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準紫禁城內騎馬,騎行路線預先劃定,嚴禁私自更改任意穿行。當代清裝劇,經常出現王公貴胄文官武將在紫禁城內騎馬直抵宮殿門前下馬的情景。這是今人臆想下的穿鑿創作,完全背離了歷史實際。
李寶臣
賞朝馬系「賜紫禁城騎馬」的簡稱。這是清朝皇帝對王公與年老高官的禮遇優待。王公高官上朝,到了宮門前必須下車轎下馬,徒步進宮。
在清朝,除了在太和殿舉行大典,官員分別由午門左右闕門,左右掖門進宮外,平日進宮面聖議事,住在東城的進東華門,住在西城的進西華門。王公皇親國戚則進神武門。紫禁城各門外皆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警示石碑。無論進哪個門到乾清宮或養心殿朝見,至少要走一千米左右,年老體弱之人則不勝其力。
清朝皇帝凌晨即起批閱奏章,早膳後「見起兒」召見大臣,一般來說,春夏兩季從卯正(六點),秋冬從辰初(七點)開始。因之官員上朝必須半夜起床,提前進宮候著,為了表示皇恩優渥,拉近皇上與朝廷要員的距離,賞朝馬由清初的特例恩賜逐漸演化成制度。
清初,親、郡王等貴胄可以騎馬入宮。康熙年間經皇上特批,年老高官亦可獲此優待。無論王公還是大臣獲得紫禁城騎馬權利,只能騎馬而禁止乘轎。凡獲準者由東華門至箭亭、由西華門至武英殿北內務府下馬。
乾隆中葉以前,賞朝馬標準較高。阮葵生《茶餘客話》說,「大臣年六十五歲以上,可騎馬入紫禁城者,先列名具奏」。中葉以後,優待對象與年齡進一步放寬。每年歲末由吏部開具名單提請皇上批准,一品以上官員不拘年歲,侍郎則需年滿六十方能列入名單,未滿六十而獲恩準者出自皇上特批,並非制度慣例。
倘若獲賞者因高年或身體原因難以騎馬,申報經皇上特許可以改乘車轎。乾隆五十五年上諭稱,內外文武大臣,特恩賞在紫禁城騎馬,用資代步。然年老足疾之人,上馬亦覺艱難。著加恩準令乘小椅,旁縛短杆,用兩人舁行入直,以示朕眷念大臣,恩加體恤之意。所謂「小椅」就是宮廷特別提供的二人肩輿,由內校抬送官員至隆宗門或景運門外下輿,進門以內仍要步行。自此以後,凡得賜紫禁城騎馬者,乘肩輿、乘車與騎馬並行。鹹豐以後,六部侍郎在南書房、上書房任職者,不論年紀皆賞紫禁城內騎馬。
賞朝馬不但彰顯皇恩體恤大臣之意,同時也減輕了官員上朝旅途體能的消耗,從而保證在君臣議事時,官員精力充沛。
當代交通工具快捷舒適,道路平坦暢通。而古代出行,不要說遠途,就是近途,無論體力還是時間的付出都很大。譬如今人熟知的乾隆朝大學士劉墉,住在東四禮士胡同(原稱驢市胡同),如果坐轎到東華門至少要半小時,乘車也不會快許多,雖非步行,卻也是一路顛簸。一般來說,高官普遍年老,很容易腿腳不利。進東華門步行到養心殿,難免步履蹣跚,累得氣喘籲籲滿頭大汗。官員進宮一律穿戴正式服裝,絕無當代影視劇上演的官員穿戴便裝、時裝進宮見皇上的事情。即便暑熱難耐的伏天,官員袍褂兩層,一層也不能免。可以想見,行走時心靈的煎熬與體能的窘迫了。
獲準紫禁城內騎馬,騎行路線預先劃定,嚴禁私自更改任意穿行。當代清裝劇,經常出現王公貴胄文官武將在紫禁城內騎馬直抵宮殿門前下馬的情景。這是今人臆想下的穿鑿創作,完全背離了歷史實際。
來源:2018年6月27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3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