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差評師」出沒外賣平臺:6元可買一條差評

2020-12-19 正北方網

在外賣平臺開店的趙銘(化名)稱近日遇到了「職業差評師」,對方索要1800元未果,他的新店被惡意差評連續攻擊近半個月,導致店鋪的評分和銷量急轉下降。

與此同時,廣州另一家店鋪店主也稱接到了「職業差評師」打來的敲詐勒索電話,店主稱最終支付1300元「賠償費」息事寧人。

澎湃新聞記者調查發現,「職業差評師」現象存在於各大電商平臺和餐飲外賣平臺,有的利用平臺的評分規則和店主對差評的恐懼心理,實施敲詐勒索;有的活躍在QQ等社交平臺的群裡招攬客戶,提供「刷評」服務,如收費替人打壓競爭店鋪,不到1000元即可購買30個左右的「差評」。

對此,一外賣平臺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平臺已經接到了多個關於「職業差評師」的問題反饋,目前設立了專門的運營團隊對評價進行審核處理,但治理難度較大,建議店鋪在向平臺反映的同時,報警處理。

前述兩名店主稱,他們均選擇了報警,但因「證據不足」等原因,未能獲得立案。

據公開報導,近些年發生多起「職業差評師」案件,有「職業差評師」因敲詐勒索罪被判處1年至2年不等的刑期。

差評集中出現,商家稱遭勒索1800元

趙銘在廣東惠州經營著一家專送外賣的店鋪,今年10月中旬,他在同市的仲愷高新區又開設了一家分店。

10月22日晚上9點多,在結束了一天的生意後,趙銘收檔回家。到家後,他點開外賣平臺,查看顧客一天對菜品的評價,發現在這一天分店連續收到7條負面評價,如「吃出個蟑螂腿這給我噁心的」「那個牛肉臭死了不知道放了多少天」「蛋和青菜都是生的」等等,大多和食品衛生相關。

這些評價讓趙銘驚出了一身冷汗,倍感意外。趙銘稱,自己的店鋪格外注重食品衛生,新店更是格外用心。「新店剛開始銷量還不是很高,最怕就是出現這種惡意評價,我當時想是不是附近的商家,看到我搶了他們的流量,所以才來搞我們。」

趙銘說,當晚有一個陌生人添加了他的微信。對方發來了幾張「差評」截圖,並表示「混飯吃,看下多少全刪」。趙銘提出可以將點餐錢全部退回,對方回復「1200全刪,還有十多個沒評」。趙銘多次和對方協商刪除差評,但對方態度強硬,稱只有轉帳才會刪掉差評,如果不轉帳第二天將會繼續評。

趙銘收到「職業差評師」微信勒索1200元。受訪者供圖

第二天營業後,趙銘的店鋪又收到了七條差評,他暫時關閉了店鋪,「按照開店經驗,如果一開店評分就一直往下掉就很麻煩了。」他說,對方刪除差評的價碼也從1200元提升到了1800元,並表示,「現轉現停,不然換執照都搞你。」

趙銘向外賣平臺反映情況,但平臺客服人員表示只能刪除部分被識別為「惡意評價」的內容,其他評價因證據不足不能進行處理。10月25日再次營業後,趙銘的店鋪又開始陸續收到差評,直至11月6日對方才沒有再繼續糾纏。趙銘稱,其間共收到了40條差評,其中28條被平臺攔截,12條出現在評論裡。

趙銘說,在這些差評的影響下,趙銘的店鋪評分跌至4.6分,接單量也大幅下滑,「新店開業的第一個星期日均接單量都在140單左右,在這些差評出現後,現在每天接單量只有50左右了。」自己是貸款12萬元開的這家分店,如今不僅沒回本,眼看還要砸在手裡。

