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經發表在 教師娘家 2020-08-22 12:04:21
由中考物理題思考課堂教學四落點
2020年陝西新中考物理題型悄悄發生了一點變化,對於一線教師來說,如何通過這份試卷研究自己的平時教學?如何領會出題人的良苦用心?如何引導學生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為導向、以探究和創新為主線、以力熱光電和能源為主體的單元學習?如何在日常教學中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如何更高效的幫助學生提升物理思維和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如何引領學生更有效的提升自身的物理素養、物理認識,培養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作者馮嶽翔(資料照片)
今年是取消考綱的第一年中考,廣大師生敏銳地感觸到了陝西物理試卷改革與發展的新氣息——試題在「傳承和大穩」中有「多變和創新」。選擇題中,連續幾年在第1題位置考查的是聲現象或光現象或熱現象,但2020年第1題考查的是九年級第二十二章第4節「能源與可持續發展」內容(P180);第3題位考查具有時代氣息的半導體時卻綜合科八年級(上)的「STS」(P122)和九年級的「想想做做」(P37)及「小資料」內容(P65),其目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第9題以「抗擊疫情的十大黑科技之人工智慧機器人」考查了速度、力、壓強和5G技術;第10題是從「2012年天津市靜海縣中考物理二模試卷23題」改變而來,但更切合考查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和對「I-U和I-R」的深度探究實驗之「U-R實驗」。填空題第15題考查了八年級(上)P123學到了什麼中「質量可用天平、臺秤等來稱量」,傳承了2019年17題「測量不規則小石塊的密度」,突出了「剩餘法」測密度實驗;第16、17題傳承了2019年第7、8題;這些改變題目雖然難度降低了,但考點的突然變化,讓很多學生一時不適應。還有20、21、23題從考法和考點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調整,考查的面更廣,考查的方式更靈活。而對於第23題連續多年都是考電學多檔位綜合,各地各校,各老師,各學生在複習中也在一直在總結模型和套路,不斷的刷題,都覺得胸有成竹,結果電學多檔位綜合都不見,偏偏在第三問考了這次卻是要串聯電阻來降低實際功率,難度比往年明顯提高,但這種考法讓很多同學一時轉不過彎,甚至有學生疑惑發問「這是陝西中考嗎?」,還有個別教師認為:「評價試題不能光說好的,還應從學生發展角度,課標,教學導向去思考問題。課程標準中電阻的串並聯內容不做要求,本套試題中綜合題卻考查了本知識,屬於超綱內容,反映了命題人對課標的不熟悉,審題人對課標的把握能力問題,對以後的教學導向起到了不好導向。希望能提高命題質量,評析客觀。」學生感覺試題難度略有增,其實細分析,發現難度再減小。綜觀整份試卷,題量結構相對穩定,重點難點基本不變,知識點考查全面,強調基礎突出回歸物理教學本真,層次清晰突出思路,重實踐重創新,能力要求有梯度,背景明了不纏繞,閱讀量相對減少,做到返璞歸真。卷中考查的所有知識點均為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的,相應考題的來源基本是課本變形。如第12題來源於八年級(下)「圖9.4-7」,第16題「使用該滑輪組 (選填「能」或「不能」)省功」來源於課標「3.1.3結合實例,認識功的概念」,特別22題是八年級(下)液體的壓強、動手動腦學物理(P60)第1題與課標2.2.8、2.2.9、3.2.2的完美結合。也就一句話,只要透徹領悟課本編排思想意圖,「以課標引導課本」定能在物理中考搶佔領先地位。傳承了近年來的中考試題,如第15題傳承了2019年理化合卷第17題,第16題傳承了2019年理化合卷第7題,第17-2題傳承2019年第8題,第18-1題傳承了2018年第14題,第21題傳承了2018年第5題,第23題最後一問是開放的改裝類試題,關於串、並聯改裝在2012年真題和2012、2013、2014年副題都有,2017年、2015年副題考查過這種串聯且只有某個電阻為發熱電阻。以前只要求學生會判斷擋位,但今年除了要求判斷,計算過程也包含在內了,還要求做圖,難度有點大,但是學生只要在不改變R0的阻值和實際功率的前提下,保證虛線框內的總電阻為60.5Ω即可,又屬於簡單的創新試題,這三分作為壓軸合適。2020年中考題目給廣大師生平時課堂教學很大啟示,作為教師要思考教學中的四個落點。第一,要以教材為落點。教師們要沉下心來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教育價值和資源,整合教材,(最好是多版本對照)領悟教材編寫意圖。教材中的每一個知識呈現方式,探究與思考,甚至教材中每一頁的小插畫,「便利貼」、「想想議議」、「想想做做」、「STS」、「科學世界」、「擴展性實驗」、「動手動腦學物理」、「學到了什麼」、「索引」等都不是多餘的,一定要:(1)各章節中涉及的基本概念、規律的來龍去脈、推導過程,適用範圍是否清楚?還有哪些不理解或疑難之處?(2)教科書對科學探究是如何安排和設計的?有沒有不妥之處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3)為了啟發學生的思維,教師應該準備向學生提出哪些問題?估計學生會提出哪些問題,學生學習的障礙是什麼?(4)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哪些演示實驗,何時做實驗?