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影在北京愛滋病防治的圈子裡「小有名氣」,年紀小點兒的病人稱她為「姜姐」、「姜媽媽」,年紀稍大的病人稱她為「知心妹妹」。
這源於她多年來「治病也治心」的習慣。作為石景山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醫生,從愛滋病防治科到疾控中心門診部,她從事傳染病防治工作已有10年時間。
在姜影看來,愛滋病人可能會面臨各種心理問題。因此,自2010年進入愛滋病防治科,她就在接診的同時,向病人公開了電話號碼,方便他們隨時打電話傾訴,尋求心理疏導。
那些不能被別人知道的、不被大眾接受的秘密,都可以安心存放在她這兒。
工作之餘,姜影也會向身邊的人宣傳愛滋病的防治問題。她認為,大眾對愛滋病相關知識的匱乏,導致社會對愛滋病人的歧視。「他們其實是正常人,只是大家對愛滋病的了解不夠。」
姜影。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愛滋病人的「樹洞」
「來,跟姜媽媽說幾句。」電話那頭,是曾被姜影接診過的愛滋病人,他聊完自己的心事,讓自己的孩子也和姜影說說話。
自2010年進入愛滋病防治科室,傾聽病人的心聲,成為姜影的一項義務活動。她在治療的同時,向病人公開了自己的手機號,方便對方隨時隨地聯繫她。
這個電話成為很多病人情緒崩潰時的救命稻草。
凌晨2點、早晨9點,任何時間都會有病人打電話來傾訴,有同性戀男士猶豫要不要和女朋友結婚、有人因為生病幾乎花光所有積蓄、有人因為另一半出軌染上愛滋病·····
「什麼樣的情況都有,病人裡有博士,也有工人,剛開始我挺震驚的,後來我也習慣了。」姜影說,無論什麼時間,她都會接電話,但以傾聽為主。她希望自己成為病人的「樹洞」,那些不能被別人知道的、不被大眾接受的秘密,都可以安心存放在她這兒。
防治愛滋病的同時,注重病人的心理健康,是姜影工作中摸索出來的治療辦法。她以此來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法,有的人因為懷疑伴侶出軌,害怕自己也被傳染,需要主要進行心理疏導;有的人屬於高危人群,但害怕確診後受到歧視,就需要疏導後勸說進行檢測。
她回想起自己接診的第一位病人。那是一個20多歲的年輕男子,因為和他人共用注射針管而感染愛滋病。拿到確診的檢測結果後,他崩潰了,在診室裡放聲大哭。
「他言語中透露出要報復社會的態度。」姜影提到,起初她一直在勸說對方,不要失去信心,要積極治療,但對方一直陷在自己的情緒裡,直到她說了句「你還有母親要照顧」。
病人突然安靜下來,像是被戳中了內心,他抹去淚水,開始決定接受治療。
一年的跟訪後,這名病人成為了愛滋病防治的志願者,不僅自己積極主動接受治療,還開始向外界宣傳防治愛滋病的知識。
「吸引病人成為志願者,也是治癒他們的方法之一。」姜影欣慰的是,她接診的不少病人,後來都成為了志願者,彼此間還會交流關於宣傳愛滋病防治的經驗心得。
久而久之,信任姜影的病人越來越多,她和病人的關係大多不錯,有的同性戀病人還會邀請她參加圈內聚會,讓她給大家講講防治愛滋病方面的專業知識。
她也逐漸成為這個圈子「小有名氣」的醫生,年紀小點兒的病人稱她為「姜姐」、「姜媽媽」,年紀稍大的病人稱她為「知心妹妹」。如果病人覺得心裡不舒服,病友們就會建議他,「找姜媽媽聊聊吧」。
「我不做,也得有別人做」
姜影的丈夫也是石景山疾控中心工作人員。即便了解她的工作內容,丈夫也時常感動擔憂,「愛滋病是傳染病,總歸是有風險的」。
2011年,姜影給一位愛滋病患者抽血後,不小心把採血針扎到了自己手指上。
「這名患者已經確診,是過來復檢的。我當時還是挺害怕的,把針眼附近的血擠乾淨後,不停地用水衝洗、消毒。」姜影之後去做了抽血檢查,並自我監測了三個月。
為了不讓家人擔心,姜影只將此事告訴了丈夫。直到檢測結果顯示沒有被感染時,他們才舒了口氣。
即便如此,姜影還是將工作完全融進了自己的生活。她參加愛滋病志願者活動,和患者住一間房,每天同吃同睡,除了給他們做檢測,還聚在一起,「像開茶話會一樣,鼓勵他們講出自己的故事,開導他們。」
孩子出生後,姜影的產假還沒有休完,就急忙回去上班;有時和丈夫看電影,接到患者來電,她就離開影廳出去接,等回來時,電影已經演完了,丈夫有點生氣,「他說,你就不能不接?我說不行,他很理解我工作的特殊性,但那時候還是有點生氣。」
有的病人怕被別人發現自己是愛滋病,要在工作日的非上班時間,或者周末,才願做檢測。姜影只好配合他們的時間,特意來疾控中心,為他們做檢測。
緊張的工作、不為人知的秘密、不被理解的疾病,姜影有時候也會感到身心俱疲。她有時候會和同事互相疏導心理,「不能把所有的事兒都憋在心裡,我們會互相提一些排解情緒的建議,比如做運動、聽音樂。「
但更多時候,姜影覺得,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直面任何事情,「我倒沒覺得這個工作有什麼是我受不了的,我不做,也還得有別人做。」
不必「談艾色變」
從事傳染病防治工作多年,對姜影來說,最大的難處在於不被人理解。
家人、朋友向別人介紹她時,只說她在疾控中心工作,具體做什麼卻不願提及。在她工作初期,哥哥甚至詢問她,能不能換一個科室?
