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中專生命運之變:當年成績優異才能上,更多人在基層奉獻

2020-12-14 左岸楓史

如今提起中專生的話,很多人都會將其歸入差生一行列,因為若不是考不上高中,應該鮮少有人會選擇去讀中專。

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中專生和現在卻不是一個檔次,那時中專生的身份是一種光榮,只有少數頂尖的學子才能進入中專就學,學成之後國家也會給予優厚的待遇。

但都說人永遠是被時代著前進的集體,時代的任何走向我們幾乎都無法改變,誰能想到,中專從光芒萬丈到後來學歷一文不值,那一代人最好的芳華似乎被時代的洪流衝刷而盡,只留下一點點可悲的塵埃。

那一代本應有大好前途的中專生,大多數人在基層奉獻了自己所有的青春,但也有許多人通過後來加倍努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成績優異的中專生們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中專生是一個特殊時期才有的產物,當時改革開放不久,國家需要的不僅僅是高等知識分子,擁有專業實用知識的各領域中等人才也是奇缺的。

於是,國家給予了財經、衛生、師範、農林等以行業辦學為主的中等專業學校良好的辦學條件,也給了學校裡的中專生極好的待遇——免交學費,上學時還有糧油供應和貨幣補助,畢業後分配工作,農村戶口能轉成城鎮戶口。

這為的是以最快的速度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中專三年就能畢業然後參加工作,而高中加上大學要讀七年,國家的發展等不了這幾年的時間差距。

而許多中專生畢業後就在急需用人的單位裡擔當了重任,例如現在很多三四線城市的政府部門領導人,就是那個時代的中專生

當時,中專選拔嚴格,分數線比絕大部分的高中都要高,通過者大多數智力超群,學業優異,錄取率在一些初中不足5%,得在全年級名列前茅的人才能上。當時的普遍認知是,中專比普通高中要好得多,考不上中專的才選擇去高中。

還有另一個方面便是,許多成績優異,但來自農村,家境貧寒的人,就會選擇中專這一條路。

因為讀三年高中還不一定考得上大學,即使考上了大學也有很多不確定性,而奮力考進中專,畢業後就能有「鐵飯碗」,還能跳出農村,轉入城鎮戶口,這樣的路看起來更加平穩,也更加安全。

再加上上高中、上大學的費用很多家庭是支付不起的,上中專也意味著幫家裡減輕負擔,這對於寒門學子來說有巨大的吸引力。

單從生源和稀缺性來講,那個時代的中專生確實是很優秀的。在初中,他們就願意發奮圖強學習,到了中專,也把這種腳踏實地的學習精神帶進學校裡,從來沒有一個人馬虎。

中專裡的各項設施算不上好,但學校管理極嚴,老師對於教學也極其認真,會搜集大量資料認真備課,學生則會準備好筆記本記下厚厚的一疊筆記。學生們才15、16歲,但都滿懷著希望和熱情在學習,老師們為能教授這樣一群優異的學生也滿懷欣喜和動力。

最重要的是,中專和普通高中的學習目的不同,前者是為了培養就業人才,注重實用精神和素質教育,後者則基本上為高考服務,一向奉行應試教育。

在中專裡,學習並不趨於功利化,在這樣的環境裡,學生們的才能和智慧得以全方面發展。

芳華已逝,時代沉浮,當初那一代中專生的命運走向,又是如何的呢?

