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結果出來後,有些人發現自己「轉氨酶高」,或者「血色素低」、「心臟出現早搏」……那麼,這些是不是得了某種病的信號或患重病的前兆?接下來該怎麼辦?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體檢報告所引發的擔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不過對這些數據的判讀,應該理智、科學地來看待。
1.轉氨酶升高不一定是肝炎
中國人對肝病很敏感,常常「談轉氨酶色變」。但北京軍區總醫院消化內科張禹教授指出,轉氨酶升高並不一定就是肝炎。
張教授解釋說,臨床上常用的轉氨酶指標主要有兩種,即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舊稱谷丙轉氨酶,英文縮寫ALT),和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舊稱穀草轉氨酶,英文縮寫AST)。ALT主要存在於各種組織細胞中,以肝細胞含量最多。當細胞膜受損時,ALT就被釋放到血液中,使血中的ALT含量增加。肝炎早期,症狀尚未出現前,ALT即可升高。但人們常把ALT的升高,看作是診斷肝炎的唯一依據,這種看法是不對的。
因為,ALT增高只代表肝細胞損傷,除肝炎外,肝內膽汁淤積、肝藥物中毒(易中毒的藥物有阿司匹林、冬眠靈、四環素、抗結核藥等),均可使肝細胞受損,招致ALT升高。
再者,心、腦、腎、胰、睪丸和肌肉也含有一定數量的ALT,當這些臟器發生損傷或疾病時,如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病、腎病、急性胰腺炎、肌肉損傷和多發性肌炎等,ALT也可升高。甚至感冒發燒、劇烈運動、酗酒,也可導致ALT暫時升高。
所以,單項轉氨酶升高,不能肯定就是肝炎,必須結合患者的症狀、體徵及其他肝功能化驗,進行全面分析判斷。不過,據臨床統計,ALT持續升高者,約70%是慢性肝炎。
2.膽固醇有好也有壞
血脂化驗單包括多項內容。其中「好」膽固醇指的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它是心血管系統的保護性因素,它的含量越高,就越不容易患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壞」膽固醇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這項指標越高,將來患冠心病的危險性或者冠心病惡化的危險性就越大。可以把血脂想像成一個大家庭,有大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二哥甘油三酯、三弟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兩個哥哥不能太多,多了就到處堵塞馬路,妨礙交通(導致心肌梗死等疾病)。三弟越多越好,它可勸阻兩位大哥不要堵塞交通。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臟中心胡大一教授指出,膽固醇是人體生長發育以及維持生命的重要成分,因此嚴格來說「膽固醇越低越好」的說法是不完全正確的。此外,判斷一個人的血脂高與不高不能僅根據檢驗報告單上的所謂「正常值」,還要結合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例如,一個40歲的女性同志,不吸菸、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等情況,她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只要不超過160毫克/分升(mg/dl)就算是正常的。但對於一位70歲的曾經患過心肌梗死的男性患者來說,他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最好能夠控制在80毫克/分升(mg/dl)以下。判斷膽固醇是否「正常」是一件較為複雜的事情,患者自己難以斷定,應該諮詢醫生,並根據醫生意見決定是否需要採取幹預措施。
3.尿酸增高就是痛風嗎?
如今,越來越多的體檢報告中出現「尿酸增高」的字樣。尿酸的增高自然而然讓人想到痛風,那麼,尿酸升高是否就可以診斷為痛風呢?
