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捐贈畫作 館藏研究展探索個案研究新模式

2020-12-16 看看新聞Knews

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劉海粟美術館選擇了三位藝術家做個案研究,以向公眾做學術展示。其中包括1931年出生的金立德,1939年出生的張桂銘,和1947年出生的盧治平。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藝術教育,在這三位藝術家的成長過程中,都以作品的形式呈現出來。

近日,在劉海粟美術館展廳同時舉辦的就是金立德、盧治平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展。在劉海粟美術館一樓展廳,「漸悟自然——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館藏金立德作品研究展」正在舉行。此次展覽以金立德為個案研究對象,呈現了其畢生創作的90餘幅作品,包括近20幅油畫、30餘幅水彩畫,7幅水彩速寫,及30餘幅水墨畫,展現了其水彩畫之外的多樣創作風貌。現年90多歲的金立德先生在旁人攙扶下,在臺上宣布,將畫作和個人資料全部捐贈劉海粟美術館予以研究保存。

談起金立德的名字,或許很多人會頗感陌生,但他與藝術教育卻有很多交集。潘思同的弟子、傅抱石的同事、新中國第一代專業藝術院校畢業生、中國水彩畫學會副會長、上海教育學院美術系創始人……一個個頭銜,一段段履歷,彰顯了老先生不平凡的人生經歷。

出生於1931年的金立徳,是新中國藝術教育事業默默奉獻的一批人。開幕式上不少學生從國外飛來,從展覽陳列的學生感言也可見,他的學生幾乎遍及藝術的多個領域。金立徳長於水彩畫。先後在南京師範學院、上海師範學院、華東師範大學任教,桃李滿天下。

美術教育工作者,是金立德先生一個非常重要的身份。從1954年任教南京師範學院到1988年籌建上海教育學院美術系(後併入華東師範大學),四十餘載的藝術教育生涯中,其編撰的專著教材,尤其是開風氣之先的電影教學片《水彩畫技法》、電視教學片《水彩畫教學—工具與技法》等,為我國當代水彩畫的教育教學留下了開創性的範式,指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在藝術道路上前行。

從1949年師從潘思同、陳秋草先生,同年考入杭州國立藝術院(今中國美術學院)至今,金立德先生通過他70年的藝術人生,展現了藝術家甘為泥中藕,不做水上萍的優良品格。退休後金立德依舊進行油畫和水彩創作,2017年起又開始了國畫領域的再探索,如同生活記錄一般以國畫小品的形式畫下身邊見聞。

劉海粟美術館副館長靳文藝表示,公眾對於金立德先生比較陌生,但他的交往和經歷又很豐富,通過對他的作品和經歷的打撈,可以還原一些可見的社會史和被遮蔽的個人史。「館藏研究展」是鼓勵藝術家捐贈、悉心梳理、長期研究,並在一定周期內,以美術館名義為捐贈畫作的藝術家舉辦學術個展。通過畫家的經歷,再看其藝術作品,便能理解創作的含義。而美術館收藏的配套舉動,有望令日後的收藏步入良性循環。

在3號展廳,「坐領風物——劉海粟美術館館藏盧治平作品研究展」也在近期開幕,60餘件版畫作品是版畫藝術家盧治平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創作的精品,分為「坐領風物」系列、「潤物無聲」系列、「灰色的五言與七律」系列、「瓶非瓶」系列以及部分偶得錯版、廢片作品、銅版,考古筆記作品等,創作時間跨度25年,全面展示了盧治平在版畫創作方面的執著探索和成就。

缺損的花瓶、重構的明式圈椅、沐浴素色月光的石頭,一座山、一條水、一間屋、一處渡口,一個園林,披著素雅的灰白,構建了一個散發著特殊生命氣息的完整世界。「盧老師的展覽是這三位藝術家中最有特點的,因為他最年輕,也是非科班出身的學院派藝術家。他的作品呈現了這70年以來國家文化的發展,以及對物的詮釋,這使他的作品顯露出一種文化的淵源,」劉海粟美術館副館長阮竣說,盧治平的作品中能感受到強烈的上海氣息。

