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蟬用4年時間在地下蟄伏與積累,終於在第五年破繭蛻變,在夏日最高的樹梢高唱凱歌。陝西科技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李國梁教授也是如此,過去的幾年,他夜以繼日地在食品安全領域不斷鑽研、積澱,終於摘取了國家優青項目,實現了學校15年來在優青項目上零的突破。李國梁教授取得的成果,也是陝西科技大學五年來人才強校的寫照,"我很幸運,遇上了學校實施人才戰略的好時機,充分感受到了學校引進人才、服務人才的誠意,也受惠於學校重視人才、培養人才的舉措,作為一名'陝科大人',我很自豪!"
李國梁教授
引進來:速度與真誠
風雲起乃期猛士,鼙鼓動而思良將。2015年,在"雙一流"建設的帶動下,全國高校展開了人才爭奪戰。陝西科技大學把人才工作作為追趕圖強的"第一落點",在激烈的人才爭奪戰中下好"先手棋",打出從"引進來"到"留下來",從"幹起來"到"亮出來"的"組合拳",開創了延攬人才、用好人才的"陝科大速度"。
2016年1月的一天,漫天大雪,正是煙臺最冷的時節。前一天,周友平才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給陝西科技大學投遞了簡歷,第二天陝科大的人就不遠千裡從西安飛到煙臺拜會他。"當時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起初甚至懷疑他們是騙子。"提起應聘時的經歷,周友平至今仍很感動,一場推心置腹的暢談,陌生與疑慮被火熱的誠意冰釋。兩個月後,他就成為了陝科大化工學院的特聘教授。
那幾年,全國各地、國內國外,一次次的會晤,成為陝科大負責人才引進的同志的工作常態。為了延攬學科領軍人才許並社,他們三顧茅廬,赴太原洽談溝通,為了趕約定時間,經常來不及吃飯,只能在列車或飛機上隨便吃一口。不到五年的時間,由學科領軍、特聘教授、青年領軍、學術骨幹、青年拔尖、高水平博士、普通博士等七類人才組成的人才庫逐漸充盈。各個學科的人才短板逐漸補齊,原有833人的專任教師隊伍擴編到1270人,增長了34%,學校各個層面奔湧出幹事創業的新動能。
急切並不意味著盲目,水平面下隱藏的是學校走內涵式道路、優化人才布局的"大棋局"。文理學院院長劉建科說:"在我們這樣一所工科背景的學校,必須把基礎研究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視數學、物理學科發展,布局新的學科方向,才能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地方經濟。未來,我院還將在超級計算機、阿秒光源、高精度授時等方向加強研究,凸顯人才優勢。"2017年以來,文理學院先後引進李劍、張小紅、李建全3名特聘教授,開闢偏微分方程有限元/有限體積方法、不確定性數學、數學建模與研究等科研方向,並與人工智慧、控制工程等學科交叉合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特聘教授"張小紅
留下來:支持與關愛
如果說,人才是支撐陝科大發展的源頭活水,那麼"進團隊、配設備、定計劃、強服務"四項用人政策就是留住人才的四面堤壩,幫助人才迅速紮根本土,實現價值,樂享生活,共同開創學校事業發展的新局面。"我們的思路是以團隊建設為經緯,搭建選人、用人、育人的框架,讓青年人才在團隊中迅速釐清研究方向、獲得成長。"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李新平說。2016年以來,輕工學院引進50名青年博士,分布在高性能紙基功能材料、科銳新材料研究等10個科研團隊,有效規避了人才"野蠻生長"。
青年博士楊斌2016年應聘進入高性能紙基功能材料團隊。在團隊負責人張美雲教授的指導下,楊斌近3年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子課題等項目5項,發表了10多篇高水平論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2項,在芳綸納米纖維研究領域取得很大進展。楊斌說:"團隊是讓我滋養科研靈感、激發科研熱情的沃土。人帶人、人育人,才能使人才的效能翻倍輸出。"
青年博士楊斌
為了解決政策覆蓋面和普惠性問題,學校實行"雙軌制",打通"新人"與"老人"兩種分配體制的轉化通道,讓新進人才的順利成長與原有人才的激勵提升共同前行。受益於學校《青年教師學歷提升計劃》,化工學院青年教師張金在美國羅格斯大學完成了訪學任務。一年裡,學校全額減免工作量要求,全額發放工資津貼,還發放1萬元生活補貼,讓他安心徜徉在有機化學科技前沿,充分開拓科學視野、打下研究基礎。返校後的兩年裡,他連續兩年產出了6篇高水平研究論文。
李國梁始終記得校黨委書記姚書志、校長李志健在他申報"優青"項目期間,一次次關切的詢問,在項目函評、會評材料的打磨階段,學院領導、同事們的關懷和幫助,"函評材料改了上百稿,會評答辯的PPT改了60多稿,每一稿都飽含他們的心血。"周友平領導的"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團隊,4年來共發表20餘篇論文,其中5篇發表的研究成果具有全球首創、原創性。