選剛開不久的店,要錢不超過兩千元

趙銘稱,事發後,在聯繫外賣平臺的同時,他也在惠州當地報警,但派出所以「涉案金額不足2000元」為由,沒有立案。

「難道就沒有人能治得了他們嗎?」趙銘說,雖然涉案金額低,但積少成多。他向澎湃新聞出示的聊天記錄裡,對方曾說:「我們不是針對你一家,針對你一家哪止一天幾單……你這家跟太久了,老闆都不夠給我開工資了。」這讓趙銘認為,對方是有組織的團夥作案。

對此,17日,惠州市公安局仲愷高新區分局民警向澎湃新聞介紹稱,是否立案是按照全國通行的標準來執行的,案件不同情況採用的定性標準也不同。對於外賣商家受惡意差評勒索一事,目前分局已經了解到情況並上報進行處理,最終結果會通知報案人。

幾乎與趙銘同期,在廣州白雲區經營一家煲仔飯店的店主李航(化名)也稱遭遇了「職業差評師」,「我們的店已經開了3個多月,美團外賣評分一直都維持在4.8分,但在10月底,突然出現了一波差評。」

李航說,差評第一次集中出現是在10月31日,當天有9條,且大多和食品衛生相關,「說菜裡有頭髮、有餿味、吃了拉肚子什麼的。我當時真的以為存在食品衛生問題,當晚就開會要求所有員工都要戴頭套和口罩。」

然而次日一早,店鋪接到了一個電話,對方表示昨天點外賣吃壞了肚子,要求店鋪負責人出面給一個說法。李航稱,他接電話後,對方換了說法,「他問我昨天是不是收到了很多差評,如果想刪掉就『補償客戶』1500元,要不然會有更多差評。」李航沒有同意。

此後兩天,李航發現每天店鋪都會收到七八條有關食品衛生的差評,而往常一周也不過兩三條。李航說,向平臺申訴後,5條同一帳戶給出的差評被刪除,但其他差評還在,店鋪評分也跌至4.6分,銷量隨之下降。他嘗試聯繫對方錄音取證,但總是無法打通。

趙銘店鋪收到的差評,大多和食品衛生問題相關。受訪者供圖

11月3日上午,對方更換手機號後再次打來電話,「他們很謹慎,還是說吃外賣吃壞了肚子,要賠醫藥費,不賠的代價也看到了。我問賠800元行不行,他說人工費都不夠,還說他們吃我們家(外賣)都吃膩了,給錢大家都輕鬆。」

李航稱,他最終向對方提供的微信支付二維碼裡轉帳了1300元。

轉帳後,李航立刻前往當地派出所報警。他說,警方認為證據不足,未予立案。「因為兩次都是他們聯繫我,我的手機沒有錄音功能,以為轉帳就有證據了,但沒想到還是不行。」

11月17日,李航曾前往諮詢的白雲區均禾派出所民警告訴澎湃新聞,該派出所也是首次接到有關職業差評勒索的報警,由於報警人只提供轉帳記錄,無法確定對方存在敲詐勒索行為,建議商家在遇到這種情況後,先不要給錢,而是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搜集敲詐證據,「比如不給錢就繼續給差評這種話,搜集到證據後就來派出所報警,我們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處理的。」