張禹教授說,尿酸升高雖是診斷痛風的重要依據,但尿酸升高不一定都是痛風,因為尿酸升高並不都是嘌呤代謝紊亂造成的,有些非嘌呤代謝紊亂性疾病或因素,亦可引起尿酸升高。這些疾病和因素主要有:(1)白血病、淋巴瘤、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動物的肝、腎、心、腦以及魚卵、沙丁魚、豆類、發酵的食物等)、劇烈運動、低氧血症、燒傷等,這些疾病或因素可引起尿酸生成增多。(2)各種慢性腎病、充血性心功能不全、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心肌梗死、鉛中毒、乙醇中毒等,這些疾病或因素可引起尿酸排洩減少。
只有高尿酸血症而無痛風症狀,不能診斷為痛風,也不能認為是痛風前兆,可能只是某些疾病或因素單純並發尿酸升高。
所以,測出的血尿酸應結合患者的症狀、體徵、X線檢查、關節滑液檢查尿酸鹽結晶等加以綜合分析,才能作出是否患痛風的診斷。
4.心臟早搏並非就是心臟病
正常心臟的跳動是規則的,各次心跳間隔時間基本相等,如果出現突然提前的心跳,在醫學上稱為過早搏動(早搏),或稱期外收縮。早搏在正常人中十分常見,如果用心電圖對正常人作24小時的連續觀察,可能記錄到早搏的人會達到80%。
早搏雖是心臟的不規則的跳動,但早搏並非皆由疾病造成。情緒緊張、激動、焦慮、過多吸菸、大量飲酒、喝濃茶,甚至便秘皆可引起早搏。但多數人並無不適的症狀,或僅僅感到心蕩一下,或1次跳得很重,或心臟扭動一下等感覺。頻繁的早搏,大多使人感到心悸、胸悶、疲乏等不適。
胡大一教授說,在臨床上,早搏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發現早搏並不意味著患有心臟病。發現早搏以後(特別是早搏數量較多時),應該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有關檢查,例如心電圖運動試驗、X線胸片、心臟超聲以及常規血液檢驗。如果這些檢查沒有異常,一般提示早搏不是病理性的,不需要特殊治療。
5.膽囊裡「有東西」,切是不切?
體檢發現的膽囊結石一般都是無症狀膽結石。它是指膽囊內有結石,但在較長的時間內並未出現急性發作,平時也無食欲不振、腹脹和隱痛等明顯症狀出現。面對這種情況,很多人都會感到左右為難:治療吧,自己又沒有任何不舒服,好像又犯不著花那冤枉錢;不治吧,總覺得肚子裡裝著顆「定時炸彈」,心裡又不踏實。
發現無症狀膽結石確實不應置之不理。因為膽囊內的結石是一個隱患,即使當前無症狀,將來也有可能因結石阻塞膽囊管而發生急性膽囊炎。對於治療方式的選擇,張禹教授說,傳統做法是膽囊結石不論有無症狀,年齡大小,均應力爭儘早將膽囊「一切了之」。理由是留下膽囊,結石復發率高,且會增加膽囊癌的發生率。而隨著「內鏡微創保膽取石術」等新技術的日漸成熟,現在不僅無症狀的膽囊結石不需手術切除膽囊,即使膽絞痛頻發需手術治療者,也可以保膽取石,避免了切除膽囊後出現的消化不良、反流性胃炎等併發症。
對兩種不同的意見,張禹教授說,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對待,總的原則是首先考慮保膽取石,然後再考慮膽囊切除,即對膽囊當保則保,當切則切,不能一概而論。
至於體檢發現的膽囊息肉,張禹教授表示一般不需治療。因為膽囊息肉的病理分型通常為肌腺瘤(病)、炎症性、膽固醇性和腫瘤樣(腺瘤)4種,前3種絕對不會惡變,可不必管它,後1種有惡變的可能,應動態觀察變化,定期複查B超。除非證實膽囊息肉惡變,不能隨意手術切除膽囊。
6.脂肪肝,B超「說了不算」
目前,體檢出現了一個共同的現象——脂肪肝多。很多單位脂肪肝檢出竟佔受檢人數的1/3以上。究其原因,張禹教授指出,其中固然有現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發生了改變,進食高脂高熱量食物(肥胖)、飲酒者增多等因素,但與一些體檢醫生過於武斷的判斷也有關。
B超醫生診斷脂肪肝時,除看到肝有B超的影象學特點外,一定還要看血脂和肝功能情況,也就是說診斷營養過剩性脂肪肝,不能單靠B超檢查。但現時的情況是,不少B超醫生,根本不過問血脂和肝功能情況,僅靠B超一項檢查所見就下了診斷。因此,目前脂肪肝之所以這麼多,有人為因素造成的假象。
而且,由營養過剩引起的單純脂肪肝,肝內脂肪是可逆的,一經調整飲食結構、加強鍛鍊和減肥後,脂肪肝便可明顯減輕或消失,一般不需服藥。脂肪性肝炎、肝硬化極少發生,切莫輕信廣告宣傳。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的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到正規醫院諮詢。
⊙版權聲明: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本文內容來源於《家庭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