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日,不少居民區都有地下室,除了眾所周知的群租亂象,也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新用途」。12345熱線就接到了不少投訴,稱居民區地下室裡建起了遊泳池、廁所、菜市場,還開起了洗車房。這些五花八門的「地下鄰居」,給居民的生活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既吵又不安全。
豐臺區太平橋的華源一裡小區2號樓前,有家健身中心即將開業。健身中心的遊泳池,建在小區的地下一層,而地下二層,是小區的地下車庫。這讓很多業主擔心,遊泳池的水太多會往下滲。
這家健身中心建在小區樓外的商用房內。樓上是家餐館,地下一層是健身房和遊泳池。遊泳池共有4條泳道,長25米。健身房工作人員說,遊泳池樓底下就是業主車庫,雖然業主反對,但「遊泳池是鋼結構的,也有防水等措施,不會往地下二層的車庫滲水」。
多位業主表示,上個月,健身中心仍在裝修時,地下二層的車庫出現滲水現象,因此他們提出反對。昨天下午,記者走進車庫,暫時沒有發現滲水現象。車庫管理員表示,不好說遊泳池是否真會對車庫有影響。
小區物業稱,此前他們曾反對健身中心建遊泳池,但該健身中心租用的房子歸屬於開發商,物業也法管理。此外,地下一層的遊泳池正上方並非居民樓的區域,而是在樓外的商用房區域,因此不會對居民樓安全造成影響。
海澱區肖家河天秀安和園8號樓下有個地下室。這裡有座廁所,和一層楊女士家臥室的窗戶緊挨著。每天半夜,只要有人如廁就會產生噪音,吵得家裡老人和孩子都睡不好覺,此外廁所的臭味也燻得全家人不得安寧。
昨天下午,記者看到,楊女士家北側兩間臥室下方,開了兩扇小窗戶,相隔的距離不過一米。楊女士說,這兩扇小窗戶就是廁所的。以前地下室是空著的,可是兩個多月前,被開發商收回進行改造。從此,就出現了這個問題。廁所很臭燻得她家不能開窗戶,更嚴重的是,只要有人如廁,就會產生水泵抽水的噪音。
楊女士家的老人今年已經70多歲了,孩子剛9歲,而北側緊挨著廁所的兩間臥室正好住著孩子和老人。「有時半夜10點、12點,有時凌晨兩點、四點,家人無數次被上廁所的人吵醒,就沒有消停的時候,」楊女士說,尤其是家裡的老人被吵得根本睡不著覺,都出現了神經衰弱的現象,不得不去醫院打針吃藥。
為了解決此事,楊女士找過物業、街道、消防、城管、房管局、派出所,可問題至今存在。據開發商答覆,他們收回地下室時,這個廁所已經存在。經詢問,廁所的位置不宜改變,否則極易出現管道堵塞,造成上下排汙不暢,嚴重時更會影響其它房間正常使用。對於味道特別大問題,開發商會努力妥善處理。
西城區白紙坊雙槐裡小區10號樓由於臨街,多一半的地下室開起了菜店、奶站、髮廊、裝飾公司、理療室等小店。這些天,雙槐裡小區正在進行老舊小區的外牆改造,樓外搭滿了腳手架。10號樓的南側,地下室開設的小店就紛紛把貨物擺到路面上。靠近小區門的一單元地下室,是一家菜店。各種蔬菜擺出來,幾乎佔據了半條車道。再加上腳手架造成的障礙,行人、自行車、電動車、汽車經常擠在一起。
記者注意到,一單元的地下室開起了菜店和裝飾公司,從二單元到八單元,還有小賣部、五金店、理髮室、理療店、奶站、另一家裝飾公司、另一家理髮室,一共有9家的地下室都開起了小店。
而在臨近的12號樓,一家名叫「白紙坊盆兒胡同百姓生活服務中心(地下菜市場)」的大型商鋪,剛剛開業。這家地下菜市場把12號樓的地下一層幾乎打通,賣肉賣菜,還有各種家政服務。
對於這些地下室小店,小區居民們又愛又恨。一方面,小店帶來生活便利,比如買菜,下班到家順便在樓底下就買了。老人理髮或年輕人買個煙,都不用出小區。另一方面,地下室對外經營,實在太亂,尤其住在低層的居民抱怨太吵沒法開窗,而開車的居民也抱怨小店佔道經營。
昌平區城北街道建明裡小區19號樓地下室,原本開了一家洗車公司。這家公司經常用家用線路給電動三輪車充電,讓居民們很擔心會引發火災。
這家洗車公司租的是地下室102的房間。多位居民告訴記者,這家公司的營業區域在更遠的遠郊區縣,每天靠用電動三輪車從小區運水去洗車,因此這些電動車需要大量充電。
一位19號樓住戶告訴記者,以前樓下總會同時停著好幾輛電動三輪車,這些三輪車有兩個大電瓶,為了節約空間,洗車公司的人就會用從屋晨拉出來一條插線板,直接充電,有時還好幾個電瓶插在同一個接線板上。充電時,插線板經常會傳出濃重的塑料味。更讓人害怕的是,有時在這些接線板旁邊,還放著油漆等易燃易爆品,「這要是著起火來,真是跑都沒處跑啊!」
小區業主委會員會的工作人員李先生說,他們曾找洗車公司談過這件事,洗車公司就把電瓶和插線板收起來,躲在屋裡充電,甚至為了掩人耳目,後來改為夜裡充電。很多居民表示,樓道裡堆積著木材等雜物,這樣違規充電不僅會影響整個小區的用電設備,還有極大的火災爆炸隱患。
好在記者發稿前,昌平區城北街道辦事處聯合昌平區公安局等執法部門已經來到小區地下室,責令這家洗車公司搬離了居民樓。
地下室商鋪,會方便一些居民,也會打擾一些居民,甚至被打擾的居民,同時也能得到方便。對於地下室商鋪的態度,居民們又愛又恨。
居民們需要的便民的服務。菜店、便利店、老年理髮室,填補了生活配套設施不足的空白。居民們反感的是擾民。比如遊泳池可能的滲水,比如菜店的佔道經營。
住宅用的居民樓,不可以用作商業用途,這是國家的規定。這些時而便民時而擾民的小店,就遊走在灰色地帶中,找到了平衡。有時會令人生厭,有時卻不可替代,甚至得到了一些政府部門的默許或支持。
既然這樣,不如讓這些地下室商鋪規範起來,讓它走出灰色地帶。什麼樣的地下室可以商用,什麼樣的地下室不能商用,晚上幾點必須打烊,早晨幾點才能開張,門前的垃圾誰來掃乾淨,這都需要政府管理部門來做出規定。別打擾居民,這是底線。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本報記者 李嘉瑞 王瓊 實習生白更 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