該民警表示,敲詐勒索有立案標準,但具體還要看實際情況。

李航說,遭遇集中差評後,自己店鋪銷量直線下降,如果評分低於4.5則店鋪發展更為困難,「我們現在就開始搞各種優惠活動,希望能趕緊把評分搞上去。」

和趙銘一樣,李航遭遇差評的店也是剛開不久,都是在積攢信譽的階段,而寫差評的人索要的金額均不超過兩千。

「6元一條差評」

澎湃新聞記者搜索發現,「職業差評師」團隊不僅暗中存在,甚至明碼標價地「接活」。

「職業差評師」聊天記錄暗示團隊作案。受訪者供圖

記者通過QQ群搜索,找到多個針對某外賣平臺的「差評」或「刷評」群,在群裡發布「刷評需求」,就會有人私信聯繫。

一自稱「專業刷單刷評」的帳號稱,其手下有多個刷單群,付錢後當天即可進行刷單,「(外賣)刷銷量和帶字好評4元一條,量大優惠。」

她告訴澎湃新聞,大多外賣店主找過來都是給店鋪刷銷量和好評,但如果需要打擊競爭對手,刷評團隊也可以給競爭對手店鋪刷差評,但差評價格為每條6元,且需負擔點餐費。對方稱,差評會影響刷屏帳號的評分,對帳號傷害較大,所以價格偏高,但差評對店鋪影響較大,「一般刷二三十條就差不多了」,總價不超過1000元。對方還表示,如果一家店購買30條差評,就至少要再給自己刷100個好評,否則他們「沒錢賺」。

網上購買「差評」,不到1000元可買30條。

在問及30個差評會對一個美團外賣店鋪造成多大的影響時,對方稱「大店肯定銷量下降很多,小店可能開不下去了」,其還表示,評價內容真實,每個帳號只評一次,可分開在一周內進行評價,不會被對方店主或平臺系統察覺。

針對上述情況,11月16日,澎湃新聞記者聯繫了一家外賣平臺,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平臺也接到了多個關於「職業差評師」的問題反饋,目前正在著手處理,但治理難度較大,建議店鋪向平臺反映的同時,報警處理。

「我們現在已經設立了一個公信力運營團隊專門對評價進行審核處理,採取系統自動識別+人工受理商戶投訴的方式,對惡意差評進行篩選。」該工作人員說,如果商家遭到了職業差評師攻擊,可以通過商家後臺、商服電話來向平臺進行投訴,平臺的公信力運營團隊會對問題進行處理。

對於給出惡意差評的帳號,該工作人員稱,平臺如果核實到會員的評價確實存在職業差評等違規行為,將根據用戶誠信公約,對用戶的誠信分進行扣除。

有「職業差評師」被判刑

澎湃新聞記者搜索發現,趙銘和李航遭遇的「職業差評師」並非偶然,早在前兩年,「職業差評師」就開始活躍在電商領域。

近日,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法院就對一起職業差評師案做出了一審判決。法院查明,2018年4月,被告人蔣某龍在天貓、京東、拼多多等電子商務平臺上挑選有「瑕疵」的商品,組織學員惡意下單購買,學員收貨後即以產品質量不合格、宣傳與商品實際不符等理由,威脅店鋪商家,實施敲詐勒索。蔣某龍則除自己購買商品實施敲詐勒索外,還先後發動學員惡意購買數十家網店的商品索賠獲利,並從學員獲利中提成或從僱請其打壓競爭商鋪的人員處獲得報酬。另一被告人湯某浩則是蔣某龍的學員,三次惡意購買數家網店的商品,以給差評並向工商投訴為由敲詐賣家。

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人蔣某龍、湯某浩利用商家害怕被檢舉、處罰以及影響營業的心理,在購買前即掌握了商品的「瑕疵」,且有敲詐勒索的預謀。一審以敲詐勒索罪分別判處被告人蔣某龍、湯某浩有期徒刑2年、1年,分別並處罰金人民幣2萬元、5000元。

11月16日,上海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律師竇賢尚向澎湃新聞分析稱,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五條規定,消費者有權對商品和服務進行監督並作出評價,但消費者評價應本著真實、客觀、誠實信用的原則,如故意作出虛假評價,損害商家社會形象,不僅違背誠實信用原則,也給商家造成負面影響,則可能構成侵權,商家有權追究其侵權責任。

「『職業差評師』並非普通消費者,故意製造虛假評價向商家索要錢財,不僅侵害商家財產利益,也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顯然是違法行為,甚至可能構成犯罪。」竇賢尚表示,「職業差評師」為了索取錢財,採取差評威脅商家的手段,迫使商家向其支付費用或交出財物,其行為符合我國刑法規定的敲詐勒索罪的主觀和客觀要件。