去年,盧治平和《繁花》作者小說家金宇澄合作創作了版畫插圖,又和當代畫家孫良聯手,都是振興版畫的努力。「上海是現代版畫的發祥地,我想努力改變現狀,這是畫家的責任。版畫要打破藩籬,文學和版畫,音樂和版畫,設計和版畫,生活和版畫……包括爭取其他門類藝術家跨界合作,讓更多資源走進來,讓觀眾看到新鮮的版畫內容。」

阮竣介紹,此前劉海粟美術館已經藏有盧治平過去多個時期的作品,通過此次展覽,又收藏了幾件他的近作;在劉海粟美術館,以美術館名義舉辦個展的藝術家還包括陳盛鐸、樂震文、黃阿忠等。今年9月,劉海粟美術館還舉辦了「張桂銘藝術大展」,以張桂銘為個案,呈現其變革前後的藝術作品,其中不乏代表作,如其早期獲得全國美展銅獎的《畫家齊白石》等。阮竣表示,此前館藏並沒有張桂銘和金立德的作品,通過此次辦展可以充實館藏門類,開展長期研究工作,同時也為藝術家將作品捐贈給公立美術館樹立良好的示範效應。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王琳琳 實習生:任婷新 編輯:傅群)

相關焦點

  • 紀念李劍晨先生誕辰120周年——江蘇省美術館藏李劍晨捐贈作品展24...
    在近一個世紀的藝術耕耘中,李劍晨先生矢志不渝地探索著一條融會中外、貫通古今的藝術道路。他創造性地提出水彩畫技法「水分、時間、色彩三要素」,更製作了極其精細的色譜變化表,出版研究著作十餘種,由此奠定了中國水彩畫的理論基礎,造就了一個時代的水彩畫群體。他同時也十分擅長水粉畫、中國畫、油畫,尤其在中國畫的色彩運用方面進行了大膽突破。
  • 「藝心同音——國際視野下的中國美術館藏作品研究展」在中國美術...
    2020年12月11日,「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展:藝心同音——國際視野下的中國美術館藏作品研究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此展為「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入選項目」。在「藝心同音」這一主題下,通過國際與國內經典藏品間的對話,呈現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對藝術規律的探索和人類命運的關注,展現中西方藝術間的交流與對話,以對藏品的持續研究與展示,推進新時代美育。展覽呈現在中國美術館5號廳,將展出至12月20日(周一閉館)。
  • 視點|「藝心同音——國際視野下的中國美術館藏作品研究展」開展
    「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展:藝心同音——國際視野下的中國美術館藏作品研究展」近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展。此展為「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入選項目」。作為中國唯一的國家造型藝術博物館,中國美術館收藏古今中外各類美術作品12萬餘件,其中國際美術作品3500餘件。
  • 水彩書寫人生 劉海粟美術館館藏金立德作品研究展開幕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10月16日報導:上海劉海粟美術館一樓展廳,「漸悟自然——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館藏金立德作品研究展」正在舉行。談起金立德的名字,或許很多人會頗感陌生,但他與藝術教育卻有很多交集。1982年5月金立徳帶81級學生去蘇北鎮江寫生合影  此次展覽以金立德為個案研究對象,呈現了其畢生創作的90餘幅作品,包括近20幅油畫、30餘幅水彩畫,7幅水彩速寫,及30餘幅水墨畫,展現了其水彩畫之外的多樣創作風貌
  • 靈臺縣博物館館藏王錫齡捐贈金石拓片展5月12日在莊浪縣博物館開展
    「金石恆久遠 墨拓傳千年」靈臺縣博物館館藏王錫齡捐贈金石拓片展將於5月12日在莊浪縣博物館開展。據莊浪縣博物館消息,在第44個「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靈臺縣博物館、莊浪縣博物館聯合舉辦「金石恆久遠 墨拓傳千年」——靈臺縣博物館館藏王錫齡捐贈金石拓片展。金石即鑄造或鐫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謂之「金文」,又稱「鐘鼎文」,以殷周器物銘文為其肇始,剜刻在石質碑碣上的銘文,謂之「石刻」或「石銘」。
