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起中專生的話,很多人都會將其歸入差生一行列,因為若不是考不上高中,應該鮮少有人會選擇去讀中專。
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中專生和現在卻不是一個檔次,那時中專生的身份是一種光榮,只有少數頂尖的學子才能進入中專就學,學成之後國家也會給予優厚的待遇。
但都說人永遠是被時代著前進的集體,時代的任何走向我們幾乎都無法改變,誰能想到,中專從光芒萬丈到後來學歷一文不值,那一代人最好的芳華似乎被時代的洪流衝刷而盡,只留下一點點可悲的塵埃。
那一代本應有大好前途的中專生,大多數人在基層奉獻了自己所有的青春,但也有許多人通過後來加倍努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成績優異的中專生們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中專生是一個特殊時期才有的產物,當時改革開放不久,國家需要的不僅僅是高等知識分子,擁有專業實用知識的各領域中等人才也是奇缺的。
於是,國家給予了財經、衛生、師範、農林等以行業辦學為主的中等專業學校良好的辦學條件,也給了學校裡的中專生極好的待遇——免交學費,上學時還有糧油供應和貨幣補助,畢業後分配工作,農村戶口能轉成城鎮戶口。
這為的是以最快的速度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中專三年就能畢業然後參加工作,而高中加上大學要讀七年,國家的發展等不了這幾年的時間差距。
而許多中專生畢業後就在急需用人的單位裡擔當了重任,例如現在很多三四線城市的政府部門領導人,就是那個時代的中專生。
當時,中專選拔嚴格,分數線比絕大部分的高中都要高,通過者大多數智力超群,學業優異,錄取率在一些初中不足5%,得在全年級名列前茅的人才能上。當時的普遍認知是,中專比普通高中要好得多,考不上中專的才選擇去高中。
還有另一個方面便是,許多成績優異,但來自農村,家境貧寒的人,就會選擇中專這一條路。
因為讀三年高中還不一定考得上大學,即使考上了大學也有很多不確定性,而奮力考進中專,畢業後就能有「鐵飯碗」,還能跳出農村,轉入城鎮戶口,這樣的路看起來更加平穩,也更加安全。
再加上上高中、上大學的費用很多家庭是支付不起的,上中專也意味著幫家裡減輕負擔,這對於寒門學子來說有巨大的吸引力。
單從生源和稀缺性來講,那個時代的中專生確實是很優秀的。在初中,他們就願意發奮圖強學習,到了中專,也把這種腳踏實地的學習精神帶進學校裡,從來沒有一個人馬虎。
中專裡的各項設施算不上好,但學校管理極嚴,老師對於教學也極其認真,會搜集大量資料認真備課,學生則會準備好筆記本記下厚厚的一疊筆記。學生們才15、16歲,但都滿懷著希望和熱情在學習,老師們為能教授這樣一群優異的學生也滿懷欣喜和動力。
最重要的是,中專和普通高中的學習目的不同,前者是為了培養就業人才,注重實用精神和素質教育,後者則基本上為高考服務,一向奉行應試教育。
在中專裡,學習並不趨於功利化,在這樣的環境裡,學生們的才能和智慧得以全方面發展。
芳華已逝,時代沉浮,當初那一代中專生的命運走向,又是如何的呢?
一代人的命運
當時,許多中專畢業的人都被分配到基層第一線工作。
師範生會進入農村的中小學當教師,工商、金融專業的如果好一點的話會被分配到鄉鎮工商所或財稅所、供銷社等,醫護類的學生主要進入基層衛生系統,農林類的學生則會被分配到勞改農場或大山裡的林海等,也有一些會進入國企會進入市黨政機關工作,但大多數人的工作是面向基層,面向農村。
在鄉鎮、農村工作的,條件大多都很艱苦,但怎麼說也都是在體制內的穩定工作,所以很多人也就「認命」了。他們都有著強硬的專業知識,以及過人的專業能力,因此,堅守在各行各業中也都有各自的一片天地。
他們當中,有成為技術骨幹的,有成為醫院院長的,也有三十年如一始終在鄉村教師崗位上奉獻自我的。
但總有一些人不甘心接受自己的平凡,也接受不了在基層工作的辛苦,在工作後努力學習,通過自學考試考大學,能力較好的,也想走得遠一些的,會繼續讀研究生或是讀博士。
然而,中專生的身份使得他們要多走一些彎路。他們通常是下了班還要奮力學習,甚至還要兼顧家庭,陷入一種似乎沒有盡頭的循環裡。而如果要兼顧工作的話,他們也通常無法進入全日制的大學就讀,這樣一來,相對於其他進入大學的同學而言,總多了些許缺憾。
在學習上,他們也沒有過多經驗可以借鑑,多數都要自己摸索,能得到的資源也十分有限,要繼續深造讀研究生、讀博士的,其學習的難度就更不要說了,都要憑藉過人的毅力才能堅持下來。
讀完博士後,他們可能跟其他的博士同齡,但背後付出的艱辛,只有他們自己清楚。
時代的浮沉
人的命運卻都是在跟著時代沉浮,有時你滿懷憧憬往上攀登,轉身卻註定被覆蓋於塵土之下。你抓不住歲月的榮光,也抵擋不了時代砸下的冰雹。
九十年代中期以後,國家所需的人才已趨於飽和,中專畢業生分配製度改革,畢業後不再包分配,也不一定擁有「鐵飯碗」。大學擴招,考大學的難度比從前降低了許多,國家也更加重視高等教育。
中專學校的地位一落千丈,落到了普通高中之下,接著就成為了考不上高中的考生的無奈選擇。
許多「老中專生」難免感到憋屈,明明自己學生時代是名列前茅的佼佼者,卻因為一時的選擇只能拿著含金量不高的中專學歷,被人視為差生,但這又有誰能想到呢。
他們想解釋自己當初是學生中的佼佼者,但解釋久了,索性懶得注重別人的目光了。現在看起來,當初選擇讀中專的人也許是目光短淺,但如果將自己代入那個時代背景,又怎麼能說他們的選擇是錯的呢?
這一代中專生有一些普遍的特徵:堅韌、沉默、樸實、安穩。他們原本只想選擇一條平凡而安穩的道路,只是沒想到時代給他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可那些逝去的芳華歲月,不會被埋在泥土裡,無論是一生在基層奮鬥,為廣大的人民服務,還是不甘平庸,咬著牙往上攀登,他們都是一個代表著前進的存在。人們無法去改變世界,但機會永遠善待敢於拼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