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有異常,不必心慌慌!你的情況可能根本不用治,別自己嚇自己

2020-12-16 騰訊網

體檢結果出來後,有些人發現自己「轉氨酶高」,或者「血色素低」、「心臟出現早搏」……那麼,這些是不是得了某種病的信號或患重病的前兆?接下來該怎麼辦?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體檢報告所引發的擔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不過對這些數據的判讀,應該理智、科學地來看待。

1.轉氨酶升高不一定是肝炎

中國人對肝病很敏感,常常「談轉氨酶色變」。但北京軍區總醫院消化內科張禹教授指出,轉氨酶升高並不一定就是肝炎。

張教授解釋說,臨床上常用的轉氨酶指標主要有兩種,即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舊稱谷丙轉氨酶,英文縮寫ALT),和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舊稱穀草轉氨酶,英文縮寫AST)。ALT主要存在於各種組織細胞中,以肝細胞含量最多。當細胞膜受損時,ALT就被釋放到血液中,使血中的ALT含量增加。肝炎早期,症狀尚未出現前,ALT即可升高。但人們常把ALT的升高,看作是診斷肝炎的唯一依據,這種看法是不對的。

因為,ALT增高只代表肝細胞損傷,除肝炎外,肝內膽汁淤積、肝藥物中毒(易中毒的藥物有阿司匹林、冬眠靈、四環素、抗結核藥等),均可使肝細胞受損,招致ALT升高。

再者,心、腦、腎、胰、睪丸和肌肉也含有一定數量的ALT,當這些臟器發生損傷或疾病時,如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病、腎病、急性胰腺炎、肌肉損傷和多發性肌炎等,ALT也可升高。甚至感冒發燒、劇烈運動、酗酒,也可導致ALT暫時升高。

所以,單項轉氨酶升高,不能肯定就是肝炎,必須結合患者的症狀、體徵及其他肝功能化驗,進行全面分析判斷。不過,據臨床統計,ALT持續升高者,約70%是慢性肝炎。

2.膽固醇有好也有壞

血脂化驗單包括多項內容。其中「好」膽固醇指的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它是心血管系統的保護性因素,它的含量越高,就越不容易患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壞」膽固醇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這項指標越高,將來患冠心病的危險性或者冠心病惡化的危險性就越大。可以把血脂想像成一個大家庭,有大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二哥甘油三酯、三弟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兩個哥哥不能太多,多了就到處堵塞馬路,妨礙交通(導致心肌梗死等疾病)。三弟越多越好,它可勸阻兩位大哥不要堵塞交通。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臟中心胡大一教授指出,膽固醇是人體生長發育以及維持生命的重要成分,因此嚴格來說「膽固醇越低越好」的說法是不完全正確的。此外,判斷一個人的血脂高與不高不能僅根據檢驗報告單上的所謂「正常值」,還要結合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例如,一個40歲的女性同志,不吸菸、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等情況,她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只要不超過160毫克/分升(mg/dl)就算是正常的。但對於一位70歲的曾經患過心肌梗死的男性患者來說,他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最好能夠控制在80毫克/分升(mg/dl)以下。判斷膽固醇是否「正常」是一件較為複雜的事情,患者自己難以斷定,應該諮詢醫生,並根據醫生意見決定是否需要採取幹預措施。

3.尿酸增高就是痛風嗎?

如今,越來越多的體檢報告中出現「尿酸增高」的字樣。尿酸的增高自然而然讓人想到痛風,那麼,尿酸升高是否就可以診斷為痛風呢?

