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過程中,各學科負責人基於新教師延期開學期間的特別需求提供針對性的研修課程,課前針對基礎性或共性內容開展異步研修,課上藉助直播平臺針對關鍵性和重難點問題答疑解惑,課後基於研修作業的數據追蹤實施「補償研修」或個性指導,為新教師在特殊期間的教育教學提供智慧支持與精神動力。
截至目前,各學科共完成在線研修300餘次。為進一步實施精準培訓,項目組還為不同層次的新任教師提供「學習指南」「學習標準」和「學習支架」。
做新任教師培訓,他們是精準的!
骨幹教師是推動學校課堂教學改進的「前鋒」。田成良副主任、樊凱、馬萍和張鎔涵老師帶領骨幹教師項目組從價值領導力、教學領導力、學術領導力和發展領導力四個維度探究骨幹教師特徵和需求,依據需求,研發「指向核心素養培育的骨幹教師領導力提升」研修課程。每個學科的研修課程均須通過「學科內、部門內、專家」三輪次論證方可實施。疫情期間,6個學科通過課例研修、工作坊研討、在線觀摩等多種形式開展線上研修,近300名骨幹教師參加。思政學科藉助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優質資源,開展骨幹教師清華大學浸潤式研修,實現了思政課大中小一體化教師研修;化學學科基於《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進行精準能力診斷,開展以深度學習為主題的研修;數學學科聚焦「單元大概念下作業設計與實施能力提升」開展線上研修等。政治學科骨幹教師清華大學浸潤式研修班(郝國強)物理學科骨幹教師案例分析(田成良)為基層學校提供針對性的校本研修指導
他們一直「在線」
疫情期間,為解決中小學校本研修課程建設的關鍵性問題,師訓部啟動了96門精品課程的建設工作。王永祥副主任和李珂老師藉助高校資源組建了不同學科的研究共同體,各組教師在線互動、深度參與,將校本研修中的「困惑」和「痛點」轉化為精品課程的「思考點」和「行動點」,提煉出了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策略。對此,基層學校表示,「這次疫情讓我們突然意識到研修課程資源的重要性,在師訓部各位老師的幫助下,我們的校本研修課程研發意識、研發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王秀英、遲淑玲、譚文明和李珂老師經2個月的調研,深入挖掘各校疫情期間校本研修的特色案例。師訓部於6月28日召開了海澱區中小學「線上校本研修」經驗交流會,並以騰訊會議同步直播的形式開展,鞏固了線上校本研修的實踐成果,搭建了交流學習的平臺,引領了未來混合式校本研修的發展方向。
疫情突襲給中小學教師帶來的衝擊不僅是學習方式的改變,更是信息技術應用的挑戰:錄製軟體、視頻截取、格式轉換……一系列的技術實操問題困擾著一線教師。師訓部迅即行動,劉鋅主任、張曉副主任、李珂、張鎔涵和閆夢菲老師經過5天的連夜奮戰,與信息技術部共同研發了「線上教學12問與答」,並基於調研進行了2輪迭代更新,幫助廣大教師克服線上教學的技術難題。
「線上教學12問與答」培訓課程
疫情期間,針對教師的研修工作與其說是培訓,不如說是「賦能」。對於立身於教學一線「戰場」的教師,他們需要最切合的「裝備」、最實用的「戰略」、最明確的「安排」。而線上研修對於培訓者來說,如何藉助技術把握教師的認知障礙點、思維衝突點、情感體驗點和智慧生成點,都需要深入研究。張曉副主任帶領團隊依託海澱進校教育集團2020年度專項課題《教師線上研修模式與策略研究》,圍繞研修平臺、研修主題、研修資源及研修活動等基本要素,開展行動研究。通過研究提升了線上研修的質量,針對性的課程資源為教師在防疫特殊時期帶來了及時的「能量補給」;突出問題導向的線上互動研討為教師搭建了智慧眾籌式的「生態學習圈」;強調進階性的學習導引為教師個性化的自我研修提供了精準的「學習地圖」……
2月16日,市教委下發《關於建立2020年春季北京市中學教師開放型在線答疑工作專家庫的通知》,牛永生、朱東雲和閆夢菲老師迅速組建導師團隊,組織19位學科專家進行在線答疑。幾個月來持續跟進,及時解答並審核了學習平臺及微信群中近1400餘人次的個性化問題。繼教項目組的每一項工作面對的都是全區所有的中學、小學和直屬單位,他們力求每個數據信息精準、每位教師的困惑得到解答。師訓部教師在高水平完成部門工作的同時,還發揚協作精神,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項工作。集團校工作中有他們的身影、「海澱·空中課堂」資源建設中有他們的身影、在線教學與教研系列研討中有他們的身影……回顧過往,展望未來,此次在線教育發於疫情所需,卻孕育出未來教育發展的新方向。師訓部將不斷努力探尋未來教師學習的新方案、新思路、新方法,直面時代發展帶來的挑戰,用高品質的培訓迎接未來教師教育發展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