一代人的命運

當時,許多中專畢業的人都被分配到基層第一線工作

師範生會進入農村的中小學當教師,工商、金融專業的如果好一點的話會被分配到鄉鎮工商所或財稅所、供銷社等,醫護類的學生主要進入基層衛生系統,農林類的學生則會被分配到勞改農場或大山裡的林海等,也有一些會進入國企會進入市黨政機關工作,但大多數人的工作是面向基層,面向農村。

在鄉鎮、農村工作的,條件大多都很艱苦,但怎麼說也都是在體制內的穩定工作,所以很多人也就「認命」了。他們都有著強硬的專業知識,以及過人的專業能力,因此,堅守在各行各業中也都有各自的一片天地。

他們當中,有成為技術骨幹的,有成為醫院院長的,也有三十年如一始終在鄉村教師崗位上奉獻自我的。

但總有一些人不甘心接受自己的平凡,也接受不了在基層工作的辛苦,在工作後努力學習,通過自學考試考大學,能力較好的,也想走得遠一些的,會繼續讀研究生或是讀博士。

然而,中專生的身份使得他們要多走一些彎路。他們通常是下了班還要奮力學習,甚至還要兼顧家庭,陷入一種似乎沒有盡頭的循環裡。而如果要兼顧工作的話,他們也通常無法進入全日制的大學就讀,這樣一來,相對於其他進入大學的同學而言,總多了些許缺憾。

在學習上,他們也沒有過多經驗可以借鑑,多數都要自己摸索,能得到的資源也十分有限,要繼續深造讀研究生、讀博士的,其學習的難度就更不要說了,都要憑藉過人的毅力才能堅持下來。

讀完博士後,他們可能跟其他的博士同齡,但背後付出的艱辛,只有他們自己清楚。

時代的浮沉

人的命運卻都是在跟著時代沉浮,有時你滿懷憧憬往上攀登,轉身卻註定被覆蓋於塵土之下。你抓不住歲月的榮光,也抵擋不了時代砸下的冰雹。

九十年代中期以後,國家所需的人才已趨於飽和,中專畢業生分配製度改革,畢業後不再包分配,也不一定擁有「鐵飯碗」。大學擴招,考大學的難度比從前降低了許多,國家也更加重視高等教育。

中專學校的地位一落千丈,落到了普通高中之下,接著就成為了考不上高中的考生的無奈選擇。

許多「老中專生」難免感到憋屈,明明自己學生時代是名列前茅的佼佼者,卻因為一時的選擇只能拿著含金量不高的中專學歷,被人視為差生,但這又有誰能想到呢。

他們想解釋自己當初是學生中的佼佼者,但解釋久了,索性懶得注重別人的目光了。現在看起來,當初選擇讀中專的人也許是目光短淺,但如果將自己代入那個時代背景,又怎麼能說他們的選擇是錯的呢?

這一代中專生有一些普遍的特徵:堅韌、沉默、樸實、安穩。他們原本只想選擇一條平凡而安穩的道路,只是沒想到時代給他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可那些逝去的芳華歲月,不會被埋在泥土裡,無論是一生在基層奮鬥,為廣大的人民服務,還是不甘平庸,咬著牙往上攀登,他們都是一個代表著前進的存在。人們無法去改變世界,但機會永遠善待敢於拼搏的人。