張禹教授說,尿酸升高雖是診斷痛風的重要依據,但尿酸升高不一定都是痛風,因為尿酸升高並不都是嘌呤代謝紊亂造成的,有些非嘌呤代謝紊亂性疾病或因素,亦可引起尿酸升高。這些疾病和因素主要有:(1)白血病、淋巴瘤、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動物的肝、腎、心、腦以及魚卵、沙丁魚、豆類、發酵的食物等)、劇烈運動、低氧血症、燒傷等,這些疾病或因素可引起尿酸生成增多。(2)各種慢性腎病、充血性心功能不全、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心肌梗死、鉛中毒、乙醇中毒等,這些疾病或因素可引起尿酸排洩減少。

只有高尿酸血症而無痛風症狀,不能診斷為痛風,也不能認為是痛風前兆,可能只是某些疾病或因素單純並發尿酸升高。

所以,測出的血尿酸應結合患者的症狀、體徵、X線檢查、關節滑液檢查尿酸鹽結晶等加以綜合分析,才能作出是否患痛風的診斷。

4.心臟早搏並非就是心臟病

正常心臟的跳動是規則的,各次心跳間隔時間基本相等,如果出現突然提前的心跳,在醫學上稱為過早搏動(早搏),或稱期外收縮。早搏在正常人中十分常見,如果用心電圖對正常人作24小時的連續觀察,可能記錄到早搏的人會達到80%。

早搏雖是心臟的不規則的跳動,但早搏並非皆由疾病造成。情緒緊張、激動、焦慮、過多吸菸、大量飲酒、喝濃茶,甚至便秘皆可引起早搏。但多數人並無不適的症狀,或僅僅感到心蕩一下,或1次跳得很重,或心臟扭動一下等感覺。頻繁的早搏,大多使人感到心悸、胸悶、疲乏等不適。

胡大一教授說,在臨床上,早搏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發現早搏並不意味著患有心臟病。發現早搏以後(特別是早搏數量較多時),應該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有關檢查,例如心電圖運動試驗、X線胸片、心臟超聲以及常規血液檢驗。如果這些檢查沒有異常,一般提示早搏不是病理性的,不需要特殊治療。

5.膽囊裡「有東西」,切是不切?

體檢發現的膽囊結石一般都是無症狀膽結石。它是指膽囊內有結石,但在較長的時間內並未出現急性發作,平時也無食欲不振、腹脹和隱痛等明顯症狀出現。面對這種情況,很多人都會感到左右為難:治療吧,自己又沒有任何不舒服,好像又犯不著花那冤枉錢;不治吧,總覺得肚子裡裝著顆「定時炸彈」,心裡又不踏實。

發現無症狀膽結石確實不應置之不理。因為膽囊內的結石是一個隱患,即使當前無症狀,將來也有可能因結石阻塞膽囊管而發生急性膽囊炎。對於治療方式的選擇,張禹教授說,傳統做法是膽囊結石不論有無症狀,年齡大小,均應力爭儘早將膽囊「一切了之」。理由是留下膽囊,結石復發率高,且會增加膽囊癌的發生率。而隨著「內鏡微創保膽取石術」等新技術的日漸成熟,現在不僅無症狀的膽囊結石不需手術切除膽囊,即使膽絞痛頻發需手術治療者,也可以保膽取石,避免了切除膽囊後出現的消化不良、反流性胃炎等併發症。

對兩種不同的意見,張禹教授說,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對待,總的原則是首先考慮保膽取石,然後再考慮膽囊切除,即對膽囊當保則保,當切則切,不能一概而論。

至於體檢發現的膽囊息肉,張禹教授表示一般不需治療。因為膽囊息肉的病理分型通常為肌腺瘤(病)、炎症性、膽固醇性和腫瘤樣(腺瘤)4種,前3種絕對不會惡變,可不必管它,後1種有惡變的可能,應動態觀察變化,定期複查B超。除非證實膽囊息肉惡變,不能隨意手術切除膽囊。

6.脂肪肝,B超「說了不算」

目前,體檢出現了一個共同的現象——脂肪肝多。很多單位脂肪肝檢出竟佔受檢人數的1/3以上。究其原因,張禹教授指出,其中固然有現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發生了改變,進食高脂高熱量食物(肥胖)、飲酒者增多等因素,但與一些體檢醫生過於武斷的判斷也有關。

