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南湖附校 金曉燕老師:
本次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線上研修一共提供了三堂各具特色的觀摩課,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引發了我的思考。王佳老師的《高原聖城——拉薩》,啟發我要注重教學策略的轉變,給予學生合理的學習支架,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讓深度學習在課堂真正實現;張美娟老師的《白雲學子 研學南湖》項目化學習的教學方式,我充分感受著張老師重民主、重過程、重引導、重體驗的課堂氛圍,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課堂裡得以提升;鮑華浩老師的《石油寶庫》展現了技術支持課堂下學生學習的高效,深深折服鮑老師嫻熟的信息技術能力。
觀課後的研題環節裡,「問題與學習任務的設計、教學環節的評價、教學環節的再設計……」一系列有主題的研修題目引領著我有方向地進行自我反思,讓我對教學的理解、對學與教的行為分析、對學教方式的改革都有了進一步的自我體會。線上的培訓雖少了前輩和專家們面對面的耐心指導,卻意外創造了我們每個老師積極內省的機會。在學習和自我成長的路上,願我們都是一直勇敢向前奔跑的海浪。
南溪中學 王力超老師:
受到疫情的影響,本學期,南湖區研訓中心開展了一次學導課堂課例在線研修活動。本次研修給我的感受是既有「新鮮感」,又有「收穫感」。
新鮮感主要在於這次研修新穎的組織形式和評價方法。此次研修從線下搬到了線上,通過釘釘雲課堂進行在線學習;每個課程聽課後還要進行課後研修,回答一些問題。讓我們又感受了一次做學生的感覺:和學生一樣上網課,做作業,等待自己的分數。
比起新鮮感,更多的是收穫感。本次研修的課程設置由「課前研讀—在線聽課—課後研修」三部分構成。課前研讀提供給了我們一個「學習支架」,指引我們如何聽課,課後還要完成一些高質量的問題。完成問題的過程讓我收穫了「真實學習」的體驗,跟隨問題的指引,我被捲入學習,深度思考。而回答問題不限時則給了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我在聽課、評課、理論知識等方面都有所收穫,學到了一些東西:1、此次的課後研修問題中包括聽課筆記的上傳,以及針對某些環節的教學評價和再設計。這讓我在聽課的時候非常仔細,會帶著問題去聽課思考,對整節課的課堂結構、問題設置、學習任務,活動環節等有了新的認識。2、這次研修中有關問題涉及到了「技術支持學習」、「學科核心素養」、「學習支架」、「學習真實發生」、「項目化學習」等理論知識,為了更好的完成問題,我重新學習了相關理論,提升了理論儲備。
七星鎮中學 張美娟老師:
本次在線研修,提供了教學研討與提升的多樣化平臺,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首先是視角的多樣化。從單節課入手,在線研修引導教師基於宏觀格局從多個視角微觀審視課堂,從教師的支架設計到學生的真實捲入、從師生的互動反饋到生生的碰撞共鳴,研修者的視角切換便利了宏觀把握與微觀剖析之間的銜接。研修者往往可以在思路梳理、框架建構、板塊區分的宏觀把握的基礎上,反覆聆聽和研磨某個關鍵問題或核心片段,形成深刻分析與認識。
其次是模式的多樣化。把三節課橫串,研修者在聆聽不同主題、不同風格的課例,並深度參與研修作業後,能提煉出諸多針對教學關鍵問題的有效措施,並在與自己的教學實踐對比中摸索多種模式、多種途徑的課堂教學方式,豐富課堂教學模式,活化教學生態,這也是立足課堂提升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最後是反饋的多樣化。以研修作業為例,除了對課堂的觀察、分析外,更注重研修者對該課例的見解與建設性意見,這是基於觀課、議課基礎上的省課,是指向「我的課堂」的最終目標。課例者如何設計與考量、學生如何參與與解決、研修者如何評價或再教設計,這不僅是對課的反饋,更是主動的自我反思與建設。
新豐鎮中學 沈敏老師: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在過去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積極貫徹學導課堂的教學改革,熱誠探索多樣的學導課堂新模式。而在今年的疫情之下,我們教師的學科培訓不得不採用釘釘雲課堂的形式進行,在新鮮之餘也突然感受到了此種模式之下我們角色的多樣性。我們既是教師,作為課堂的觀察者去深入剖析示範課例的學導環節建構、吸取示範教師有益的經驗教訓;我們也是學生,需要帶著學習任務、有目標地對示範課例進行分析和重構,並完成對應的研修問題。這種新的培訓研習方式,對我們的聽課環節提出了嚴苛的要求,需要我們教師針對研修問題及示範課例去學習相應的理論知識、發揮主觀能動性地去呈現學習結果。
本次線上研修中我們圍繞「學科素養」「核心環節」「真實學習」「項目化學習」這些關鍵詞進行思考和再設計,獲益頗豐。尤其是在過去的教學中,對於之前討論頗多的STEM課程,我們總認為難以運用到本學科學教活動中,本次研修活動讓我們打破了慣性思維,通過學習、借鑑與思考,認識到應根據本學科特色選擇適合的活動方式,而項目化學習就是一項適用和實用的技術。有道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教師,不斷修煉自己的專業技能是一項永恆的任務。
秀州中學初中部 凌夢媛老師:
疫情或許阻擋了我們彼此相見之路,卻擋不住老師們學習的熱情。這次的在線研修,讓我感受到了原來冰冷的屏幕也可以傳遞火熱的激情。網絡聽課打破了學校的壁壘,課後的研修環節是更是思維火花的一種碰撞。結合三位老師的別具特色的課堂和課後的精心設計的研修主題說說我對這次培訓的感悟。
王佳老師的《高原聖城——拉薩》一課,讓我學習到教師在學習支架的搭建中要注重學生學習真實的發生。學習任務驅動下,老師的問題是「真」的,學生的研究是「真」的,最後的運用是「真」的,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
張美娟老師的《白雲學子 研學南湖》一課將項目化學習滲透其中,以研學為載體創設任務情景,綜合地理、歷史等信息指向學科任務,引導學生規劃設計社會實踐活動方案。我印象最深的是小組合作中張老師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獲取信息,如現場用老師的電腦手機上網收集、訪談場下的聽課老師,打破比賽課時間空間的局限性,十分佩服張老師的巧思妙想。
鮑華浩老師的《石油寶庫波斯灣》這一課中,我看到了技術支持下的高效課堂,學生利用平板進行精準定位,教師利用平板的數據直觀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的進行針對性的評價。疫情改變了我們學習的方式,卻不會改變我們學習的熱情。這次的培訓讓我深深體會到,自己成長的空間還很大,接下來的日子,我還需要靜心學習、充電賦能,積蓄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