瀆職罪重大損失認定應持嚴格解釋原則

2021-01-07 新華網客戶端

□ 李永升 袁漢興

瀆職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履行職責或不正確履行職責,妨害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由於對「重大損失」的界定標準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由此給司法實務部門具體適用該條規定帶來不小困惑。

目前,對「重大損失」界定標準,學界存在以下幾種觀點:一元標準說,採取定量標準衡量,認為瀆職罪中的「重大損失」僅包括物質性損失,如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等;二元標準說,採取量與質雙重標準分析瀆職罪的「重大損失」,既包括有形的、物質性的損害結果,也包括非物質性損害結果;三元標準說,採取質的標準、量的標準以及質與量相結合的標準對讀職罪的「重大損失」進行認定。

筆者認為,三元標準說難以成立。因為生硬地把質的標準、量的標準結合起來當作第三種標準與質的標準、量的標準作同等看待,這將導致「重大損失」界定沒有標準可循。而一元標準說將「重大損失」限定在物質性損失的範圍,將導致刑法第9章中相當部分罪名得不到正確、合理適用,比如故意洩露國家秘密罪、徇私枉法罪、私放在押人員罪等罪名的犯罪後果,通常並不表現為物質性損害結果。

二元標準說的可取之處在於將「重大損失」界定為物質性和非物質性損害結果兩個方面,但其缺陷在於對於非物質性損害結果的判斷,幾乎完全依賴於司法工作人員的自由裁量。由於非物質性損害結果的自由裁量關乎到罪與非罪、罪輕與罪重的問題,因此這種自由裁量必須嚴格按照質的標準進行,換言之,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判斷非物質性損害結果的質的標準,嚴格解釋原則是對非物質性損害結果進行自由裁量的根本性方法。

具體到瀆職罪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對「重大損失」的認定,也應當堅持嚴格解釋原則:第一,對瀆職行為與「重大損失」之間因果關係的認定上,應以直接因果關係為認定標準,若瀆職行為與「重大損失」的發生之間有介入因素,則不宜認定為瀆職犯罪;第二,對「經濟損失」進行認定時,只需計算直接經濟損失,不應計算間接經濟損失;第三,對於「惡劣社會影響」的認定,要防止隨意擴大「惡劣社會影響」的適用範圍,避免使瀆職犯罪因「惡劣社會影響」的寬泛判斷而成為「口袋罪」。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  