B超醫生診斷脂肪肝時,除看到肝有B超的影象學特點外,一定還要看血脂和肝功能情況,也就是說診斷營養過剩性脂肪肝,不能單靠B超檢查。但現時的情況是,不少B超醫生,根本不過問血脂和肝功能情況,僅靠B超一項檢查所見就下了診斷。因此,目前脂肪肝之所以這麼多,有人為因素造成的假象。

而且,由營養過剩引起的單純脂肪肝,肝內脂肪是可逆的,一經調整飲食結構、加強鍛鍊和減肥後,脂肪肝便可明顯減輕或消失,一般不需服藥。脂肪性肝炎、肝硬化極少發生,切莫輕信廣告宣傳。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的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到正規醫院諮詢。

⊙版權聲明: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本文內容來源於《家庭醫藥》。

相關焦點

  • 體檢查出這9種病,基本不用治,不要自己嚇自己!三甲醫院專家聯合...
    一年一度的體檢季來了,打開體檢報告時的緊張程度,堪比查高考成績。「甲狀腺結節」「肝囊腫」……這些疾病會癌變嗎?一張小小的體檢報告單,常常給大家帶來很多「危機感」。其實很多疾病根本不需要治療,只是名字聽起來嚇人。非要治?那就是瞎花錢!
  • 體檢查出這9種病,大多不用治!不要自己嚇自己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打開體檢報告時的緊張程度,堪比查高考成績。「甲狀腺結節」「肝囊腫」……這些疾病會癌變嗎?一張小小的體檢報告單,常常給大家帶來很多「危機感」。其實很多疾病根本不需要治療,只是名字聽起來嚇人。非要治?那就是瞎花錢!
  • 體檢查出這9種病,不用治,純屬自己嚇自己!
    體檢過後,打開體檢報告時的緊張程度,堪比查高考成績。「甲狀腺結節」「肝囊腫」……這些疾病會癌變嗎?一張小小的體檢報告單,常常給大家帶來很多「危機感」。其實很多疾病根本不需要治療,只是名字聽起來嚇人。非要治?那就是瞎花錢。甲狀腺結節是體檢報告上的常客。
  • 體檢查出這9種病,其實基本不用治,純屬自己嚇自己
    一張小小的體檢報告單,常常給大家帶來很多「危機感」。 其實很多疾病根本不需要治療,只是名字聽起來嚇人。非要治?那就是瞎花錢。 如果只是體檢發現的骨刺,生活中並無不適症狀,不痛不難受,就不用緊張。但如果因為骨刺,引起了骨性關節炎,那就需要進一步治療。 06 乳腺增生 正常的生理現象 一個體檢下來,10個女性8個有「乳腺增生」問題。
  • 這10種病,千萬別自己嚇自己!自己嚇自己,沒病也給嚇出病來了
    來源:健康時報 很多時候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醫學知識,不能自醫,有一點毛病就要去醫院。但在醫生看來,很多病聽著挺嚇人,其實不用治,都是瞎花錢。 1、乳腺增生——正常的生理現象 一個體檢下來,10個女生8個有「乳腺增生」問題。這時很多女性往往會跑去醫院問醫生「乳腺增生會不會癌變成乳腺癌?」、「吃點什麼藥才能『消滅』增生」。其實,大部分乳腺增生的患者根本不用治療。
  • 為何現在人都害怕體檢?體檢單上的幾種病,看似嚇人,其實不用治