按照《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敲詐勒索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相關規定,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財物價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或多次敲詐勒索(二年內敲詐勒索三次以上),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巨大(財物價值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或有其他嚴重情節,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特別巨大(財物價值三十萬元至五十萬元以上)或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竇賢尚告訴澎湃新聞,「職業差評師」通常對多家商家實施敲詐勒索行為,一家敲詐金額或許不足二千元,但如果多家敲詐勒索累計金額達到敲詐勒索財物數額較大的起刑標準,且符合多次敲詐勒索的情形,也構成敲詐勒索罪。

此外,竇賢尚介紹稱,如果「職業差評師」曾因敲詐勒索受過刑事或行政處罰,或以有組織的黑惡勢力名義敲詐勒索商家,甚至造成商家相關人員精神失常、自殺或其他嚴重後果的,則可以被認定為「其他嚴重情節」「其他特別嚴重情節」,從重處罰。

[責任編輯:寶華]

相關焦點

  • 職業差評師出沒外賣平臺:差評6元一條 替人打壓競爭店鋪
    IT商業新聞網11月18日訊 近年來,電商平臺商家刪差評的現象屢見不鮮,並出現了不少「職業差評師」。據媒體報導,目前,職業差評師出沒外賣平臺,小數額敲詐,6元可買一條差評。  據澎湃新聞記者調查發現,「職業差評師」現象存在於各大電商平臺和餐飲外賣平臺,有的利用平臺的評分規則和店主對差評的恐懼心理,實施敲詐勒索;有的活躍在QQ等社交平臺的群裡招攬客戶,提供「刷評」服務,如收費替人打壓競爭店鋪,不到1000元即可購買30個左右的「差評」。
  • 6元就可買差評,誰給了職業差評師「生財之道」
    日前,媒體曝光了出沒在一些團購與電商平臺上的職業差評師的行為,也向外界揭開了惡意差評亂象的神秘面紗。或許不少網友都在一些商家的頁面下見過莫名其妙的差評,即便是那些向來口碑不錯的商家,有時候也「難逃此劫」。至於那些剛剛開張或者上線的商家,對這些職業差評師更是又恨又怕。 這些職業差評師的手段非常狡猾。
  • 不給賠償就差評?職業差評師出沒外賣平臺,獲利上千元將面臨判刑
    咱們這麼講,你今天如果在某個電商平臺買個東西,你都別說給他打個差評,你給他打個中評中評人家都這麼在意,何況差評了。按道理講,這套評價體系是讓我們網購更輕鬆更便捷的工具,然而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就有人也打起了差評的主意。過去幾年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叫職業差評師,什麼意思?
  • 面對「職業差評師」 治理點評環境需「內外兼治」
    據報導,多位商家稱遭遇「職業差評師」,媒體調查發現,「職業差評師」現象存在於各大電商平臺和餐飲外賣平臺,有的利用平臺的評分規則和店主對差評的恐懼心理,實施敲詐勒索;有的活躍在QQ等社交平臺的群裡招攬客戶,提供「刷評」服務,如收費替人打壓競爭店鋪,不到1000元即可購買30個左右的「差評」。
  • 電商行業最「古老」的灰產,職業差評師的技能又進化了
