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劉海粟美術館選擇了三位藝術家做個案研究,以向公眾做學術展示。其中包括1931年出生的金立德,1939年出生的張桂銘,和1947年出生的盧治平。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藝術教育,在這三位藝術家的成長過程中,都以作品的形式呈現出來。
近日,在劉海粟美術館展廳同時舉辦的就是金立德、盧治平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展。在劉海粟美術館一樓展廳,「漸悟自然——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館藏金立德作品研究展」正在舉行。此次展覽以金立德為個案研究對象,呈現了其畢生創作的90餘幅作品,包括近20幅油畫、30餘幅水彩畫,7幅水彩速寫,及30餘幅水墨畫,展現了其水彩畫之外的多樣創作風貌。現年90多歲的金立德先生在旁人攙扶下,在臺上宣布,將畫作和個人資料全部捐贈劉海粟美術館予以研究保存。
談起金立德的名字,或許很多人會頗感陌生,但他與藝術教育卻有很多交集。潘思同的弟子、傅抱石的同事、新中國第一代專業藝術院校畢業生、中國水彩畫學會副會長、上海教育學院美術系創始人……一個個頭銜,一段段履歷,彰顯了老先生不平凡的人生經歷。
出生於1931年的金立徳,是新中國藝術教育事業默默奉獻的一批人。開幕式上不少學生從國外飛來,從展覽陳列的學生感言也可見,他的學生幾乎遍及藝術的多個領域。金立徳長於水彩畫。先後在南京師範學院、上海師範學院、華東師範大學任教,桃李滿天下。
美術教育工作者,是金立德先生一個非常重要的身份。從1954年任教南京師範學院到1988年籌建上海教育學院美術系(後併入華東師範大學),四十餘載的藝術教育生涯中,其編撰的專著教材,尤其是開風氣之先的電影教學片《水彩畫技法》、電視教學片《水彩畫教學—工具與技法》等,為我國當代水彩畫的教育教學留下了開創性的範式,指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在藝術道路上前行。
從1949年師從潘思同、陳秋草先生,同年考入杭州國立藝術院(今中國美術學院)至今,金立德先生通過他70年的藝術人生,展現了藝術家甘為泥中藕,不做水上萍的優良品格。退休後金立德依舊進行油畫和水彩創作,2017年起又開始了國畫領域的再探索,如同生活記錄一般以國畫小品的形式畫下身邊見聞。
劉海粟美術館副館長靳文藝表示,公眾對於金立德先生比較陌生,但他的交往和經歷又很豐富,通過對他的作品和經歷的打撈,可以還原一些可見的社會史和被遮蔽的個人史。「館藏研究展」是鼓勵藝術家捐贈、悉心梳理、長期研究,並在一定周期內,以美術館名義為捐贈畫作的藝術家舉辦學術個展。通過畫家的經歷,再看其藝術作品,便能理解創作的含義。而美術館收藏的配套舉動,有望令日後的收藏步入良性循環。
在3號展廳,「坐領風物——劉海粟美術館館藏盧治平作品研究展」也在近期開幕,60餘件版畫作品是版畫藝術家盧治平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創作的精品,分為「坐領風物」系列、「潤物無聲」系列、「灰色的五言與七律」系列、「瓶非瓶」系列以及部分偶得錯版、廢片作品、銅版,考古筆記作品等,創作時間跨度25年,全面展示了盧治平在版畫創作方面的執著探索和成就。
缺損的花瓶、重構的明式圈椅、沐浴素色月光的石頭,一座山、一條水、一間屋、一處渡口,一個園林,披著素雅的灰白,構建了一個散發著特殊生命氣息的完整世界。「盧老師的展覽是這三位藝術家中最有特點的,因為他最年輕,也是非科班出身的學院派藝術家。他的作品呈現了這70年以來國家文化的發展,以及對物的詮釋,這使他的作品顯露出一種文化的淵源,」劉海粟美術館副館長阮竣說,盧治平的作品中能感受到強烈的上海氣息。
去年,盧治平和《繁花》作者小說家金宇澄合作創作了版畫插圖,又和當代畫家孫良聯手,都是振興版畫的努力。「上海是現代版畫的發祥地,我想努力改變現狀,這是畫家的責任。版畫要打破藩籬,文學和版畫,音樂和版畫,設計和版畫,生活和版畫……包括爭取其他門類藝術家跨界合作,讓更多資源走進來,讓觀眾看到新鮮的版畫內容。」
阮竣介紹,此前劉海粟美術館已經藏有盧治平過去多個時期的作品,通過此次展覽,又收藏了幾件他的近作;在劉海粟美術館,以美術館名義舉辦個展的藝術家還包括陳盛鐸、樂震文、黃阿忠等。今年9月,劉海粟美術館還舉辦了「張桂銘藝術大展」,以張桂銘為個案,呈現其變革前後的藝術作品,其中不乏代表作,如其早期獲得全國美展銅獎的《畫家齊白石》等。阮竣表示,此前館藏並沒有張桂銘和金立德的作品,通過此次辦展可以充實館藏門類,開展長期研究工作,同時也為藝術家將作品捐贈給公立美術館樹立良好的示範效應。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王琳琳 實習生:任婷新 編輯: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