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老大爺站在水中,正在從竹編的雞籠裡,摸出一條鯉魚。這是福建泉州市德化縣赤水鎮的稻田裡的景觀。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有趣的稻田抓魚過程。
這一帶屬於閩中山區,雖然是山區,但是水系豐富,盛行種植優質水稻。稻田都在山上,到了秋季,層層疊疊的金黃,梯田景觀的美麗真是堪比雲南。
這裡還有在稻田裡放養鯉魚的習慣,魚稻雙生,互相促進。這個大爺家養稻花魚很有歷史了。看到有人來買稻花魚,大爺先是拿起五齒鐵耙,把水面的水草清理了一下,只有水面透光,才能看清魚在哪裡。
這裡的稻花魚,其實是養在稻田裡的鯉魚。是一個稻魚共生、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生態種養系統,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智慧。魚在稻田中既可以吃害蟲雜草,還可以吃到飄香的稻花花粉,既讓自己肥美,又促進種稻人少用或不用化肥農藥。
大爺用五齒鐵耙勾起雞籠,把它放到水中。在我國,四川、廣西、廣東等地區,都有稻田養魚,也有用雞籠抓魚的。甚至,有的地方還在淺水田裡專門放養成魚,供遊客用竹編雞籠捕捉。成為農家樂的娛樂項目。
而這個地方的稻田魚,特色是規模小,歷史長。田裡的大魚,都是養了十幾年的,而且每年怎麼放置魚苗,怎麼養魚,左鄰右舍都知道。
大爺綰起褲子,準備下水了。水有二尺來深,因為快收割水稻了,稻田裡的水少了,所以,魚會更多地集中在這個地方。
竹編的雞籠是沒有底的,上面有一個可以打開的蓋子。用這樣的雞籠扣魚,比用魚網、抄子等工具更適合。
大爺對準一條魚,用力扣下雞籠。
然後,把手伸進去,把魚摸出來。這個過程,非常有趣。
大爺把魚送到岸邊的水桶裡。
接著,他又提起雞籠,繼續尋找魚。
又是一條!看看大爺抓魚的姿勢,太酷了!這樣抓,避開了扎手的魚鰭,而且可以大面積地展示鯉魚的全貌,特別適合拍視頻。
把魚放進水桶裡,水花四濺。
這就是大爺抓的兩條魚,一條大些的快三斤了,另一條稍小的,有二斤左右。這樣的自然生長的魚,與魚塘裡用飼料餵養的魚不同,它長得非常慢。據大爺說,這樣的魚,在稻田裡,起碼有十年了。當年的價格時每斤50元,現在一定又長了不少。
稻花鯉魚就是不一樣,沒有半點腥氣。只加幾片姜、一點鹽,就有奶白色的魚湯,魚肉鮮美細嫩。純天然生長的,就是不一樣。
關於稻花魚,您還有什麼問題,歡迎寫在評論欄裡。另外,您所在或者曾經所在的一方水土,有什麼有文化價值的東西,歡迎提供。「一方水土」是我2021年的新選題,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