    職業差評行為不僅真實存在,而且平臺和商家很難找到有效方法制止惡意差評的情況發生。畢竟,差評師和挑剔的顧客之間很難界定,除非平臺花費時間和資源去嚴打職業差評,否則僅靠商家自己的力量,確實無法讓這條灰色地帶清晰明朗。
  • 淘寶買家因中差評上「黑名單」 賣家:防差評師
    一問才知道,原來,商家使用了差評攔截功能,只要是在任何店鋪曾經給過中差評的買家,都會被「拉黑」,無法購買商家的產品。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這種「差評攔截」功能,本是商家為了遠離「職業差評師」而開發的第三方軟體,卻讓不少普通消費者無辜「躺槍」。對此,淘寶方面給出的回應是,建議消費者換一家店購買,「我們不能強制買賣。」
  • 陰陽怪氣的「差評文學」,攻陷了外賣軟體的評論區
    這時候誰都會忍不住要去給個差評。現在的外賣平臺上的評論區,簡直成了人民群眾對各式外賣的吐槽大會。社畜有社畜的自我修養,大家同是天涯淪落人,一旦吃到不好吃的外賣,一定要留下差評,給後人以警示,讓其他社畜少花冤枉錢。
  • 點外賣惡意差評獲利上千元被批捕,案情細節曝光
    經常有很多外賣商家反應收到了惡意評價,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或者向平臺投訴了惡意評價卻被駁回沒有成功。近來有報導顯示點外賣惡意差評獲利上千元被批捕,讓我們一起先來了解一下案情吧。自今年8月底至今,該女子以這種方式實施敲詐勒索餐飲商家13家,其中個別被敲詐多次,非法獲取商家「賠償款」1420.53元。
  • 炸雞店新開業,就連遭多條差評,背後原因,讓人想像不到!
    「有一個顧客前一天點了一單炸雞,然後給了差評,理由是不好吃。第二天,他又點了一單,然後再給了一個差評。我打電話過去問,對方說合作商給他點的炸雞,至於合作商是誰,他不肯說。」彭老闆說,在與這名顧客的交流中,她聽出了另一層意思。「這個差評是他的合作商讓他打的。」因此,彭老闆開始懷疑,這波「差評潮」是同行有意而為之。「差評一多,店鋪在外賣平臺上的評分就很低了,生意也就差了。」
  • 揭秘|「我一個差評,一個月就能賺3萬塊!」
    這條帖子,其實是揭開了職業差評師這一灰黑產業鏈。一、什麼是職業差評師?說白了,就是以差評為要挾來訛錢的那些人。而這些人往往是利用平臺的漏洞和賣家的心理來達到目的。而在本次曝光的貼吧熱帖中,該網友說只需要掌握兩個方法,那麼以後入住各個民宿,都可以不用付任何費用。究竟是什麼方法呢?
  • 網際網路需要差評
    差評灰產生意淘寶對「中差評機制」的動刀,可能一部分動因來自「差評」灰產對淘寶評價機制的侵蝕,這個產業猖狂、隱蔽而暴利,由此而誕生出了職業差評師、反差評師平臺公司與刷好評公司。「我們是平臺,3大電商很多都在我們這裡做。」對方宣稱,「我們平臺在國外,會員在國內,我怕他?」對方發過來信息,順便帶著一個拳頭的表情,顯示出強大的信心。而另一家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刪差評」,但它的收費更高,一個月內無追評300元一條,有追評非一個月內的600元一條, 並且承諾「後付款」。
  • 從明年開始,差評不能刪,好評不能刷,職業差評和刷單要消失?
    辦法說來就來,最近,重要會議通過的電子商務法將於1月1日正式施行,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不得擅自刪差評,最高將會被處50萬的罰款,除了不能刪差評以外,同樣不能刷好評。其實不得不說,隨著我們網購的普及,如今有部分的消費者也比較刁鑽,無論什麼東西都能夠挑出毛病,留差評的概率很高。差評對於賣家來說就是如鯁在喉,因為差評的確會影響到其他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可能10個好評都抵不過一個小小的差評。