  • 「突圍: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十二位博士近作研究展」在京開幕
    2019年12月01日,「突圍: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十二位博士近作研究展」在北京東方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東方美術館和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聯合主辦,孟孟擔任策展人。他認為:本次展覽代表了十二位參展藝術家的研究區域和思維深度,從作品當中不難看出他們在觀念上、表現技法上,以及跨界痕跡上做出的探索。博士研究生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內應該是比較高端的,因此更應該兼顧科學性和藝術感情。他們將如何以年輕人的角度、年輕人的敏銳思維,關鍵是以年輕人的勇氣做出努力,如何做出博士的創造性和創新性,這些在未來都是值得期待的。
  • 推動陶瓷史學:中國古陶瓷研究個案與反思
    清雍正 琺瑯彩瓷柳燕紋碗 圖片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3月11日至12日,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及文科科研處聯合舉辦了「中國古陶瓷研究:探索與思考」學術討論會。來自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臺北故宮博物院、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館、深圳文物考古鑑定研究所、深圳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及復旦大學的專家學者介紹了日本及浙江省相關陶瓷研究最新進展,上海博物館研究員陸明華以郎窯為個案,作了相關問題的報告,臺北故宮博物院餘佩瑾研究員就琺瑯彩為題作了個案分析,深圳博物館研究員郭學雷就古陶瓷研究方法作了多面向探討的陳述。以下是部分報告內容。
  • 個案研究法研究述評
    歸納起來,學者們關於個案研究法的研究主要圍繞著以下幾個問題:個案研究法的基本概況,包括個案研究的內涵、類型、特點等;實施的基本程序;個案研究的方法與技術;個案研究的信度以及效度問題。1.個案研究的內涵個案研究是社會科學領域的一種研究方法,各學者對個案研究的定義有所不同。
  • 美術館流行「曬」館藏,沒「名氣」值得被收藏嗎?
    藏品是美術館的立館之本,然而,有藏品只是第一步,如何建立美術館自己的收藏和研究體系,真正為推動上海美術事業發展和提升大眾審美素養而服務,美術館也在進行著自己的思考和探索。用收藏為海派藝術建檔「光影歲月—簡慶福攝影藝術展」將於10月18日在中華藝術宮開幕,展出中華藝術宮館藏的簡慶福攝影作品。
  • 從金魚看吳作人的中國畫探索,蘇州展其金魚作品研究展
    從金魚看吳作人的中國畫探索,蘇州展其金魚作品研究展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20-10-02 16:42 來源:澎湃新聞
  • 一種新的個案研究方法:比較個案研究
    摘    要:個案研究在社會科學領域備受推崇, 然而, 何為個案研究以及個案研究有何優勢仍是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社會科學中的理論轉型促成對新研究方法的需求, 尤其是涉及文化、語境、空間和場所的研究。傳統個案研究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 主要表現在:傳統個案研究將現象與語境混為一談;堅持為個案劃定邊界;沒有充分認識到個案研究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價值;沒有堅定地為個案研究結論的推廣性作辯護;對比較的價值認識不足等。
  • 香港藝術館擴建四年今開放,「小題大作」展香港最早圖像
    在策展上,我們比照古今與中西,演繹多元萬象的藝術世界,期望以香港視點提供新的角度來欣賞傳統,開拓新的體驗和文化涵養,讓藝術聯結生活。藝術館將繼續強化四大館藏的研究及推廣,同時,以逾半個世紀不斷積累的館藏,追溯香港藝術家不同時代的創作故事,以尋找香港藝術的歷史脈絡。」
