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他首先是個醫生,是一名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夢的解析》,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心理學的正式形成。他提出了潛意識這一偉大的概念,佛洛依德文筆極好,細膩地描繪出人的心理和人格結構,促進了人格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發展,給心理學提供了新的視角。當然,精神分析學派也受到很多人的質疑,比如榮格。精神分析學派總是被學術界詬病呢缺乏實證科學的證據,此外對於人的驅動力都歸結為「性本能「方面也有所牽強附會。
五大觀點之一:心理結構分區觀點
精神分析理論把人的心理結構: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前意識是潛意識進入意識的過度區域,意識是心理結構的表層。潛意識通過夢、口誤、或者對於某個事物的觀點可以窺見。
五大觀點之二:人格結構觀點
精神分析理論把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滿足,追求的是一種快樂原則,不顧及倫理,體現了人的生物性。「超我」是人格的社會面,是一種良知,是良心的發現,遵循道德原則,受到輿論和從眾影響,人的「超我」就會展現出來。「自我」是「本我」和「超我」的協調者,根據現實來決定是否暴露本我,遵循現實情況的原則。打個比方,如果「本我」是一匹脫韁的野馬,「超我」是一架馬車的話,那麼「自我」就是駕馭馬車的車夫,實現二者的平衡,如果失去平衡,就會發生心理上的問題。
五大觀點之三:生命動力觀點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性本能和營養本能同時促進心理發展。性和營養給予人「生」的力量,相反則是「死」的能量,體現了沒有對外連接「死」的力量,是一種趨向破壞、毀滅的力。
五大觀點之四:人的成長發展階段觀點
精神分析理論把性心理發展分為口欲、肛欲、性器、潛伏和生殖五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聚焦的點。俗話說:多大的人幹多大的事,在任何階段如果不能滿足或者滿足過度,都會對心理造成影響。比如:嬰兒,絕不能忽略對他口 欲的滿足,安撫奶嘴應該持續合理的時間。
五大觀點之五:適應觀點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一旦陷入焦慮,自身心理會產生保護作用,就是防禦機制。防禦機制是自我在承受本我的欲望壓力和現實要求的壓力時,形成的一種調整欲望與現實矛盾的行為方式。常見防禦機制形式包括壓抑、投射、置換、反向、合理化、升華、轉移等。比如壓抑,就是把意識層的你不喜歡的東西壓到潛意識裡不去想,可能會出現「軀體化」症狀或者強迫性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