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詩經》大家都背過,但是你真的讀懂它了嗎?
如果你也喜歡國學有關的一切,如果你也喜歡讀書,那麼請你和小吾一起用國學引領生活,用國學去思考人生,用國學去創造、去發現更多的美好吧。相信和小吾一起學習國學,我們一定都會變得更好更充實。
《詩經》,大家上中學的時候肯定都背過吧,小吾中學時看到《詩經》的每個篇章,都有點小頭疼,感覺背起來很難記,還費時間。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讀的書漸漸也多了起來,才明白《詩經》裡的每一句都韻律優美,極具深意。這種難得的詩詞文化,我們一定要傳承下去。
如果你讀過《論語》,你會發現孔子老先生特別喜歡引用《詩經》。《論語·陽貨》中有這麼一段話,算是孔子對弟子們推薦《詩經》的話語了:「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可見孔子對《詩經》評價極高。孔子在《論語》中引用《詩經》的句子多達十幾處,就連孔子的弟子們也都必須誦讀《詩經》,假設不讀《詩經》,根本無法和師傅交流,也聽不懂師傅表達的意思。孔子還曾教導自己的兒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意思就是說如果你不讀《詩經》,你在社會交往中是沒有材料可用的。可見孔子對《詩經》是極其重視。
春秋時期,《詩經》是作為重要的文化儲備而存在的,在一些重要或正式的場合,如果誰引用了《詩經》來說話,那這個人一定涵養極高,非同凡響。因為在春秋時期,用《詩經》說話會顯得你更會表達,表達方式看起來依然更委婉高明。用《詩經》來說話,是春秋時期公認的高雅表達方式。
《詩經》涵蓋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這五百年間的社會生活圖景。政治、經濟、文化、民俗、世態人情統統涵蓋其中。內容可以說是極其豐富,包容性也很強。這就是「《詩》可以觀」的主要原因。
古代的中國是農耕社會,實行小農經濟。所以在《詩經》中還有許多描述農民生活的詩句。農民辛勤勞作很辛苦,但勞動成果總被一些貴族剝削,使農民生活很悲慘。這就必然引起農奴的覺醒和反抗,在《詩經》裡,不少詩篇都描寫了勞動者對統治者不勞而獲的強烈控訴。這也是「《詩》可以怨」的由來。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也是我國文學的總源頭。據統計,出自《詩經》的成語多達300多個。《詩經》經過2500多年的沉澱,依舊是中國人精神的殿堂,美學的家底。就連瓊瑤、王國維、林微因、屠呦呦這些名人的名字,也都是出自《詩經》。
至今《詩經》已經被翻譯成多國譯本流傳海外,許多詩人的作品也都在不同程度受到了《詩經》的影響,下面就跟著小吾看看詩經裡面有哪些絕美的詩句,一起欣賞一下吧。
1.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邶風·擊鼓》
譯文:生生死死離離合合,無論如何我與你說過。與你的雙手交相執握,伴著你一起垂垂老去。
感悟:「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大概是最動人的情話了吧,千年已過,這詩句讀起來還是讓人忍不住感嘆,愛情太美了。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
譯文:你的衣領色青青,我心惦記總不停。
感悟:越是喜歡一個人,就越是能記得和他相處的許多細節,相思就是這樣被一個個細節慢慢填滿,滿到都快要溢出來了。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譯文: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
感悟:別人的批評和意見,聽一聽可以幫助正好可以幫助我們做更好的自己。
4.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採葛》
譯文:一天不見她,如同三秋長。
感悟;思念的距離,似乎比天涯海角還要遠,如此漫長。
5.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譯文:有人贈我一隻桃,回報他用一隻李。
感悟:知恩圖報是一種美德,也是一件溫暖的事情。
6.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詩經·唐風·綢繆》
譯文:一把柴火扎得緊,天上三星亮晶晶。今夜究竟是哪夜?見這好人真歡欣。要問你啊要問你,將這好人怎樣親?
感悟:情濃之時如火,情濃之人如蛾。飛蛾撲火,也便是如此吧。
7.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經·衛風·木瓜》
譯文:你將木桃投贈我,我拿美玉作回報。不是為了答謝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感悟:古人的感情,都有信物來證明。一件信物可以在身上放一生。信物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情意。情意重,意難忘。
8.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詩經·鄭風·風雨》
譯文:風雨天氣陰又冷,雄雞喔喔報五更。丈夫已經歸家來,我心哪能不安寧?
感悟:有一種安心叫做,你在就好。
9.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譯文:似象牙經過切磋,如美玉經過琢磨。
感悟:君子如玉,溫潤精緻。
10.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周南·關雎·序》)
譯文:提意見的人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意見的人即使沒有那些缺點,也應當引以為戒。
感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聽取意見的時候,也要有分辨的能力。
聽小吾介紹了這麼多,你是不是對《詩經》有了更深的了解,想要重溫一遍這本國學經典了呢?
今天的國學小知識小吾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了,圖片來源於網絡,有侵權的話請聯繫小吾刪除。如果你對哪些國學有關的話題感興趣可以給小吾留言,小吾都會看的。希望同樣喜歡國學文化的幫忙點點讚,您的贊就是對我莫大的鼓勵,那麼我們下一次文章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