  • 冠以差評師的摩羯女Vs雙子女誰是差評白帽誰是差評黑客
    星座界兩大差評師,莫過於摩羯女和雙子女了,一般的星座碰上她們中的誰,如果被開啟差評,那麼輕則形象改變,重則眾叛親離,你們說厲害不厲害?不過如果這兩大星女遇到了一塊誰更強呢?她們誰又是差評白帽,誰又是差評黑客呢?
  • 成都外賣小哥幫顧客買東西遭「差評」,這忙該不該幫?
    朱師傅墊錢給買了,對方拿到東西後卻說買小了,讓他再下樓換一個。因為還有下一單要配送,時間來不及了,朱師傅拿出小票說明理由,希望客戶自己下樓更換,而且商店就在樓下。沒想到,對方卻給了朱師傅一個差評,理由寫著:東西沒買對。」事後,朱師傅被公司扣了錢,他感覺吃力不討好。其實,不少外賣人員都碰到過客戶要求幫買東西、幫取快遞,甚至幫丟垃圾等情況。
  • 淘寶差評師伸手託福培訓業,TPO小站首當其害
    但如今卻由於這種「好評至上」的原則,催生了一種新職業「淘寶職業差評師」。這類差評師不僅涉獵實物商品,現在更向高價託福培訓產品伸手。 一件衣服、一雙鞋子的價格很有限,職業差評師對於此類實物商品的勒索價格基本在幾十到幾百之間,他們也會根據勒索對象的實際商品價格來調整勒索金額。於是,發展至今,低價的普通商品已經不足以成為他們的目標,差評師們開始向動輒幾萬的高價培訓類課程出手。
  • 經濟學人全球頭條:40元可買十萬條簡歷,我愛我家回應接盤蛋殼公寓...
    40元可買十萬條簡歷:信息內容齊全,解壓後超4個G日前據媒體報導,有大量簡歷信息成為信息販子手中流通的「廉價商品」,正在市場上被出售。職業差評師出沒外賣平臺 6元可買一條外賣差評外賣平臺有店主稱近日遇到了「職業差評師」,對方索要1800元未果,連續差評攻擊他的新店近半個月,店鋪的評分和銷量急轉下降。
  • 一個「差評」變「好評」只要260元!
    一個「差評」變「好評」只要260元!面對店鋪浮誇描述害人,網購商品時的「好評」和「差評」我們還能相信嗎?業內人士介紹,網購時關於商品的評價只能當做參考,切不可百分之百地相信。很多賣家為了更好地盈利,就是買家給出了「差評」,他們也會要求對方改成「好評」,或者用返利來誘惑,嚴重的甚至會採用謾罵、威脅等卑劣的手段。
  • 電商創業者的苦與樂:最怕遇到差評師和勒索者-蘿蔔兔 差評師 沙窩...
    原標題:電商創業者的苦與樂:最怕遇到差評師和勒索者  「雙11」促銷狂歡節,大型網店收穫頗豐,小型網店在默默堅守——  電商創業者的苦與樂  臨近年末,網際網路平臺各類促銷異常活躍,先後有「雙11
  • 北京日報評論:網購平臺不應關閉「差評」話筒
    李嘉/圖 資料圖近段時間,某網購平臺評價體系改版,引發廣泛討論。原本清晰分列的「中差評」,一度被「感覺不佳」的描述性標籤取代,但沒過幾天,又在爭議聲中改了回去。這趟「翻燒餅」,足見平臺方的糾結。設置「中差評」體系,本為解決網購中的信任問題。畢竟,隔著屏幕下單,再多文字介紹、圖片展示、視頻呈現,也抵不上線下購物的直接觸感。於是,許多消費者習慣了以用戶評價印證商家話語,提出問題的「中差評」更是必看項。用戶體驗的累積疊加,也順勢成為平臺辨別篩選店鋪、提升管理效率的重要依據。
  • 賺錢讓人克服恐懼:300米高空貼膜時薪千元,殯儀館扛屍員月薪4萬
    她剛從事這個職業的時候,也很恐懼,因為周圍的村民都不理解自己,覺著做這行是在詛咒自己的父母早點去世。儘管要承受著外界對自己的指指點點,可她沒辦法,她需要錢,而這份工作,半個小時就能賺到300元錢,可以解決自己的燃眉之急。她的母親今年95歲了,身患重病,常年身體不好。