不善於直接表達需求和被需求,我們主動說出這句話,既表達了自己的誠意,也可以揭開他人社會程序化的面紗,節約了交往的時間和精力成本。
因為這個短語概念的模糊性內容的豐富性,使用過程中會出現一些有趣的情境。
有些男士聽到這句話,認為是發出錢色交易的信號;有的男士直接來詢價,這也是很真誠的解釋清楚便好;最可笑的是有些男士對此交易動心卻不直接表達,幾次三番的來試探,談文藝啊談感情啊就是不談他們心中理解的「包養」需要付多少錢。
還有一些致力於靈修的小夥伴們,聽到這句話,因其模糊性,認為有什麼隱秘的含義,引發了好奇心要一探究竟。
也有些師長看見我說這句話,認為大齡女青年恨嫁啦趕忙介紹對象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不同的場合的「求包養」意義是不同的。
「求包養」後面並沒有跟具體的需要內容,由需求的對象自行理解需求的內容,對需求內容的理解,折射出應答者的內心世界,這大概是使用這個短語的奇妙之處,也是使用過程中妙趣橫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