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6日,已經50歲的中國作家協會的主席鐵凝和中國著名經濟學家華生結婚了。
消息一出,在整個文化圈引起來了不小的震動,大家才恍然大悟的發覺:原來鐵凝並不是一個堅持不婚主義的"異類",而是她等的那個人,還沒有來而已。
或許好的愛情觀就是這樣:只要是你,來的要一點也沒有關係,只要你會來,我就會等。
或許好的婚姻觀就是這樣:我寧願沒有,也不要一個湊合的婚姻。
你只需盛開,自有蝴蝶朝你而來
鐵凝出生在北京,她的父親是著名畫家,她的母親是音樂學院的教授,鐵凝少年時期自請下鄉,並且出版了大量的作品,文筆細膩,感情真摯,顯露出非凡的文學才華。
成年之後的鐵凝無疑是一個事業有成的成功女性,一個用傳統觀念來看是一個標準的女強人。
她是中國作家協會的主席,中國文聯的主席,中共黨員,她的代表作《玫瑰門》、《大浴女》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暢銷海內外。
有才華,長的好,家境也好,按理來說這樣一個成功女性追求者應該甚眾,然而鐵凝卻獨自一人走過了半生的獨生歲月,她似乎一直那樣淡定,那樣溫柔,靜靜的等待著她的良人,不焦急,不強求,優雅的獨自綻放。
其實這樣淡定從容的鐵凝,也有過迷茫的時候。這時,另一個同為女性的文學大家為她的愛情和婚姻指明了道路,這個人就是享譽文壇的百歲老人冰心女士。
1991年,34歲的鐵凝去拜訪90歲的冰心老人,兩人討論了許多關於文學的問題,相談甚歡,快到結束的時候,冰心老人用一種長輩看向自家孩子的溫柔語氣說道:"鐵凝啊,你有沒有交男朋友啊?"
冰心老人的問題正是當時許多人關心的問題,鐵凝以為這位溫厚的長輩也要向其他人一樣催婚,於是有些忐忑地說道:"還沒有呢,還沒有找。"
冰心老人微笑著看著鐵凝,語重心長卻又意味深長地說道:"你不要找,你要等。"
這句話點醒了正在迷茫之中的鐵凝,這句頗有禪機的話也點明了愛情和婚姻的真諦——等待。屬於你的愛和幸福,一直在路上,你只需要修煉自己,美麗盛開,然後等待著那個屬於你的人穿越漫漫人海,穿過歲月漫長,微笑著站在你面前。
此後16年,鐵凝將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放到了工作和文學創作中,因為她始終相信,那個人,一定會來。
就這樣不急不躁,穩如泰山的等了下去,獨自溫柔而又美麗的盛開了許多年,從青蔥歲月到風韻悠然,從焦急迷茫到靜默等待。
外界風雲變幻,流言漫天飛卷,直到別人都以為她是一個在傳統文化和家庭之下成長出來的反叛的異類,直到別人都覺得她是一個堅定的不婚主義者的時候,她等的那個人,悄無聲息的來了。
只有最後是你,晚一點也沒有關係
比起鐵凝自己說的那一句:"我寧願沒有,也不需要一個湊合的婚姻。"我更喜歡魯迅先生在《兩地書》中對許廣平所說的那一句話:"只要最後是你,晚一點也沒有關係。"
直到50歲時,鐵凝終於等到了他生命之中的那個良人,他是燕京華僑大學的校長,是中國社科院研究生博導,是在證券界赫赫有名的經濟學家華生。是一個無論學識,見聞,才華都和鐵凝十分相配的男人。
兩人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一起聽評書,一起旅遊,一起分享看書所得,走過那些尋常而又風雅的日子,鐵凝終于堅定的相信,眼前的這個人就是自己一直在等待著的人。
一直未婚的華生也堅定的相信鐵凝就是他在等待著的那個人,兩個同樣具有超前的愛情觀,同樣在等待屬於自己的那段姻緣的人相遇了。這不僅僅是天作之合,更是兩個靈魂的碰撞。
2007年,他們趕在五一節之前領了證,鐵凝走進自己的辦公室的第1句話就是:我結婚了。她的臉上男的露出少女的羞澀和結婚的喜悅來,經歷了整整半個世紀,她終於找到了與自己攜手一生的愛人。
在他們結婚的喜宴上,華生無不動情地對著鐵凝說道:"這就是我一生相依為命的人。"比起那些為了愛情要死要活轟轟烈烈的年輕人,他們看上去穩固而又踏實,但也偶爾流露出少年的堅貞不渝與熱烈與青春時期的歡喜來。
正確的婚姻觀就是等待,就是毫不妥協,世俗的留言決定不了你的一生,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你自己的一生。
鐵凝和華生的愛情和婚姻似乎給迷茫之中的年輕人指明了一天道路,不要妥協給世俗,不要和身邊同年齡的人比,你的人生要你自己去過,你覺得那個人還沒有來,那你就去等待,不必匆匆忙忙,不必埋怨抱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很久以前熱播過一部電影《青春派》,青春陽光的男主人公說了一句話:"大觀園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凡是真心相愛的最後都散了,凡是搭夥過日子的,最後就天長地久了。"
雖然這只是一句電影臺詞,但也能折射出這個時代很多人的婚姻觀。大多數人都是在湊合著結婚,都是在搭夥過日子。似乎到了該結婚的年紀就必須結婚,一切都固定在條條框框裡。沒有一絲回寰的餘地。
先進婚姻觀對這個時代的啟示
很多年前在網上聽到過一句讓人啼笑皆非的話:"我寧願坐在寶馬車上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上笑。"雖然聽起來荒唐卻代表了這個時代大多數年輕人的婚嫁觀。
貧窮的愛情與豐厚的物質生活之間,很多人選擇了物質,當然這並沒有錯,因為人要生存,要追求更好的生活,這是人類共同的生活趨向。
可是這樣坐在寶馬車裡哭的人註定是不幸福的,因為這種關係,不管是愛情還是婚姻,都存在著一種不對等的關係,一種依附的關係,"軟飯男"也罷,"拜金女"也好,都已經在這種不對等的關係之中失去了獨自美麗盛開的機會。
真正的愛情和婚姻可以來的晚,但是絕對是平等的,是精神自由的。當然這一類型的人是在金錢潮流衝擊下的人,並不能代表這個時代的全部人,或者說一大部分人。
這個時代的大部分人都是到了一定的年紀,在父母的嘮叨,在世俗的議論中敗下陣來,然後無奈的去相親,開始一段完全沒有愛情的婚姻,然後在柴米油鹽的平庸之中渾渾噩噩的忘記了自己青春時期對於愛情和婚姻的固執和堅持。
這種匆忙和敷衍湊合還導致了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整個社會的結婚率越來越低,離婚率越來越高,閃婚閃離似乎成了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最後竟然發展到國家不得不出臺法律來改變這一問題,《民法典》提出了"婚姻冷靜期"就是為了降低過高的離婚率。
社會物慾橫流,經濟壓力大,中年人對湊合下得來的婚姻越來越失望,家庭矛盾激增,這自然會影響孩子,孩子長大之後對於婚姻失望,不敢戀愛,害怕結婚。這顯然成了惡性循環。
傳統退散,很多人的婚嫁觀都發生了錯誤和偏移,扭轉當前局面,鐵凝的婚姻觀儼然具有很大的啟示意義,即婚姻應該擺脫傳統和世俗的禁錮,在單身時修煉自己,在愛情來臨時也能果斷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