相關焦點

  • 期待「瀆職罪」司法解釋儘早出臺
    最高檢和最高法目前正在研究和制定瀆職罪司法解釋,以堵住在瀆職罪定罪量刑中可能存在的諸多漏洞,從嚴打擊瀆職犯罪。(12月16日南方都市報)瀆職與貪汙賄賂是最常見的腐敗犯罪,但在我們很多時候,往往關注的是後者,對貪汙賄賂往往是深惡痛絕,而對瀆職往往可以原諒。其實,在有的時候瀆職罪造成的損失比貪汙賄賂要大。
  • 瀆職罪
    瀆職罪瀆職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或者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妨害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損害公眾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職務活動客觀公正性的信賴,致使國家與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刑法規定瀆職罪是為了保護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以及公眾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職務活動客觀公正性的信賴。
  • 食品監管瀆職罪定罪與量刑應注意的問題
    食品監管瀆職罪的犯罪主觀形態包括兩種不同的主觀形態,既包括過於自信的過失,又包括間接故意,屬於複合性形態。食品監管瀆職罪的主觀形態之所以包括過於自信的過失,而不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是因為食品監管部門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經歷職業培訓,熟悉監管業務,行為人對自己瀆職行為的違法性或社會危害性早就應有認識,只是由於玩忽職守而不能是疏忽大意,輕信避免或持放任的心態,導致發生重大安全事故或者其他嚴重後果。
  • 職務犯罪專題-7:瀆職罪
    5第四百零四條 【徇私舞弊不徵、少徵稅款罪】稅務機關的工作人員徇私舞弊,不徵或者少徵應徵稅款,致使國家稅收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別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這時按照法條競合的原則使用特別法條,只有缺乏特別法條的要件的時候,才會選擇一般法條。但是選擇第三百九十七條的時候有個限制,就是依法構成第三百九十七條規定的犯罪的結果要求,達不到三百九十七條規定的損失結果,只能是無罪。五、瀆職罪的牽連犯處理原則瀆職罪與受賄類罪牽連時,數罪併罰,在受賄罪中已經講過。
  • 受賄罪與瀆職罪並罰不違反禁止重複評價原則
    雖然數罪併罰的原則已經明確,但有觀點認為,瀆職犯罪即受賄罪犯罪構成要求的「為他人謀取利益」;那些要求「徇私」情節的瀆職罪,例如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受賄犯罪即是「徇私」,因此,數罪併罰有違禁止重複評價原則。筆者認為,綜合理論觀點、「為他人謀取利益」與「徇私」的構成要件作用,以及受賄罪與瀆職罪的評價內容進行分析,兩罪並罰不違反禁止重複評價原則。
  • 無身份者能認定瀆職罪嗎
    【點擊文末小程序,免費諮詢法律問題】無身份者是不能認定瀆職罪的,瀆職罪的犯罪主體限定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法律依據】《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
  • 瀆職犯罪「重大損失」認定亟待細化
    根據刑法規定,瀆職犯罪的許多罪名都要求有一定數量或形式的「重大損失」才能構成,可見損失認定對於瀆職犯罪的定罪量刑有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然而,當前對瀆職犯罪中損失的認定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認真研究解決。  損失的認定節點亟須細化。
  • 關於瀆職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九章瀆職罪,共含24個條款、35個罪名。
  • 如何認定瀆職罪中行為犯未遂
    筆者認為,瀆職罪上述9個罪名中除商檢徇私舞弊罪,動植物檢疫徇私舞弊罪,辦理偷越國(邊)境人員出入境證件罪,阻礙解救被拐賣、綁架婦女、兒童罪等4個罪名是行為一經實施即成立犯罪且構成既遂外,私放在押人員罪、徇私枉法罪等其他5個罪名均存在未遂。下面以一個徇私枉法罪的案例來展開討論:某公安分局以涉嫌虛開增值稅發票罪對某公司法定代表人袁某立案偵查,後該案移送至檢察機關。
  • 食品監管人員被判瀆職罪
    被告人王某某於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擔任澄南分局副主任科員期間,在其所轄範圍之一的城中菜場內商品準入、食品安全日常監管、市場管理工作中,嚴重不負責任,沒有認真履行法律規定的查證查票市場監管職責,未嚴格檢查轄區內經營戶進銷貨臺帳制度、索證索票制度的落實。
  • 瀆職罪刑法規範總整理(中)|刑法庫
    在查辦案件中,對損失後果的認定,既要考慮被破壞的土地資源的經濟價值,按照有關部門做出的鑑定結論,以經濟損失計算損失後果,也要充分考慮土地作為特殊資源,被破壞土地的性質、地理位置、實際用處等差異所產生的土地價值,受損後無法用經濟價值數額衡量的特殊性,可以採取經濟標準或者面積標準認定損失後果,準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97條和第410條的規定以及相關司法解釋查處犯罪
  • 關於瀆職罪的一般規定和特別規定的適用
    依照兩院關於辦理瀆職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二條的規定,將會與刑法第397條第一款的規定相衝突,應當予以廢止。  《刑法》分則第九章瀆職罪中有24個條文,從第397條到第419條(不是計算錯誤,而是其中包含一個第408條之一),規定了37種罪名。
  • 監督過失視閥下食品監管瀆職罪客觀要件的理性檢視與修正
    [1]食品安全惡性事故的頻頻爆發,不僅會給國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甚至影響到社會政治穩定,故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做了重大修訂,將「食品監管瀆職罪」從瀆職犯罪中單列出來,試圖通過法律的嚴懲讓相關監管人員承擔起國家賦予他們的職權與責任。
  • 嚴格限制牽連犯的認定
    嚴格限制牽連犯的認定
  • 僱員重大過失行為如何認定?
    原告在工作中應同事邀請,從事自己工作之外的活動,且麻痺大意,沒有盡到相應的安全注意義務,對本案的發生亦具有重大過失,應適當減輕被告的賠償責任,對被告辯稱本案的發生原告亦具有重大過失的意見予以採信。被告已支付的醫療費9842元、輸血費用886元、鋼板費用4800元、補償款5000元均應予以減除。
  • 四川官員:瀆職罪罪名擬制不科學 立法體系應重構
    四川官員:瀆職罪罪名擬制不科學 立法體系應重構 2008年09月22日 11:00 來源:檢察日報 瀆職犯罪主體應當是執掌公權力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依法管理、經營國有資產的工作人員,但由於現行立法沒有充分考慮到我國的一些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等管理國有資產這一客觀現狀,導致大量發生在國有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中瀆職行為無法納人瀆職罪章節;與此同時,實踐中一部分由於法律授權履行職責的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瀆職行為又促使大量的司法解釋和立法解釋出臺,這些解釋也暴露出瀆職罪主體立法上的缺陷。
  • 司法解釋首次明確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的定罪標準
    司法解釋還首次明確了濫用職權罪和玩忽職守罪的定罪量刑標準,即對刑法規定的「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這一結果要件的認定作出規定,導致死亡1人以上即可定罪,謊報瞞報事故將加重處罰。司法解釋自今日起施行。  □權威表態  「不入腰包的犯罪」也是嚴重腐敗行為  瀆職犯罪給人感覺是「不入腰包的犯罪」,危害似乎不如貪汙賄賂等犯罪。
  • 合同重大誤解的認定
    那麼合同重大誤解的認定是如何規定的?娜小欽律師為您整理了以下相關信息,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合同重大誤解的認定  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主張雙方存在重大誤解的情形較為普遍,尤其是在籤訂買賣合同等交易行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