  • 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的抽樣邏輯
    這麼說的理由有二:第一,國內有關個案研究方法的研究論著數目極少;第二,那些運用個案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的論著,對個案研究法的反思也很不充分。對個案研究方法的反思的缺乏,導致一些學者混淆了個案研究方法與問卷調查法的不同邏輯,常常不適當地生搬硬套問卷調查法的邏輯和評價標準來評價個案研究。其中,最常混淆的地方之一便是抽樣邏輯。
  • ...文化促進鄉村旅遊與民俗文化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探索」活動成功舉辦
    、煙臺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溪山清遠文化公司承辦的「雲山水月一一以地域文化促進鄉村旅遊與民俗文化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探索」於12月2日上午在煙臺美術博物館開幕。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曲波致辭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曲波在致辭中表示,「雲山水月」是煙臺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承擔的山東藝術科學重點研究課題,兩位藝術家以「仙境海岸·鮮美煙臺」為依託,以書畫創作的形式來表現讚美煙臺的古今詩詞歌賦
  • 視覺藝術和策展研究專業:我們才不是掛畫的!
    「策展人」來源於英文「curator」,全稱「展覽策劃人」,在西方語境中,「curator」通常是指在博物館、美術館等非營利性藝術機構專職負責藏品研究。 what?有人說就是掛畫的。曾經有人對策展人說過這樣的評價:「如果藝術家是明星,那麼策展人便是導演。」如同導演一般,在一場藝術展覽中,策展人是一個掌控全場、至關重要的人物,甚至說是一個展覽的靈魂。所以,也有人說做策展的家裡一定超有錢。
  • 中國美術館內215件精品繪就山河之美,老舍夫婦捐贈的這畫也在這
    每年新春之際,中國美術館都會拿出「壓箱底」的館藏精品,策劃一場主題大展,為廣大觀眾奉上一份豐盛的文化大餐。「美術館裡過大年」已經是許多市民新年出行的首選。己亥新春佳節即將到來之際,中國美術館拿出一層全部11個展廳,為觀眾精心策劃了「美在河山——中國美術館藏風景題材作品展(1949—2018)」。
  • 【視頻】解讀「師嚴道尊——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三工作室教學研究展」(六位教師訪談)
    「師嚴道尊——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三工作室教學研究展」從藝術思想到教學方法再到作品圖像,儘可能貼近史實,用史料追尋其產生的緣由,發現背後的矛盾和衝突,並以「民族風格、中國氣派」「建構油畫藝術的中國學派」「立足傳統、面對當代」三個單元作為敘事結構,脈絡清晰地呈現出第三工作室教學的歷時展開和創作的廣泛維度。
  • 「美在耕耘 ——中國美術館2021新年大展」
    其中包括館藏齊白石、李可染、董希文的牛題材經典之作。美在耕耘。如果說,即將到來的牛年春天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歌,那麼,耕耘者就是最美麗的音符。此次展覽分為「瑞牛呈祥」「時代壯歌」「大地詩韻」「藝心同音」「石榴同心」「醫者仁德」「大國工匠」7個篇章,還有「書為心畫」、「人民的形象(續篇)」(含「張安治繪英模人物作品展」)2個專題展。
  • 祥瑞名跡讓人神往,暫緩觀展也是選擇
    此次展覽的作品近百幅,既有大幅畫作,也有滿紙或奔放或古拙的書法,也有手卷與小品之作,包括人物、山水、花鳥等類型。既見出三位藝術名家的藝術探索與追求,也見出兩岸三地藝術風格的和而不同與文人書畫的性情真趣。
  • 國慶觀展指南|上海展美國藝術與錢瘦鐵,臺北呈書畫國寶菁華
    海上明月共潮生:館藏捐贈作品展展期:常設展地點:中華藝術宮展出超過150件作品,全部為歷年來藝術家或藝術家家屬捐贈給中華藝術宮的藏品,這些作品呈現了東方審美的獨特價值,記錄著20世紀現代美術史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