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發現:
一方面,無論是本科畢業生還是碩士畢業生,職業分布都存在明顯的家庭背景差異。
高家庭收入、父親為管理或專業技術人員出身的畢業生從事行政或企業管理工作的相對比例更高,而低家庭收入、父親為農民或農民工出身的畢業生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相對比例更高。
這一發現對於本科畢業生和碩士畢業生同樣適用。
另一方面,在本科畢業生和碩士畢業生中,都存在明顯的職業內起薪差異,換句話說,即使從事同一職業,家庭背景不同則起薪不同。
以行政或企業管理工作為例,數據表明,同樣從事行政或企業管理工作,低家庭收入出身的本科畢業生和碩士畢業生的起薪分別只佔高家庭收入出身畢業生的53.8%和67.8%;父母為農民或農民工出身的本科畢業生和碩士畢業生的起薪分別佔父親為管理或專業技術人員出身畢業生的69.6%和75.8%。
優勢家庭更看重家庭背景能發生影響力的專業
既然高等教育群體,包括碩士畢業生所面臨的勞動力市場依舊並非完全遵循績效原則,那麼,優勢家庭在教育擴張後是如何憑藉家庭背景優勢維持自身的地位優勢的?
第一,從學校選拔性來看,無論是碩士生還是本科生都存在明顯的家庭背景差異。
在本科生中,中高家庭收入、父親職業為管理或專業技術人員出身的學生在重點大學的相對比例更高,而碩士生恰恰相反。之所以碩士生的教育機會相對更加均等,原因可能是家庭出身不好的本科生為了擺脫家庭困難,往往更願意加倍努力去追求研究生學歷。
第二,不同家庭背景在專業領域上存在不同的策略選擇,在本科生和碩士生中都是如此。
雖然理學或工學、經濟學或管理學受到最多關注,但是低家庭收入、農民或農民工家庭出身的學生在理學或工學專業的相對比例更高,而高家庭收入、父親職業為管理或專業技術人員出身的學生在經濟學或管理學專業領域的相對比例更高,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碩士生都是如此。
不同家庭背景在教育擴張後存在不同的教育策略。具體地說,為了實現向上流動,不利家庭更傾向於選擇能夠使其在將來求職過程中容易擺脫家庭背景束縛的理學或工學專業。優勢家庭則傾向於選擇人文社科類專業、經濟學或管理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