    而且有一些疾病就算查出來,也不用特別的擔心,不需要特別的治理,別自己嚇自己。體檢時候,哪些疾病查出來不用特別的擔心?甲狀腺結節也是常見的一種問題,特別是教師、歌手之類的人群,體檢的時候,基本都會出現這重情況,一聽到體內有結節,就非常的害怕,其實甲狀腺結節對身體的損害並不大,而且也不用特別的去治,平時的生活中,注意情緒的調節,並且吃一些散瘀化結的食物就可以了,別太擔心。
  • 體檢報告的箭頭代表啥?偏高偏低要緊嗎?這7種不算病,不用治!
    體檢報告拿到手你都能看懂嗎?年末很多單位都會組織體檢,也有很多人給自己、給家人安排一個體檢,好健康安心迎新年。6、單純性肝囊腫小於5釐米不用治很多人體檢查出了「肝囊腫」,就以為得了肝癌一樣絕望,其實大可不必。肝囊腫大多是先天性的,即「娘胎裡帶的」,並且生長非常非常緩慢,多數人更是無明顯症狀。
  • 新生兒五種看似異常的情況,實際卻很健康,新手爸媽別自己嚇自己
    新生兒常會出現五種奇怪現象,看似異常,實際上對寶寶來說很正常,新手爸媽們不要自己嚇自己,跟著瞎擔心。新生兒五種看似異常的情況,實際非常健康雖然現在科學護理的觀念正在深入人心,但在信息相對閉塞的村莊裡,依然存在很多過去遺留下來了陋習。老家村子裡有一對小夫妻,老婆剛生完孩子不久,還在坐月子,家裡老人幫著照顧,看起來還算和氣。
  • 婦產科醫生教你看體檢報告:4種病看著很嚴重,其實不用治
    體檢一直都是我們判斷身體健康的標準,近年來人們的體檢意識是逐漸增強,對於疾病的預防也重視起來,這樣就可以及時的發現問題並得到早期解決。很多人拿到體檢報告單都會先觀看身體有無異常,如果出現異常就會忐忑不安,害怕疾病找上門來。
  • 醫生不會告訴你:有些婦科病或許可能根本不用治,別再自己嚇自己
    哪些婦科疾病,其實不用進行治療?盆腔積液由於盆腔器官會自身分泌一些液體,對盆腔內臟器起到潤滑和保護的作用,所以在進行彩超檢查的時候,會有少量盆腔積液提示,這都是正常的情況,一般在200毫升左右,都是不用進行幹預的。
  • 體檢查出這11種病,聽著可怕,其實大部分不用緊張!
    每年體檢總能查出各種小毛病,不少人為此惴惴不安。其實檢查單上有些看著嚇人的名詞,不少都不用怎麼治,快別自己嚇自己了。 乳腺增生:正常的生理現象 一個體檢下來,10個女生8個有「乳腺增生」問題。這時,很多女性往往會跑去醫院問醫生「乳腺增生會不會癌變成乳腺癌?」「吃點什麼藥才能『消滅』增生?」其實,大部分乳腺增生的患者根本不用治療。 在醫學上,有些乳腺增生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最典型的莫過於經期引起的乳腺增生,女性月經前乳房會特別不舒服,感覺脹脹的,還有點痛,但生理期過了,脹痛就漸漸消失。
  • 在醫院檢查出這幾種瘤,先別自己嚇自己,醫生:可能壓根不用治
    很多人都害怕去醫院檢查身體,無非就是擔心自己有個三長兩短,可是人吃五穀雜糧哪能不生病呢。疾病的種類千千萬,有些名字聽起來很嚇人的病,實際上可能都不用治療,簡單給大家科普一下這類疾病,如果以後有人遇到了,也不至於緊張焦慮到覺得自己沒救了。
  • 5種常見的婦科病,可能根本不用治,別再被騙了
    女性懷孕影響或反覆流產;單個肌瘤較大(大於5cm),影響正常生活;腫瘤異常生長,應懷疑惡性病變的可能。如果盆腔積液在10-30毫米且並沒有其他不適症狀,則大多不必擔心,多數也不需治療。如果盆腔積液存在異常情況,如積液量很大或多處均有積液,或伴有腹痛、發熱、白帶異常等症狀,應該考慮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其他疾病,需及時就醫。