相關焦點

  •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也最可惜的一代教師
    在上個世紀末,中國曾有這樣一批教師,他們可以完完全全可以成為那個年代的優秀人才,但是被稱為中師生的他們雖有一身知識與才幹,最後迎來的現實卻令人十足惋惜。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為何高素質且優秀的他們,在世人眼中或許也是最為可惜的一代教師?
  • 項城中專張凱歌在河南省對口升學高考中取得高分成績
    問起考取優異成績的感受,他表示,自己非常高興,希望能夠考上心目中的理想大學—鄭州科技學院。張凱歌說,他是在外地讀的初中,中招考試考了620多分,他表示,在中專三年的學習時間裡,由剛開始的迷茫、不習慣到現在能夠成功考上大學,這些都離不開老師的教導和同學們的幫助,是他們幫助自己一步步變好,使自己更能吃苦,更加努力地去學習。問起學習方法,張凱歌肯定地說了二個字:自律。
  • 二三十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也最可惜的一代教師
    而現今,意向成為教師的優秀人才卻已經少之又少。在上個世紀末,中國曾有這樣一批教師,他們可以完完全全可以成為那個年代的優秀人才,但是被稱為中師生的他們雖有一身知識與才幹,最後迎來的現實卻令人十足惋惜。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為何高素質且優秀的他們,在世人眼中或許也是最為可惜的一代教師?
  • 一代中專生的悲情:我那麼優秀,卻只能生活在最底層
    當年在初中任教的一批有識之士,及時發現了這個問題,在經過幾年將最優秀的初中畢業生組織報考中專之後,有少數初中學校,對學習成績特別優異者,實行保護政策,不讓他們報考中專,而是讓他們考高中上大學。但是,國家包分配的誘惑,對那些生活在最底層的農民來說,實在太大。儘管有學校的保護政策,也擋不住這些家長讓自己的孩子去上中專。
  • 中師生,不是當年的學霸嗎?
    昨天,見到一位朋友說,我是農村初中82年畢業的,當年能上中師、中專的同學只能算是優等生而非學霸,他們都是數理化成績特別好,英語成績特別差,他努力競爭中師、中專就是因為當年中師、中專錄取英語科不計入總分(預考時中師、中專類英語不計入總分,正考英語不考),真正的學霸是全面發展,各科優秀,這樣的同學都上高中最後上大學去了,你們能說當年的中師、中專生是學霸嗎?
  • 基層醫生中專學歷以下者,清退
    招生對象安徽省在職基層衛生技術人員以及具有高中或中專學歷的社會人員均可報考。按照這項要求,鄉村醫生需至少具備中專學歷才能報考相關院校。在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一則消息:《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山西寧武:資源整合破冰基層衛生服務不均衡之困》文章提到山西寧武縣嚴格村醫準入管理,讓合格赤腳醫生穿上鞋,不合格者給予清退。
  • 一粒麥子活出來的生命與奉獻
    歷史歷代有一個任務讓我特別佩服,他當年願意放下自己美麗的未婚妻,放下他從小長大的國家,甘心樂意帶著自己身上的使命,來到了中國,他就是來自西方的傳教士——戴德生。德生自幼就常聽父親和愛主的朋友講論海外布道,尤其是當時四萬萬人民的中國之需要,父親感嘆地說:"我們為什麼不派傳道人到中國去?這麼多的民眾,精明強幹博學的民族該成為我注意的目標啊!"全家屢讀巴彼得的書《中國》。此事深深印在小德生的心裡,也就在彼時,他立志要來中國傳道。這個人物讓我不住地流淚!
  • 生命靈數/2021年「貴人運排行榜」
    生命流年數以9年為一個循環,1-9為一個循環的規律,了解自己當年的流年數,可以幫自己提前了解當年的優勢和劣勢,事先規劃和降低流年危機的機會,並能優先抓住機會順勢而為。因此生命流年數對每個人在該年的人生規畫有明確的建議及參考作用,並可分析每個人在該年的心理、愛情、工作和健康層面。
  • 27年前的中專,在「性價比」上,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27年前的中專,在學歷層次上雖然比不上現在的本科,但在「性價比」上卻介乎985大學和211大學之間——只要考上了,就相當於捧上了「鐵飯碗」,甚至是「金飯碗」。據了解,當年每個縣區前五十名之內的學霸,才有資格考上中專。在當時,考上中專都是有名額限制的,這就好比清華北大在某個地區招生限定錄取名額是一樣的道理。
  • 樂於奉獻的名人名言,獻給所有默默奉獻的人
