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輕的女子在多倫多的戒毒所上班。一天值夜班時,有個剛吸過毒的男子走進來,問她還有沒有床位,他想找個房間休息。
女子回覆:「不好意思,所有的房間都已經滿了」,說完便遞給男子另一個戒毒中心的地址。當男子接過新地址時,立刻火冒三丈,他直接把女子摔到了地上。
女子回憶說:「他坐在我的胸部上,拿著一把刀對著我的喉嚨,衝著我大罵,並警告我不要撒謊!」
女子第一反應是趕緊為自己辯護,她想和吸毒男說「可是,我們真的沒有房間了」。幸好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她想起曾經學過的「非暴力溝通」課程裡所教授的知識,並想起一周前她和媽媽在爭吵時,媽媽曾對她說「如果我說什麼,你都說『但是』,小心我殺了你!」的話。
媽媽在生氣時聽到「但是」都想殺了她,何況那個男人呢?
於是她馬上改變話術,對吸毒男說:「看起來,你真的很生氣,你想要有一個房間去休息。」
吸毒男目眥欲裂地咆哮:「就算我是個癮君子,我也需要尊重!沒有人尊重我,氣死我了!連我父母都看不起我!我需要尊重!!!」
女子緊跟著回:「得不到尊重,是不是讓你很氣憤?」
接著,倆人你一言我一語,說了足足半個多小時。男子最終放下了刀,並聽從女子安排,去了另一個戒毒所尋找住處了。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非暴力溝通」話術在緊急危險的時刻,便是我們的救命良藥。如果女子在第一時間反駁吸毒男,恐怕早已成為他的刀下冤魂。
那麼,什麼是「非暴力溝通」呢?
「非暴力溝通」,是榮獲過地球村「和平之橋獎」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研究出來的一種可以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減少彼此爭端的有效溝通方式。他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他的非暴力溝通原則和方法,讓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獲得了愛、和諧和幸福。後來,馬歇爾博士專門寫了《非暴力溝通》一書,讓更多世人學習知曉。
前面所講述的戒毒所的女子,便是之前特意學習過馬歇爾的課程以及他的「非暴力溝通」技巧,最終在關鍵時刻,救了自己一命。可見,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掌握這種溝通技巧,那麼生活裡的各種人際關係,一定是朝著美好和諧的方向不斷向前邁進的。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下,戒毒所女子所使用的非暴力溝通之最強大技巧——「傾聽」!
一,「傾聽」是個老生常談的詞,但你真的會用嗎?
現代生活的壓力,讓我們在平日裡對他人的關注度日益降低,也讓傾聽的質量逐漸惡化。我們的時間變得很短,三餐有時都快到只是外賣員的一項任務,而不再是我們充滿煙火氣的生活重心。
我們每天奔波忙碌,但結果,卻是練就出一身「不聽」的本事。
很多音樂平臺,裡面會開設專門的有關「跑步、健身、學習、開車」等場景,讓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時段去選擇傾聽不同的音樂。然而,這一設置雖然讓喜好音樂的人有了更好的用戶體驗,但卻無助於人們的注意力和專注力的提升。
想想看,有多少人一邊跑步,一邊戴著耳機聽著音樂,一邊腦子裡想的是ta的初戀情人或是當天發生的事情!我們的眼、耳、鼻、口、腦居然能同時做著那麼多不同的事,談何專注?
每件事上的分神,讓我們離「懂得傾聽」越來越遠。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表達最深的感受和需要。通過傾聽,我們將意識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同之處。傾聽使我們勇於面對自己的弱點,幫我們預防潛在的暴力,還能使談話變得生動有趣。——馬歇爾《非暴力溝通》
被聽見就是被重視。如果我們想讓自己的人際關係愈加和諧,「傾聽」是通往他人內心深處一條最有效的密道。只有掌握了通向這條密道的秘籍,我們才能對他人真正了解 ,才能和他人建立緊密的聯結。
那麼,我們該如何建立有效的傾聽呢?
