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在網上感嘆:
70後的我,學習好,直接上了中專。而同學上了高中,最後考上了大學,我損失了嗎?
我是70後,網友說的事,我知道確實發生了很多。
70後一般在80年代中期迎來中考,而那時候中專畢業生就包分配工作的!這意味著什麼?從此成為公家人了,捧上了鐵飯碗!
對農村人來說,考上了中專,那真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從此可以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而且,一個家庭如果出了一個中專生,這個家庭在村裡的地位和生活質量很快就會高起來。
所以,那時候,農村孩子但凡成績好的,都會首選中專。
為了考上中專,有多少家庭讓孩子一年接一年地復讀。因為一筆帳算下來,還是考中專更划算。哪怕把讀高中的時間都拿出來復讀,中專畢業也會比考上大學後畢業要早。對於農村人來說,等不及。
那時候,中考是要預選的。初三學生通過預選,只剩下不到1/3有資格參加中考。這當中,會有成績靠前但並不最好的學生參加中師提前招生。考上了的一畢業就分配到小學當老師,同樣是鐵飯碗!但能參加提前考試的也要看成績。
劍客老師當年的成績在預選班上中等偏下,自然沒有資格參加考試,對於中專更沒有抱什麼幻想。
一個班當中,首先是三四個同學提前考上中師,然後可以沒心沒肺地玩耍。之後是頂尖的同學,全校矚目的明星,有機會問鼎國家中專。
一旦有人考上國家中專,立馬成為全鄉焦點,大家都來實名羨慕!我們班當年僅一人考上了國家中專,意氣風發,我輩楷模!第一個穿上了鐵路制服。
此外,便是三五個地方中專和中技,考上了也是要大擺宴席的!畢竟是跳出了農門。
我們當地還鬧過這樣的笑話。有個初三學生,仿造了一封錄取通知書,結果家裡殺豬宰羊辦酒席,他把親戚家隨的禮和家長東挪西借的錢裝在口袋裡,說是作為學費和生活費,帶個女同學跑到省外,兩個人把錢揮霍空了才灰溜溜地回到家裡。生生把他父親氣得大病一場!他也成了全鄉的笑談。兄弟姐妹們也因為他好久抬不起頭來。
可見,當年考上中專的學生有多風光!
考不上中專的,家長又覺得讀書有用的,會讓孩子讀高中。我們縣一中是重點高中,除此之外,縣城的二中是普高裡的龍頭。另外還有三所普高,差距不大,分散在三個大鎮上。
劍客老師考上的是這當中相對最差的一所普高。連續三屆一個大專生都沒考上,最後撤掉了!
在一中、二中讀書的同學中,有的後來考上了大專,最好的考上了本科,沒有考重點的。我們考其他普高的,都是復讀之後才考上大專和高中專的,一個本科沒有。
但是,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誰能想到,當年的中專生和中師生後來大多沒有大專生和大學生混得好了呢?
不過,也因人而異。搶佔了多年先機,理應繼續站在同輩人的排頭啊!
說這麼多,還是想勸一勸這些八十年代的寵兒。一切朝前看,好漢不提當年勇。憑著當年的聰明勁,只要不懊悔不喪氣,又有什麼不如人的呢?
我一個大專生,畢業後在農村中學當了14年孩子王,不也被選調到縣城學校了嗎?近兩年開始做自媒體,不也成了各大平臺優質作者了嗎?
別惦記過去的風光,別為眼前的不如意沮喪。人生沒有那麼複雜,眼睛朝前,幹就完了!
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