    ——李四光七十五、 我們這一代就是施肥的一代,用自己的血灌溉快將實現的樂園,讓後代享受人類應有的一切幸福,這就是我們一代的任務。——李卡七十六、 一生奉獻於兩個神明,即榮譽與英勇。——蒙森7、一個只顧自己的人不足以成大器。
  • 紮根基層四十年 奉獻崗位一輩子
    他在基層從事農技工作近40年,將青春和熱血奉獻了農村、農業技術,現任湖北省英山縣孔家坊鄉農技中心主任。2015年——2019年連續5年年度考核為優秀等次(鄉鎮中心測評5年均排名笫一),英山縣第九屆政協委員,英山縣第十屆人大代表,英山縣人民政府與省農科院共建農業專家大院崗位專家,湖北電視臺壟上頻道認證專家。
  • 多年前的中專,在「性價比」上,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27年前的中專,在學歷層次上雖然比不上現在的本科,但在「性價比」上卻介乎985大學和211大學之間——只要考上了,就相當於捧上了「鐵飯碗」,甚至是「金飯碗」。與此同時,考上中專的分數線比重點高中的分數線還要高一些。所以,在當年考入中專的學霸,不僅僅其親人心花怒放,就連整個村子的人臉上都有光。我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們村的一位牛人考上了中師,那位牛人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天,村支書當場拍板:當天晚上,村子裡必須放映一場電影表示熱烈的慶賀。而現在的哪家孩子考入985或者211,有如此隆重的氣氛嗎?
  • 中專學歷怎麼認證?基層醫生無學歷就無法立足?關鍵一點要清晰
    如果畢業證原件丟失的話,就必須提供畢業院校出具的相關證明材料,各地的中專學歷認證流程大概類似,但不少地方在具體規定上還有些許差別,最好在認證之前諮詢當地教育部門進行了解。待遇問題一直是基層醫生的心頭病,但事實上以學歷報考醫師資格,並不是改善困境的唯一途徑,基層醫生也是醫生,對於醫生來講,技術水平永遠是其核心的競爭力,也只有在看病救人的時候,醫生才能最大化的體現其價值,這也是最為關鍵的。基層群眾健康意識提升的背景下,也在無形中拔高了對醫生的要求。
  • 你知道八九十年代的中專,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先說說當年考上中考是什麼待遇。當年考上中專,一旦收到錄取通知書,就立馬遷戶口,俗成「農轉非」。現在人可能對戶口這玩意兒沒什麼概念,當年可是吃皇糧的待遇的。當時還是農業為主的時代,祖祖輩輩靠種地為生,考上中專,即是由此可進入城市戶口的序列,再也不要面朝黃土背朝天了。關於「醜是不是醜,就是農村戶口」這方面的段子大家可以看看。只要中畢業就直接分配到機關、事業單位、大型國有單位,就是編制內的成員,很多用人單位搶著要,其逼格之飽滿讓人羨慕不已。
  • 雷鋒精神之關於奉獻的演講稿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英語>正文雷鋒精神之關於奉獻的演講稿 2012-02-21 16:54 來源:網際網路
  • 27年前的中專,在「性價比」上,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而在1992年之後,考上中專的難度就急轉而下,甚至呈現出「自由落體式」的「大翻轉」,中專的價值一下子出現嚴重「貶值」的狀況。27年前的中專,在學歷層次上雖然比不上現在的本科,但在「性價比」上卻介乎985大學和211大學之間——只要考上了,就相當於捧上了「鐵飯碗」,甚至是「金飯碗」。據了解,當年每個縣區前五十名之內的學霸,才有資格考上中專。
  • 教師風採 | 王麗芳:用奉獻詮釋生命的意義
    文|秦風明  程 楠她身有殘疾,卻把教育重任扛在肩上,用愛和堅強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從教二十餘年,她以一名基層人民教師的堅定信念,讓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鄉村。她就是「山西省模範教師」「2019 年長治第三屆『最美教師提名獎』候選人」王麗芳。王麗芳,1970 年出生於長子縣南陳鄉萬村。一次意外讓她終身殘疾。
  • 80年代的中專相當於如今的什麼學歷?不提升的話那還是中專學歷
    80年代的中專相當於如今的什麼學歷?如果單從學歷來講的話,那時的中專學歷,假如沒有進修提升學歷的話,到現在還是中專學歷,那真的是落伍了,因為畢竟現在中專文憑太不值錢了。如果從當年學生的智力來說的話,那時的中專畢業生不亞於現在的一本大學生,甚至211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