二,有效傾聽的3個秘籍
一,暫時擱置自己的需求,專注聽對方說。
一對新婚夫婦,在剛結婚度蜜月的時間段,倆人如膠似漆,難捨難分。後來有了孩子,夫妻二人的關注點便都有了變化。
媽媽更關注孩子,忽略了丈夫;丈夫更關注事業打拼,忽略了家庭。每晚丈夫疲憊的回到家,想和妻子說些工作上不愉快的事情時,妻子再也沒有耐心傾聽,反倒開始叨嘮起孩子今天又不聽話了,市場的菜價波動太快了……
久而久之,夫妻二人的隔閡越來越深,彼此都不願再傾聽對方。因為,他們的重點已不再是彼此。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便需暫時擱置自己的需求,以伴侶所說所講的內容為先。畢竟,夫妻二人不是競爭對手,倆人沒必要每天爭論誰活得更慘一點。伴侶之間應該是共贏的狀態。
為了製造共贏,我們在對方說話的時候,就要先將自己手頭上做的事放下,把讓自己分心的事停下,然後專注聽對方說完ta要說的事。在對方說話時,儘量做到不打岔。如果非要打斷對方,也是為了鼓勵ta可以訴說更多。
當對方發現我們確實以ta的感受為先時,自然會很開心,因為ta被尊重的需求滿足了,便會和你繼續暢聊下去。
溝通,是人和人之間架接的最有效橋梁。而滿足彼此的被尊重的需求,就是最有效的傾聽方式。
「更好的傾聽不是始於一連串的技巧,而是真心地關注對方私人經驗世界裡所發生的事。」——心理學教授,麥克P尼克斯博士
二,主動問一些問題,以協助對方表達他的感受,或詳細講出自己的想法。
傾聽並不是做沉默不語的觀眾,而是讓我們去做一個積極的提問者。
判斷一個人,不是看他給出什麼樣的回答,而是看他提出什麼樣的問題。——伏爾泰
伴侶和我們說了一件事,你要學會繼續問ta一些具體的問題。問的越具體,你越會了解對方話語背後真正要釋放的訊號,從而和ta進行更有效的溝通互動。
當對方說完一個觀點後,我們可以總結式的提問:「所以,你說的是……是這個樣子嗎?」
當對方評論了一個人,我們可以啟發式的提問:「你認為ta應該做什麼?」
當你想關心對方,不如進行個「暖心提問」:「到目前為止,你這個星期發生的最棒的事是什麼?」
無論是總結式、啟發式、還是暖心式的提問,我們都可以在每次談話中,交替使用它們。學會提問,是我們關愛他人的一種方式。你提問的點越是高明、厲害,並能讓對方在聽後有所思考,那就再好不過了。
演員周迅在年輕的時候懵懂無知,接到什麼戲就拍什麼戲。有一次,她的老師問她:「你十年後到底想做什麼?」正是這個問題,讓周迅開始重新規劃和考慮自己的人生。畢竟,現在的每一天每一刻,都決定了自己十年後的樣子。從那時起,周迅再也不胡亂接戲了,而是有了自己明確的目標。
如果沒有恩師的「靈魂」提問,也就不會有後來大紅大紫的周迅。
可見,有效的提問、智慧性的提問,能讓他人在傾聽中有所得、有所悟,是多麼偉大的存在。
三,使用開放性陳述,減少封閉式陳述。
開放性陳述,是指「再說多一點」「還有什麼嗎」;封閉式陳述,是指「我知道了」「我曾經也碰到過相同的情況」等。
大家可以對比下前後兩組回應方式,我們可以看出,後者就是個話題終結者,讓對方停止了想繼續說下去的欲望。這樣的封閉式回復,是不利於兩人增進感情,加深了解的。
所謂溝通,就是要有問有答,你說一句我說一句,而不是時刻等待結束。封閉式陳述,讓我們很難走進溝通的愉悅氛圍中,是最不可取的一種消極回應方式。
教師在上課的時候,總會提問開放性問題,就是為了讓學生多發散思維,多去嘗試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得到不同的答案,進而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考試時,閱讀理解、作文題,總是比選擇題分數高很多的重要原因。
選擇題便是封閉式答覆。它只有一個正確答案,這樣非此即彼的題做多了,不利於提升我們的發散性思維,會讓我們越來越專注那個唯一的答案,從而進入思想的死胡同。
在不斷變換的高科技下,我們所需要的新世紀人才,是可以在各種環境下都能生存的堅韌的生命力。續。
所以學生的考卷上,問答題、思考題、作文題佔分比重會特別大,就是為了鍛鍊我們隨機應變、舉一反三的能力。
開放式的陳述,不僅考驗了出題者的智慧,也檢測了答題者的智商,可謂是一舉兩得。
三,總結
文章開頭所說的多倫多戒毒所上班的女子,如果她在吸毒男拿刀憤怒的時刻問他:「你一定要在我這裡找到床位麼?」估計她的小命早就沒了。
因為這句問話,既沒有表示出她想傾聽吸毒男真實需求的願望,也沒有展示出要關心吸毒男的意圖,甚至還是個封閉式提問,這樣的「暴力溝通」話語我們以後一定要儘量避免。
仔細回顧下女子的做法,她先是把自己要辯白的想法放下,給自己專注聽吸毒男講述的機會。隨後,她描述了自己的看法「你看起來真的很生氣」,以解讀吸毒男的感受,和他的真實需求進行碰撞,進而讓他把「就要在這個戒毒所找床位」的想法轉換成「你需要一個房間休息」(意思是你要的只是一個休息的地方,這個地方在哪裡其實並不至關重要)。
耐心聽完男子的敘述後,她問男子:「得不到尊重,是不是讓你很氣憤?」就是這句開放式問話,又重新觀照了一遍男子的情緒。不論男子的回覆是否和氣憤相關,都給了他一個情緒的宣洩口,讓他終於放下屠刀,重新把關注點拉回到關注自己身上。
戒毒所女子所使用的非暴力溝通裡的傾聽技巧,其實就是一個循序漸進、溫和平緩,始終圍繞他人利益展開的「關心傾聽大法」。
想要攻克他人的心理防線,只需要懂得他人的真正需求,做個有效的傾聽者和聰明的提問者,我們便有機會從「惡魔」手中拯救自己。
作者:@一啟書,正在和讀書群的小夥伴們踐行「100天讀33本書」計劃。每讀一本,就會寫下一些感悟和您分享。歡迎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