要求學生觀察什麼?如何觀察?如何啟發學生分析總結?(5)教科書中的插圖、圖表的物理意義及作用是什麼?如何發揮教科書中設置的每個欄目的作用?(6)如何處理例題、習題和實踐性作業?(7)如何掌握前後有關知識的內在聯繫,做到相互對照、前呼後應?(8)教科書中有哪些聯繫生活、技術、社會和其他學科的內容?教材中或說明,或啟發,或拓展等都包含著編寫者的良苦用心。物理教材在物理知識部分呈現的都是成熟的完美物理,為了讓學生隨著物理家的探究去感受物理從不完美到完美的艱苦歷程,感受物理的發生發展過程,體驗物理的理與美。課本在物理活動中編寫了物理文化,實踐探究,閱讀與思考,課題學習等板塊用以完善教材。功利心切的師生以為這些板塊與考試無關,教學中要麼一帶而過,要麼徹底放棄。其實多年來的中考題都是以課本為出發點的,這些板塊恰是大題的來源。所以平時的教學中師生一定要做到以課本為核心指南,各冊內容裝在心,知道學什麼,怎麼學;教什麼,怎麼教;考什麼,怎麼考。第二,要以基礎為落點。楊振寧教授一再強調:「物理學是一個多方面的學科,是一個活的學科,而不是一個死的學科;是一個新的學科,是一個跟實驗非常接近的學科,而不是整天在公式內打滾的學科。我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中國有不少學生,確實被引導到一個死的物理學、舊的物理學以及跟實驗完全沒有關係的方向去了。」 「很多學生在學習中形成一種印象,以為物理學就是一些演算。演算是物理學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物理學最重要的部分是與現象有關的。絕大部分物理學是從現象中來的。現象是物理學的根源。」因此,吃透教材後,一定要低起點,小步走。要重視基礎,讓學生在體驗與感悟中形成概念,在變中探尋規律,關注公式、概念、定理、定義的生成過程與原理。這樣面對試卷基礎題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快速解決;就是有創新題目,可以遷移原有概念的過程、原理解決問題;對較難的綜合題目,也能快速分解題目,化繁為簡,產生思路,逐一破解。構建以學習為中心的實施,構建教學創新的生命課堂。第三,要以問題思維訓練為落點。物理以其縝密的邏輯向人們展示著它的美,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和物理教育家韋斯科夫說「科學不是死記硬背的知識、公式、名詞。科學是好奇,是不斷發現事物和不斷詢問『為什麼,為什麼它是這樣的?』科學的目的是發問,問如何和問為什麼。它主要是詢問的過程,而不是知識的獲得」。物理不僅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個人必備的素養,它會影響一個人的言行,思維方式。所以在物理中進行問題思維訓練是物理教學的精神所在。培養學生見到題能迅速抽出題中的主要因素,主要關係和主要過程,逐步引導學生在文字,圖形,符號三種語言中來回穿梭,見一種語言能化成其他兩種語言進行分析,形成無圖不物理的思想。建立物理模型,但不能固化成僵硬的模式。訓練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度。學習從行動和感受開始,要培養學生的直覺力,猜想,辨析,驗證,再上升到語言和概念。第四,要以格物致知為落點。部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收錄了丁肇中教授的文章《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四書』之一的《大學》裡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教學決不能單純以應考為目標,無論哪科的學習,最後都是為了讓一個自然人成功走向社會,所以育人才教學的主旋律。尤其是物理,毫不誇張的說,是它一次又一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它也是其他學科的重要研究工具。物理在日常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音樂中有物理,美術中也有物理,建築、交通、貿易、遊戲等各種生活場景中都蘊含物理(這一點近幾年的高考題已做了最完美的詮釋)。要讓學生在書本學習與物理接軌中培養學習的興趣,發現物理的簡單,對稱,完備,統一,和諧與奇異的美,進而對物理產生感情。讓學生有意識主動發現生活中的物理,並用所學的知識加以分析、嘗試解決。久而久之,形成較好的觀察生活、抽象提煉,分析有實際背景的物理問題能力等。而抽象能力、物理應用思維,不光有助於解題,更有助於提升自己的物理觀點、培養物理素養,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成為有擔當,有責任,有能力的社會人。如果能以考題為本,領會出題者真正意圖,師生定能領悟出浙江義烏中學的吳加澍老師對「物理的本真是什麼」的三種解讀:首先,物理是一門科學。這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物理又是一種智慧。物理學在它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一系列獨特而又卓有成效的思想和方法,這不僅對物理本身有價值,並且有力推動了整個自然科學乃至社會科學的發展,物理智慧已成為人類共同的財富。第三,物理還是一種文化。物理學家在長期的科學實踐中創造的大量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就構成了物理文化,它是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才是考試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