  • 提醒父母,這4個體檢項目就是在花冤枉錢,真的沒有必要做
    有的人各項指標「正常」,卻又突然查出癌症;有的人查出各種毛病,開始心慌意亂,病急亂投醫……其實,價格不菲的體檢套餐裡,很可能暗藏「玄機」,報告中的一些病,也可能根本就不用治!篩查胃癌,最好的方法是做胃鏡檢查,如有異常,再進一步做活檢明確是否存在腫瘤。二、檢查出這些病,不用治,別被騙!體檢做完後不久,體檢結果就出來了。完全沒問題的人極少,很多人會出現貧血、營養不良、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毛病,但情況不嚴重,只需要調整習慣。
  • 讓女人害怕的3種「婦科病」,多數根本不用治!別再亂花錢了!
    作者: 顏慧敏(雙鴨山林業局醫院) 前段時間有句很流行的話:「擊垮成年人,一張體檢報告就夠了」。 很多女性朋友都非常重視自己的體檢結果,尤其是已婚女性,對婦科檢查的結果更是格外重視。
  • 孕期這兩種出血是正常的,準媽媽別再自己嚇自己
    自從懷孕後,準媽媽就變得小心翼翼的,身體有一點異常表現就擔心得不行,特別是孕期出血,更是能讓人聯想到流產。其實孕期出血並非都是異常,都是準媽媽在自己嚇自己!哪些孕期出血是正常的呢?一、著床出血著床出血大概發生於同房後十天左右,這也是提醒你懷孕的信號之一。受精卵成功著床後,準媽媽會感到下腹部有酸痛感,同時伴隨少量出血,顏色比較淡。著床出血是十分正常的生理現象,不用去額外護理,它會自己消失。
  • 投保前想要先做個全身體檢?請你別給自己找麻煩!
    健康告知就像一份健康問卷,對於上面的內容你只需要回答「是」或者「否」。保險公司會根據你所填的情況來判斷你是否符合投保的要求。也就是說,你只需要根據目前已知的健康狀況和體檢情況、如實告知就好,不用刻意去體檢一次。因為我們如實告知是根據自己投保當下的實際情況為準,如果不體檢,意味著自己對於自己身體的一些異常是不知情的,不屬於隱瞞病情。
  • 別自己嚇自己
    其實,如果只是孕酮低,沒有其他症狀,之前也沒有出現反覆流產,是根本不需要保胎的。之所以這麼多孕媽一聽到自己孕酮低就開啟漫漫保胎路,主要是因為大家對孕酮的了解知之甚少。  孕酮是由於胚胎發育產生HCG刺激卵巢產生的,分泌不足,可能是胚胎本身發育不正常或者乾脆就自然流產了。  也就是說,胎停育或者自然流產,根本原因是胚胎發育不良導致,而不是孕酮和HCG水平偏低造成的。本身存在問題,HCG和孕酮水平自然就顯著下降了。  孕酮水平的高低是受到胚胎分泌激素的刺激作用的。孕酮偏低只是流產和胎停的結果。
  • 準媽媽們別在自己嚇自己了
    孕早期小小孕酮不知牽動了多少準媽媽的心,關於「孕酮低」這件事爭議非常的大,擔心流產,更甚者準媽媽自己去購買黃體酮。 其實大可不必,若只是孕酮低沒有其他的症狀,只需要聽從醫囑,就不必太過擔憂,別再自己嚇自己了,孕酮低不一定是先兆性流產的徵兆。
  • 新生兒這些現象,看似「異常」實則正常,新手父母別自己嚇自己
    她甚至沒見孩子把手伸開過幾次,所以很想帶孩子去醫院做做檢查,看看是不是孩子在生理上有什麼缺陷。但是小張的媽媽卻表示,小孩子生下來後都是握著小拳頭的,所以根本不用擔心。像小張孩子這種情況,在大多數新生兒身上都有上演。可能有的家長比較粗心,沒有發現孩子這一行為,但有的家長較細心,所以也產生了和小張一樣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