但姜影認為,愛滋病也只是一種疾病,這些對她職業的誤解,其實來源於大家對愛滋病的恐懼,這種恐懼主要是因為了解得不夠全面,很多事情只是道聽途說。
病人的家屬也同樣如此。這讓姜影讓意識到,對於愛滋病的宣傳工作也同樣重要。「如果大家都不正視愛滋病,那一旦遇上,來自社會的壓力和自己的壓力會把他們壓垮,最終崩潰的其實是他們自己。」
為了做高危人群幹預工作,每年4-6月,姜影和同事都要去娛樂場所做免費檢測。為了配合他們的上班時間,他們到晚上八九點才開始走訪,拿著安全套和愛滋病防治手冊,走進一家家足療店、歌廳、洗浴中心,講解防護愛滋病的知識,詢問他們是否做過愛滋病檢測,發放安全套,有時要工作到凌晨1點。
在這裡受阻已是常態,有些場所不但不接待,還把他們趕出去,把安全套扔到她和同事的身上。
這樣的情況每年都會遇到。姜影認為,抗拒檢測,甚至在性行為中抗拒防護,就可能會讓愛滋病找上自己,這也是大眾的一個誤區。
為此,姜影和同事也經常去公園、廣場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做愛滋病防治的宣傳,「有的路人會收下我們發的安全套,也有人看到安全套,聽到我們是做愛滋病防治宣傳的,就躲得特別遠。」
姜影說,她理解大家對愛滋病這種傳染病的顧慮,但日常的生活接觸並不會被感染,人們不必「談艾色變」、「談性色變」,把患者變成生活中的「邊緣人群」。
姜影。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攝
零歧視應成為共識
2014年,姜影已經轉崗至疾控中心門診部,工作內容轉變成大學新生的結核病檢測、傳染病防治培訓,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美沙酮門診日常管理工作。
美沙酮門診是專為吸毒人員設立的門診,用美沙酮口服液替代海洛因進行維持治療,以此幫助吸毒人員戒毒,並回歸社會。姜影稱,「每天大概有100到200個人來門診,這些人全是有吸毒史的。」
由於美沙酮是嚴格管控的藥品,姜影每次都要看著他們喝完才可以離開,防止患者口含偷帶,將美沙酮帶出門診,流向社會。
讓姜影印象最深刻的是2014年,一對吸毒的夫妻趁著工作人員不注意,想偷一些美沙酮帶出去。工作人員勸阻無效,姜影便出來向他們說明規章制度。他們不但不聽,還開始抽菸,對著姜影的臉吐煙霧,把菸灰彈在姜影的手上,嘴裡還在謾罵著,說要尾隨姜影還在讀幼兒園的孩子。
「你是不是不信我殺過人」、「等領導來了我就去罵他」·····時間久了,姜影和同事們已經對口頭的威脅、謾罵習以為常,有時一件小事都可能讓對方情緒失控,甚至被對方推搡。
比起愛滋病防治,姜影看來,這樣的工作更難。她說,自己不是沒有害怕過,但這些都抵不過看到一位病人恢復正常生活後的喜悅情緒。
姜影回憶,一位2017年開始進入門診治療的吸毒人員,服藥依從性越來越好,在2018年還找到了工作,開始想著要成個家。通過信件得知此事後,她覺得非常滿足。實際上,每次得到病人的認可,她就會「滿血復活」,覺得這樣的日子很有意義。
美沙酮門診工作之外,姜影還是和此前的愛滋病人保持聯繫,時常接聽病人的心理諮詢電話。
「性確實是一些傳染病傳播的途徑,人有七情六慾很正常,但得病就不好了。」姜影希望,未來更多人能正視自己的身體,正視各種各樣的疾病,這樣才能更好地預防和治療,因疾病產生的社會問題也會隨之減少。
她說,「零歧視」,不僅是傳染病醫生的防治目標,更應該成為全社會對所有疾病的共識。
新京報見習記者 汪暢 實習生 高欣然
編輯 左燕燕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