關愛人才、培養人才,知人善任,而不是把他們當成科研"機器",這是輕工學院新進人才聶景怡老師的深切體會。她於2017年被引入全校唯一一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領銜人張美雲教授被譽為"當代蔡倫"。在團隊支持下,2019年,聶景怡在400餘名教師參與角逐的學校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中,一舉摘下"副教授以下青年教師賽道"特等獎桂冠,令全校同行刮目相看,同時被學校直接認定副教授任職資格。
輕工學院新進人才聶景怡
幹起來:收穫與夢想
既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也要不拘一格用人才,知人善任,才能讓人才在實幹中收穫夢想。五年來,陝科大引進的各類人才如春天裡投下的一粒粒種子,帶著生機和活力,一方面紮根土壤、發芽開花,一方面播撒果實,反哺學校。人才強校戰略帶來的內在變化,推動著學校"十三五"追趕超越目標一項項落地生根。
師資隊伍內涵比穩步優化:
共引進各類人才477(含柔性引進)人,全校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比例達57.5%,其中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博士學位教師比例達到84.9%,博士化率和具有一年以上國(境)外訪學經歷的比率分別比"十二五"末提高23%和10%。
高層次人才呈階梯式上升:
共獲批"特支計劃"12人,"三秦學者"創新團隊2個,獲批數量連續4次位居省屬高校第2;培育獲得國家級榮譽稱號教師6名,獲得省部級榮譽稱號教師21名;新增陝西省二級教授崗位聘任條件教師15名、三級教授崗位聘任條件教師25名,國家級人才工程人選10名。
學科建設進步明顯:
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校輕工技術與工程排名全國第三(並列);2019年9月,化學學科正式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成為學校繼材料科學學科之後,第二個進入全球前1%的學科。陝科大的學科建設,已然步入了國際高水平行列。
科研實力快速上升: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結果公布不久,學校獲批6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直接經費3038萬元,較2019年提高61.3%,獲批數量較2019年提高了36%。獲批數量和直接經費均位列省屬高校第三名。近五年,陝西科技大學共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70項,總資助金額9986.3萬元,在立項數量和立項金額上,實現了同步增長!
培育英才蒸蒸日上:
2018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項,獲獎數位居省屬高校並列第二,實現了學校辦學史上的重大突破;2019年,6個專業入選"雙萬計劃"國家一流本科專業,12個專業入選省級一流專業;同年,學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7個專業順利通過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位居陝西高校第一;2019年4月15日,教育部正式批覆同意陝西科技大學設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陝西科技大學阿爾斯特學院。該學院由學校與英國阿爾斯特大學合辦,是陝西省高校獲批招生年限最長、辦學規模最大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也是陝科大堅持開放辦學理念,推進國際化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項重大突破。
牢牢把握當下,更須開創未來。
困難是成長的"維他命",挑戰是提升本領的"蛋白質"。校黨委書記姚書志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錯過了發展機遇,就會造成巨大的損失。面對國家戰略發展的新要求、人才競爭的新形勢,學校在教育資源捉襟見肘、人才競爭愈演愈烈、引進難度日益增大的窘境下,應該集中資源,人財物儘可能傾斜,集中精力發展好幾個優勢學科。"
挺起民族輕工業的脊梁,往產業鏈的前端努力生長。"學校要深度參與輕工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從'老輕工'向'新輕工'轉型,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校長李志健躊躇滿志,"我們的未來技術學院正在籌建中,將瞄準超材料、隱身技術、分子醫學、基因編輯、超級計算機、人工智慧、微納機器人等專業領域,整合優勢學科資源,圍繞'十四五'規劃、聚焦國家戰略和服務地方經濟引進新鮮血液。"
深夜的實驗樓群,燈火通明,寂靜中傳來輕微的電流的噪音、實驗設備運行的聲音、電腦鍵盤敲擊的聲音,這些聲音像春蠶食桑般,一下下一聲聲,綿密不絕、充滿生機,合奏出全體陝科大人的"奮進交響曲"。逝者如斯夫,片刻不容懈怠,學校"十四五"的風帆又即將漲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